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一篇文章轻松搞定《铁拳观后感》的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12 03:11

一篇文章轻松搞定《铁拳观后感》的写作。(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铁拳》观后感的作文时,以下事项需要注意:
1. 观影体验:首先,要真实地描述自己在观看《铁拳》过程中的感受,包括影片的视觉效果、剧情、角色塑造、音乐等方面。尽量用自己的语言表达,避免套用别人的评价。
2. 角色分析:对影片中的主要角色进行深入分析,如主角、反派等。可以从角色的性格、成长、命运等方面入手,阐述角色在影片中的重要性。
3. 情节解读:对影片的情节进行解读,分析影片所传达的主题、寓意。可以从影片的起承转合、高潮部分等角度入手,阐述自己对影片情节的理解。
4. 比较与评价:将《铁拳》与其他同类影片进行比较,分析其优缺点。可以从影片的题材、表现手法、导演风格等方面进行评价。
5. 个人感悟: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谈谈观看《铁拳》后所得到的启示和感悟。可以从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方面进行阐述。
6. 结构安排:作文要有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引言部分简要介绍影片,主体部分阐述观点,结尾部分总结全文。
7. 语言表达:运用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表现力。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避免出现语法错误。
8. 观点明确:在作文中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新疆军区某红军师:铁血忠诚铸就有力铁拳

红军传人的“忠诚密码”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黄宗兴 特约通讯员 史建民

在新疆军区某红军师师史馆,那本翻开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征战纪实丛书》,记录了这支诞生于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红军部队,在革命战争年代的辉煌战史。

初心如磐,征途如虹。该红军师是1932年3月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和领导的、目前全军仅存的一支整建制师的西北红军部队。近90年来,该师孕育形成了以“对党忠诚、信念坚定,长攻善守、勇猛顽强,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热爱人民、甘于奉献”为主要内容的“红军师精神”。“红军师精神”犹如跃动的火焰,激励着新时代红军传人谱写光荣篇章。

新疆军区某红军师官兵赓续传承“红军师精神”,用红军战史砥砺无畏勇气,让敢打必胜的红色基因与改革强军的时代脉搏同频共振。图为该师官兵在进行高寒山地徒步机动。刘 永摄

“他说:‘这里是我的根,不论走到哪,我都要回到培养我的地方贡献力量。’”去年10月下旬,新疆军区在该师所属部队召开“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座谈会。会上,一名干部讲述了新排长林祥从军校毕业后,主动申请回到红军师工作的故事。

作为该师某红军团保送提干的优秀士兵,林祥曾参加“国际军事比赛-2017”“安全环境”项目比赛,并荣立个人一等功,军事素质全面过硬。毕业后,他毫不犹豫地回到西北边疆。

情感认同,折射忠诚底色。林祥对团队的感情,折射出一茬茬红军师官兵 “铁心向党、无悔追随”的心路历程。

该红军师的创始人之一,是红军将领刘志丹。在领导西北武装革命斗争中,刘志丹经历无数艰辛曲折,但他始终坚持真理,反复向部队强调:“革命利益高于一切,要识大体,顾大局,绝对服从中央领导,听从中央的调遣。”

1935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西北红军自觉接受中央统一整编。从此,西北革命根据地成为红军北上抗日的出发点,成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和红色圣地。1943年1月,毛泽东同志为西北红军领导人题赠“党的利益在第一位”。

6支步枪建队伍、血战兰州城、甘南剿匪、星夜进西藏……近90年来,这支部队先后转战陕、甘、宁、晋等9省区,始终听党话、跟党走,历史光荣而厚重。

延安宝塔山、兰州中山桥、西藏布达拉宫、新疆天山雪松……该师营区内,“红军师精神”雕塑群犹如一张张鲜亮的“红色名片”,诉说着该师红区举旗、陕北会师、保卫延安、边境作战、戍守边陲的光荣历史。

“新兵入伍、新学员报到后的第一课,就是参观‘红军师精神’主题红色文化建筑群,让官兵在浓郁的红色文化氛围中受熏陶、受感染、受激励。”该师领导介绍。近年来,该师“红色文化大讲堂”也越办越红火,一茬茬官兵通过一段段光辉师史,激扬强军梦想,厚植忠诚底色。

“时刻听从党召唤!”每次“红色文化大讲堂”上,战士讲解员张倩倩,总习惯把这句话连同“红军师精神”一起,当作开讲第一篇章。从陕北“闹红”到边区屯田,从保卫党中央到西藏平叛,从边境作战到戍守新疆——创建以来,该师历经30余次改编整编、10余次换防调整,坚决听从党的召唤。

1998年,该师一个曾经立下战功的红军团依令撤编。向军旗告别那天,闻讯而来的老首长和官兵用颤抖的手抚摸团队战旗,眼含热泪,依依不舍。“领导干部要带头把工作放到大局中思考定位。”时任团长袁思舜,第一个站出来,疾笔写下“坚决服从组织安排”。

“请首长放心,即便脱下军装,我还是红军团的兵……”战士王维本是团里的干部培养苗子,接到命令,他背包一打,走得从容。时任营长谢强华仍清晰记得,一声令下,仅用了40天时间,700多名官兵退役,数十名年轻干部交流到艰苦边远地区工作,团队顺利完成精简调整,无一人向组织提条件。

岁月更迭,忠诚不改。该红军师官兵“铁心听党话、绝对听指挥”的忠诚基因一脉相承。

“红军师的官兵,就是要在位一分钟、干好六十秒。”去年年底,该师面临调整改革,多名干部被确定为转业对象。他们坦然接受组织安排,自觉做到坚守岗位标准不降,不为进退走留分心走神。

待转业期恰逢疫情防控期。该师某团参谋长尚阳被确定为转业对象后,仍主动请缨上任务一线,多次带车赴机场接返营官兵,坚守疫情防控一线72天。尚阳说:“进退去留的时候,是考验人的时候,我们不能丢了红军传人的本色。”

“忠诚,关键要落在行动上,绝不能把忠诚当作挂在嘴边的说辞、喊在嘴上的口号。”这是该师官兵的共识。该师坚持把厚植忠诚底色与赓续优良传统相结合,以“红军连队样样红、红军传人个个行”活动为牵引深化红色基因传承,将红色战例、红色故事、红色歌曲等素材嵌入经常性思想教育,不断凝聚起忠诚使命、听令景从的力量。

尘沙漫天,铁流滚滚。2015年7月至10月,该红军师整建制奔赴喀喇昆仑参加高原使命课题训练。数月苦训,官兵的血性意志在海拔5200多米的雪域高原得到检验。参演分队在极高海拔、极端严寒、极限距离上,数十类火器打出满堂彩。

“雪山之巅,风餐露宿,穿插百里,血染边土,先辈们把红军传人的战旗插上敌阵地……”开训前,官兵来到我国海拔最高的烈士陵园——康西瓦烈士陵园,缅怀先烈,回顾先辈们南征北战、卫国杀敌的热血场景。

在那场边境作战中,该师官兵人均负重35公斤,连续7天6夜急行军,数日以炒面充饥、靠冰水解渴,翻越5座海拔四五千米的高山,深入敌后,切断敌军退路,圆满完成作战任务。

近年来,该红军师把提高官兵胜战本领,作为延续传承部队辉煌战史的根本途径,紧盯打仗需求苦练精兵。

天山南麓,孔雀河畔,“国际军事比赛-2019”库尔勒“安全环境”核生化侦察竞赛现场,中国陆军第一车组整装待发。“2017年,我的教练刘威在这里夺冠,为红军师、为陆军争得了荣誉。今年我有幸代表团队出战,唯有拼尽全力,继续为红军师战旗添彩。”该师某红军团中士朱立琪作为第一车组驾驶员兼侦察员,目标笃定。

令旗猛然挥下,战车若箭离弦。猛拉手闸、打满方向、踩离合……朱立琪驾驶战车爬坡过坎,第一个冲过终点。最终,中国陆军车组包揽了该项比赛单车赛、接力赛、射击赛及团体赛4个项目的“第一”。

铁血忠诚铸就有力铁拳。近年来,该红军师深入开展“战史、战功、战例、战将”学习实践活动,将保卫延安“三战三捷”、解放兰州“直取锁钥”、边境作战“迂回奇功”等17个经典战例,编印成战术教材,作为政治教育、战法集训的“必修课”,用红军战史砥砺无畏勇气,让敢打必胜的红色基因与改革强军的时代脉搏同频共振。

笔底万丈豪情 从边关春联品读戍边军人“清澈的爱”

笔底万丈豪情 心中万里河山

——从边关春联品读戍边军人“清澈的爱”

日土机务站官兵在海拔5000多米高原向全国人民拜年。

铁列克提边防连官兵攀上巡逻点位,让国旗在山巅飘扬。

阿里某边防连官兵雪中巡逻。

高原战士写的春联。

坐标:南沙永暑礁

坐标:北疆三角山

坐标:西藏甘巴拉

坐标:内蒙古某执勤哨

坐标:西藏昆木加

坐标:东海某舰艇

坐标:南疆神仙湾

坐标:北疆库克他乌

军人自有军人的情怀,边关自有边关的年味。

今天是大年初二,《中国边关》专版给您拜年!此时此刻,品读戍边人笔底的一副副春联,犹闻一曲曲“大风歌”。

与诗歌一样,对联是汉语最优美凝练的表达形式。作为中华文化的一种特殊艺术形式,对联应时应物应景而写,沿袭循例,亦有不同的称谓。

比如,悬挂于楼堂庭院楹柱上的,厚重端庄,谓之楹联;时逢春节,姹紫嫣红,笔底之联亦染尽春色,当然就叫——春联。

春联是诗,韵律笔墨间率性飘逸地标识着戍边人的精神高度。

春联是志,浓墨重彩中表达着新时代边防军人的光荣与梦想。

春联是心,字句词语里延伸士兵青春与使命相连的心灵轨迹。

——编 者

是的,春天是一个动词。

尽管南北纬度相差50度,使我们幅员辽阔的祖国在同一时刻,呈现出不同的季节、气候状态。但是,这并不妨碍春天的脚步悄然而至、次第展开,绚兮烂兮地把祖国大地涂抹出“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无边春色。

然而,无论在哪一个纬度,都可以看见我们的官兵护卫春天的身影;无论在多么遥远的边关哨所,都会有一副副春联上摇曳着花团锦簇的春光。

“大地山河生笔底,九州人物出豪端。” 春联的叠韵酬唱,可以有一百种模式、一千种写法,但在雄关屹立的边防前哨,戍边人却有着自己的书写和表达。

一副副充盈着士兵心、男儿志的对联,或狂书风雪哨所,或张贴大漠营盘,或写就热带丛林,或走笔万顷碧涛……较之于名士俊耆的精雕细琢、曼卓风雅之笔,或许恰如棉布之于绫罗绸葛、柴扉炊烟之于钟鸣鼎食。但是,它们以独树一帜的审美价值张扬着军人的凛凛个性,意气风发地挥洒着边关男儿胸中的文化江山。

热血青春唱大风

“江汇于此,路始于此,海通于此。”黑龙江省同江边防线上,有著名的“三江口”自然壮景,有百年通商口岸的历史遗址,更有各族人民奋勇抗击外国侵略者的岁月烽烟……

虽然气象学意义上的春天还没有到来,寒风冰雪依然遒劲威严,但边防一线的街津口哨所,营门的一副春联却引得人们驻足赏赞。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春天故事,官兵自有官兵的美学解读,当代戍边人的豪放风骨亦尽情地蕴含其中——

看一座哨所,固守三江,四方春色我来守;问几许男儿,戍卫百里,一身担当称风华。

横批:热血青春。

仗剑为文,壮歌春天。也许就写作技巧而言,联中的词与韵皆有可斟酌之处,谈不上什么超逸神骏。但一气呵成此联的年轻哨长诗兴犹酣,话语里那叫一个自豪:古人常说“诗言志”,我们边防军人随兴寄情创作的对联,为什么不能叫作“联言志”。

好一个“联言志”!且看年轻的戍边人是怎样抒情言志、笔纵豪意的。

狮子为吼虎为啸,各有各的威严。边防军人的志,从来都是黄沙百战穿金甲、沙场点兵射天狼。雪岭丛林、高原沙漠、蓝天海洋……由于各自据守阵地的地理位置、山川风物不一样,笔下借景抒怀之“景”,当然也就观山阅水各具特色。譬如,伫立于东海万顷波涛中的嵊泗岛,有一副刻在礁石上的对联,就是在飞溅的浪花中注疏卫国戍边之志的。

还是在20世纪50年代,我军掀起了干部下连当兵的热潮。开国将军许世友来到东海前哨的嵊泗岛,成为某海防连的一名普通列兵,留下许多佳话,大家至今津津乐道。同时,将军临别时写给连队的一句话,成为官兵们苦练保卫海疆本领的激励之言:“瞪大眼睛,保卫好祖国东大门。”

潮起潮落间,官兵们换了一代又一代,将军的这番话语始终是连队的决心与誓言。后来,年轻一代的官兵涌出一个新想法:咱们给将军笔力遒劲的题词配个掷地有声的下联,来个老兵新传岂不更好?一呼百应后,你言我语间,一副虎虎生威的对联便出现在连队——

瞪大眼睛,保卫好祖国东大门;攥紧铁拳,笑问谁敢兴风作浪。

横批:威镇海疆。

没有对祖国的热爱,就没有立志边防的信念。同样,没有对大自然之美的追求,就没有对山河之爱的深情。在边关看到的许多对联,笔底慷慨激昂之间,又以风雅之句、婉转之词,清韵脱俗地观照出新一代边防官兵的青春美韵、英雄风姿。

用山俊秀、水苍茫来描述内蒙古伊木河边防连的驻地一点不为过。这个位于祖国版图鸡冠顶端的连队,背靠大兴安岭,眼望额尔古纳河,风景的优美浪漫自不用说。由于国家关于保护森林和自然环境的一系列政策,这里方圆百里无村镇无居民,年轻官兵驻扎于此,难免有几分寂寞冷清。但是,他们在这僻远艰苦的环境里干出了响当当的成绩,获得的诸多荣誉表彰令前去采访的笔者赞叹不已。但更让我倾慕的,是他们在淡泊繁华中扎实践行强军梦的胸襟,远离喧哗却坚持放飞青春的风雅。连队那副对联写得真好——

山水清歌,吟疆土之美,千秋往事涌心头;男儿仗剑,卫国运之盛,纬武经文唱大风。

横批:义胆丹心。

无须用华丽之词去夸赞,但细读放吟,心头总是为之一热,因为里面不仅蕴含着戍边人情感的深度,而且包容着他们的精神志向对物质世界的思维和回应。

梵高说:“在自然界中,我处处发现感情和灵魂。”完全可以借用这句话来评说边防官兵的快意手笔,透过那质朴真挚的每一对每一联,都能够发现和解悟新时代戍边人的感情和心灵。

万里国境线延伸到了辽阔的南部边疆,便归属邻近的几个省区管辖。在广西和云南交界处,有一座大山将桂滇两省区隔开在山的两端。两个连队各自依山扎营、遥遥相望。虽然他们番号几经变更,上级不同、隶属关系不同,但有一点却完完全全地相同——保卫祖国边疆的使命与责任。

朝夕相处,并肩战斗。在保卫边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中,他们成为热血战友、铁打兄弟、最佳拍档。各自上级来连队,都一定会去另一个连队看看;但凡逢年过节喜庆事,跨省联欢聚会也是标配……一来二去,上级机关和当地老百姓,都习惯地把他们称为“兄弟连”;驻地的那座大山,也由此得名“兄弟山”。

所爱越山海,青春共此生。休闲时听官兵们唱歌弹琴,那些新潮时尚的曲调在边塞流淌着无尽的浪漫。但是,有一首老歌却始终是他们共同的最爱:《战友战友亲如兄弟》。爱就要抒怀,于是,他们将歌中的意韵写成同样一副对联,贴在两个连部门口——

兄弟山下兄弟连,血浓于水战友情,保卫边疆肩并肩;钢铁边防钢铁兵,肝胆相照使命重,强军征途心连心。

横批:战友加兄弟。

边关雄魂载史笔

对自然界而言,春天是一个季节。但对历史而言,并不是所有春天的来临都是纯粹的自然现象。边疆的历史从来都是国家历史的见证者,边防线上的一副副春联,总是通过意节铿锵的顿挫韵律,在赞美大好春光的同时,将那些沧桑凝重的历史融入军人的使命中。

“零丁洋里叹零丁”,这是深深嵌入岁月的忧患记忆,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 的泣血绝唱,以特殊的价值承载而成为千古名句。当年押送文天祥的船,由外伶仃洋经过。而在这片海域,与之相对应还有一个内伶仃岛。

在忧患重重的近代史上,这个丰饶优美的海岛竟然成了不设防之地。英国侵略者侵占海岛后,毫无廉耻地以此作毒贩子们屯集、转运鸦片的基地。今天,这里已经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但守护海岛的边防官兵从来没有忘记那段蚀骨之痛。在边防哨所的门上有一副写于几十年前的对联,大家每年都将其重新抄誊张贴,年年岁岁、铭心而记、警示后人——

叹伶仃,故园泣血,愧对开荒拓土祖先深恩;爱伶仃,江山如画,不负民族伟业志筑铁壁。

横批:保我河山。

登岛那天,小雨如泪,伫立在对联前脸上的雨水都是热的。这是一副透着怆然悲壮之情的对联,但在满腔的愤慨中同时写下了军人的刚毅,这不屈的刚毅中凝聚着尊严,这高昂的尊严里蕴含着历史淬炼出来的坚韧与力量。

有一部电影叫《红河谷》,说的是1904年,英国为了“打开西藏大门”,派出侵略军以卑劣凶残的手段入侵西藏江孜的历史。“红河谷”当然是虚构的地名,但影片中讲述的古城堡、大峡谷等战斗,却是历史的真实。一座屹立在风雪中的“江孜宗山英雄纪念碑”,记录着西藏军民以命相搏的边疆保卫战。

雪白血红的历史可以拍摄成电影来讲述,但侵略者的铁蹄不可能再践踏高原雪域。江孜边防连把这样一副对联贴在训练场边,酣畅淋漓地表达着新一代戍边军人的历史观——

一部“红河谷”,用声光影像记录百年侵略者屠刀横行妄称“日不落”;一座“宗山堡”, 以枪炮硝烟宣誓今天戍边人披坚执锐挽弓“射天狼”。

横批:雪域壮歌。

当然,穿过时间隧道和历史场景,雄浑边关前留下的不仅是悲怆的回声,同样也有壮怀激烈的呐喊。

19世纪初,英帝国主义者武装抢占了我国云南怒江的片马地区,企图将高黎贡山山脉近1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纳入其殖民版图。然而,当地的守备军队和各族人民同仇敌忾,用简陋的武器与侵略者展开了数十年烽燹抗争,终于夺回了祖先开垦的故土家园。

新中国成立后,在堪称“军事遗址”的高黎贡山关隘 “片马丫口”,我军边防部队派出一个排镇守这个常年风雪弥漫的边关要地,戍边官兵用忠诚和勇敢创造和续写着新的光荣。1963年,国防部授予他们“钢铁哨所——风雪丫口排”的荣誉称号。当年除夕风雪夜,周恩来总理亲自打电话到哨所拜年的故事,成为边防官兵永远的骄傲。

这样的哨所当然要有属于自己的对联,读这样的对联怎能不让人心头一颤——

勇无双,忠无双,片马丫口众壮士誓死抗敌英雄千古绝唱;苦不怕,险不怕,钢铁哨所好战士立志国防扎根风雪边疆。

横批:好山好水好男儿。

既然对联是应时应景之作,边防线上东南西北各个哨所的对联自然也是百花千朵齐放、各呈地域风采。可有一点却出奇的一致——所有对联里看不到一点楚泽行吟悲情愁绪,一丝孤吟怨怼的惨淡风月。

一位老边防一笑解题:有个军语叫“兵要地志”,边关者,利刃坚甲据隘道、高墙筑垒扼雄关之地。唯有铁板铜琶的“破阵子”,仰天长啸的“满江红”,才配得上这边塞要地。

新疆伊犁有一个边防连队驻守在“自古兵家必争之地”,其名字让人有种“穿越感”——黄旗马队。这个约130多年前就已命名的哨所,至今仍是大比例尺军用地图上的重要点位。当年清八旗中的正黄旗一支马队在这里安营扎寨,因而得名。正黄旗属八旗中的贵胄,可见这一段边境的重要。今天,边防部队延续这个百年老哨之名,称为黄旗马队边防连。

登临残留的烽火台、瞭望台遗址放眼望去,哨所左面是茫茫沙漠,右面的万亩浩浩芦苇荡。乘坐连队新型的边防巡逻车一路烟尘,遥想前尘往事、要塞沧桑,万千感慨不知从何说起。待返回连队,读到当门一联,直抒我之胸臆——

百年老哨,马队纵横威风凛凛历史烽烟卓然乃史;万里雄关,车轮驰骋锐不可当强军固防灿然新篇。

横批:山河雄魂。

剑犁和鸣写山河

“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祖国的壮美河山、家乡的锦绣田园,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带给边疆 “富而美”、“强而盛”的日新月异巨变,让边防官兵在时空叠影间,写作激情和灵感奔涌。对祖国的深爱挚情,对家国山河的一往情深,成为他们挥笔撰联时充盈着春天风韵的底色。

绿色情怀早逢春。在云南边疆的澜沧江上,一座国家级的水电站雄踞在峻险壮阔的大峡谷间。这里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糯扎渡。在当地拉祜族语中,“糯扎”即英雄。在拉祜群众眼中,电站的建设者和守卫者们都是英雄。

对于电站的守卫者——武警某中队官兵而言,在这个没有硝烟枪炮的阵地上,更多的时候他们都是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但是他们知道,守卫脚下的绿水青山就是在创造金山银山,包括澜沧江流域在内的边疆大地,已经历史性地告别了延续千年的绝对贫困。这其中,就有电站守卫者的贡献。

于是,当云水盘桓间迢递来浓浓春意时,大坝的执勤哨位的门上贴出了新春第一联——

往事越千年,一江碧水一串明珠片片光明送富裕,脱贫奔小康;高峡出平湖,一座大坝一群士兵代代青春献边关,忠诚铸钢枪。

横批:山水卫士。

对这一副充满阳光灿烂般光明感的对联,完全可以不吝赞扬之词,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更巧妙的是上下联开头皆借用了领袖的诗句,成为全联的点睛之笔。

在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喜讯如扑面春风传来时,品读此联更是有一种“秋水文章不沾尘”的憬悟。出自对江河和水电站的环保要求,水坝水库一带相当封闭,官兵们总是笑称自己“隐居山水间”。但是,祖国富强边疆发展的使命感,过滤了官兵们种种情绪的杂质。对联横批的“山水卫士”堪称点睛之笔,弦歌雅意间衡量出年轻的士兵们富民强边守卫者的高尚情怀。

广西边防竹山港,被称为“中华之端”——中国陆地边境线和海岸线,皆始于斯、终于斯。1890年,当时的主政者与外国官员签署了“界约”,并于此立碑。按顺序编号,成为“一号界碑”耸立之地。

百年斑驳界碑留下的不堪记忆俱往矣。今天,昔日的芦苇海滩已经成为忙碌的海港码头,大西南通往东南亚的黄金通道由此起航;古老的界碑、公路零公里起点、北仑河入海口等景观,无一不是熙熙攘攘的旅游者“打卡”之处。

驻守在这里的哨所官兵所写对联,有海洋有陆地,有历史有现实,有豪迈气魄亦有风流潇洒——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陆地,但见海滔滔路浩浩一号界碑见证百年兴衰;一肩担强边一肩担富民,且听风阵阵旗飘飘万里边防书写千秋盛举。

横批:海天一色。

一切故事莫不是时间的故事,戍边人既是千年边疆史诗的主人公,同时又是历史风云的记录书写者。

“剑寒花不落,弓晓月逾明。”云南边疆的一片红土地,是许多军人记忆犹新的保卫边疆的战场。如今,昔日步步惊心的雷场已然成为稻黍飘香的丰饶土地,人头攒动的繁华市场。

那些见证、参与、创造了这一段战争与和平历史的边防战士,最有资格评说剑犁和鸣的边关发展史。春风拂边关,一联续日月。在麻栗坡的老山边防连,战士们挥毫迎春,将硝烟铁血尽收笔端——

何惧雷场生死须臾间,沙场豪情我以我血荐轩辕;唯愿山河静美千秋事,边关万里喜看稻黍千重浪。

横批:强边富民。

已将身心酬社稷,江山壮丽催诗笔。与诸多名对名联名句相比,边防哨所一副副春联,朴拙如黍麦、本色似土地,实在只是一些无名之作。然而,书写于祖国春风杨柳间,镌刻在雄峙边关国门上,边防军人笔底春联中蕴含着的忠诚之心、清澈的爱,难道不就是传世之作、大美之联吗?!

(图片由陈武斌、刘晓东、乔宇飞、冯亚坤、张子轩、徐嘉宁、薛浩、樊超、梅志峰、胡勇华、李荣荣摄 作者:郑蜀炎)

来源:解放军报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