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写作《坚韧观后感》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11 13:26

写作《坚韧观后感》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坚韧观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作文的主题是关于坚韧,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论述。
2. 观点明确:在作文中,要表达自己对坚韧的理解和看法,观点要明确,不要模棱两可。
3. 逻辑清晰:文章结构要清晰,段落之间要有逻辑关系,使读者能够顺利地理解你的观点。
4. 举例论证:在论述坚韧时,可以引用一些具体的事例或故事来佐证你的观点,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5. 语言表达:作文语言要流畅,用词准确,避免出现语法错误和错别字。
6. 适当引用:在论述过程中,可以适当引用一些名言警句、诗句等,以增强文章的文化底蕴。
7. 情感真挚:在表达自己对坚韧的理解时,要真挚感人,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你的情感。
8. 避免过度抒情:虽然情感真挚很重要,但要注意适度,避免过度抒情,使文章显得冗长。
9. 结尾总结:在文章结尾,要对全文进行总结,再次强调你对坚韧的理解和看法。
10. 修改润色:完成初稿后,要认真检查文章,修改语法错误、错别字,使文章更加完美。
以下是一篇关于坚韧观后感的作文示例:
《坚韧的力量》观后感
近日,

《人生第二次》:艰难中更见坚韧

作者:龚金平

什么是“人生第二次”?不同的人重要的人生转折、跌落、起飞都大相径庭,难以用统一的标准来定义。由央视网、上海广播电视台、哔哩哔哩联合出品的人文纪录片《人生第二次》,将镜头投向那些经历过重大变故的普通人的第二次人生,以“圆”与“缺”、“纳”与“拒”、“是”与“非”、“破”与“立”为主题,展开了一幅幅不同的人生图景,多维度展现了中国人面对困境的坚韧。如评论者所言,“这部纪录片以工笔画般细致真实的镜头和冷峻又不失温情的视角,描绘了一幅中国平凡百姓的现实主义的生活图谱,呈现出中国人骨子里的硬气、韧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因而,纪录片虽没有豪华制作、没有明星加盟,看起来平平淡淡,却引发了观众热议。

《人生第二次》中的主人公们都遭受着命运的拨弄:被拐卖的孩子认亲之后,反而陷入更为深重的纠结与痛苦之中;因车祸而瘫痪的年轻小伙,如何去面对未来的生活;因疾病而变得丑陋的女孩,能否做一个自信、不胆怯的人;误入歧途并得到惩罚之后,人生还能不能重新开始;因学历太低而遭遇的求职不顺和人生潦倒,有没有翻身的可能……主人公们遭逢了人生诸多的不平、不安、不顺,可能会改变他们的命运轨迹,重置他们的生命态度,从而呼应了片名“人生第二次”之义。在这些主人公身上,观众看到了人生千疮百孔的模样,却不会产生隔岸观火的庆幸心理,而是会心有戚戚。

面对生活的重大挑战与磨难,纪录片主人公苦挨、苦熬的坚韧,无疑是令人感动的,但这并不是创作者想向观众传达的核心要义。毕竟,人要做到“坚韧”似乎并不难,它也可以是一种被动或麻木的咬牙吃苦,真正难得的,是知道自己坚持的意义和方向,是在苦难中保持心中的希望,坚定无畏地描绘美好的人生画卷。例如,纪录片所拍摄的“梦想之家”里的那些孩子,每天凌晨四点半起来跑步,他们的人生没有退路,只能憧憬着通过体育特长,考上大学,考入警校,或者参军入伍。正是在这种希冀的鼓舞和鞭策下,这些孩子才无惧人生的坎坷。

《人生第二次》也在反复讲述个体的成长,这是关于个体如何变得更成熟、更独立、更坚强的内心历练。何华杰瘫痪之后,在持C5驾照体验自驾川藏线的过程中有一个场景,天上下着冰雹,他想靠自己的力量坐上轮椅。他一次次挣扎,一次次失败,他绝望,他崩溃。队友只是陪伴着他,母亲则在车里默默地流泪。所有人都知道,他必须学会独立,才能迎接人生更猛烈的风雨。这种“独立”,在那些离婚女性身上尤为重要。周东晓在离婚后仍然活出了一份达观平和,确实令人敬佩;沈梦则在争夺女儿抚养权并申请重新分割财产时,多少变得有些偏执,失却了一份淡然和优雅。这也是《破》中通过旁白反复讲述的,离婚过程中最困难的不是推翻过去努力经营的一切,而是找回自己;在离婚大战中,维持往日的温情和体面固然不现实,但保持内心的节奏和尺度尤为不易。

《人生第二次》所蕴含的人生智慧,其实在各集的片名中已经体现得淋漓尽致。创作者没有从单一的维度来讲述人生的得与失,而是以一种敏锐和睿智,带领观众去体悟人物身上的悲与喜,苦与乐。这样,我们才能理解:“圆”中有缺,“缺”中有爱;“纳”中有悲,“拒”中有得;“是”中有偏,“非”中有成;“破”中有立,“立”中有苦。在这些不同的生命形态、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生存模式中,创作者捕捉了世间百态,也诉说着人间诸多况味,甚至在主人公的命运轨迹中隐约折射着芸芸众生的人生倒影。这样,观众的观赏过程就不可能是冷漠疏离的,而是会深度共情,又恍然入定。

在一集纪录片中用一个共同的主题或人物相似的身份与命运,串联起多个人物,不仅可以提高拍摄效率,还可以因人物众多而形成更为斑驳和厚重的人生景致,并因多个人物的命运风景,交织、碰撞出不一样的人生感慨,进而深化作品的主题。但如果处理失当,也会导致主次不分,或人物未能得到充分的刻画、揭示,从而使作品缺少情绪感染力和思想冲击力。《人生第二次》就生动地印证了这种创作方式的艺术得失。

《缺》中有名有姓的孩子众多,但这些孩子大都面目模糊,观众甚至难以记住他们的名字,对他们的遭遇也一知半解。因为,创作者对于这些孩子的背景只有蜻蜓点水般的披露,其性格又展示得不够充分,他们之间难以形成那种参差映照的关系,也无法有效地拓宽作品的社会辐射面或强化人性表达的力度。《拒》《是》《破》这几集重点不突出,人物之间的复调关系不明显,人物命运的旋律难以演奏成大合唱,使得观众“入戏不深”。反之,像《圆》《纳》《非》《立》这几集中单个人物的素材比较丰富,对人物生活和心理的展示比较充分,观众更易得到内心的触动,甚至进行反躬自省。

尤其在《圆》中,创作者从生母、卫卓、刑警三个视角来讲述卫卓回归生母家庭的故事,虽然刑警那个视角略显单薄,但观众毕竟了解了一个事件背后更为芜杂或揪心的真相。《立》中的两位主人公,一位是40多岁的黄妹芳,一位是20出头的李婷,两人来自不同的地域和时代,但她们的命运又有某种相似性,都因出身太差和学历太低,人生之路走得踉踉跄跄。两人之间还有一种互文关系,黄妹芳正在经历的苦痛,有很大可能是李婷在结婚之后也要遭遇的困境。但是,创作者又让观众看到了两人的希望之光:黄妹芳凭借积极求学的决心,可能会创造更好的未来;李婷的不断进取,以及对人生选择的清醒,可能会使她的人生豁然开朗。这样,人物之间的缠绕、映照关系,就谱写成一支命运交响曲,给观众带来更为蕴藉的情绪感受。

从《人生第二次》所展现的命运图景中,观众看到了人生的不如意、偏执、残缺,但也看到了人们为了一份平淡的生活而经历的辗转、求索、奋斗。人生第二次也许艰难,而主人公们那份面对艰难的不放弃与坚韧,鼓励观众以更为豁达、坚韧、通透的心态去面对生活。(龚金平)

来源: 解放日报

倾听时代的心跳——观电视剧《追梦》有感

电视剧《追梦》剧照

近日,由广东省广播电视局、广东广播电视台、深圳市委宣传部等单位联合摄制的电视剧《追梦》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黄金时段播出。该剧既具有改革开放题材大、视野小的切口,家国情怀时代记忆的共性,又以鲜明的个性凸显出了“这一个”的独到与深刻。全剧通过一个家庭的梦想,带出了一个城市的梦想乃至一个国家的梦想,用跌宕起伏的故事线、富有戏剧性的矛盾冲突,让人们听到了时代的心跳,感受到了激情澎湃的40年变迁。

对人物的精准拿捏是这部剧最值得探讨的部分。男主角魏东晓是一个硬汉型的“暖男” 。说起“硬汉” ,我们并不少见。一个军人,有着钢铁一般的意志,来到深圳,从拓荒开始,开山劈石、架路修桥,亲手筑起高楼大厦,又投身到了管理和运营、创业和创新中,一路披荆斩棘。但恰恰,这个硬汉又是个“暖男” ,这太少见,完全颠覆了我们对以往的粗犷、霸道、野性的“硬汉”的印象。该剧中的魏东晓爱老婆爱得让人嫉妒。看着在外企打工、满腿伤痕的老婆,他无限怜惜,劝老婆要偷一下懒;老婆在路边摆摊,他号召自己的战友们都去老婆的粥摊喝粥,能喝两碗的改喝三碗,发现战友们都不付钱又挨个理论,强调自己不是请客吃饭,让人忍俊不禁;老婆担心自己的粥摊被端掉,他竟然逗老婆说,愿意为这个粥摊守夜执勤;不论发生了什么都站在老婆一边,安抚她、维护她,处处都透着浓浓的爱意。有铁血更有柔情,有大爱也有小情,爱国家也爱自家。这样的男人会让更多的观众觉得可信、可爱、可感。这与创作主旋律作品时,主人翁动辄就累死在岗位上,几过家门而不入,同“六亲不认” 、将党性与人性对立起来的倾向相比,是一个突破和进步。试问,一个人被剥离了基本情感,怎么尽儿女之孝、尽父母之责、尽岗位之力?连自己都不爱,家人都忽视,怎么可能爱集体、爱国家。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个男主角就有了无限的人格魅力。

剧中的女主角也非常可爱。她美丽、坚韧,有小聪明也有大智慧。从路边摊摆起,一步一个脚印,成为了叱咤风云的商界女总裁。剧中对她的刻画很细腻。成为女老板的女人必定不会是普通人,她一定能忍常人之不能忍,多委屈都能乐观对待。当丈夫魏东晓调侃她摆摊东躲西藏像只小老鼠时,她笑着反问,“有这么漂亮的老鼠吗? ”在商战中,她表现出了淡定和果敢,发现有内鬼,她故意放出消息,以恶治恶,很有头脑。在残酷的竞争下,她以宽容和大度不断组建利益同盟,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这是广东女人的聪慧,也是千万个打工妹的精神写照。

其次,是该剧写变化,却有独特视角。凡描写改革开放的戏没有不写变化的。如地理意义上的变化,在剧中形象地给出了一个概念:“这个新区以前有多小?就是这么一条街,你点上一根烟,走到街头,烟还没有燃尽。 ”变化显而易见,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还有就是物质上的,从枕头里塞着摆摊赚来的皱巴巴的十元纸币到动辄几十个亿的资金流转,从股票的疯涨、住宅的改善,再到人的精神风貌的焕然一新。连主人公们的穿戴也越来越职场化,越来越时尚,脸上的自信更是越来越多。

当然,最大的变化还是在观念上。剧中有这样一句台词, “从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到甩开膀子加油干! ”这里,面对政策的解读就通过一家子的经商境遇表现出来了。从开始时处处收敛,在对政策的将信将疑中求个简单生活,最怕被扣上一个“投机倒把”的大帽子,到后面的文印社、广告公司、地产公司,在国家的扶持下越做越大。从谈商色变到在商言商、苦心经商,这里面的思想观念之变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剧中也书写了人们思想上的冲击和观念上的碰撞。在新建的大酒店里,借七姑八姨的各种关系成为服务员的女孩们,被叫做“小姐” “服务员” ,她们却都对这个称呼不满,必须让客人叫她们“同志” 。给客人沏的咖啡竟然是半个月前的;不会招呼客人,只会在岗位上聊天……这些问题的暴露毫不留情,也被提升到了文化素质的高度。剧中,也在质疑管理和制度运营中出现的问题,这样的典型化情节,体现了改革开放之初尖锐的社会矛盾冲突,体现了我党敢于革新、敢于纠错的强大自我调控能力。

可喜的是,该剧还极大地呼应着现实社会。我们有了经济基础,不再满足于购买别国的技术,只做一个廉价的加工厂。由魏东晓带领的团队一直在进行科技攻关,终于取得了研究成果,这个过程是艰辛却是快乐的。剧中对自主创新的时代回应充满着文化自信。

《追梦》在书写沧桑巨变时,也在思考什么才是不变的真理,并回到人的情感上进行探讨,有一句台词让人印象深刻: “没有必要喜欢一个人就变成他喜欢的样子,人这一辈子还是要为自己埋单,踏实做人才能被另眼相看。 ”这些话寓意深刻,它也在思考着人生,呼应着不忘初心、坚持民族自信等时代话题。

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剧集对历史环境的生动还原,大幅的标语、人的穿戴、当年走街串巷的“倒爷”们、香港回归的欢乐和庄严的时刻等。其实,剧中还渗透了很多信息,如家风家教、引进人才、技术创新等,都有着鲜明的时代意义。

也有一点遗憾,如特区发展之初,因为步子很大,吸引了很多记者关注,也一定会有各种质疑甚至是责难,但是记者招待会却变成了一个宣讲会,没有用好这个会,让思想真正碰撞起来。此外,但凡聚焦改革开放题材的电视剧,小人物最终几乎都成了大老板。剧中的女主,成为了地产大亨。其实,小商业自给自足也是一种成功。一个摆粥摊的小女人,如果在餐饮业成功拓展,可能会让人觉得更加可信。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中国艺术报》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