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怎么写《读后感怎么写高中》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11 22:26

怎么写《读后感怎么写高中》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如何撰写一篇关于读后感的高中作文:注意事项》
在高中阶段,撰写读后感是一种常见的作文形式,它不仅考察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考验了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以下是一些撰写读后感作文时应该注意的事项:
1. 确定主题 - 在动笔之前,首先要明确你的读后感要围绕哪个主题展开。这个主题可以是书中的某个情节、人物、主题思想或者写作手法。
2. 阅读全面 - 在开始写作之前,确保你对整本书有全面的了解。这包括故事情节、人物关系、背景设定等。
3. 深入分析 - 不要只是简单地概述故事情节,而是要深入分析书中所传达的深层含义、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作品的艺术特色。
4. 结构清晰 - 一篇好的读后感应该有清晰的结构。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论三个部分。 - 引言部分可以简要介绍书籍的基本信息,并引出你的主要观点。 - 主体部分是对书籍内容的详细分析,可以分段落讨论不同的观点或主题。 - 结论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可以重申你的主要观点,并给出自己的评价。
5. 语言表达 - 使用准确、生动、流畅的语言来表达你的观点。避免使用模糊不清或过于口语化的表达。 - 避免直接引用原文,除非是为了

​2020高考作文指导|读后感写法三步走,一学就会,非常实用!



读后感写法三步走


读一层,感一层,联系实际又一层

●读一层(紧扣原文,抓住重点)


读后感的“感”必须是从原文引发出来的感想、体会,“读”是“感”的前提,“感”是“读”的延伸,必须先“读”而后“感”。因此,写读后感一般先概括叙述原文中的某个内容,即简单介绍读过的文章或书的内容,重点介绍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内容,即感点,为抒发感受做准备。


语段示例:

鲁滨逊在一次雨中航行中失事,他的同伴都遇难了,他最后被海水带到了一个荒无人烟的孤岛上。鲁滨逊并没有因此放弃生命,而是用身边仅有的一些物品建了一座“房子”,又在遇难的船上找到了一些面包、酒、衣服、枪弹等等……就这样开始了他长达二十八年两个月零十九天的孤岛生存。 (节选自《让希望栖息在灵魂里——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


●感一层(读感结合,以“感”为主)


“感”是“读”的延伸,是对“读”的某个内容的认识和感悟。即结合“读一层”中的观点——读过的文章或书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内容,最有话想说,有话可说的内容,谈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语段示例:

鲁滨逊在孤岛生存长达二十八年两个月零十九天,在这么长久的时间里,我想,希望一定住在鲁滨逊的灵魂里,那样可怕的荒岛都没有困住它。当身处绝境时,鲁滨逊首先想到的是怎样活下去。他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因为他紧紧地拥抱着希望。正如他所说:“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通过对照,他意识到,虽然自己身处荒岛,与世隔绝,饱尝孤独,但是能够活着,独免一死,身处热带,身边没有野兽,还有吃的,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因此他鼓起生活的勇气,一心一意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节选自《让希望栖息在灵魂里——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


●联系实际又一层(联系实际,感受真实)


联系实际的“实际”可以是个人的言行、经历、思想,也可以是他人的言行、经历、思想,或者是某种社会现象,还可以是自己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联系实际抒发感受,能把感受写真实,写具体。

如写《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时,你可以由灵魂里住着希望的鲁滨逊想到身边灵魂里住着希望的人,抒发自己的看法。


语段示例:

由灵魂里住着希望的鲁滨逊,我想到了邻居张阿姨,我一直以为她是个不幸的人,因为车祸夺去了她的双腿,但我不理解为什么她每天都能保持微笑。现在我明白了,她的灵魂里同样住着希望,虽然她行动不便,可她的丈夫很疼爱她,周围的人很怜惜她,女儿已经上学了,常常帮她做家务,乖巧可爱。啊,难道她不是一个幸福的人吗?孩子渐渐长大,日子越过越好,这么美好的希望陪伴着她,难怪她要笑对生活了!

有人说过:“当你的四周一片黑暗时,你的心就是自己的明灯。”是啊,鲁滨逊的四周一片黑暗时,他那充满希望的心不正是自己的一盏明灯吗?当邻居张阿姨遇到灾难的时候,她那充满希望的心不也是自己的一盏明灯吗?我希望所有读过《鲁滨逊漂流记》的人,都能从他那二十多年孤独苦难的生活中,看到希望,并拥有它! (节选自《让希望栖息在灵魂里——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


读后感习作实践



2020高三“天一”四月大联考作文题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某次读书交流会上,同学们就所喜欢的书中人物畅所欲言。通过同学们的积极发言可以看出,下列人物引起了同学们的强烈共鸣:

伯夷 关羽 贾宝玉 林冲 孙少安 高觉新 钱墨吟 白嘉轩 堂吉诃德 爱斯梅拉达

上述人物能引起你怎样的共鸣?请你选择两到三位人物确定某一主题,结合自身读书体验及社会现实,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读后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要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明要求】


这次任务驱动型作文,在当下疫情作文满天飞的情况下,算是一股清澈,充满了文学气息,散发着书墨瀚香,十足的文化味


审题时我们要抓住五点关键信息:


一是人物。材料的主体,也是作文的母体——10位名著中的人物。这10位人物,古今中外,名著名篇,有些还是世界文学走廊中不朽的经典人物。对名著内容和名著中人物形象的了解是写好此次习作的前提。习作文学气息的背后,对考生的课外名著阅读是一个考验


二是主题。选择两到三位人物确定某一主题。这个就要考生在短时间内迅速“选人”,迅速找到人物的共同点,确定习作的主题人物是两到三位,两个也行,三个也可以,但不能超出此范围。题目只要求选择两到三个人物,既是写作的需要,也是照顾考生的需要——毕竟并不是每一位考生对这10位人物都十分了解。


三是现实。要结合自身读书体验及社会现实来写。文学即人学。文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所以习作的要求不能就事论事,就人论人;不能写单纯的人物评论,要写出自己的感受。感受要结合两个字“现实”,包括个人“读书体验”社会现实


四是文体。明确要求写读后感。读后感虽然不像书信、演讲稿、发言稿那样,在文体格式要求上有那么多既定限制,但在外在表现形式上还是有所体现的。如标题,多有正副标题,正标题就是文章的题目,副标题位于正题之下,以破折号引出,多是“读XXX有感”的形式。如“奋斗不止 星河长明——读孙少安、堂吉诃德有感”。


这次习作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读后感,不是对某一本书、某一篇文章来写读后感 ,而是打破时空,自由组合,在指定的10位人物中写出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现实思考。题目有开放度,有创新性,也有挑战性


【确定主题】


确定主题,是这次习作的重点,也是难点。

第一步:主题确定,首先来源于对材料中10位人物的主要事迹、个性特点和精神品质有了解。

伯夷:爱国守志,意志坚定。(《伯夷传》)

关羽:义绝,忠君报国。(《三国演义》)

贾宝玉:性格叛逆,追求平等,鄙视功名。(《红楼梦》)

林冲:忍无可忍之时,勇敢决绝,奋起反抗,救弱济贫。(《水浒传》)

孙少安:顺应时代潮流,负重前行,奋斗抗争。(《平凡的世界》)

高觉新:有新思想,但囿于旧势力,半个意识觉醒的新旧人物。(《家》)

钱墨吟:坚定信仰的战士,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四世同堂》)

白嘉轩:具有自力更生的民族优良品质。(《白鹿原》)

堂吉诃德:行侠仗义、游走天下,与旧时代思想相悖的奋斗追求,但盲目可笑。(《堂吉诃德》

爱斯梅拉达:纯洁善良,品格坚贞,乐于助人,不畏强暴,美的化身。(《巴黎圣母院》)


第二步:找出两到三位人物身上的共性,这个共性就是主题。

以下主题可供参考:

爱国主题。伯夷、关羽、钱墨吟(也可三选二任意组合)

反抗斗争精神。贾宝玉、林冲、堂吉诃德(也可三选二任意组合)

自力更生意识,不安于平庸,奋发向上。“孙少安+白嘉”组合。

人性之美。善良,正直,救弱济贫,乐于助人,不畏强暴,“林冲+爱斯梅拉”达组合。忠诚大义,“伯夷+关羽”组合。

革新先要勇气,后要付诸实际有效的行动。“高觉新+堂吉诃德”组合。这两位有觉醒意识,有抗争诉求,但要么缺少行动,要么行动方向不对。或者来个“孙少安+高觉新+堂吉诃德”三人组合,“一正加两反”证明面对逆境、困境,要有革新的勇气,还要有革新的智慧

为信仰而奋斗坚定信念,执著追求。伯夷、关羽、堂吉诃德、孙少安、白嘉轩。

也可以有其他主题,只要人组合得当,言之成理亦可。


【习作构思】


习作构思总体上分两个部分,一是读,二是感。

“读”。引出材料中的人物,对其进行分析和评论,指出人物的共性,点明文章的主题。“读”是引子,是过渡。可以用一个主体段完成。

“感”。结合自身读书体验及社会现实,谈谈感想和体会。“感”是重点,是核心。可以用两个主体段完成。要围绕主题,找准“感点”,有感而发;要不骛虚声,不尚空谈,联系实际,有的放矢;要由走出书本,回归现实,体现出阅读对人生的思考与启迪。要把“爱国”“奋斗”“革新”“信仰”“正直”“忠义”“斗争”等主题搬到今天的现实社会中,探讨思考,经世致用。


流浪,何时归家? ——观《逃出大英博物馆》有感

如果文物会说话,如果思念有声音,那句“回家”一定是共同的呼唤。近日,一部名为《逃出大英博物馆》的短剧火出天际。讲述的是一件文物——中华缠枝纹簿胎玉壶寻找回家之路的故事。全片采用拟人的表达手法。赋予小玉壶人的情感。表达了对故土浓浓的思念之情,以及迫不及待的归家之心。引起了无数网友的共鸣。这部剧全集不到20分钟,但其背后承载的文化内涵却意义非凡。文物无声,但历史却震耳欲聋。从文物的流失,到文物的回归,背后所彰显的却是我国从弱国逐渐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一路风雨历程。

文物是追思历史的承载者。从1899年清朝学者王懿荣发现甲骨文,见证了殷商历史的存在。到大批人类文明遗址的发掘:良渚遗址、大汶口遗址、河姆渡遗址……这些,都是我们中国发展历史长河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沧海桑田,昨日已非今昔,朝代更迭,文字在演变,服饰在改进,艺术也越来越精巧。而不变的却也是不同时期人在同一时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文物是传承文化的枢纽带。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青铜器的出土将商周时期的祭祀文化展现在世人面前;金缕玉衣的出土向世人展现了汉代玉工艺的精巧;古诗文的流传向世人诉说着古人的理想和抱负。这些意义非凡的文物有的得以保存,在千年后依旧展现着自己的熠熠生辉。而有的虽流离失所,身在他乡,却依旧努力呈现着自己的价值,向世人展现着中国文化。在《逃出大英博物馆》中的小玉壶归家心切,为的只是将那些无法归家的游子思乡之情用一份份家书传递回家。家书抵万金。身随千里。但心却随信而归。

文物是展望未来的引路人。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文物是历史的代表,更是国宝,实证着我国的人类史、文明史、文化史。以史为鉴知兴替,以史正人明得失。而历史的痕迹就是从这些珍贵的文物中存在着。这些文物所包含着深厚的历史传承和文化底蕴,就是我们国家发展前进的引路人。

保护文物,发掘文物中的文化价值,意义非凡。一物知朝代,一文知兴替。时至今日,我们国家的许多文物依旧流落在外。但总有一天,他们会风风光光,堂堂正正地回家。唯愿山河无恙,家国永安!

(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平安镇人民政府王玟)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