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如何写《读书笔记30000字》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08 21:49

如何写《读书笔记30000字》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读书笔记30000字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明确主题:在写作之前,首先要明确自己的主题,确保整篇作文围绕一个中心思想展开。主题可以是关于读书的意义、读书的方法、读书的感受等。
2. 结构安排:一篇30000字的作文,结构安排至关重要。可以采用以下结构:
a. 引言:简要介绍读书的重要性,提出自己的观点。
b. 正文:分为若干个部分,每个部分阐述一个方面,如读书的意义、读书的方法、读书的感受等。
c. 结论:总结全文,强调读书的重要性,提出自己的期望。
3. 内容丰富:30000字的作文,内容要丰富多样,避免单调乏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a. 读书的意义:阐述读书对个人成长、知识积累、思维能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b. 读书的方法:介绍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如精读、略读、速读等。
c. 读书的感受:分享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如阅读的乐趣、感悟、启发等。
d. 读书与生活的联系:阐述读书对生活的影响,如提高生活品质、拓宽视野等。
4. 语言表达:语言要流畅、生动,富有感染力。注意以下几点:
a. 词汇丰富:使用恰当的词汇,使文章更具文采。
b. 句子结构:合理安排句子结构,使文章读起来更加顺畅。

《爱弥儿》读书笔记

第一卷摘记;


1.真正的教育更多的包含的行动,而不是说教之中。

2.孩子必须学会保护自己,去承受命运的打击,勇敢地面对富有或贫穷,必要的时候能够在冰岛的雪天或马耳他灼热的岩石上生活。

3. 防止他们死不是问题,重要的是让他们知道怎么活。活着不是能呼吸,而是要有所为。

4. 活得最精彩的人,并不是历经岁月最长久的人,而是对生活感受最多的人。

5.但是如果母亲们愿意降下身价照顾自己的孩子,那么道德风气就会自行改变;自然的情感就会在每个人心中苏醒;整个国家又将人口兴旺。

6.家庭生活的吸引力是道德败坏的最佳解药。

7.当家庭热热闹闹、生气勃勃的时候,操持家务就成了妻子最珍爱的职业,就成了丈夫最甜蜜的乐事。由此,这个恶习得到矫正,就会导致一场全面的改革,很快天性就会重新获得它所有的权利。一旦女人重新变成母亲,男人就会变成丈夫和父亲。

8.母不母则子不子。他们之间的责任都是相互的,如果一方没有很好地履行责任,那么另一方,就不会好好照顾对方。

9.现在她(母亲)护着孩子一时,让他免受一些不便和麻烦,结果却为他日后积攒意外和风险到了何种程度!孩子童年时的娇弱变成他成年时的负担,这种预防措施残忍到何种程度!

10.疾病和恶习是过度拥挤的城市产生的必然结果。在所有物种之中,人类最不适合群居。

11.允许孩子养成的习惯应该只有一个,那就是不要染上任何习惯。

12.既然仅靠选择给孩子看什么东西,就能让他变得胆小,不勇敢,那为何不在,他会说话,不能理解之前就开始教育他呢?我会让他习惯一看新鲜事物外形丑陋令人厌恶且稀奇古怪的动物,但是要一点一点地来,而且一开始让他远距离的,看知道他对他们习以为常知道他因为曾经看别人玩弄过那些东西,最后也亲自去玩弄他们。

13.所有的邪恶都源自软弱,孩子之所以顽劣,只是因为他很弱小,如果让他变得强大起来,他就会变好。什么事情都会干的人,绝不会做恶事。
14.抚养婴儿的四个准则:
第一个准则:孩子不仅没有多余的力量,而且还没有足够的力量,满足自然对他们的所有要求,因此我们必须让孩子有机会使用自然赋予他们的以及他们不能滥用的一切力量。

第二个准则:基于生理需要有关的一切,我们应当帮助他们弥补他们在智力和体力方面的不足。

第三个准则,我们给予孩子的帮助,应该限于真正有用的事情,不能因为突发奇想或没来由的欲望就给予任何东西,因为突发奇想不是自然的一部分,只要他不被唤醒,就不会让孩子痛苦。

第四个准则,我们应当仔细研究孩子的语言和迹象,这样就能在他们还不会骗人的时候辨别出哪些欲望直接有自然产生哪些欲望源于主观的想法。这些准则的精神,就是给予孩子更多,真正的自由,让他们不那么专横傲慢,让他们多为自己做事,少要求别人。


【读书感悟】

感悟一:

《爱弥儿》是一部大部头著作,我读完了第一卷之后,才明白这一卷写的主要是孕育孩子前的环境准备和孩子出生后婴儿时期的教育和照料。

感悟二:

卢梭先生强调的是自然环境和对孩子符合大自然规律的教育。他特别看重乡村生活对孩子的影响,不仅是因为乡村中空气清新更是因为乡村中自然的人文环境更少了对孩子的限制和束缚。



感悟三:
卢梭先生认为:孩子应该由母亲母乳喂养。孩子的母亲不应为了自己保持好身材,而将孩子交给乳母喂养。这样做的坏处有:
1.乳母喂养肯定没有母亲那样尽心。有的乳母虽然尽心,但是迫于生活的压力也可能照顾不周。
2.孩子与乳母建立起深厚的感情之后,往往与母亲不再亲近。而母亲为了避免这一点往往会诋毁乳母,培养的孩子自私而不知感恩。
母不母,则子不子。如果一个女人,既然生了孩子,就应该尽到一个母亲的责任,最好是亲自哺乳喂养,而不是假手于人。

感悟四:

给孩子找一个优秀的家庭教师,不如父亲亲自担任这个角色。



感悟五:
婴幼儿时期的孩子应尽可能给他相应的自由,不要用襁褓去约束他,给他探索自然的勇气和力量。同时注意培养他强健的体魄,这样才能减少疾病的发生。但是也要注意不要唤醒孩子的控制欲。这就要求我们在抚养过程中,即对孩子尽心尽力的照顾,同时又要建立一定的规则。对孩子爱而不娇,骄而不纵。让他们多为自己做事,少要求别人。
卢梭先生在第一卷中较为详细地描述了自己写作的初衷,以及关于孩子的哺育和抚养过程中的一些详细建议。对想要做准爸准妈和已经做了爸爸妈妈的新手们来说,值得大家好好阅读。

经典向我走来

2008年之前,我的阅读以中外的哲学、语言学、教育、人文等书籍为主,未想过阅读中国古典原著。在这个思想多元、文化激荡的时代,中国传统文化再次为当下社会关注和重视,这让我产生了阅读、学习“四书五经”的冲动。我想,作为教育人应该通过阅读、学习古代经典,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有自己的理解,作出自己的判断,才可以面对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担起传播文化的教育人责任。

基于这样的想法,我用细读文本的方法,认真品读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写了大量的读书笔记,陆续出版了《〈论语〉里住着的孔子》《孟子的理想国》等,《〈论语〉里孔子的教育智慧》也即将出版。

我认为,要想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所了解,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间接了解,听别人介绍;另一种是直接了解,回到原点,细读文本,生成自己的理解,得出自己的判断。

在品读《论语》时,我用解读文本的还原方法,做到四个“回到”,即回到文本、回到语言、回到人心、回到生活,追寻属于我自己的理解和判断。从这个视角,又引发了对另一个话题的思考,就是中国传统文学评论的命题“知人论世”。“知人论世”,现在通行的解释是研究一个人及其作品一定要先了解他所处的时代。理解文本离不开时代背景,但如果只局限于时代背景,其思路有点儿偏颇,甚至产生误解。其实,时代背景不是一个预设在那里的、虚空的环境,时代是由人创建的,哪有抽象的时代?我想做一点儿突破,不为那时的时代背景束缚,而是从文本、语言出发,去感受孔子、弟子和其他个性鲜明、活泼泼的人,走进那个特别的春秋时代。这也正好跟《论语》中孔子的思路相符合,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他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是你不能理解语言的话,就不能了解一个人。我就是想从语言走近孔子其人,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感受他的思想情感和人格精神。随着细读的深入,孔子的形象在心中逐渐丰满、鲜活。

坚持反复品读,加上与教师、书友分享,于我受益良多。第一,尽管花了很多时间、精力,但得益是丰富的,分享是快乐的;第二,与同仁交流,尽到一份传播文化的责任;第三,通过讲,让自己思考得更深,品读得更细,收获得更多。正如艾德勒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说的:“你真想拥有一本书,你就把它讲出来。”开玩笑地说,我讲《论语》,收获最大的不是听我讲的教师,而是我自己。

我阅读经典的方法有六个方面:1.整本书细读:先全书浏览一遍,然后分篇一章一章地细读。不理解的字,除了看注释外,还要查看古汉语字典,弄清字的古义,避免望文生义。2.边读边思:理解大意后,反复阅读,关注语言,联系语境,还原生活,串联自己已有的阅读积淀,细细琢磨,深入探索言外之意,领悟“近言”之“远旨”。3.笔记所思:一篇边读边思下来后,再一章一章地梳理,提炼出主题,联系生活、现实阐释、评论,撰写相对完整的阅读笔记。4.整体提炼:挈领而顿,百毛皆顺。注意全书前后、每一篇章节之间的联系,整体、贯通起来思考、梳理、提炼、分析、感受和评论。我整体提炼,《论语》的核心价值有三点——为学、为仁、为政;《孟子》的核心价值只聚焦一点——仁义。5.先慢后快:从2007年到2008年,细读《大学》和《中庸》,写读书笔记3万多字;2009年到2014年,细读《论语》,写读书笔记15万多字;2016年到2017年,用15个月细读《孟子》,写读书笔记20万多字……6.主参兼读(主题阅读):广度阅读,拓宽视界,思维碰撞,独立思考,深化理解。《论语》主读杨伯峻《论语译注》、钱穆《论语新解》,兼读朱熹、李泽厚、鲍鹏山等有关《论语》、孔子的书20多本,还阅读哲学、人文等其他书籍。

细读经典的过程,是提升理解力的过程,是丰富自己、感悟经典魅力、享受阅读的过程。卡尔维诺说:“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是一本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阅读经典,有时我们往往觉得很难,其实你真的读起来,不是你想象的那么难。只要打开这扇门,勇于走进去,肯定能进入经典仁、智的世界。经典如璞细琢磨,玉汝于成心宽阔。经典,一定会向你走来。

(作者系江苏省兴化市教师发展中心小学语文研训员)

《中国教育报》2021年03月31日第9版

作者:何伟俊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