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10 13:4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边城》观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的观后感要围绕什么主题展开。可以是小说中的爱情故事、人物性格、社会背景、文化内涵等。
2.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观后感应该具备清晰的结构,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3. 引言部分: - 简要介绍《边城》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 提出你的观点或思考,为全文奠定基调。
4. 主体部分: - 分析小说中的爱情故事,探讨其独特之处,如翠翠与二老的爱情、边城人的纯朴情感等。 - 分析人物性格,如翠翠的善良、二老的忠诚、船夫的豪爽等。 - 探讨小说中的社会背景,如边城的风土人情、社会风俗等。 - 分析小说的文化内涵,如边城人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尊重等。
5. 结尾部分: - 总结全文,重申你的观点。 - 表达你对《边城》的喜爱和感悟,以及对作者沈从文的敬意。
以下是一些具体注意事项:
1. 语言表达:尽量使用简洁、流畅的语言,避免过于口语化或书面化。
2. 观点明确:在分析小说时,要明确自己的观点,不要模棱两可
编者按:
《边城》是沈从文所作的中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34年。
该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边城》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与以前读过的小说不同,第一遍读完《边城》,我好像无法清晰地总结出这本小说想要表达的内容,但奇怪的是,每每合上这本书,我发现小说结局虽然是悲剧,但我的心中仍充满着爱与温暖。
在那个遥远的边城茶峒,溪边白塔下,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船,一条狗,过着恬静的生活。清澈见底的河流、清脆悦耳的鸟鸣、屹立于山脚的白塔、古朴典雅的吊脚楼和平静河面上的几叶扁舟,这些犹如仙境景色不正是隐士所向往的吗?它们在变革的时代中仍保持着宁静,在不为人知地轻轻抚摸大地的子民。
“嘿哟!嘿哟!”“咚咚咚咚……”隔着书页,我都仿佛听到远处传来节奏明快的鼓声和人们面朝天扯着嗓子喊的号子。想必,他们正在欢庆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在那时,健壮的汉子冲劲十足地早早来准备比赛,其他人呢,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或吊脚楼上观赏龙舟赛,为自己熟识的人加油鼓劲。接着,大家纷纷甩掉鞋子、挽上裤腿,加入到捉鸭子活动中,小城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在这里最触动我的不仅是那能让人忘却一切烦恼的民俗活动,更是淳朴可爱的民风。因为在划船比赛中,胜利之队可获得一块小银牌,也许在世俗中,人们往往会为了银牌而争夺不休,没准还会使出伎俩,但在边城里,银牌不拘缠到船上哪一个人头上,都是一船人的光荣,而且捉鸭子活动也有规定:“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会成为鸭子的主人”。虽然边城很小,但那里的人们心胸宽阔,那里的民风能够包容和接纳。
在这个故事中,翠翠是个被爱包围的女孩,虽然父母已不在,但祖父深沉的爱和小狗深情的陪伴让她在幸福快乐中成长。之后出现的大老、二老两位追求者更让翠翠陷入爱情的烦恼中。虽然故事结局让人伤心,但这只是平常人家的平常事,没有奸邪之人的捣乱,也没有善与恶的冲突。二老一时想不开,出走了,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但我相信,也许“明天”会来。
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是个遥远的地方,而且在那个农村和传统渐渐远去的时代,边城的美景、民俗和爱也离人们越来越远。反观现在,我笑了。因为我知道,遥远不远,就在眼前。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一个人拥有此生世的现实是不够的,还必须拥有一个诗意的世界,即心中的圣地。那么我想,《边城》便不可置否的是沈先生心中的圣地了。
《边城》是一部小说,却更像一部长诗,全文以诗一般朴素、幽美的语言,以翠翠的爱情故事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的风情美与人性美。
读完《边城》,给人印象最深的便是人与人之间那种最朴素的情感了。城中的人处处表现出不近功利的特点,人人以义为重,以不要钱为荣。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便是老船夫与屠户争执的一幕,屠户坚持要送肉给老船夫,老船夫却坚持要给钱,最后还是老船夫强行将钱塞进了竹筒里才作罢。这样的一幕今天的社会里几乎是不可见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防盗门以及警惕感隔绝开来,在物质与精神的双重作用下越来越远,正因为如北,边城中的一幕幕才显得如此珍贵,这种超越物质的情感,才为沈老先生津津乐道。我想,沈老先生是希望现实社会也是如此吧!1931年那个动荡不安又相对和平的年代,中国有良知的文人都在思考着人性的本质,也许沈老先生正是想通过这样一种方式,给迷茫中的人们指明一条道路——人间尚有有纯洁自然的情。
除了令人羡慕的风土人情之外,翠翠的爱情悲剧也是为众多读者所难忘的。在端午节赛龙的盛会上,翠翠偶遇了傩送,于是心中就有了这么一个人,傩送也记住了翠翠,本来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却不曾想大佬也喜欢上了翠翠,后来又因为大佬的死,老船夫的去世,二佬的出走以及一系列误会使这件事成一个悲剧。翠翠与傩送的爱情并没有太多的海誓山盟,没有太多的跌宕起伏,一如这本书一般平实、自然、朴素。傩送为了翠翠宁愿去当一个船夫,这种超越物质的爱,有一种原始乡村孕育下超越自然的朴素纯情。尽管这样的爱情是如此的纯洁,可还是经不住现实中的种种,成了一个凄美的悲剧。“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故事在一个高潮的悬念中结束了,每一位读者在掩卷之际,也为优美而感伤的希冀所充满,盼着二佬傩送回来的日子,盼着美丽的翠翠戴上火红色的盖头出嫁的日子,而这希冀之下的悲伤结局,又充满別样的心酸与美丽。
但是,令我始终疑惑的是,沈老先生为什么非要用一个凄美的爱情悲剧来描写那个如世外桃源般的湘西呢?《边城》成文70余年,无数学者对其通读解透,我也不敢肆意揣测沈老先生的想法,故此,仅以我个人的感受,来解读这一点了。
固然,湘西是一个充满人情美的地方,可也不可避免人与人之间的误会。老船夫从翠翠母亲婚姻中吸取的教圳,使他对翠翠的婚事极为关心,以至于关心成乱。另外翠翠对爱情的羞涩,都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这一爱情悲剧的发生。那么我想,沈老先生是否想告诉我们,纵然边城这么一个如世外桃源的地方,也不可避免有悲剧发生,更何况是现实世界呢?沈老先生也许是想借此,来劝慰那些因时代动荡而迷茫的众生吧!另外,不可忽视的是,尽管有了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悲剧,可湘西依然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地方,人们不会因为一个悲剧而改变,这里依然如旧一般美丽、和谐,正如那条渡船一般,尽管有老船夫的死,傩送出走等事的发生,可它依然在那里摆渡着每一个人。那么沈老先生是否想说,尽管身处那个动荡的我们,经历了无尽的苦难与挫折,看不到国家的未来与民族的希望,但是,人世间的美好不会因此而泯灭,正道依旧宽敞,不显沧桑。最后,故事以一个悬念结尾,同时留下的,还有希冀,一如人们经历苦难,只要心中充满对未来与光明的希望,前途总是明亮宽敞的。
不论世界有多少苦难与艰难,人世间最温暖的真情是不会变的;苦难是人生不可或缺的调剂,只要我们心中充满希望,那么一定能迎来光明与美好的未来。人生一切苦难的表面下,隐藏的是人性永恒的美。
恍然间,我好像看到了那条河,河上还是那条船,略显憔悴的女孩依旧在那里摆渡,她的眼中充满思念的情,充满哀伤的痛,可是,她依旧坚定不移地将船驶向对岸。那条渡船,永远地漂浮在水面上,永远地漂浮在我们心中。
(作者:略阳县人民检察院 张苗苗)
来源:陕西检察网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