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射击观后感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08 21:26

射击观后感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射击观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的观后感要围绕射击这一主题展开,可以从射击比赛、射击技巧、射击精神等方面入手。
2. 结构清晰:一篇优秀的观后感应该具备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3. 引入部分:在引言中,简要介绍射击比赛或射击技巧的背景,引起读者的兴趣。可以提及比赛的时间、地点、参赛队伍等。
4. 主体部分:这是观后感的核心部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a. 比赛过程:描述射击比赛的精彩瞬间,如选手们的表现、比赛中的悬念等。
b. 技巧分析:对射击技巧进行详细分析,如射击姿势、瞄准方法、射击节奏等。
c. 精神感悟:从射击比赛中提炼出一些精神品质,如勇敢、坚韧、团结等。
d. 个人感受: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谈谈观看射击比赛或学习射击技巧后的感受。
5. 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强调射击比赛或射击技巧对你产生的影响,以及你对射击运动的看法。
6. 语言表达: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的表达。同时,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7. 观点独特:在众多观后感中,你的文章

战斗在英雄的旗帜下

情景教育课现场,官兵们演绎往坑道里运送苹果的故事。郭籽材/摄

“每当冲锋号响起,战士们的血液就会沸腾起来,他们冲锋、他们嘶吼,他们倒下又站立。你听,他们用誓言和决心捍卫胜利……”7月下旬,一堂情景教育课在空军空降兵某部缓缓拉开序幕。舞台上,一座山头、一个阵地、一面飘扬在云端的鲜红战旗,将官兵们的思绪逐渐拉入到硝烟弥漫的上甘岭战场。

为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该部将教育课堂和晚会舞台相结合,创排了以“空降兵十大优良传统”为主题的情景教育课《红色阵地》。教育课中,一幕幕战斗场景、一个个英雄故事生动重现,引导官兵在回顾光荣历史中传承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深挖精神富矿 汲取创作灵感

“亲爱的党,因为我想站在光荣队伍的最前面,请相信我,我已经做好了准备,在战斗中为您献出我的一切乃至生命……”幕启,舞台上的上甘岭战场满目疮痍,一名志愿军小战士趴在弹药箱上郑重写下入党申请书,黑漆漆的脸上目光坚毅。

“敬爱的党组织,我想像70年前的志愿军先辈一样,在您的指引下,去迎战一切强敌……”幕合,光影转换,一名入伍不久的新战士坐在学习室内认真书写入党申请书,眼神清澈而坚定。

这是情景教育课“铁心跟党走”篇章的一个场景。舞台上,历史上的故事再次照进现实,引领官兵重温抗美援朝战场上的峥嵘岁月,让大家充分感受到革命先辈铁心向党、一心跟党的崇高信仰。

“每一个感人场景都来源于真实历史故事,每一个人物角色都能从战场上找到原型。”宣传干事柴家涛介绍,该部是一支有着光荣传统和辉煌荣誉的英雄部队,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涌现出以黄继光、邱少云、柴云振、孙占元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英雄模范,形成了部队特有的一座“精神富矿”。

历经岁月洗礼,在长期的建设实践中,该部从这座“富矿”中提炼形成空降兵“十大优良传统”——“铁心跟党走”的政治信念、“把支部建到坑道里”的组织保证、“舍身堵枪眼”的敢战血性……“十大优良传统”中,有的来源于抗美援朝战场,有的则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得到进一步继承和发扬。

“以‘十大优良传统’为主线,来回顾抗美援朝战场上的峥嵘岁月,再合适不过。”柴家涛表示,“这些就是一代代空降兵人时刻坚守的‘红色阵地’。”创作过程中,他们将优良传统中的经典历史故事与官兵现实生活充分结合,灵活运用情景式音乐、沉浸式讲述等手段,让官兵在场景还原中找到情理共鸣,受到启发教育。

“对历史负责,对英雄负责,作品才更有温度、更具有感染力。”情景课策划负责人王康介绍说。为最大程度还原历史,创排过程中,他们把“十大优良传统”中的英雄事迹、经典战例进行分类汇编,组织大家逐个学习、逐句分析,找准精神内核;创排背景舞蹈时,他们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从而精准录制上甘岭战役中的各类枪炮声,并充分运用声、光、电、影等手段,生动复原志愿军将士浴血奋战的历史场景;创排“舍身堵枪眼”篇章时,他们还通过电话采访英雄后代的方式,深挖英雄牺牲背后的故事细节,刻画出最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

“舞台演英雄,行动学英雄,创排过程中,我们对抗美援朝精神的体悟也更深了。”参与创排的战士秦琛有感而发,“这堂情景教育课必将激励着战友们在新征程上书写更绚丽的篇章。”

还原英雄形象 打造精品课堂

“疼,你无法想象的疼。可我不能动,一旦暴露目标,牺牲的就不只是我一个人。”

“疼,身上直出冷汗,可我不能动,我在阅兵场上代表的是祖国啊。”

在“烈火焚身、岿然不动”篇章中,舞台右侧是潜伏在战场上、烈火焚身却纹丝不动的坚毅身影,左侧是矗立在阅兵场、撕碎伤病诊断书坚持训练的挺拔身姿。在舞台中央,则是由灯光幻化出的那面“布满381个弹孔的英雄战旗”。在灯光映照下,阅兵队员和“邱少云”跨越时空进行着对话,虽然没有一句豪言壮语,却字字饱含对祖国和人民炽热的爱。

听完现场的对话,列兵李昊岩难掩心中激动,哽咽着说道:“没有革命先辈的牺牲奉献,就没有现在的盛世繁华。我也要向英雄学习,让上甘岭战旗更加鲜红!”

每一个篇章是一部生动教材,每一次出演都是一场心灵对话。情景课策划负责人王康介绍,这样的效果来自于一遍又一遍的精雕细琢,他们着重“把细节拉满”,让现场更有“冲击力”,让声音更有“穿透力”,从而让情景课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引人深思。

“看着身边战友一个个倒下去,再疼我也得忍着,再疼我也把它堵住,再疼我也不能放手,因为,我的背后是我的战友、是我的亲人、是我的祖国!”在“舍身堵枪眼”篇章中,看着喷吐着火舌的地堡射击孔,“黄继光”艰难地站起并猛然挺直了身子,用自己并不宽阔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机枪口……

为了把战斗英雄塑造得有血有肉,黄继光的扮演者孙昊利用排练间隙,争分夺秒向来自四川的战友请教口音问题,并通过观看相关影视资料,练习低姿匍匐、战场越障等课目,找准角色定位、不断打磨动作。终于,在正式出场那天,一位坚毅勇敢、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亮相舞台。看到那铿锵有力的话语、果断利落的动作、坚定不移的眼神,仿佛特级英雄黄继光就在眼前。

从烈火焚身依旧岿然不动的坚毅身影,到为了参加阅兵撕碎诊断书坚持训练的挺拔身姿;从上甘岭战役中“一个苹果传着吃”的故事,到某演训比武任务中“半壶水传着喝”的真实事例;从战场上特级英雄黄继光的惊天一跃,到汶川地震空降十五勇士的生死一跳。舞台上,官兵们的深情演绎,让英雄精神和优良传统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红色阵地》主题情景教育课结束后,官兵们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黄继光英雄连”战士邓亚东在日记本上写道:“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的先辈们用血肉之躯守住了红色阵地,打出了国威军威;作为新时代的英雄传人,我们更要用实际行动,在练兵备战中夯实打赢本领,让先辈留下的精神财富代代相传。”

拓展传播途径 搭建育人平台

一堂历史底蕴丰厚、教育意义深远的情景课应运而生。该如何创新传播形式,辐射带动更多官兵?针对这个问题,该部着力做好英雄精神传承的“下篇文章”。

“锁定今晚直播,精彩不容错过。”前不久,该部某旅宣传科长兰京在微信转发了一条“朋友圈”,点击链接,情景教育课的直播预告便映入眼帘。短短几个小时,就有近千人给这条直播预告“点了赞”。

据了解,该部结合所属部队任务实际,采取“线上直播+线下巡演”的方式,将这场精神“盛宴”搬上手机屏幕、送至演训场一线。

“山河无恙,只因有您,向抗美援朝先辈们致敬!”“我们一定会继承您的遗志,向着胜利,奋勇前进!”前不久,情景教育课在“我们的天空”直播间拉开序幕,数千名官兵和家属齐聚“云端”,共同接受思想上的洗礼。点进直播间,可以看到,大家正跟随着镜头内容的切换,通过一条条弹幕谈感悟、话传承。

“虽然隔着屏幕,但是通过合理运镜和巧妙剪辑,让人仿佛置身真实现场。”策划线上直播的宣传干事席伟介绍,通过网络直播技术,让不少在驻训一线、偏远点位的官兵及时观看到这堂情景教育课,从而号召官兵人人学英雄、人人当先锋。

线上直播激活“一池春水”,线下巡演带来“最大增量”。该部还根据所属部队区域分布的特点,组织情景教育课参演人员奔赴多地展开巡演,把红色故事送到基层营连,把英雄精神传递到官兵身边,让大家在面对面的熏陶中感悟英雄精神、积蓄奋进力量。

“目睹英雄壮举,带来的是视觉和心灵的双重震撼。”盛夏傍晚,刚刚完成跳伞任务、即将奔赴各个战位的新兵成为巡演的第一批观众。巡演间隙,英雄模范的扮演者走下舞台,走进新兵中间,向大家讲述着英雄壮举背后的故事,那一刻,不少新兵泪流满面。

“下连分配听党的,建功立业看我的!无论在什么岗位,我都要努力工作,用优异成绩向英雄先辈们报告。”新兵梁佳琦动情地说。

和梁佳琦一样,巡演结束后,许多新兵纷纷递交服从分配决心书。新兵连政治指导员王巨松有感而发:“巡演的10分钟,就顶得上我们平时的几堂教育课。”

连日来,得益于情景教育课在该部座座军营的广泛传播,官兵们斗志昂扬、动力满满。在野外驻训场上,他们战高温、斗酷暑,全身心投入到练兵备战的火热实践中,助推部队战斗力水平稳步提升。

戚勇强 张朋倍 姚十全

来源:中国青年报

老兵高晋文:亲眼看着黄继光牺牲

新华社太原10月4日电 题:老兵高晋文:亲眼看着黄继光牺牲

新华社记者刘艺

96岁的高晋文坐在轮椅上。近几年,他的记忆力出现严重衰退,忘记了很多事,却一直记得21岁的黄继光和1952年的上甘岭。

“那时候,我是志愿军第15军45师135团82迫击炮连指导员,黄继光是我们团2营的通讯员。我俩还住过一个猫耳洞哩。”身患哮喘旧疾,高晋文不得不讲一讲、停一停。

“黄继光很活泼,一天到晚又蹦又跳,勤快得很,有时晚上会找干草帮我铺床,多好的同志。可惜后来,我亲眼看着他牺牲了……”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打响。在44天的激战中,美军先后投入6万余人兵力,出动3000架次飞机和170余辆坦克,向只有3.7平方公里的上甘岭阵地发动900多次冲锋。

黄继光牺牲的战斗开始于10月19日,597.9高地。此前,对597.9和537.7两高地表面阵地的争夺已进入白热化,敌军白天攻上去,我军晚上抢回来。这天夜里,志愿军又向597.9高地发起反击。

“炮兵观察所在前沿阵地后面的山坡上,我趴在那看得清楚,敌人地堡射击口的子弹‘突突突’地往外喷,冲锋的战士一个接一个地倒下。”高晋文深呼了一口气像是蓄力,原本扶着轮椅的手紧握成拳,“关键时候,黄继光猛地跃起身扑上去,死死堵住枪眼,敌人的机枪声瞬间哑了。”

黄继光牺牲的消息,很快在坑道和猫耳洞里传开。将士们发誓要为黄继光和烈士们报仇,狠狠打击敌人!但战争的残酷还是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敌人再次调动数十架飞机、数百门重炮,发了疯似的向上甘岭倾泻弹药。我军先前构筑的地面工事早已荡然无存,山头被削平数米,原本丰茂的植被寸草未留,

将士们随即退入坑道坚守。

敌人无法夺取坑道,便封锁了坑道部队与后方的交通线,并向坑道取水的水源投毒。高晋文记得,猫耳洞里变得静悄悄的,以前战斗间隙的歌声、口琴声、谈笑声都消失了。“战士们渴得舌头打弯,嗓子冒烟,只能喝尿,一口、半口、抿一抿,后来连尿都喝不上了。”

1952年11月25日,志愿军部队一次次拼命、坚守、战斗,终于换来上甘岭战役的胜利。包括此役在内的抗美援朝证明:由外国帝国主义欺负中国人民的时代一去不返了。

“同志们!我们胜利了!”高晋文在坑道里边跑边喊,他太想把这份喜悦分享给每个战友。

“轰!”突然,敌人的冷炮在高晋文面前爆炸了。炮兵连的战友们赶来时,高晋文已成血人,卫生员两挎包的纱布都没能把血完全止住。

“我命大,最后醒过来了,很快被送到后方医院养伤。”多年后,高晋文像聊家常一样告诉记者,“不过有十几枚弹片没取出来,留在我脑袋、胸口里。”

负伤转业后,高晋文回到山西老家工作,把余生精力献给了为退役、伤残革命军人服务和国防红色教育。

3年前,他重返老部队。在上甘岭一战成名的志愿军第15军,于20世纪60年代改编为空降兵部队,先后涌现出黄继光、“上甘岭特功八连”、汶川地震“空降兵十五勇士”等英雄模范。

9月17日,中国空降兵成立70周年。在强军兴军的征程中,这支部队具备了空地一体、远程直达、纵深突击的全方位多维作战能力。

“现在,我们更有信心、有能力把所有来犯之敌都拦在祖国大门外。”采访结束时,高晋文说。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