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大学》 观后感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08 23:41

《大学》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大学》观后感的作文,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确定主题:在写作之前,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和主题。可以围绕《大学》的主题、人物、情节、思想等方面进行思考。
2.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观后感应该有明确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大学》的基本情况,主体部分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感受,结尾部分总结全文。
3. 突出重点:在主体部分,要突出自己对《大学》的感悟和体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a. 人物形象:分析《大学》中的人物形象,如主人公、反派角色等,探讨他们的性格特点、成长历程等。
b. 情节分析:对《大学》中的关键情节进行解读,如转折点、高潮等,分析其背后的意义。
c. 思想内涵:探讨《大学》所传达的价值观、人生哲理等,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和感悟。
d. 艺术特色:分析《大学》在语言、结构、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色,如象征、对比、讽刺等。
4. 适当引用:在阐述观点时,可以适当引用《大学》中的经典语句或情节,以增强说服力。
5. 结合自身:在分析《大学》的同时,要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和感悟,使文章更具

《大学》拍出了我们心中的大学

作者:张 宏

孙虹、王静和柯永权联合执导的《大学》是一部主题鲜明、具有人文精神和探索意义的纪录片。作为清华的毕业生,怀着对母校的热爱,两次观影让我感触很深,镜语传递的思绪与韵味让我久久沉浸其中。

《大学》中的四位主人公。从上到下:刚考进清华的学生严韫洲,即将从清华毕业的博士生宋云天,初到清华任教的归国青年学者蔡峥和在清华执教数十载的教授钱易。出品方供图

影片围绕4位清华人构置纪录片的叙事文本:刚考进清华的学生严韫洲,在清华执教数十载的教授钱易,初到清华任教的归国青年学者蔡峥以及即将从清华毕业的博士生宋云天,即进清华、守清华、来清华、离清华。这几位清华人在纪录片的叙事线上构成了一个巧妙的逻辑闭环,也代表了清华人的多个层面,从而很好地映射出清华校园的整体构成,更寓示着一种生生不息的精神传承。选择这4位清华人也比较完整地构成了中国的社会剖面,从院士到青年教师,从高考生到农村基层选调生,从国内到海外,某种程度上,影片为当下中国刻录了时代的印记。

4位清华人分别代表了4种状态:初入清华的新生严韫洲满怀期待与憧憬;授业解惑的钱易态度谦逊但内心坚定;学成归来的蔡峥秉持科学的精神与报效国家的初心;即将奔向社会的宋云天在现实和理想中游移,最后笃定选择投入基层。这4种状态在纪录片中传递着清华人的4种精神:奋斗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奉献精神。

每一个考入清华的学子,此前的求学时光自然是其奋斗的人生篇章。严韫洲高考的目标就是清华,收到清华录取通知书体会到的是奋斗之后的喜悦,这让我感同身受,那时心情真比过年都激动。讲授生态环保课程的钱易教授,课堂上对生态文明的强调应和了这个时代的呼声,传递着人文的思考,体现着清华人的人文精神。影片有一处记录了她下课时的情景:缓缓的镜头跟摇她走向门口,镜头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8个大字处定住,钱老师从校训墙下走过,而后慢慢出画,音乐轻柔舒缓,悠悠动情。这时的钱老师背有点驼,但脚步很坚毅,此时观众内心真有说不出的感动。蔡峥的故事则体现出科学精神。影片拍摄他到美国莫纳克亚山天文台观测太空。登上天文台时正值黄昏,但此时对蔡峥来说更像沐浴着人生的朝阳,而他与校长关于人类文明灯塔的谈话更传递着清华人不断探索、永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宋云天本可以留校任教,但他最后选择到农村去,虽然可能会被说成赶时髦、镀金,但青年学子真正把青春韶华投入基层,具备的正是一种奉献精神。

4位清华人的影像故事传递着清华人具有的精神特质:一是家国情怀,这是清华人非常明显的特点,包括闻一多、朱自清等很多前辈都具有这种精神,国就是他们的家,家就是他们的国。钱易为学子授业解惑,蔡峥为国家的未来进行科学探索,都是家国情怀的投射。二是外圆内方的性格,清华人谦虚文雅,但内心坚定,虽然钱易微笑很随和,宋云天最初也曾有过犹豫,但观众都能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执着。三是清华人的天赋使命感,清华人具有为国家、民族、学校担当和奋斗的使命感。最后,他们都践行了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影片传递的这些信息都拨动着观众的心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影片虽以清华人为记录对象,但立意深远。“大学”非仅指清华,也不止于大学之实体,更是指每个人“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终身之学,更指“明德、至善”所谓社会之学,乃至国之大者之修身为天下之学。因而本片传递了知识分子对大学之思、对社会之思,传递了具有社会担当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情怀。

影片不仅有厚重的人文思考,在纪录片的视听本体方面也体现出不俗的追求。开始的镜头便体现了主创在影像方面的匠心:伴随着童声悠扬的校歌,遮罩缓缓升起,这既是叙事的开启,也是黎明的开启,智慧的开启,人文的开启……而后迎着晨曦,镜头进入校园,杏叶飘摇下落,后景是清华代表性建筑二校门……如此讲究的开头也奠定了本片沉稳的叙事基调、平实的记录手法,不时嵌入的一些诗意的空镜段落,让本片的叙事余味悠长。

影片以电影的方式记录4位清华人的生活,但叙事之所以能吸引人,还在于主创对细节的抓取十分到位,比如严韫洲等通知时的焦急,等来通知时貌似沉静但举止间又满溢而出的喜悦与自豪。83岁的钱易教授在101岁的许保玖教授面前,永远是学生,镜头记录着她的谦逊,也记录着这对高龄师生的感人情谊。影片在记录作为科学家的蔡峥为高倍天文望远镜奔走时,也捕捉了他的艺术专长,他带着孩子弹吉他唱歌,情绪的延伸耐人回味。宋云天回到老家,说着一口河南家乡话跟家人互动,洋溢着生活的质感。还有最后离校搬纸箱时,他透过车窗望着校园,辅以渐离校门远去的空镜,那种留恋和不舍……这些细节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虽然围绕4个人记录了大量细节,但无论是大结构还是细微处,影片的叙事都有合理的内在逻辑,衔接非常流畅。

影片音乐的使用也比较讲究,没有满铺,却很具感染力,不时结合空镜使用,让影片的镜语充满诗意。渲染情绪时,或浑厚,或个性化,既抒情又不喧宾夺主。空镜的处理更是本片的亮点,除了用于转场衔接以及抒情,也时常用在人物发言或叙事延伸中,比如校长致辞时,接入几组雪花飘扬的清华校园景物,此情此景非常契合校长言说的内容,让叙事镜语隽永含蓄,感人至深。

当然,影片如果进一步加大清华与整个社会改革和国家发展的互动勾连,更多跳出校园而增加校外的内容,增强历史感,可能对观众的冲击力会更大。清华人有温文尔雅的一面,也有坚强坚定、敢于斗争的一面,影片在后一方面的表现还可以加强。影片的前期策划和后期宣发也可以做得更充分,比如应该前置宣发,让这部优质纪录片同更多观众见面。

总之,这部影片让我仿佛重新回到了校园。《大学》拍出了我们心中的大学,我们心中的清华。

(作者为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大学》纪录片观后随笔

《大学》,是我目前为止看到过的题材中最惊艳的作品。影片很朴素,但越朴素,代入感越强,越让人印象深刻。主人公:高考生-严韫洲、毕业生-宋云天、博士生-蔡峥、教授-钱易。讲述的4个主人公的高考、毕业、入职、退休。这4个阶段,也代表着一个人的一生。

我也曾经历过高考,虽然没有严韫洲的“我要冲满分”那么厉害,虽然只是千千万万个考生中的一个,虽然与自己理想的成绩差的很远。留有遗憾,但最后的选择是遵从了自己的内心。那个时候,大概只有自己最清楚,所有人都认为我的选择是错误的,我站在了所有人的对立面。如果不能排除万难,那么,走的每一步都将举步维艰。我不是逃避,我只是看到了最大的那个问题,当时我无法解决的问题。曾经伴随着我的软肋,那个时候并没有办法走出来,换个环境,也许问题也就迎刃而解。我没有选择复读,最后,这个软肋也随着大学毕业后彻底的没有了。所以,时间还是会给你答案,尽管那个时候是那么脆弱和无能为力。对于这个选择,我并没有后悔。

刚到大学报名的那一周,是人生中最难熬的一周。那时候学校刚刚建好,很多设施还在建设中,对学校的失望也随之而来。甚至走在学校路上的时候,有想要回去复读的想法。最后,学习的图书馆解救了我,打消了念头。后来再想想,自己都觉得奇怪吧,当时新的图书馆还在建,怎么就一个那么简陋的图书馆让我留下来了。有的时候,就那么一根稻草,就能给自己一个坚持的理由。不需要太多,有个念想就好了。刚开始上大学的时候,失望过,沉沦过,但是很庆幸,走出来了,没有放弃自己。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学校最高级的奖,都拿到了。也算是给自己的大学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而对于国家奖学金,一直要感谢那个人。虽然我不知道她还记不记得我,但是我一直都记得她。直到今天,她曾经教给我的,一直让我受用。正能量的东西,会影响自己的一生。

大学毕业,没有很远大的抱负,没有想过北上广深,因为知道自己没有这样的实力。所以选择留守南昌,在这个上大学的城市,留下来,找个合适自己的公司,踏踏实实干。人生的规划里,没有想过赚大钱,只想有个属于自己的房子,干着自己喜欢的事。可能只是像现在这样,一边听着音乐,一遍写着随笔,很安静,很满足。可是生活从来就不会按照我们想的进行着。在工作中,你可能会遇到糟糕的事、糟糕的人,但是,即便再糟糕,你还是会选择继续,即使可能你会选择换份工作,但是,一切的糟糕,都阻挡不了你前行。就像蔡峥,在研究天文学的路上是那么艰难、有可能到最后都没有做成功,但是还要坚定的做下去。坚定自己的想法,坚持自己当下能做的事情,至于结果,已经不重要了。也许事情都有结果,也有可能在这件事情上结果无法体现。在感情上,你可能还没遇到那个你喜欢的人,可能你遇到了,但你喜欢的那个人并不喜欢你,也可能你遇到渣男、渣女,但是,遇到的这些人,并没有让你选择不再恋爱,如果你说你真的不想再恋爱了,那是因为还是没有遇到那个和你一样喜欢你的人。人这一生,不仅仅要喜欢别人,同时也要喜欢自己。因为,“我是一切的根源”,所有出现在你世界的人,左右不了你的决定,如果你是个遵从自己内心的人,那么你走的路就是你自己所选择的。记得陈果老师的一句话:喧闹任其喧闹,自有我自为之,我自风情万种,与世无争。到现在这个年纪,经历一些事情后,自己才慢慢理解其中的含义。做好自己,接受自己,和自己和解,才能做更真实的自己,才能让自己感受到快乐,体会到人生的意义。

闲着没事的时候,会想想自己老了的生活。等自己不上班了,开着车,自驾游,尽量去自己想去的地方看看。走出去,才能看到和自己不一样的样子,体会到自己没有的生活。也许可能只是短暂的,但是快乐是真实存在过的。83岁的钱易教授还在讲台上坚守着,所以干自己喜欢的事,和年纪是无关的。


我们可能会问自己,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可能一直都没有找到答案。而有些问题,本身就是实践题,非要用文字来阐述,反而觉得答非所问,或者说的不够完整。人生的意义,一生都在解答。生命不止,永不停息。我们一直在做的,其实就是答案。坚持自己的想法,付诸行动,忍受孤独,化繁为简,适可而止。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