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10 23: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腾讯观后感的作文,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要写的观后感是关于腾讯的哪个方面,例如腾讯的业务、产品、企业文化、发展历程等。选择一个具体的主题,以便在作文中深入探讨。
2. 研究背景:在写作之前,要对腾讯的相关背景知识进行了解,包括腾讯的历史、业务领域、市场份额、竞争对手等。这样有助于你更好地把握文章的脉络,提高文章的可信度。
3. 结构安排:一篇好的观后感应该有明确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在引言部分,简要介绍腾讯的背景和主题;在主体部分,详细阐述你的观点和感受;在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并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4. 表达观点:在作文中,要清晰地表达自己对腾讯的看法。可以结合具体案例、数据和事实来支持你的观点,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5. 举例说明:为了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可以适当引用腾讯的案例或产品,如腾讯游戏、腾讯音乐、腾讯视频等,以具体事例来证明你的观点。
6. 适当批评:在肯定腾讯的同时,也要适当提出一些批评意见。这有助于展现你的客观性和批判性思维。在提出批评时,要注意措辞,避免过于负面。
7. 保持客观:在写作过程中,要保持客观,避免
导读:3月24日,腾讯发布2020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作为备受关注的互联网白马股,腾讯的盈利能力依然强劲。但是除了“赚钱”之外,其实更值得关注的一个命题是:腾讯赚的钱花在了哪?这篇文章为您揭开腾讯的“另一面”。
又到腾讯财报日。
经历了不平凡的2020年,腾讯交上了一份什么样的成绩单?
2020年四季度,腾讯营收1336.67亿同比增长26%,净利润(Non-IFRS)332.07亿同比增长30%;2020全年营收4820.64亿同比增长28%,净利润(Non-IFRS)1227.42亿同比增长30%,一如既往地“稳”。
细分来看,2020年四季度,网络增值服务营收增长28%至670亿元,其中网络游戏收入增长29%至人民币391亿元,社交网络收入增长27%至人民币279亿元。广告业务收入增长22%至人民币247亿元。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9%至人民币385亿元。
从财报数据来看,腾讯“新引擎”战略进一步清晰:金融科技与企业服务的营收占比持续增加,而网络游戏业务的占比持续下降。
若把时间线拉长到2018年Q1,这种变化趋势会更加明显:
网络游戏的营收占比由39%下降至29%,而金融科技与企业服务的营收占比由21%升高至29%,目前两者已持平。
结合腾讯产业互联网战略的推进情况来看,未来很有可能金融科技与企业服务的收入占比将超越游戏,成为腾讯营业收入构成的最主力板块。
这些年,人们对腾讯的直观感受是,腾讯每年都在高速演进,以致于每隔两三年,就是另一副面貌。从朋友圈到小程序到视频号,从腾讯云收入破百亿到腾讯会议跻身为相关行业top 1 app,腾讯一直在变;而这些变化背后的支撑力量,是腾讯在战略、产品与技术上的持续迭代。
腾讯是一家会赚钱的企业,毋庸置疑;但事实上,腾讯更是一家“会花钱”的公司。透过财报和数据,去站在“花钱”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到腾讯的“另一个面孔”。
从财务数据中看出,2020年腾讯成本开支增加了24%至2605亿元,其中金融科技与企业服务的成本增加918亿,占比接近三成。
财报中披露,“该项增长主要反映因总支付金额增加导致的交易成本上升,以及因云服务业务扩展使得服务器与带宽的成本增加。”
这并非单次偶然的情况。在过去的几个季度,几乎每个季度都可以看到在“金融科技与企业服务”这个细分项的成本支出大幅度增加,且用途均为硬件升级,包括交易成本、升级服务器、扩大服务器频宽等。例如2020年二季度:
2020年一季度:
2019年全年:
从结果来看,腾讯近几年来坚持大规模资本开支投入于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产业的策略,已开始逐步开花结果。
根据财报,在行业内最为关注的自研能力指标上,2019年,腾讯云发布了首款星星海自研服务器。经过数次迭代后,对应云上实例SA2一年内的应用规模增长达到30倍,客户规模增长达50倍,服务了腾讯广告、QQ、微盟、小红书等腾讯内外部业务。
2020年初疫情期间,星星海支撑了腾讯会议8天扩容百万核的算力需求,保障了全球130个国家和地区的千万级用户的会议需求。同一年的双十一期间,星星海SA2成为电商企业的首选计算平台,支撑了90%场景下的算力需求。
这个数据也显示,腾讯云自研能力不仅是腾讯内部业务发展的技术底座,也开始能单挑起双11、抗疫场景等极高难度的承压测试。而支撑腾讯云持续迭代的,则是日复一日的资金投入。
硬件与人才,是科技企业增长迭代的“双翼”,同等重要,不可或缺。腾讯坚持对技术和硬件投入的同时,对于人才的投入也是大手笔。
截至2020年底,腾讯一般及行政开支同比增长27%至人民币676亿元,主要因为 “研发开支及雇员成本增加所推动”。
其中,2020年公司研发人员占公司总人数的68%,同比增长16%,这个数字在互联网大厂中也是位居前列。
及时的人力补给也有力支持起研发项目的产出。数据显示,去年腾讯新增研发项目超过4000+,同比增长22%,新增代码20亿行,同比增长更达到67%,确保了研发效果更加敏捷。
研发与人力的投入,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国际权威研究机构Gartner 2021年度最新报告显示,腾讯云AI在“执行能力”(产品、服务、销售等)维度的位次位居国内厂商第一,也是唯一连续两年入围的厂商。去年,腾讯云数据库还入选了Gartner魔力象限,进入全球顶级序列。
不仅是在云技术的拓展上,在基础研究领域也有新探索:2020年底,腾讯RoboticsX实验室研发的四足移动机器人Jamoca和自平衡轮式移动机器人首次对外亮相。Jamoca是国内首个能完成走梅花桩复杂挑战的四足机器人(机器狗),未来将有望在机器人巡逻、安保、救援等领域发挥作用。
图:Jamoca(左)与Max(右)
Max则是腾讯首个软硬件全自研的多模态四足机器人,有腿又有轮,不仅 “崎岖路面走得稳,平坦路面跑得快”,而且还能双腿站立“拜年讨红包”。
躬身入局、自身投入产业互联网之外,腾讯在to B领域的另一个重要打法,是通过对to B企业进行投资与扶持,通过构建生态互助,来拓展各自业务范畴。
早在2011年起,腾讯就已开始在to B领域零星出手,投资了金山软件等项目;2015年之后,腾讯投资在to B领域的动作更为频繁,陆续投资了微盟、有赞、明略科技、销售易、太美医疗科技、燧原科技、数美科技等覆盖更广领域的明星公司。
“930”组织架构调整之后,腾讯在产业互联网领域全面铺开。2018年至今,腾讯投资了数美科技、销售易、BOSS直聘、太美医疗科技、博思软件等。迄今为止,腾讯在to B领域已投资了超过50家具有代表性的公司,这个名单还在逐步增加。
在to B领域,腾讯投资并不讳言自己的抱负和野心——要做头部科技公司、产业互联网公司最青睐的投资方。
可以看出,腾讯在to B领域的投资,事实上是其产业互联网战略的一部分,是对自建自研模式的延伸。目标是结合运用多种能力,构建整个的to B产业生态。
腾讯之所以能够长期对to B领域进行大规模的资本开支,在我看来,有三方面因素。
(1)稳健的盈利能力
腾讯每年营收与利润每年保持在20%以上的高增速增长,使得腾讯稳坐港股“股王”的第一把交椅,也使得腾讯具备了在科技与产业互联网领域进行长期资本开支的实力。
同时,作为一家“老”互联网企业,腾讯非常有危机感,几乎每年都会在产品力上有新的拓展,包括这两年在小程序、视频号、搜一搜上的新探索,在产业互联网领域,也成功跑出腾讯会议、企业微信等过亿用户的黑马产品,构成了公司新盈利分支。
(2)不断迭代的产品进化力
腾讯是一家具有产品思维和科技思维的企业。所谓产品思维,就是“始终做最贴近用户真实需求的产品”。
正是在这样的底层思维的驱动之下,腾讯能够抓住中国互联网产业飞速发展过程中的每一次深刻转型。
在PC时代,QQ是贴近用户真实需求的产品;从PC向移动互联转型的过程中,腾讯做出了微信。这里面不乏有偶然性因素,但是我们反观从微信诞生之初的一款单纯即时聊天工具,发展到支持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的产业互联网新角色;支撑起这个发展过程的基因,一定是炉火纯青的产品思维,而非基于市场竞争、份额争抢等商业思维。
因此,站在产品思维的角度反观腾讯在to B端的开支,其实是同样的逻辑。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到今天,需求是在不断升级迭代的:从最初的即时聊天到阅读获取信息,再到后来的分享、直播、会议、甚至是购物。互联网行业的需求升级,有它自身的规律性,因而腾讯发展到今天,在产品思维的驱动下,走向产业互联网,在B端大规模投入,在技术上大举资本开支,有其必然性。
(3)追求企业家精神
腾讯是一家尊重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如果长期跟踪腾讯的投资,我们会发现,腾讯的角色一般是:投资少数股权,不控股、不添乱,尊重企业家的意志和决策,同时在给予流量和资源助力。
这种与其他对手截然不同的投资思路,也帮助腾讯在各个领域拓展“朋友圈”时,奠定了基础。这两年,腾讯“搞定”了很多个性特立、不服权威的棱角型企业家。
普通企业在做业务时,主要依靠“陆军”(自己搞),腾讯则是陆军(自己搞)+空军(投资伙伴)全面作战,在效率上提高了一个层级。
正如我经常提到的一个理念,上市公司的财报,一年只发布4次(有的公司2次);而核心高管会发言,还有些资本市场交易行为——这些加在一起,能够让资本市场全面了解一家上市公司的机会,充其量,一年也不会超过10次。
即便是像腾讯这样高速发展迭代的互联网科技公司,即便是 “金融科技与企业服务”业务的体量与游戏已经等量齐观,基于人们的思维惯性,以及日常接触最多的仍然是微信,至今仍然有不少人会认为,腾讯是一家to C的企业。
然而,站在2021年初,特别是当我们仔细剖析了腾讯这些年“钱花在了哪”以及“投资to B产业的逻辑”之后,to C的观点已经站不住脚了。
但问题是,市场能否觉察出腾讯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这些变化呢?
在我看来,这并不容易,甚至是非常困难。
这也就是为什么腾讯的资本市场表现会出现所谓的“三年一轮”的周期性变化:从估值快速提升,到盈利提升消化估值。三年循环,周而复始。根本原因在于,市场对公司的认知往往存在滞后性;而一旦发现先前认知不足,则市场往往会以“暴力”的方式进行修正。
事实上,每次估值快速提升的过程,就是资本市场惊诧地发现要重新认识腾讯的时期;而估值回落、盈利兑现的过程,则是对腾讯的新认知广泛传播、深入人心的时期——我姑且把它叫做“腾讯周期”。
尽管这个“腾讯周期”的表述也许并不完全恰当,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腾讯的成长性与其资本市场股价表现的关系。每过两三年,资本市场会惊诧地发现,腾讯变得不认识了。
这一次,从2018年“930”调整,经历了3年的孕育,腾讯的产业互联网(to B)业务已经“临产”,一个崭新的腾讯即将降临。
站在当下2021年初,腾讯的这些变化,资本市场的那些聪明钱已经意识到了。
但你,意识到了吗?
双减,鸡娃,内卷,二外,孩子的未来规划,这些社会大环境带来的压力之下,妈妈对孩子应该有怎样的教育呢?有的妈妈走的是快准狠路线,于是难免有压力之下喷涌而出的情绪,跟孩子日常的相处难免充满负压,也有的妈妈走的是佛系路线,对孩子轻声细语支持鼓励为主,跟孩子日常的互动比较轻松快乐。
这种局面不单单只是个体所要面对的命题,也是整个社会和时代所要面对和解决的命题。我们也许可以从这个纪录片,《了不起的妈妈》中找到一些启发。
所谓的“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父母会替孩子规划未来,并付诸实践,不管孩子愿意不愿意,喜欢不喜欢。这些所谓的未来,可能是源自于以下原因。
36岁的静涵每天都会陪6岁的女儿茉莉练习花样滑冰。静涵让孩子学体育,是因为想让孩子有运动精神,能吃苦,学会坚持不懈,从小就能适应输赢。
34岁的阿胖选择鸡娃,其实她并没有想让7岁的小田跨越阶层,而只是想让他不掉队,将来可以有更多的选择,不用特别为生计奔波,还能有时间过自己的生活。
35岁的秀玮逼8岁的女儿Sasa练钢琴和二胡,是想拿奖学金,想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也想孩子可以以特长生的身份进入到有名的中学。她自己就是从小学钢琴的,所以她说,自己只知道这一条路去帮孩子。
为之计深远的父母,于是会有期望,会焦虑,会给自己和孩子负担, 和孩子的互动,也许因为这些原因,不知不觉的变成了相爱相杀的模式。
比如这几个妈妈和孩子的日常生活剪影。
茉莉每天练习滑冰,都会带着对讲机,大多的时候是一个人在冰上练习,坐在看台的妈妈通过对讲机,给孩子指导。孩子时不时摔倒,哭着说自己很疼,累的不行了。
结果妈妈冷冰冰的说:
“你很疼吗,你在那坐一会”
“怎么最后一个得哭着做啊?你现在哭,一会怎么去拍广告啊,人家一看,这眼睛怎么还肿着来的呢?”
“摔了哭,我能了解,这累了哭,我还是。。。可能哭也就是她的一种发泄方式。“
孩子没有准备好,但妈妈还是给茉莉报名参加比赛,结果茉莉输了,妈妈说:
“你今天没滑得好,不,你一直都没有滑好呀,你平时(动作)也不是很干净的,这个我已经没有什么意外的。”
后来还神补刀说:
“别人的得分,没有负的,你看你有4个减分,你为啥这个动作不保持住呢?忘了,啊, 这个东西还能忘的,那个东西不应该是肌肉记忆吗?”
“茉莉,你不要用那个无辜的眼神看着我,行吗,咱们需要反省一下问题,你就是不够努力,你还想比吗?不想比了?你就想用最后一名结束今年的赛季了?”。
结果,在被采访的时候,静涵流着眼泪说:
“我目前没有准备好看到她的这种失望,因为每天陪伴的是我,我知道我每一天对她有多凶,每一天都把她推到极限,我觉得不应该因为我的决策失误,把一个很努力的小孩,让她去接受这个结果”。
阿胖日常跟孩子对话,大多都是在怼孩子,从早怼到晚。
早上催孩子洗漱:
“你动作快一点,不要照镜子了好吗,真受不了你。”
孩子说书包太重拿不动,妈妈背起书包说:
“为什么你的书包都是我来背呀,这不正常啊”“你干嘛不背啊,那我替你上学好不啦。”
给孩子布置作业:
“回来给我默写单词,错一个抄十遍”孩子问“那错两个呢”,妈妈没好气的说“你不要给我捣乱。”
晚上陪孩子写作业,越教教上火,说:
“我真的要打你了。”“ 你再这样我要打你了。” 孩子最终给出了正确答案,妈妈说“那你为什么一开始不会做。”
跟孩子聊初中的题目
“考不考的上一回事,能不能活到你考初中的时候是另外一回事,气也被你气死了。”
陪孩子拉大提琴时说:
“我真的要生气了。”“我拉个琴给你废话这么多,可以了啊。”
孩子指着眼睛说,妈妈我这里好痒,妈妈说“拉琴就不痒了。”
一边给孩子擦眼睛一边继续说“你为什么不拉琴的时候,从来不说你痒,一拉琴眼睛又痒,鼻子又痒。”
练琴结束后,妈妈瘫倒在地上说,“你都不来安慰安慰我,每次你练完琴我都觉得脱了一层皮。”“你在这样我生气了,我不回来了。”
采访孩子的时候,孩子出示了家里的戒尺,已经被打出了经验,知道哪里被打会疼。
阿胖说:
“把他抱在怀里,他很软糯的叫妈妈,不管你怎么凶他,他永远说他最爱的是你,我希望我们永远是好朋友。”
秀玮陪女儿练琴期间,语气很严厉,说:
“你要在这里干嘛,十遍了怎么还在错,我不要在听到错了,怎么可能还在错,快点我时间不多了,我只剩下5分钟了。”“你左手在这弹的乱七八糟,你弹的是什么,你要我的火上到上面去吗,要不要?”
孩子听着听着哭了,说我要去找婆婆,妈妈把她一把拉回来,狠狠的关上门离开了。
独自一人时,秀玮说,很多时候我跟孩子发火,是因为我累了,我先激怒了她,而不是她激怒了我。我先生气,是我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她在被采访的时候,哭着给孩子道歉,觉得自己对不起孩子,因为自己压力很大,很忙,没有陪到孩子。让孩子不要一直觉得自己不爱她,其实自己超爱孩子。
压力之下焦虑的妈妈们,俨然成了孩子的差评师,经常习惯性的指责孩子,给孩子很多负面反馈。妈妈跟孩子说话的语气和方式,抱怨,责怪,威胁,简短,严厉,刻薄,打击,直接,粗暴等等,有种人狠话不多的感觉。妈妈和孩子说话的表情,严肃,不苟言笑,让人感到冰冷,有距离感。
孩子和妈妈在这样的负气压模式下朝夕相处,久而久之,孩子对妈妈的出生以来天然的信任和爱变了味道。来看看这些孩子的反馈,真是句句扎心啊。
8岁的原儿,和妈妈对骂对打9岁的雯雯,边写作业边被骂边哭雯雯说:
指教鞭,是我一切的痛苦,已经打断24根了,这是第25根。以前我妈在我心里的地方还很高,我只画她,现在她快要垫底了。妈妈,我95% 爱你,但5% 你好凶,但我也理解你,许的愿是希望妈妈不打我。
雯雯还说我妈妈恨我外婆为什么生她,我恨我妈妈为什么要生我 ,我不结婚,不生小孩,我就不用读第二遍书了。
12岁的乐然评价曾经的妈妈,挺绝情的Sasa 说我妈妈就是要逼我考进,那个不是我的梦想17岁的彬彬龙说:
我这辈子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妈妈,自己干啥,妈妈就一刀捅到自己背上,干啥都没有力气了。
不过,话说回来,作为父母,我们不能不为孩子规划未来,并且做出相应的努力。可是,这个度,在当今的社会大环境下,真的好难,该如何把握,真需要好好衡量和调整。好在,这个纪录片中有几位妈妈的教育理念,以及她们和孩子的日常欢乐轻松的相处模式,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
48岁的学文,觉得不要期望太多,孩子健康就好。有的时候还是得孩子自己想要,他不要就是不要,没有办法。孩子有他自己要走的路,如若需要,妈妈就在。诗和远方,值得孩子去追求。
9岁的赵梅朵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因为53岁的妈妈乐乐,支持她的想法,给她自由,没有报任何课外班,让她自由发挥。
46岁的任平和6岁的儿子满满,相处的很轻松,像朋友一样。妈妈对分数不在意,觉得孩子尽最大的努力就好。妈妈对于孩子的规矩,生活技能和性格的培养更重视。
她觉得,家长应该花精力去观察孩子,他有怎样的天赋,对什么事感兴趣。她不会很强迫孩子去做一件妈妈想做的事,因为她觉得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有独立的思想和生命,不是爸爸妈妈的复制品。她希望孩子健康,快乐,有爱心责任心和担当。
45岁李琦发现11岁的小帅,有自己的特性,鸡娃内卷都不适合。所以她想通了,觉得孩子有自己的使命,于是比起分数,她更想让孩子有综合能力,能够理解事情关键点在哪里,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她还想给孩子一个不能纯利己的价值观,她觉得任何人在任何时代,都应该有一个比自己过得好更大一点的目标。
36岁的小白,对10岁的动儿未来的期望是,孩子能够养活自己。她尽量高质量陪伴孩子,和孩子做有趣的活动,她从来不对孩子发火生气。她觉得现在的孩子因为网络世界,可以看到很多不同爸妈的育儿模式,内心会比较,想有那样的爸妈。所以,父母只能做更好的爸妈,用心生活,经营生活,与人为善和不断修正自己。
这几位妈妈都给我很大的触动。她们尊重孩子本身的性格特征,与其堵不如疏。她们想做孩子的朋友,想让孩子是为了自己学习而不是为了父母,她们尊重孩子的兴趣和选择。妈妈和孩子相处起来,少了焦虑,多了活在当下的轻松和快乐。
我觉得,这是我想要的。做一个了不起的妈妈,也许不需要赚多少钱,学历多么高,工作做的多么好,不论对孩子有什么期待,都需要落实在当下,蹲下来,跟孩子平视,观察孩子,尊重孩子,做一个引导的人。于是自然而然的,和孩子的日常相处,少了很多焦虑争执和眼泪,多了欢声笑语的陪伴孩子成长。人生若只如初见,我要时常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初心。
孩子的成长总要面对各种失败失败会让孩子恐惧,会让家长焦虑作为家长,该如何放平心态如何尽量消除负面情绪的影响学会观察孩子,共情孩子让孩子受到更正向的激励,从而自我成长呢?欢迎体验「不焦虑父母俱乐部」找到和孩子搭建紧密链接的桥梁吧!作者 |格格
格格一家人居住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家里有2个女孩儿。
格格经历过东方和西方的教育工作和生活,目前在医院从事护理教育工作。
格格想坚持做一个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妈妈。
这部纪录片有给你带来什么感触吗?在育儿过程中,你有遇到过什么烦恼吗?欢迎和我们留言分享你的经历和想法!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