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08 12: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读后感名篇的作文,应该注意以下几个事项:
一、选择合适的读后感名篇 1. 确保所选作品是具有广泛认可度的名篇,如经典文学作品、优秀小说、知名散文等。 2. 考虑个人兴趣,选择自己喜欢、感兴趣的作品,这样更容易写出真情实感的读后感。
二、认真阅读名篇 1. 首次阅读要注重整体感知,把握作品的主题、人物、情节等基本要素。 2. 第二次阅读要细读,分析作品的写作手法、语言特色、艺术风格等,为撰写读后感打下基础。
三、明确写作目的 1. 分析自己写读后感的初衷,是为了抒发情感、探讨作品内涵,还是为了批判、借鉴等。 2. 根据写作目的,调整文章的结构和内容,确保读后感有明确的方向。
四、合理安排结构 1. 引言部分:简要介绍名篇的作者、背景、作品主题等,引起读者的兴趣。 2. 正文部分: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结合自身经历或感悟,展开论述。 3. 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自己的观点或感悟,升华主题。
五、注重语言表达 1. 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2. 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
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经典的文言文中,有许多广为流传的名句,字字珠玑。
它们是古先贤才华与智慧的结晶,其或言理,或抒情,或写景……意境优美,诗意缱绻。
学生时代,对文言文的学习,大多停留在“背诵全文”的恐惧中,知其美,却不知其所以美。
长大后,回忆起来,方才真正懂得,中文原来这么美。
今天,与大家回忆10首优美的经典古文,读懂的是人生,治愈的是人心。
01简单,最是高级《陋室铭》【唐】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解读:
初学刘禹锡的这篇《陋室铭》时,印象较为深刻的是老师讲解的其文字精炼清丽,对偶排比,句式整齐富有变化,以及作者的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值得学习。
如今步入社会,再回味这篇文章时,才真正明白了:
生活最好的气质,就是简单干净。爱生活的人,必被生活所爱。
三毛说:“我不求深刻,只求简单。”
生活的模样,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理想。
中的居住环境,房间不需奢华,窗明几净即可,朴素简洁最佳,闲暇时光,一本书,一杯茶,一首歌,一颗心,便盛满了这人间烟火气。
人生无需要太多,剔除多余的浮华,日子纯简起来,人也愈发散发着朴素的美丽。
生活要简单,做人更要简单,简单,才是真高级。
02洁身自好,最是清欢《爱莲说》【宋】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解读:
小时候对于莲的初印象,便是来源于这篇《爱莲说》。
亭亭玉立的莲花,其坚贞的品格,引领着我成长。
世有千万花,独爱莲一支。
人生,当如莲,坚贞不屈;
为人,亦应如莲,出淤泥而不染,清清白白,刚正不阿。
03心无挂碍,最是从容《湖心亭看雪》【明】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解读:
对于生活在北方的我来说,雪,常见在冬日,雪景之美,并不足为奇。
但《湖心亭看雪》作者以浅淡的笔触,融入对故国往事的怀念,描绘了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冬日雪景图,看似自然无奇,却耐人寻味。
中国人对冬日的眷恋,是对冰雪无限的爱。
爱它的洁白,爱它的美好,爱它的浪漫。
白雪皑皑,冬阳暖暖,呼朋唤友,红炉煮酒,阁楼赏雪。
于寂静之境,赏天地间最美之景,满心寂然的欢喜,这就是冬日最大的乐事。
04独处,最是常态《小石潭记》【唐】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解读:
学生时代,老师说:“永州的山水,治愈了柳宗元。”
当时并不能切身体会到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只觉作者柳宗元有声、有色地刻画了小石潭的动态美,山美,水美,景美。
都说“世间并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只有经历过才有资格发言。
现如今,也能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态了。
“血泪这个东西,自己吃着也恶心,讲给别人听也有些不合时宜。”
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也没有人可以真正地了解另一个人。
可见,孤独并不在于身边有没有人陪伴,而在于有没有心灵的知音。
我们总以为岁月静好,是人生最美的模样,殊不知,人生孤独,才是常态。
当我们开始明白了世事无常,人生本荒芜,就更加倍珍惜当下的人和事。
山水,能治愈人,“和其光,同其尘”。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学会独享孤独,不必愤世嫉俗。
05活在当下,最是畅然《兰亭集序》【晋】王羲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同“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解读:
对于《兰亭集序》最深刻的印象,是它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美在三绝:
一绝,重字不重,21个“之”字,字字不同,美态各异;
二绝,涂抹成为艺术。作者醉酒之作,错字别字,涂抹不可避免,但也被作者玩儿成了艺术;
三绝,用情至深。而今,虽然我们看不到王羲之的真迹,但在后人的摹本中,依然可以感受到王羲之掖不住的喜与藏不住的愁。
天朗,气清,风和畅,文章开篇,尽是视听欢愉。
读来,如亲临盛会,畅快自得之意得到满足,随之而来的是对生命的感慨。
“死生亦大矣”,古往今来,除了生死之外,其他都是小事。
正如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中写道:“此文一意反复生死之事甚疾,现前好景可念,更不许顺口说有妙理妙语,真古今第一情种也。”
逝者如斯夫,岁月,在悲喜交集的点滴中流逝。
唯有遵守本心,活在当下,才不负韶光。
06顺其自然,最是潇洒《岳阳楼记》【宋】范仲淹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解读:
《岳阳楼记》中最出名的句子便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是学生时期的考试重点。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真正一个人生活了才知道,人生在世,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境遇。
成功与失败,得到与失去,快乐与忧愁……
若是始终被这些外物束缚束缚于身,又怎能活得潇洒自如?
良田千顷不过一日三餐,广厦万间只睡卧榻三尺。
人生在世,不要被欲望熏心,看淡得失名利,知足才能常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琐事纠缠,“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一切顺其自然,内心安宁,才是最了不起的修养。
守一颗初心,人生方不会被辜负。
07取悦自己,最是惬意《醉翁亭记》【宋】欧阳修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解读: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每读到这句,都会想起与同学互相提问背诵的欢乐时光,学着古人的模样,手持扇子,摇头晃脑,你一句我一句,直到互相背诵成功。
岁月悠悠,终有尽时,当时光渐老,我们也日渐成熟,在急匆匆,坚持着追赶人生路时,也不要忘了取悦自己。
到了一定年纪,要学会试着把时间归于自己,赏花,负暄,垂钓,抚琴,下棋,饮酒,对谈......
置一方清净之地,揽清风明月,看日升月落,静享华年。
偷得浮生半日闲,便是人生最好的光景。
08此心安处,最是浪漫《桃花源记》【晋】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解读:桃花盛开的时节,明媚了春天,锦绣了人间。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陶渊明为国人打开了浪漫生活的入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兄友弟恭,友邻和睦,心中一方乐土,日子安宁祥和,如此美好的世界和生活,令人神往。“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每个人心中都向往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桃花源,且不足为外人道。生命是一树的花开,或安静,或璀璨,此心安处,方是吾乡,静守美好,无忧无虑,怡然自乐。09不念过往,最是豁达《归去来兮辞》(并序)【晋】陶渊明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解读:
把辞官归隐当成人生至真追求,并为后人所艳羡的,恐只有陶瓮一人了。
直抒胸臆,感情真挚,呈现出一种天然真色之美。
连欧阳修都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人生总是在向前行进着的,或处于主动,或处于被动,无论处于何种情境,总有人会选择以诗意,宽容之心面对当下的一切。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越过诱惑,拨开纷乱,不念过往,不畏将来,恪守本心,终其一生,坚守一方净土。
10坚守初心,最是真实《滕王阁序》【唐】王勃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乎!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解读:
王勃因这篇《滕王阁序》,名垂千古。
从滕王阁的壮丽景色,写到人生飘浮之感,句式错落有致,节奏分明,辞采华美,文气畅达,不到千字,就贡献了近40个成语。
读来,让人回味无穷。
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人生就是一场孤独的旅行,你路过我,我路过你,然后,我们各自向前,各自修行。
一朵花,开在哪里都是芳香,一个人,走到哪里都是生命,决定人生的,从来不是你所处的环境,而是你对待所处环境的态度。
心不老,人便不会老,愿我们都能坚持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勇敢向前,在踽踽独行的日子里,找到最真实的自己。
经典最是治愈人心,这十篇古文,都是经典中的经典,值得我们一读再读。
来源:古典书城
作者:古典君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光明书话】
作者:刘海燕(军旅文学作家)
一口气读完杨海蒂老师新作《这方热土》,忍不住啧啧称奇,拍案叫绝。作者用纯美、自然、厚重、深情的笔触,描绘出一副生机盎然、超尘脱俗、涤荡心灵的绝美画卷,奏响了一曲人与自然琴瑟和鸣的天籁之音。
《这方热土》杨海蒂著
中国林业出版社
这是一场盛大的视听盛宴。在这方热土,“森林静悄悄的,偶尔传来几声蝉鸣鸟啾”,那是“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静谧幽深;顷刻间,“壮丽的红日一跃而出,橘红色阳光穿越云朵的缝隙,万丈光芒照耀着大地”,则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雄浑壮美。山海之间的万千气象,朝霞撒下的轻柔光线,万物生灵奏响的美妙晨曲,营造出一种交相辉映、错综复杂的审美意境,既古老又现代,既温情又浪漫,既清新又浓烈,美不胜收,妙不可言。
这是精彩纷呈的科普课堂。在这方热土,果似腊肠的吊瓜树,能让人味觉变甜的神秘果,号称“地球植物老寿星”的龙血树,原产热带非洲的火焰木,树冠大而体态美的雨树,具神奇医疗功效的野生茶树,永远两株相接母子相连的母生树,“树上有树,双树叠生”的古老天琴树,还有“热带雨林中的精灵”海南长臂猿,斑纹状如龟背饰文的云豹,“原野精灵”海南坡鹿,被列入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海南脆蛇蜥,体型最小、模样萌萌哒的海南兔等,各种来历不凡、珍稀名贵的野生动植物,应有尽有目不暇接,让你多识草木鸟兽虫鱼之名,长知识、拓视野、见世面。
这是一趟绝妙的洗心之旅。当你踏进这方热土,“晚霞渐渐隐退,夜幕悄悄降临,月亮和群星升起,皎洁的月光洒满幽暗的山谷,清辉笼罩着沉静的山峰,嶙峋的群山万壑变得柔和。此时此刻,耳畔只有昆虫低鸣、花朵低语和树上果实掉落地上的声音。”你静静仰望苍穹,或许体悟到古诗中的清幽意境:“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犹如作者所写“红尘中的喧嚣全然消退,世界呈现出空灵之美”,而就在那一刻,你的身心仿佛得到彻底洗礼,清爽怡然,“肝胆皆冰雪”。
这是人与自然的琴瑟和鸣。人类来源于大自然,自然是人类文明的根基。中国人有“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思想,敬畏自然,热爱自然,与自然为友,留下许多人与自然琴瑟和鸣的传世名篇。无论是辛弃疾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或是张志和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杜甫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等,无不寄情于天地中,徜徉于山水间。
近现代以来,随着工业文明脚步的狂飙突进,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一度“剑拔弩张”,荒漠化已影响到全球1/5的人口和1/3的陆地面积,大约有100万生物物种受到威胁或濒临灭绝。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任性贪婪地掠夺自然,必然遭到自然的反噬。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为天下计、为世界谋,提出“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等一系列生态文明发展理念,推动美丽中国的壮美画卷在神州大地铺展开来,也在世界范围内激起了越来越广泛的共鸣和响应。杨海蒂老师笔下这方遗世独立的美丽新世界——海南热带雨林,正是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结出的果实之一。良好的生态环境改善了人居环境质量,提升了人民幸福生活指数。然而面对大自然赐予我们的丰厚馈赠,也有少数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偶约三五亲朋“到此一游”,也不过走马观花,“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当我们跟随杨海蒂老师的热情指引,走进这方热土,走进这片充满着原始野性魅惑、张扬着令人窒息之美的热带雨林,听着“婉转动听的山歌,乘着夏日傍晚的微风,从雨林深处悠扬地传来”,或许能唤醒我们尘封已久的心灵记忆,找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诗意空间。
《光明日报》( 2022年01月13日1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