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10 01: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谈人生》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理解作品主旨": - 首先要全面理解《谈人生》这部作品的主旨,包括作者想要传达的核心思想、人生哲学等。 - 分析作者的观点是如何形成的,其背后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
2. "明确个人观点": - 在读后感中,明确表达自己对于书中观点的看法,是赞同还是反对,为什么。 - 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或感悟,提出个人独到的见解。
3. "结构安排": - "开头":简要介绍《谈人生》的基本情况,如作者、主要内容等,并点明自己的读后感。 - "主体":分几个部分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可以按照以下思路展开: - 对书中某个或某些观点的分析和评价; - 结合自身经历或社会现象进行阐述; - 提出自己对于人生的理解或感悟。 - "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自己的观点,并展望未来。
4. "语言表达": - 使用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避免口语化表达。 - 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使文章更具文采。
5. "论证有力": - 使用具体的例子来支撑自己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 避免空
◆ ◆ ◆ ◆ ◆
聆听·新声
多彩高新
诉说心声
体味文字
共赏佳文
“新声”带你走近高新人
共享他们的感悟
二零一七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新
·
声
本期【新·声】
作者:天津未来科技城开发公司 李心月
●●●
季羡林先生是我国当代学界泰斗,对印度古代语言学、原始佛教语言、吐火罗语语义,梵文文学等研究做出过重要的贡献。他精通英语、德语、梵语、法语、吠陀语、巴利语、吐火罗语等多种外语,在中国传统文化、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卓有建树。
季羡林先生还是一位别具一格的散文家,早在高中时期就开始创作并发表小说,翻译屠格涅夫的散文作品。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写作的《年》、《黄昏》、《寂寞》、《枸杞树》等散文,直到现在,还是赢得一片赞美之声。近年来集结成册出版并为大众所熟悉的散文集也非常多,最近我认真阅读了《季羡林谈人生》,感触颇深。
该书由数十篇千字随笔组成。季老用非常朴实的话语谈论了人生绕不开的酸甜苦辣、进退荣辱,在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缘分与命运、做人与处世、容忍、成功、知足、朋友、毁誉、压力、爱情、长寿之道、伦理道德等诸多方面谈感悟,细细品读,感觉自己在同大师对话,对人生的体会也随之得到净化和提升。
人生的真谛是什么?这是哲学永恒的话题。季老强调,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不是那些坐在神圣殿堂里的哲学家们的专利,“吾辈凡人”也要扪心自问:你为什么活着?人无法选择生与死,但人不能总处在被动和糊涂之中,我们应有所作为。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我们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而且是绝非可有可无的。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承担责任”“有所作为”这类词如果从一个普通人口里蹦出,实有平庸教化之嫌,但联系季老的学识与人品,又不由得暗自认同。当然,对于普通人来说,若非要要求自己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印记,并为人类发展贡献力量就有些矫情了。但是一个成年人能够在单位和家庭里都承担好相应的责任,还是可以身体力行的。在供职的单位里,勇于担当,奋发有为,做好本职工作;在家庭里悉心孝敬父母、培育子女,创造并保持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我认为,做到这些也是 “承担责任”“有所作为”,也实现了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
季老的座右铭是陶渊明的诗作《神释》中的最后四句,“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季老认为:成功来自于天资加勤奋加机遇,三个条件拿来分析一下,天资是由“天”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不期而来,我们也无能为力。只有勤奋是有我们自己决定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自己要做的事应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地做好,其他不必多虑。中国古话说得好:“尽人事而听天命。”首先必须“尽人事”,否则馅儿饼决不会自己从天上落到你嘴里来。但又必须“听天命”。人世间,波诡云谲,因果错综。只有做到“尽人事而听天命”,一个人才能永远保持心态的平衡。
书中季老强调:“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不完满才是人生。”其实在生活中芸芸众生大都是平凡人,没有一个是一个完满的人,我们可以一直去追求完满但不必强求得到,只要脚踏实地工作生活,尽到自己的责任和本分,在自己可以掌控的范畴内不懈努力,争取去做到最好,就活出了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
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thtyishujie@126.com
来 源|高新区科技先导报
文章作者|天津未来科技城开发公司
李心月
播 音丨 魏翀
作家介绍:
朱光潜(1897年10月14日—1986年3月6日),字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补充完整地名),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历任北京大学一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等职。著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谈美书简》等专著,译有《歌德谈话录》、柏拉图《文艺对话集》、莱辛《拉奥孔》等经典著作。1986年3月6日于北京逝世,享年89岁。
内容概述:
本书作为一部美学入门读物,系统探讨了美的起源、本质及特征等核心命题,最终提出了朱光潜先生美学研究的终极追求——"人生的艺术化"。作者以老友叙谈的口吻,将艺术与人生的深刻关系融入朴素清新的文字之中,引导读者在艺术与生活之间建立起有机联系。全书以"慢慢走,欣赏啊"的呼吁作结,如黄钟大吕,发人深省。
精彩语句摘录:
1."恋爱中的对象是已经艺术化过的自然。你只见到精灵,所以觉得无瑕可指;旁人冷眼旁观,只见到躯骸,所以往往诧异道:'他爱上她,真是有些奇怪。'"
2."诗是生命的表现。生命像柏格森所说的,时时在变化中即时时在创造中。说诗已经做穷了,就不啻说生命已到了末日。"
3."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
4."悠悠的过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们所以还能认识这黑暗,全赖思想家和艺术家所散布的几点星火。朋友,让我们珍视这些星火!让我们也努力播撒几点星辉,去照亮那如往昔般深邃的未来!"
阅读感悟:
《谈美》虽为美学理论著作,朱光潜先生却以极具亲和力的畅谈方式替代了严肃的学术论述,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系统阐释其美学理想,揭示了审美体验的重要法则——"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无论是面对陌生之地的审美震撼,还是品味历史人物的传奇人生,本质上都是将对象从功利关系中抽离,构建纯粹的审美观照。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需要实践"慢慢走,欣赏啊"的生活美学,培养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实现人生的艺术化。
文图/高睿泽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