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3招搞定《书桌的读后感》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09 05:11

3招搞定《书桌的读后感》写作。(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书桌的读后感作文,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确定读后感的目的:明确自己写这篇读后感的目的是为了表达对书桌的喜爱、赞美,还是对书桌背后所蕴含的深层含义进行探讨。
2. 选择合适的书桌:选择一本与书桌相关的书籍,可以是关于书桌的历史、设计、文化等方面的书籍,也可以是小说、散文等与书桌相关的文学作品。
3. 深入理解书桌的内涵:在阅读书籍的过程中,要关注书桌在作品中的象征意义、文化内涵以及与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的关系。
4. 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在写作过程中,要确保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你的观点。
5. 语言表达生动形象:运用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6. 引用恰当:在论述过程中,可以引用书中的原文、作者的观点或相关资料,以增强说服力。
7. 适当加入个人感悟:在表达对书桌的理解和感悟时,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情感和思考,使文章更具个性。
8. 注意篇幅和字数:读后感作文篇幅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500-800字为宜。
9. 修改润色:完成初稿后,要认真检查文章的语法、逻辑和表达是否准确,并进行必要的修改

用一间厨房温暖一座城

文/丹颜
来源/《读者》杂志2018年21期

来我家做饭吧

菜刀在案板上有节奏地起落,土豆片变成了细细的丝。

经过一年多的锻炼,李朋的刀功有了很大进步。

热锅冷油,葱花炝锅,随着“欻啦”一声,香气弥漫整个厨房,再倒上少许酱油,快速翻炒起来。

给女儿子轩做饭,他有不少心得:“油要少,水可以多加点儿,火候大一些,盐分几次放。”

李朋一边翻炒,一边小心翼翼地试着口味。

“好了,味道不错!”他放下锅铲,笑着说。

今年33岁的李朋是一位地道的山东汉子,朴实率真。

他和妻子在河北省打工,一家人虽不富裕,但温馨快乐。

女儿子轩7岁那年,儿子出生了,为生活更添喜色。

但这一切因子轩生病而改变了。2017年2月底,子轩连续几天高烧不退,随即被查出患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看着病痛中的女儿和襁褓中的儿子,李朋安慰产后身体尚未恢复的妻子:“放心,有我呢。”

从这天起,照顾女儿的重任落在他身上。

小医院没有专业的儿童医疗设备,成人用的穿刺针头扎下去,子轩哭得撕心裂肺,医生让李朋帮忙按住孩子。

可女儿一哭,他就心软、手抖,眼看越帮越忙,医生只得让他出去。

隔着一道墙,女儿在里面哭,他在外面掉眼泪。

过后,李朋对女儿说:“要配合医生,病才会好。”

子轩点了点头,下次检查,她果然咬牙忍住了。

看着懂事的女儿,李朋心里更不是滋味,只能趁人不注意时悄悄抹一把泪。

孩子的病情稍稍稳定,李朋的积蓄就所剩无几了。

子轩说:“爸爸,你可以卖我的画挣钱啊。”

子轩生病前就一直喜欢画画,起初,李朋并未在意,可从那天起,子轩坚持每天治疗完都画一会儿画。

一位护士见了,对子轩说:“轩轩,你的画好漂亮,能不能卖给阿姨一幅?”

子轩开心极了,眼睛笑成了小月牙儿:“爸爸,你看,护士阿姨都说我画得好呢。”

自女儿生病以来,他很少见她这样开心。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李朋被感染了,是啊,孩子的治疗是长期的过程,好的心情才有助于身体恢复,说不定画画能帮她缓解病痛。

想到这儿,他立刻答应:“你好好画,爸爸帮你卖。”“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病房里传出了清脆的童声。

说到做到,为了女儿,李朋彻底豁出去了。

2017年3月底,他开始走上街头卖画。

初春的泰安气温很低,衣着单薄的李朋冻得瑟瑟发抖。

但一想到女儿,他便咬牙坚持。

这时,一个声音在他耳边响起:“孩子,吃点儿东西,喝点儿热水。”

还没等他回过神来,一位大爷将一个热乎乎的餐盒放在他手里,随后又拿出50元钱给了他。

李朋本想抽出一幅画递给老人,但一眨眼工夫,大爷已走远了。

看着大爷的背影,李朋泪流满面,冲着老人离去的方向深深鞠了一躬。

在好心人和媒体的帮助下,女儿的几十幅画售卖一空。

李朋凑了十几万元医药费,带着子轩来到位于济南市的山东省立医院。

李朋在医院附近租了一间房子,一家四口暂时落了脚。

医生嘱咐李朋:“孩子的饮食必须特别注意,外面的快餐不健康,不能再吃了。”

临近中午,李朋问女儿想吃什么,子轩歪着头想了想:“豆角炒肉,还有土豆丝。”

回到出租屋,李朋立即投入“战斗”。

平时很少做饭的他乍一下厨,手忙脚乱:土豆丝因为淀粉没洗干净,很快糊了锅;油太热,一不留神肉炒老了。

看着粗细不一的土豆丝和近乎酱色的豆角,李朋有点儿忐忑。

但子轩居然吃得津津有味,还跟小病友们炫耀:“这是我爸爸做的,特别棒!”

李朋不好意思地挠挠头:“爸爸保证以后会越做越好。”

李朋的“爱心厨房”

从那天起,李朋每天坚持给女儿做饭,看着一盒盒越来越可口的饭菜,病友们羡慕极了。

对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和家属们来说,吃上一顿干净卫生的家常菜,是相当奢侈的事情。

李朋爽快地说:“如果你们不嫌弃,就去我家做饭吧!”

从那天起,每天都会有四五个病友的家属来李朋的出租屋借用厨房。

后来,子轩一个疗程结束,出院回到出租屋,病友们怕人多影响孩子休养,便不再来了。

李朋有些不安,他想起了帮助过他的好心人,想到眼下自己有余力,为什么不帮帮别人?

他和妻子商量了一下,在医院对面居民楼又租下一间40平方米的房子,命名为“爱心厨房”。

2017年6月27日,李朋的厨房正式对外开放,病友家属可以随时过来做饭,完全免费。

爸爸的厨房,爱的味道

除了必备的锅碗瓢盆、油盐酱醋,李朋尽量把屋子布置得温馨:

进门左手边贴着白血病儿童的饮食注意事项,右边墙上是女儿画的画:哆啦A梦唱着歌,穿彩裙的小姑娘跳着舞,小蜗牛和妈妈在草丛里悠闲地散步……书桌上摆着图书,沙发上铺着碎花毯……

很快,李朋的爱心厨房迎来了许多人。

老陈的女儿在附近的医院化疗,白天吐,夜里又饿得睡不着,老陈一筹莫展。

这时,有病友给他推荐了李朋的爱心厨房。

他立即赶过来,亲手为女儿煮了一碗面,看着女儿吃得干干净净,昏黄的灯光下,老陈的眼角泪光闪动。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一对济宁的老夫妇带着孙女来这里治病,为了省钱,老两口白天买几个馒头充饥,夜里露宿广场。

李朋听说了,立即把老人接到爱心厨房,让老人在这里搭伙将近两个月。

血液病患儿大多年纪尚幼,一般由妈妈在病房陪护,所以,来爱心厨房做饭的重任就由爸爸承担。

爸爸们带着粮、油、米、面来到爱心厨房,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曾从事不同的工作,有货车司机、修车工、电焊工、农民。

但在这里,他们的身份只有一个——白血病患儿的爸爸;

他们的目标也只有一个——孩子能够康复并且快乐成长。

最初,爸爸们手艺不佳,菜不是淡了就是咸了,因为刀功不精,切菜时还会挂彩。

他们做起饭来手忙脚乱,蘑菇刚下锅,拿起酱油就往里倒,蘑菇立马变成了黑色。

“哎呀,搁多了!”眼看自己越帮越忙,“酱油爸爸”憨憨地笑了。

张滨是子轩同病房小朋友的爸爸。儿子生病前,张滨连面条都不会煮。

第一次做番茄炒蛋,十分狼狈,蛋清流到碗沿外;

翻炒时,火大油少,立马有了焦煳味儿;

最后,他一紧张,盐还放多了。儿子吃了一口,皱起了眉头,张滨有些气馁。

李朋拍着他的肩膀安慰:“没关系,我也是这么过来的。”

后来只要有机会,李朋就陪张滨练习做菜,没想到,他进步特别快,没多久就掌握了好几样拿手菜,成了厨房里的明星爸爸,还经常有人让他帮着做饭。

张滨有些感慨地说:“以前以为一辈子也学不会做饭,如今看来,只要有心,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事。看着孩子一日三餐都吃得好,我对未来也更有信心了。”

给孩子们送完午餐,爸爸们围坐在一起,拿出馒头和榨菜,就着剩菜,边吃边讲讲笑话。

此刻大概是他们最轻松的时候,难怪有的爸爸说:“几天不来爱心厨房,心里就发慌。”

正在画画的李子轩

爸爸们厨艺精进后,除了给自家孩子做饭,还为10多个贫困患儿提供免费午餐。

为此,李朋专门建了一个微信群,群里有20多位“大厨”爸爸,他们排了值班表,每天固定三四个人值班,专门给孩子们做午餐。

“爱心厨房”成了名副其实的“爸爸厨房”。

临近过年的时候,李朋和几位爸爸把爱心厨房装饰一番,贴上福字,挂上小彩灯。

大年三十,几位爸爸为住院的病友做了近300份餐。

晚上,大家坐在一起,猪头肉、白菜炖排骨、土豆鸡块摆满小茶几。

爸爸们破例点上烟、倒上酒,不知谁提议唱一首周华健的《朋友》,当唱到“朋友不曾孤单过,一声朋友你会懂”时,他们的眼泪都肆意地流出来。

李朋说:“我们是同病相怜的人,是战友、亲人!”

温暖才是生活的主旋律

有人说,以一人之力很难应付生活中无边的苦难。

所以,我们需要别人帮助,也要去帮助别人。

李朋这份不经意间的暖心举动,让钢筋水泥筑就的城市多了一抹暖色。

做饭时,爸爸们喜欢在厨房里聊天,谁遇到困难了,说出来,大伙儿一起帮忙。

一位来自泰安的50多岁的大哥,女儿10年前因意外去世,现在儿子又得了白血病。

巨大的打击让他忧郁寡言,经常边做饭边掉眼泪。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李朋和几位爸爸心里很不是滋味,他们每天忙完后,会特意给大哥炒个菜,陪着他吃。

大哥不会上网,他们便把自己搜集来的治病资料分享给他,还教他用微信,指点他办理报销等手续的捷径。

大哥感动地说:“以前憋在黑乎乎的旮旯里,特别绝望。现在,你们帮我把窗户打开了。”

爸爸们聊得最多的还是孩子:“每个人都是上帝咬了一口的苹果,或许是这些小苹果特别甜,上帝咬得多了一点儿。”

他们约定,尽量让孩子快乐成长,给他们创造美好的童年。

2017年11月,李朋突发奇想,要帮每个患病的小朋友实现一个小心愿,几位爸爸立即表示支持。爸爸们给这个活动起名为“小白的愿望”。

“一来,孩子们都是白血病患儿;二来,爸爸们愿意做贴心的“大白”,爸爸是“大白”,孩子自然就是“小白”了。”李朋笑着解释。

短短几天,30多个愿望被收集上来。

大多数孩子的愿望很简单,玩具车、小模型、洋娃娃,这些很快就实现了。

山东德州一个叫晓娜的13岁女孩提出一个近乎奢侈的愿望:“我想回学校。”

这让爸爸们犯了难。

李朋把这条消息发在了朋友圈,几天后,有热心的媒体朋友回应。

在各界朋友的帮助下,李朋和晓娜爸爸还有另一位厨房爸爸驱车300里,护送晓娜到她所在的学校上课。原来的班级解散了,校长特意把晓娜的同学们召集起来,和晓娜一起上了一堂手工课,鼓励她战胜病魔,早日返校。

那天后,晓娜脸上一直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饭量增加了,治疗时也特别配合,这让爸爸们欣慰极了。

“为了‘小白’们,我们这些‘大白’再苦再累都值得。”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2018年5月底,爸爸们又收集了全病区100多个孩子的愿望,李朋把愿望发到朋友圈,不到半小时就被爱心人士认领一空。

爸爸们约定,一定要越来越坚强和勇敢,自己乐观起来,才能给孩子战胜病魔的勇气。

吃着同一份“爸爸午餐”,孩子们在治疗过程中相互打气,也都成了好朋友。

他们会比赛今天谁吃得多,谁最勇敢,谁打针没有哭鼻子。

没有治疗时,孩子们就在一起画画、做游戏。

听说这些爸爸有让孩子快乐起来的魔法,越来越多的爸爸加入了他们。

但在采访中,李朋也说出了他的忧虑:“爱心厨房办了一年多,尽管得到了很多爱心人士的帮助,但仍然举步维艰。”

李朋透露,现在厨房的爱心基金只剩下两万元,最多能支撑4个月。

现在,李朋每天早上会去市场批发些蔬菜售卖,以补贴爱心厨房和家用,其他爸爸也在积极想办法。

“孩子们的状态越来越好,生活仍然充满了希望。”

“爱心厨房”里贴着一幅子轩画的小蜗牛,下面写着:“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等待阳光静静看着它的脸。总有一天我有属于我的天……”

“困难总会有的,坚持住!毕竟,温暖才是生活的主旋律。”

李朋说出了自己和每一位爸爸的心声。


人间蒸发17年,患癌后求妻子帮忙治病?这些调解节目,差不多得了!
“ 为了她身体里的敌人,我试着做一个男人”

作者:丹颜。来源:《读者》杂志2018年第21期。

教育是最美好的相遇

胡辣汤、烩面、螺蛳粉,这是跨越1300余公里的早有预谋。2022年盛夏,我背上行囊从一望无际的豫东大平原乘坐南下的列车向山而行,到广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开启一年的支教生活。

“加油宇哥,教育是最美好的相遇”“一起去做有意义的事情”“照顾好自己”……朋友圈满屏的点赞和祝福给初到异地的我莫大的鼓励。从一方书桌,到田连阡陌,再到三尺讲台,在这里我有了新称呼,每一个称呼的背后是一个新的转变、新的身份、新的使命。

“不错啵小赵,适应得很快。”岗前培训结束后,我积极参加“向文秀学习”乡村振兴志愿服务行动,进行一个月的驻村锻炼。从听不懂方言,到慢慢猜词达意;从不适应的食宿条件,到慢慢融入其中;从工作无从下手,到得到大家的夸赞;基层一线的不易,党和国家为巩固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所作的努力,我有着真切的体会。

“赵老师,你是文科,给你安排八年级政治可以吗?”融水镇中学教务处吴主任问道,我欣然答应并着手备课。谁料临近开学,数学组急需老师,起初我想推脱,但“学校缺什么,让我教什么,这正是支教的意义所在,我应该像一块砖,哪里需要就搬去哪里”。于是,我又连忙投入数学备课中,寻找教材、请教经验、制作课件、撰写教案,一切紧张而又有序。

“同学们好,我姓赵,接下来将由我带咱班的数学课……学生们对我陌生的面孔和口音感到好奇,“老师你是刚毕业的吗?”“老师你不是本地人吧?”你一言我一语,话匣子打开就收不住了,于是我们畅聊了一节课,没有想象中的害羞和尴尬,更多的是热情和融入。

也许是第一节课相聊甚欢,此后的几节课有了落差感。一些基础的知识点竟然有一半以上的学生不懂。在备课会上,我的疑问得到了解释,乡镇中学的生源质量不太好,首要工作是控辍保学。

“老师,我不是不想学,我是学不会。”这句话我记了整整一年,之后我开始注意摸排班里整体情况,转变教学思路和方法,放慢进度、降低难度、夯实基础,引导学生们认真听讲,经过一学期的努力,班级平均成绩进步五个位次,也第一次出现了及格的学生。

“赵老师,大学是什么样子啊?”“能让我们看看你的大学吗?”支教这一年,扶智更在扶志。志愿者是种星星的人,我常常在教学之余给孩子们讲我的故事、讲我的大学,也讲别人的故事、讲别的大学,时不时讲讲山外的大千世界、时不时也讲讲多样的人生选择……

由于缺乏师资,每个月我都会被流动着安排晚自修,针对学校控辍保学和升学率的情况,我在体育班讲应征入伍,在音乐班讲艺术培训,神州十六发射的时候讲航天报国,职校招生的时候讲掌握技术的重要性……我希望孩子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寻找、去追逐、去见证,让自己的人生拥有更多的选择权。

支教不是简单的邂逅,而是双向的奔赴。在教学之余,我还会组织参加“暖融”工程——用爱温暖苗山留守儿童活动。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总想为别人撑把伞,通过“六点小课堂、希望阅读、微心愿、七彩假期”等一系列活动,作为曾经的留守儿童,我希望在温情陪伴和心理疏导等方面给予孩子们更多帮助,以星星之火,点亮微光。

“我们将不忘期望和嘱托、不负青春和韶华、不辱使命和担当,带着问题去学习、带着想法去探索、带着知识去实践,让理想在支教育人中升华,让青春在志愿服务中闪光。”这是我在出征仪式上的发言,而今回首,我问心无愧。

责任编辑:张晓盈,谢宛霏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