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3招搞定《三年级读书笔记的写法》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08 12:48

3招搞定《三年级读书笔记的写法》写作。(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三年级读书笔记的写法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要明确作文的主题,即关于读书笔记的写法。在作文中,要围绕这个主题展开论述。
2.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作文应该有明确的结构,通常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在引言部分,简要介绍读书笔记的重要性;正文部分详细阐述读书笔记的写法;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强调读书笔记的重要性。
3. 语言规范:作文中的语言要规范、简洁、准确。避免使用口语、俚语和过于复杂的句子结构。
4. 内容充实:在作文中,要具体介绍读书笔记的写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 笔记的格式:如标题、正文、页码、日期等; b. 笔记的内容:包括书名、作者、主要内容、感悟、疑问等; c. 笔记的方法:如划重点、做笔记、总结归纳等; d. 笔记的整理:如何分类、归档、查找等。
5. 举例说明:在阐述读书笔记的写法时,可以结合具体实例进行说明,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6. 展示自己的观点:在作文中,要表达自己对读书笔记的看法,如认为读书笔记有助于提高阅读效率、积累知识等。
7. 注意字数:作文的字数

孩子不会做笔记,家长可以这样做


上网课,如何正确做笔记呢?


之前有家长给我留言说,跟着孩子上网课才知道孩子是怎么做笔记的,也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孩子的课本会那么干净。

首先,大部分的孩子是不会做笔记的。

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因为孩子是分不清哪些是重要的,哪些不是重要的。

如果老师不提醒,孩子基本是不会记录。

不记录笔记导致的结果就是,这节课上了什么?我不知道。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四年级孩子上网课后的笔记:



第一课是不是很详细,为什么?

因为他们老师有把内容做在课本内,然后发给他们去抄,那么后面的呢?

课文2

课文7

课文9

课文11

老师没有继续整理,只是讲,那么自然而然的,他就不知道要怎么做那么详细的笔记了。


孩子可以不用做笔记吗?

对于99%的学生,我是建议做笔记的,因为有一份详细的笔记,对自己的学习是事半功倍。所以,这个不用做笔记的心思就早点绝了吧。

那么什么样的笔记才是详细的笔记呢?

以上文这位四年级的小朋友为例来讲,我们来看他做了什么笔记?

1、课内要求写的字组词,他基本组了2个。

2、要求我会认的字,他组了一个词。

3、近义词,反义词。

除了第一课,他做的比较详细,之后的都是上面这几点了。

那么他还缺少什么呢?

1、多音字。

多音字虽然少,也不是每一课都有多音字,不过多音字是笔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考试常考的题目。

2、重点词组

这部分包含了四字词语、成语,词组搭配等基础知识。

很显然这个小朋友是没有做出这部分的内容,由于这部分很多时候是课本就有的内容,老师在讲课的时候也不会特别的强调,结果就导致学生们漏掉了。在低年级中,这部分应该是孩子重点要掌握的。

尤其是成语与词组搭配,这是孩子写好作文的重要基础,

一篇好的文章,始终离不开华丽的辞藻。

3、段落大意与中心思想

在低年级中并没有这部分内容,但是四五六年级这部分是重要的笔记部分。熟悉一篇文章的分段与段落大意,能够让孩子清楚知道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学会写作框架,对自己的写作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中心思想的记录与书写能够让孩子学会概括。

把一篇长长的文章,分成几段,从概括它的大意到概括它的中心思想,充分体现了孩子学习的进步。

做不到这点的,也说明孩子对文章的理解有限,或者根本就没有仔细阅读过课文。

虽然,很多时候这部分是由老师带领大家完成,但这也是笔记必须记录的重要内容。

4、各种修辞手法与仿写

散文,尤其是写景抒情的散文,它的句子一定会很优美,引人入胜。

这些句子也必然运用了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那么知道这些修辞手法也是孩子学习这篇文章后,必须掌握的内容。


这些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孩子的笔记中是不可或缺的。而学习这些句子之后,就是仿写句子,仿写这些优美的句子,是使得自己写出来的句子也变得优美的最快速的一种手段。

5、重点词语、句子的解读

这部分并不是每一个学生能够做到,有些作品只有等到以后重新读的时候才能够理解,还有要结合做作者的写作背景,对于孩子的要求是最高的,这部分一般都是教师直接讲给孩子听,但是记录下笔记的实际是偏少。

在阅读理解中这部分反而是重点,这也就是孩子上课听得津津有味,做起题目一头雾水的原因了。

每一课的笔记,大概就是这么一些内容,如果做到这些就差不多相当于做了一本非常详细的笔记。


记了笔记,经常去看,经常背诵,那么孩子的成绩也不会特别差。反之,记了不看,没有复习,效果也很有限啊!


下面是我的同步教学视频,家长们可以给孩子作为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用,内容讲解也是比较全面系统的,用过的家长都说孩子很喜欢,并且看了以后学习有进步: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客户端查看)


周振甫:读书笔记的三种写法

本文转自“语文学习”,原载《中国青年报》1981年12月17日、24日、31日,有删改。旨在知识分享,如有侵权,敬请联系小编删除。


记得我在学校里读书时,有一位老师对我们说:

你们在阅读课外书,我也在阅读各类书。你们读过的书,时间一久,印象渐渐淡了,模糊了,到后来几乎淡忘,读了等于不读。我不是这样,书读得越多,知识的积累越丰富。为什么?你们读书不作笔记,读过就算了;我读书都作笔记,所以同你们不同。作笔记是麻烦的,但作笔记有它的好处。

要作笔记,不是把书看完了就算,还得想想有什么可记的。这一想,就比不想要看得深些,也可以锻炼自己的思考力。要写读书笔记,光看一遍还不够,看完了再要翻一下,加上写读书笔记,印象加深,不容易忘记。写了读书笔记,以后读书,碰到同一问题时,可以找出以前写的读书笔记对照起来看,使得对问题的看法更深入一步。

老师这番话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事隔几十年,我还记得。我的老师确实是很辛勤地作笔记的。可惜我这个学生偷懒,没有听老师的话,没有做读书笔记。虽然读了不少书,随读随忘,还像老师批评的一样。因此,这里只能谈一下老师的话,只能找一些著名的读书笔记来谈谈,

这里,结合前人写的读书笔记,想谈三种写法。一种叫“提要钩玄”,一种叫“采花酿蜜”,一种叫“开山铸铜”。

先说提要钩玄。

唐朝的著名文学家韩愈,在《进学解》里讲他写读书笔记,说:“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他读记事的历史书,把重要的事件摘记下来,他读哲理书,把主要论点摘出来。韩愈的读书笔记,有几篇还保留在他的集子里。有一篇《读〈鹃冠子〉》,引在下面,看他是怎样写提要钩玄的读书笔记的。

《冠子》十有九篇,其词杂黄老刑名。其《博选篇》,“四稽”“五至”之说当矣。使其人遇时,援其道而施于国家,功德岂少哉!称“贱生于无所用,中流失舟,一壶千金”者,余三读其辞而悲之。文字脱谬,为之正三十有五字,乙者三,灭者二十有二,注十有二字云。

他先写明这部书有多少篇,没有写作者是谁,什么地方人,因为无从查考,作者没有写出自己的姓名和籍贯。其次指出这部书的内容是讲什么的。这部书属于先秦诸子,先秦诸子分好多流派,所以指出“其词杂黄老刑名”。黄老就是道家,讲黄帝、老子的学说的;刑名就是法家。指出这本书的内容是道家兼法家。再指出这本书中的要点,有篇叫《博选篇》,里面提出“四稽”“五至”的学说,“四稽”指出从四个方面来考察,“五至”要达到五个要求,都是为治理国家打算的。韩愈认为他的学说很恰当,假使他被国君任用,用他的办法来治理国,家,功效是不少的。又引了书中的话,说有的东西的被看轻,由于没有利用它。比方一个大葫芦,大家看不起它。要是在大河中船翻了,抱了大葫芦就可以救命,这时候一个大葫芦就价值千金了。韩愈反复读这些话,引起了悲哀。书里用大葫芦来比人才,人才弃而不用,所以被看轻,韩愈因此悲哀。韩愈又改正书中的文字脱误,改正三十五个字,把颠倒的字勾过来的有三处,涂去的错字二十二个,旁边注明改正的字的有十二个。

从这篇里我们看摘要的读书笔记是怎样写的。不是把一本书的要点记下来就算。先记下这本书有多少篇,内容主要讲什么的。再记下其中的要点是什么,还要写出自己对这些要点的看法,写出自己的意见。还摘出其中精彩的话,说出自己的看法。最后提到改书正中文字的脱误。从“三读其辞面悲之”看,“三”字虚数,表示反复读。可见韩愈碰到其中精彩的话,不是看过就算,是要反复读的。这就是韩愈写的摘要的读书笔记。里面确实摘记了要点,但还要写出自己对这些要点的看法,包括表达出自己的感情。还要对全书的内容作概括的说明。那就不光把一本书读过就算,读后还要思考,从全书的内容到精彩的篇章,到精彩的话都要考虑,直到对书中的错字都不放过。从这里,我们既可以学习怎样写摘要的读书笔记,还可以学习他是怎样读书的。

再谈“采花酿密”的读书笔记。

蜜蜂采花中甘液酿成蜜,不是采一棵花的甘液所能酿成的,是从多种花中采集来的。有的读书笔记,是作者读了好多书,通过比较研究才得出的一种看法,好比蜜蜂酿蜜,这样的读书笔记写得比较精彩,不同于一般的看法。像朱熹的《朱子语类》:

渊明诗,人家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自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的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出来。

又龚自珍《己亥杂诗》:

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

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

读书笔记有各种形式,前面举的摘记是一种;这里举的是别的两种,一是随笔式的,一是诗。随笔式的只写出自己的意见,不必记下书名卷数等,主要把自己对书的意见写下来,用诗的形式来写更不必记书名卷数等了。

上面举的朱熹的一段话,龚自珍的一首诗,实际是写出了对陶渊明诗的读后感,所以也作为读书笔记来谈。“渊明诗,人家说是平淡”,说明他看了别人讲陶渊明诗的话,都说渊明诗是平淡的。“据某看他自豪放”,他读了渊明的诗,跟别人的看法不同,认为平淡是表面,骨子里是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自觉耳”,他也读了许多豪放的诗,经过比较,他认为渊明诗的豪放跟别人的豪放不同,他的诗的豪放不显露。也有外露的是《咏荆轲》一篇。他这个论点,是读了别人论渊明的诗,用渊明的诗来检验;读了别的豪放的诗,用来跟渊明的诗作比较;才能得出来的。他不光看到渊明诗表面上的平淡,还看到了他的诗骨子里的豪放,这种豪放是从《咏荆轲》诗里看出来的。从《咏荆轲》诗里看出了他的豪放,再来看他写的别的诗,才看出透过表面的平淡,骨子里是豪放的,即从诗里看到渊明这个人的性格来。这正像蜜蜂采花酿蜜那样,是读了很多书,通过比较研究才得出来的。

龚自珍的诗主要是采用了朱熹的论点,但又补充了新的论点:一是用诸葛亮的豪放来同陶渊明的为人作比,二是赞美渊明的品格的高超,三是用诸葛亮的《梁甫吟》和屈原的《离骚》来同渊明的诗作比。在这里,说明龚自珍不光读了陶渊明的诗,还读了陶渊明和诸葛亮的传记,了解了两个人的性格,还读了诸葛亮的《梁甫吟》;还研究了历史上品格高超的人,经过比较,才写出这首诗来。说“万古浔阳松菊高”,那是因为陶渊明是浔阳人,是爱松菊的。他在《归去来兮辞》说“抚孤松而盘桓”,他在《饮酒》里说“采菊东篱下”,菊和松又是用来象征高洁的品格的。说这句话,说明他把陶渊明跟历代的高人作过比较,他又用屈原的《离骚》来同陶渊明的诗比,看出陶渊明的豪放,跟诸葛亮比较接近,占有的成分多些;跟屈原有距离,占有的成分少些。那因为屈原投江自杀,渊明没有那样忿激,比较达观。他跟诸葛亮也有不同,那因为渊明不像诸葛亮那样能建功立业。不论他的衡量是否恰当,总之是像采花酿蜜那样,读了很多书,通过比较研究得出来的。

三说开山铸铜的读书笔记。

清初顾炎武的《日知录》,是读书笔记的巨著。他在《与人书十》里,谈到有两种书:一种是收旧钱称做废铜来铸新钱,既是粗制滥造,又毁坏了好的旧钱。一种是开山采铜矿来炼铜。他的《日知录》,一年来“早夜诵读,反复寻究,仅得十余条,然庶几采山之铜也”。毁旧钱来铸新钱,大概指把旧书剪剪贴贴编成新书,开山铸铜,大概指从许多材料中发掘出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见解。假使说,采花酿蜜主要指文艺方面的研究说的,那么开山铸铜主要是指学术方面的研究说的。这里引《日知录》中的《正始》条。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贵焉耳矣。……

《日知录》写的读书笔记,称为开山铸铜,往往引了不少书,从中取得一个结论。要是把所引的书都抄上,太多,不合适,只好节引一个结论。顾炎武从不少材料中得出这个结论。他说的“亡国”,是指改朝换代,所以只是那个朝代的君臣的事,是那个朝代的官员要考虑的,“肉食者”指官吏。“亡天下”指邪说横行阻塞了正义,整个国家的教化都被破坏,弄到“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引起大混乱,整个社会要陷于崩溃说的。他这个论点,是从不少历史上的材料中发掘出来的,所以称为开山铸铜。不论他这个论点是否正确,这里从他取得这个论点的方法来说,是属于开山铸铜这一类。

以上谈了三种读书笔记的写法。对青年读者说来,主要是第一种摘记的写法,就是写摘记时,不要只抄警句或摘要点,还要用心想一想,写出自己的意见和感受来,那样的读书笔记才是自己的,即使自己的意见不成熟,积累得多了,也可以看出自己思想发展的过程,是有用处的,至于采花酿蜜是较高的要求。青年读者对文艺作品读得多了,有比较,就会产生各种看法。这种看法是通过比较得来的,也就是属于采花酿蜜这一类,所以这样的读书笔记,青年读者也是可以写的。写摘记的读书笔记,积累得多了,自然会产生写采花酿蜜的读书笔记来了。至于开山铸铜,这是属于学术研究方面的读书笔记。青年读者开始对某一个问题发生兴趣,搜集有关这一问题的材料来进行研究,也可以写出这样的读书笔记来。因此,这里说的后两种笔记,虽然要求高一点,对青年读者说来,还是可以做参考的。希望青年读者在阅读文艺作品时,写出采花酿蜜的读书笔记来;在研究问题时,在作学术研究时,写出开山铸铜的读书笔记来。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