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10 01:49
写作核心提示:
撰写一篇关于筑梦的演讲稿作文时,以下事项需要注意:
1. 明确主题:首先,要确定演讲稿的主题,即“筑梦”。这个主题可以围绕个人梦想、国家梦想、社会梦想等方面展开。
2.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演讲稿应具备清晰的结构,通常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用于吸引听众的注意力,正文部分阐述观点和论据,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并呼吁行动。
3. 突出重点:在正文部分,要突出筑梦的核心观点,如梦想的重要性、实现梦想的途径等。可以结合自身经历、社会现象、历史故事等素材,使观点更具说服力。
4. 语言表达:演讲稿的语言要简洁、生动、富有感染力。避免使用过于复杂、冗长的句子,以免影响听众的理解。同时,注意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使语言更具表现力。
5. 逻辑严密:在阐述观点时,要确保逻辑严密,论据充分。可以采用以下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确保每一段落都有明确的中心思想,使全文结构紧凑。
6. 举例说明:为了使观点更具说服力,可以结合具体事例进行说明。这些事例可以是个人经历、历史事件、社会现象等。注意事例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7. 调动情感:演讲稿要
作者:谭佳豪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清华大学考察,与师生代表座谈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广大青年干部寄予厚望,蕴含着做人从政、修身立德的深刻启示,青年干部要认真学习领会,矢志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味的人生,在实干中成就一番事业。
永不言弃,青年干部要吹响青春的“冲锋号”。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青年的使命,青春短暂而珍贵,但青春的珍贵并非因为其短暂,而是因为青春有着顽强拼搏、敢于直面种种挑战的勇气。青年干部是新中国最新鲜的血液,中国的发展应该有这勃勃向上的生机,如今,我们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时刻,我们站在了历史的新方位,前方是通向中国梦的大路,路途中充满着荆棘和坎坷,需要的正是青年干部敢拼敢搏,敢于和一切困难险阻作斗争的劲头。青年干部,当以青春的奋进铺就中国梦的底色,在强盛起来的祖国的支持下砥砺前行,在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艰苦奋斗,用勤奋的汗水和丰硕的果实回报祖国的栽培。
拼搏向上,青年干部要拿出青春的“精气神”。我们这一代青年干部,肩上同样担负着重任,脱贫攻坚、科研创新、疫情防控,每一件都关系着国家的发展和强盛,都关系着人民的幸福和安康,人民的事没有小事,国家的事也都是大事,青年干部身上的担子很重,既要肩负起国家的发展,又要带着人民站起来、站稳住、走好路。青年干部走在时代的前列,当要拿起属于年轻人的精气神,青春,是富有朝气的,是活力四射的,是充满希望的。无论前途是平坦还是坎坷,都要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勇往直前、开拓进取。
矢志奉献,青年干部要绘好青春的“自画像”。奉献出的青春,能够永远被人民记住,也是最有意义的青春。青年干部的形象该是正直的、能够亮堂地站在阳光下接受人民的检阅的。青春的“自画像”是用行动来描绘的,也许是平淡的写实,也许是五彩缤纷的水彩,青年干部的主题,永远是党和人民。青年干部,将会在奉献中汲取养分茁壮成长,而青年干部的“自画像”终究会汇成党旗上的镰刀和锤头。
春色已满园,劝君惜年华,新时代的青年干部已经担负起时代重任,此后更该不惧风雨、砥砺前行,在艰苦奋斗中砥砺意志品质,在工作中提升个人本领,在为人民服务中书写青春,在为祖国强盛中实现自我价值。(谭佳豪)
来源: 光明网-党建频道
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一餐一饭,粒粒缅怀;国士远去,影音长留。
我们缅怀这位共和国的建设者、奉献者,因为他是我们心中的英雄,无论是爱国情操还是科学精神,都令我们这些后来者高山仰止。民以食为天,没有他,粮食饭碗可能不能完全“端在我们自己手中”。袁隆平见过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灾荒,看见过路边饥肠辘辘的穷人,他深知粮食对于中国是多么重要,并暗暗发誓要为让中国人吃饱饭而奋斗。如今,诺言早已兑现,他的一生就是勤奋者的一生、奋斗者的一生、教育者的一生。
我们要向袁隆平学习立志做大事的勇气担当。袁隆平生于炮火纷飞的年代,幼年和青少年时期颠沛流离,随父母辗转于北京、天津、重庆、江西、湖北等地,但他一心向学,立志做大事。为了让中国人吃饱饭,他不断超越梦想:实现水稻亩产1000公斤,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他做到了;让杂交水稻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为解决人类饥荒作贡献,他做到了;2020年,“超优千号”耐盐水稻在江苏如东栟茶方凌垦区进行测产,达到了802.9公斤,在我国盐碱地上种出高产水稻的梦想也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这是中国科学家对人类、对世界的贡献,也是对历史、对文明的贡献。可以说,袁隆平是一个敢想敢为的人,一个为国家、为民族、为世界做大事的人。
我们要向袁隆平学习奋斗不止的拼搏精神。袁隆平喜欢农业,违拗父母的安排,毅然选择水稻杂交作为他一生的事业方向。他的执着体现在他的不屈不挠,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下田实践。他每天在田里,头顶烈日,浸泡在水中,一行行、一垄垄、一簇簇地耕耘寻找“天然雄性不育株”,一找就是6年。在研究“中国超级杂交水稻”时,他的目标定在亩产1000公斤以上,这是一个世界级难题。一次次失败,一次次钻研,“不是在稻田里,就是去稻田的路上”,这就是袁隆平的日常生活。科学总是回报给有心人,科学总是向执着者低头。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执着,最终获得丰厚的回报。2019年,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我们要向袁隆平学习甘于平凡的耕耘精神。袁隆平虽然生于战火纷飞的年代,但家庭教育得天独厚,父母希望他有更好的选择,如从医等。可是,他选择了最“底层”、最“土气”的农业作为终生志业,因为他想的不仅仅是他自己,还有他的国家和民族。从1953年到1966年的12年时间,他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具有震撼意义。衣着朴素、一生简朴的袁隆平用他平凡的经历、耕耘的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科研之余,他兢兢业业、勤恳育人,带出了一代又一代学人。正如中国科技评奖委员会对他质朴而又深刻的评价:“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西南大学有一座袁隆平的雕像。袁隆平去世后,前来悼念的人络绎不绝,留下朵朵鲜花,雕像前聚成了鲜花的海洋、鲜花的城墙,表达着无数师生的哀思。一个个青年走来了,一朵朵鲜花盛开了,这是青年的承诺!这是民族的精神!当附近的菊花已经销售一空,一名“00后”学生就拿着稻穗来缅怀袁爷爷。民众的纪念是心灵的纪念,也是动力的源泉,是追忆先生之风骨,也是继承其精神。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拿起接力棒,继续践行袁隆平为实现家国梦想而从未停止探索步伐的勇气与毅力,继续践行脚踏实地、抓住真问题并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科学精神,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一项科学成就都离不开精神支撑。而何为科学家精神?科学家精神就是充分尊重科学规律,也敢于提出设想、勇于探索,依据事实、发现真理,这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更是引领一代代青年砥砺奋进、成就一番事业的精神财富。
(作者系东北大学艺术学理论系教授、人文艺术高等研究中心研究员)
《中国教育报》2021年05月25日第2版
作者:刘广远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