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08 21: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梦圆飞天》的读后感作文时,以下事项需要注意:
1. "了解作品背景": - 了解《梦圆飞天》的作者、出版时间、创作背景等,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和内涵。
2. "明确读后感主题": - 确定你的读后感要表达的核心观点,如对主人公的敬佩、对科技发展的感慨、对国家荣誉的骄傲等。
3. "结构清晰": - 开头:简要介绍《梦圆飞天》的基本情况,如作者、故事梗概等。 - 主体:分点阐述你的感受和思考,如对人物塑造、情节安排、主题思想等方面的评价。 - 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你的核心观点,并可以提出一些思考或展望。
4. "人物塑造": - 分析主人公及其他角色的性格特点、成长变化等,以及这些人物对你产生的启发。
5. "情节分析": - 描述故事情节,分析情节的起承转合,以及情节安排的巧妙之处。
6. "主题思想": - 探讨作品所传达的主题思想,如勇敢面对困难、团结协作、科技创新等。
7. "语言表达": - 使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使文章语言流畅、生动。 - 注意段落之间的过渡,使文章结构紧凑。
8.
湖南日报新湖南6月5日讯(李奕庆) 读罢《飞天梦圆》一文,我激动、骄傲,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更是倍感自豪,因为伟大的“母亲”以及亿万儿女的“努力”才有了我们的今天。
飞天之梦不容易,但成功了,这难道说明不了我们中国人的毅力与决心吗?
“有的人为了及时、方便的工作,将铺盖搬到了实验室,搬到了车间;有的人积劳成疾,几次住进了医院,即使病床上,他们依然在翻阅着研究报告,寻找着需要的数据……”这是文中的一段话,但是正是这样的一个排比句,折射出我们工作人员的不容易,我赞扬他们——伟大的人民,他们就是历史的创造者,而这群群人中都有一个坚强的核心——共产党员,他们更是创造者中的英雄。
正是因为他们的坚持不懈。所以中国航空事业才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才有不一样的成绩。感谢他们,了不起的航空航天工作者。伟大的共产党员们!
他们为了工作,压抑着对亲人的思念,甚至长时期对亲人缺少联系、沟通,有的人甚至几年、几十年也不能回家和家人团聚,中央电视台《开讲啦》一期节目中,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的英雄事迹感动了无数收看节目的中华儿女,同时也更加激励了一代一代的年轻人献身使命,为祖国荣誉而战!为伟大中国复兴而战!因为先辈黄旭华说得好:对伟大祖国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这就是最质朴的家国梦。
新中国,飞天梦圆;新时代,新起点,复兴伟大中国梦的号角吹响了,我们又踏上了圆梦的新征程。(作者所在学校:永兴中心校双溪坪完小 指导老师:周小平)
(石门县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
新华社北京6月23日电 题:同心共圆飞天梦——记航天报国的“嫦娥”“神舟”“北斗”团队
新华社记者胡喆
离地390公里的轨道上,神舟十二号飞船与天和核心舱成功交会对接,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36000公里,这个轨道高度上,北斗卫星遥看地球,指引着前进的方向;
距离地球38万公里之遥,嫦娥三号、嫦娥四号分别在月球的正面和背面留下中国印迹,嫦娥五号更成功将1731克月壤带回地球,上演了“月宫取宝、月轨对接、太空投递”的壮举……
所谓壮举,皆因奋斗。成就的背后,离不开航天报国的“嫦娥”“神舟”“北斗”团队,他们自主创新、不断突破,在我国航天史上书写了一页页绚丽篇章。
“嫦娥”团队:九天云外揽月回
2020年12月17日凌晨,如同茫茫草原上的一颗流星,嫦娥五号划破天际,以百米冲刺的姿态回到地球,惊起一团烟云。
作为21世纪人类首次月球采样返回任务,嫦娥五号任务的成功实施标志着中国航天向前迈出一大步。
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中国探月工程取得优异成绩,不超预算、不降指标、不拖时间,如期完成“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在月球探测领域向全世界交出了一份亮丽的答卷。
回首“嫦娥”团队所走过的艰难探索之路,嫦娥一号、嫦娥二号绕月探测的圆满成功,让中国人“到月宫一探究竟”的梦想有了成真的可能。
“我们飞向月球的大门一经打开,深空探测的脚步就不会停止。”探月工程首任总设计师孙家栋院士说。
一次次闯关夺隘,一场场拼搏会战,开拓进取的“嫦娥”团队,秉承着“以国家任务为己任”的誓言,以自主创新为团队成长的驱动力,又为嫦娥三号、嫦娥四号铺就了一条完美的落月之路,让“中国探月”的“金字招牌”闪耀在茫茫太空。
“一个人没有想象力、没有好奇心是没有动力的。”从力主嫦娥四号到月球背面去,到嫦娥五号获取最年轻的月壤,嫦娥一号卫星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人民科学家”叶培建院士始终认为,“要想得更远一点。”
从嫦娥三号、玉兔号到嫦娥四号、玉兔二号,再到嫦娥五号,一个个中国探测器成功到访月球所勾勒描绘的,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逐梦足迹。
“神舟”团队:托举千年飞天梦
“心至苍穹外,目尽星河远。”这是中国航天人最真实的内心写照。此刻,举目仰望,3名中国航天员正遨游太空,中国逐梦空间站迈出新步伐。
2021年6月17日,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乘神舟十二号飞船成功飞天,成为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首批入驻人员,开启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
从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的神话传说,到屈原《天问》、李白“举杯邀明月”的文学想象,自古以来,飞离地球、遨游太空就是中华民族的梦想之一。为了圆梦,一代代中华儿女在实践中探索着飞天之路。
当神舟十二号成功发射,卸任神舟飞船总设计师多年的戚发轫院士第一次有机会在现场看飞船发射,他的眼眶一度湿润了,但面对记者,他却退到一边,把接受采访的机会留给了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年轻的女总设计师容易,还笑着说:“看见她,就容易了!”
事非经过不知难,面对载人飞天的巨大挑战,谈何容易!“神舟”团队就是这样顶住压力,把困难变得容易,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二号,几代“神舟”团队怀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像拧螺丝一样把自己拧在工作岗位上、拧在祖国的航天事业中,在平凡的岗位上追逐着不平凡的人生理想,以实际行动兑现了“用成功报效祖国、用卓越铸就辉煌”的庄严承诺。
“北斗”团队:中国北斗耀苍穹
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在京举行,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并开通服务,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拥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26年间,参与北斗系统研制建设的全体人员迎难而上、敢打硬仗、接续奋斗,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培育了新时代北斗精神。
“关键核心技术一定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是一项团队工程,没有个人英雄”“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一流的北斗”……“北斗”团队正是秉持着这样的信念,让中国北斗星耀苍穹。
从北斗一号、北斗二号、北斗三号分步实施的战略决策,到中国特色北斗卫星导航体制的设计,再到星间链路、高精度原子钟等160余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克和500余种器部件国产化研制的突破,无不彰显着北斗团队创新的志气和追求。
“这是中国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发展大国重器的又一次胜利。”令北斗三号卫星首席总设计师谢军倍感自豪的是,“北斗已成为中国享誉世界的一张名片。”
“我们的卫星除了上天之外,更需要‘落地’,需要跟经济建设更好地结合起来,发挥更大的效益。一句话,航天最终要造福老百姓。”孙家栋说。
到2035年,中国将建成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国家综合定位导航授时体系,进一步提升时空信息服务能力。北斗将以更强的功能、更优的性能,服务全球,造福人类。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