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3招搞定《《上甘岭》 观后感》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10 01:56

3招搞定《《上甘岭》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上甘岭》观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明确主题":首先,要明确你的观后感是围绕影片的主题、人物、情节、导演手法等方面展开的。确定一个中心思想,如英雄主义、牺牲精神、战争对人性的考验等。
2. "了解背景":在写作前,了解《上甘岭》的历史背景和影片拍摄时的社会环境,有助于你更深刻地理解影片内容和表达的情感。
3.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观后感应该有明确的结构,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引言部分简要介绍影片,主体部分分析影片的亮点和感受,结尾部分总结观点。
4. "细节描写":在描述影片时,注意细节的描写,如人物的表情、动作、对话等,这有助于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5. "情感真挚":观后感要表达出你真实的情感体验,无论是感动、愤怒还是思考,都要真挚地表达出来。
6. "观点独到":在分析影片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避免人云亦云。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增强说服力。
7. "避免剧透":在描述影片情节时,注意不要泄露剧透,以免影响其他观众的观影体验。
8. "语言规范":使用规范的书面语言,避免口语化表达。注意语法、标点符号

《上甘岭》观后感:牺牲与战斗

《上甘岭》电视剧正在热播,一直追剧,一直被震撼被感动。3.7平方公里的土地,“联合国军”发射炮弹190万枚,战斗过程异常激烈,中国人民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反复争夺阵地达59次,人民志愿军共击退“联合国军”900多次冲锋。最终,人民志愿军在持续43天的战斗中取得了胜利,迫使“联合国军”停止进攻。在此战役中,志愿军伤亡1.15万人,上甘岭战役展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勇和牺牲精神,并迫使“联合国军”停止进攻,为之后的停战谈判奠定了基础。

一、为了和平而战,为了胜利不怕牺牲

停战谈判与残酷的战斗

电视画面经常在谈判现场与战斗前沿切换,谈判桌上的唇枪舌剑与炮火连绵血肉横飞的战场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解方将军说:“谈判桌上得不到的,你们在战场上也休想得到”。 1953年7月27日,历时两年多,共举行了158轮会谈,《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订。历时3年1个月的朝鲜战争和中国人民2年9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结束。根据朝中1953年8月14日公布的战绩,自1950年6月25日至1953年7月27日,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共毙伤俘敌军109.3万余人,同期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共伤亡、失踪和被俘62.8万余人,和平最终得以实现。

战斗维度与牺牲

朝鲜战争证明当时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是人类轻步兵的王者,成为了欧美列强心中不可战胜的存在。《上甘岭》不仅仅展现了双方激烈的高地地表战斗,还展现了坑道战场和后勤运输方面的斗争。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共有大小坑道23条,其中,长50~100米的大坑道4条,10~30米的小坑道19条。英勇的八连官兵誓死坚守坑道14昼夜,最终将布满381个弹孔的战旗插上了上甘岭主峰‌。整个上甘岭战役,我军后勤共供应物资16178吨,消耗各种物资11074吨。面对敌军的飞机轰炸和炮火,后勤运输困难十分巨大,其中,上甘岭战役运输的苹果有4万公斤,却没有1篓能够送进去,最终,只有1只苹果进了坑道。

牺牲上的战斗进步

《上甘岭》展现了我军整体战斗能力的不断进步,尤其是炮火的威力和步炮协同的发展。在上甘岭战役中,年轻的中国炮兵们敢于向老牌的美军炮兵和凶悍的南朝鲜军炮兵叫板,在这场世界战争史上罕见的炮战中大发神威,居功阙伟。人民志愿军调集了1660吨弹药,出动417辆汽车送至上甘岭,使第15军作战火炮每门每日可得到炮弹300~500发的供应,帮助第15军创造出了单位火力密度的最高纪录。在步炮协同上,志愿军步兵和炮兵统一思想,共同研究方案,制定协同计划,上甘岭阵地预先统一编号和目标代号,保证步兵准确地给炮兵指示目标,并使前沿步兵和炮兵指挥所保持直接的无线电联系。反击时,步兵紧随弹幕前进,充分发挥炮兵的震慑威力,以达到步兵发起攻击的突然性。这些战术,在壮烈的上甘岭防御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二、牺牲上的思考,战斗上的总结

人是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通过电视镜头,我们可以直观感受到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勇和为了胜利不惜牺牲的战斗精神,在战斗间隙他们在坑道生活中艰苦但乐观的状态。战争不仅是物质的较量,更是精神的比拼。志愿军将士以舍我其谁的勇气和赴汤蹈火的胆气,与敌军展开了一次次惊心动魄的较量,上甘岭战役中,战士们危急时刻拉响手雷、手榴弹、爆破筒、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舍身炸敌地堡、堵敌枪眼等,成为普遍现象。美第8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至死都没弄明白,怎么就是拿不下那两个由中国士兵把守的山头。

战斗装备的升级是胜利的重要因素

上甘岭战役中,敌军伤亡的70%是由志愿军炮火造成的。美军投入的火炮多为155毫米榴弹炮、105毫米榴弹炮。而志愿军投入的大口径火炮有美式、日式火炮,苏式M1938式122毫米榴弹炮等。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打响,志愿军炮兵集中手头的M1938式122毫米榴弹炮,4分钟内向美军发射90多发炮弹,把敌人的2个营所在的山沟炸成一片火海。除了这些普通的牵引式火炮,志愿军炮兵有一样“杀手锏武器”是美军没有的,这就是喀秋莎火箭炮。正因为有喀秋莎火箭炮和M1938式122毫米榴弹炮的“努力奋斗”,志愿军才能在上甘岭反击战中对美军形成局部的火力优势。

战争是政治经济综合实力的较量

抗美援朝时期我们还处在建国初期,经济实力与美国工业发达经济之间的差距很大,但我们经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洗礼,我们的政治先进性已展现无疑,我们是团结一切力量的人民战争。秦基伟将军对上甘岭战役有一个总体评价:上甘岭战役是一场特殊的战役,它既是敌我双方军力的较量,又是两种世界观、两种价值观、两种思想体系的较量,上甘岭战役的胜利是毛泽东主席英明的战略指导思想的胜利,是志司和兵团贯彻“持久作战,积极防御”方针的胜利。上甘岭战役中最大限度发挥政治工作优势,极大地激发官兵的战斗精神,才创造出让美国人至今猜不透的民族精神和能量。

《上甘岭》观后感,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珍贵

《上甘岭》收视率突破3.2观后感

自电视剧《上甘岭》登上荧屏,其收视率节节攀升,最终突破3.2大关,这一成绩令人鼓舞,该剧不仅重现了抗美援朝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更以其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和细致入微的角色塑造,触动了无数观众的心灵!

观看《上甘岭》,仿佛让我跨越时空,见证了那段残酷的战火岁月。战场上炮声轰鸣、烟雾缭绕,志愿军战士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凭借坚定的信仰和坚强的意志,与敌军展开了生死较量。每一幕都让人感受到紧张的氛围和战争的残酷,令人对战士们的英勇敬佩不已!

剧中的角色形象饱满而生动。黄轩所饰演的段显峰,从军校的温文尔雅到战场的英勇无畏,展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蜕变;王雷饰演的秦基伟,充满血性、勇于担当,彰显了中国军人的智慧与勇敢。这些角色各具特色,拥有自己的故事和成长轨迹,令人难以忘怀!

《上甘岭》的魅力,不仅在于其对历史的真实还原,更在于其所传递的“上甘岭精神”。这种精神,是对志愿军战士们面对强敌勇敢无畏、坚守阵地、英勇献身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华民族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体现!

综上所述,《上甘岭》是一部不容错过的佳作。它让我们重温历史,更让我们深刻领悟到“上甘岭精神”的深远意义。期待更多观众能够观赏这部剧集,从中获得力量与启示!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