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12 06:13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钱学森心得体会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明确作文的主题,围绕钱学森的生平、成就、精神品质等方面展开,确保作文内容具有针对性。
2. 收集素材: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钱学森的生平事迹、科学成就、精神品质等,为作文提供丰富的素材。
3. 结构清晰:合理安排作文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钱学森的生平和成就,主体部分分析钱学森的精神品质及其对当代青年的启示,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4. 突出重点:在作文中,要着重阐述钱学森的精神品质,如爱国情怀、严谨治学、勇于创新等,结合自身实际,谈谈钱学森的精神品质对自己的影响。
5. 事例具体:在论述钱学森的精神品质时,要列举具体事例,如钱学森在科研工作中的艰辛努力、为国家利益放弃国外优越条件等,增强说服力。
6. 表达真挚:作文要表达出对钱学森的敬仰之情,以及对钱学森精神品质的认同,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真实情感。
7. 语言规范:遵循作文的基本要求,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避免出现错别字、病句等。
8. 文体恰当:根据题目要求,选择合适的文体,
和钱学森钱老在一栋楼里工作的岁月,是值得我一生珍藏的美好回忆。
那是1984年1月,刚满18岁的我在“新兵连”集训结束后,很幸运地被分配到原国防科工委办公厅服役。当时,国防科工委和国防科技委算是合署办公,钱老是国防科技委的领导,他的办公室就在我办公室楼上。
服役期间,我担任微机操作员,主要负责机关各类文件的打印,其中也包括打印钱老修改的文稿材料等。尽管与钱老没太多直接接触,但我与他的秘书、警卫干事等身边工作人员还是会经常打交道,从他们口中常常听到一些钱老的故事。偶尔在楼道、电梯里碰到,我会主动向钱老问好,钱老都会亲切地微笑点头示意,特别平易近人。而每一次与钱老接触,甚至有时看到钱老修改文稿时所写的独特铅笔字迹,都会让我年轻的心有一些小小的激动,谁能想到我竟可以和儿时就敬仰的大科学家在一栋楼里工作呢!小时候,就曾听家里长辈讲过钱老放弃美国优越的待遇、坚守初心回国奉献的故事,“我是中国人,当然忠于中国人民”这句话像一粒种子,在我幼小的心田里种下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而让我真正切身体会到钱老对祖国的那颗拳拳赤子之心,还是在有一年的全国两会之后。那年国防科工委机关召开会议传达全国两会精神,钱老因为去德国考察所以没有参加全国两会,于是他说跟大家谈谈他此次出国考察的体会。记得他开口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同志们啊!我们的国家现在还很穷、很穷、很穷!”连续三声“很穷”,就像重锤擂鼓,一声声地敲打进大家的心窝里。原本大家还在为能听到国外的情况而兴奋,但钱老的话音刚落,上千人的大礼堂顿时鸦雀无声,大家都被钱老的爱国之情、忧国之心所深深震撼!我想在场所有人都会像我一样,永远不会忘记那一幕。
是啊,钱老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一直不曾忘记当初回国的初衷:“祖国现在是很穷,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他把稿酬用来给力学系的学生买计算尺、捐给系统工程研究小组、捐给我国西部治沙事业,将国家补发给他父亲钱均夫的工资作为党费悉数上交……几十年如一日,为了祖国,钱老倾尽了所有。而反观他的生活,却异常简朴。记得有一次,涂元季秘书来送钱老要打印的文稿,办完登记手续后,他随口道:“小杜,最近在看什么书啊?”我说:“正在看列宁的《哲学笔记》呢,一本挺有意思但比较难懂的书。”没聊几句,涂秘书好像突然想起什么事,说要找营房处给钱老修些东西,就急匆匆地走了。后来看了涂秘书写的回忆钱老的文章,才知道钱老家的沙发、书橱都用了几十年却一直没换过,虽然不知那次是要修什么,但想必也是用了很长时间的东西。
尽管在国防科工委只服役了四年,但这短短四年在我的生命里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即使后来离开了部队,我依然密切关注着钱老的信息。2009年10月31日,钱老在北京去世,听闻噩耗的我不禁泪流满面。11月6日,我一大清早就和当年的战友一起赶往八宝山革命公墓为钱老送行,冷风吹红了我们的脸,也吹痛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
前不久,我们杂志社党支部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原著找差距 见行动”研讨交流会。会上,曾在航天系统工作过的同事分享了钱老“今天我不是很激动”的故事,再次勾起了我对钱老的深切怀念。
据同事介绍,那是1991年,为表彰钱学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祖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所做的卓越贡献,国务院、中央军委特授予他“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前者是过去从未有过的高规格新提法,后者一直是战斗英雄、生产一线劳模的“专利”,从来没有向科学家倾斜过。出乎意料的是,面对如此殊荣,钱老却坦言“今天我不是很激动”。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钱老已经激动过了三次。第一次是1955年回国前,他的导师、世界著名科学家冯·卡门说钱学森在学术上已经超过自己时,他激动了,因为他觉得自己为中国人争了气;第二次是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时,他激动得睡不着觉;第三次是1989年,当得知中组部把焦裕禄、王进喜以及他本人作为新中国成立四十年来优秀共产党员的代表时,他激动极了,觉得自己是劳动人民的一分子,而且与劳动人民中最先进的分子连在一起了。
同事讲完钱老的故事后,我们都陷入了深思。钱老的三次激动都和荣誉、地位无关,他激动的是为中国人争了气、成为共产党员和劳动人民的一分子,是自己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做了什么,而不是他自己得到了什么。
用钱老在会上的话说:“刚才诸位领导讲我钱学森如何如何,那都是千千万万人的劳动成果呵,我本人只是沧海之一粟,渺小得很。真正伟大的是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钱老的这番话,展现了一个共产党人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宽广胸怀。
尽管钱老离开我们已近十年之久,但在我的心中,他一如往昔,仍然是三十多年前和我微笑点头示意时的样子:和大家一样穿着军装的钱老,既有着军人的坚毅刚强,也有着文人的温文尔雅。时光飞逝、岁月流转,我仍然能感受到他那独特的精神力量和伟大的人格魅力,感受到他那“学成必归,报效祖国”的纯粹初心和爱国情怀。
斯人已逝,风范永存。钱老的崇高品德和革命精神将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中。(作者:杜红霞)
文 | 杨雅莲
孜孜以求,不断进取,成就了钱学森辉煌的科学人生。
有一个爱读书的男孩,5岁时就喜欢读《水浒传》,很崇拜小说里英雄。一天,他突然问爸爸:“一百零八个英雄,原来是天上的一百零八颗星星下凡到人间的。人间的大人物,是不是都是天上的星星呀?”爸爸认真地:“所有的英雄和大人物,都不是天上的星星。他们原本都是普通人,只是他们从小都爱学习,都有远大的志向,而且又有决心和毅力,所以才做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情。”
小男孩很受鼓舞:“英雄如果不是天上的星星变的,那我也可以做英雄了。”爸爸激励他:“你当然可以做英雄,但是必须好好读书,学习知识,贡献社会。”
爱读书的小男孩长大后,果然做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情:在他的努力带领下,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第一颗氢弹空爆实验成功、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鉴于他在科技领域的伟大成就,他的名字镶上太空:一颗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
他就是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的钱学森。
钱学森出生于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家庭:1902年,父亲钱均夫东渡日本留学,回国后曾任职于教育部,后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母亲知书达礼,在钱学森幼年时教其背诵诗词、加减乘除计算。在钱学森的成长中,重视教育的父母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钱学森小时候常常手不释卷,“三餐亦不例外,夹菜除近箸处就之,他不与焉。母亲不时为之调动肴馔,俾其易口。”读小学和读中学时,钱学森养成了“泡阅览室”的习惯。当钱学森进入北师大附中读书时,学校里的图书馆就成了他常去的地方。
1996年,在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揭幕典礼上的书面发言中,钱学森重点提及在北师大附中上学时的阅读故事。初中三年级时,一天午餐后休息,同学们聚在一起闲聊,一位同学十分得意地说:“你们知不知道20世纪有两位伟人,一个是爱因斯坦,一个是列宁。”大家听后茫然,便问他是怎么知道的,原来是从图书馆的一本书上看到的。这次茶余饭后的闲谈,激起了钱学森对科学伟人和革命伟人的崇敬。高中一年级时,钱学森去图书馆找介绍相对论的书来看。后来,钱学森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是他每天必去的地方。“对图书,特别是科技书,那真是如饥似渴,什么科目的书都看。”钱学森回忆。
《他日归来:钱学森的求知岁月》一书中提到,钱均夫读书时就有良好的阅读习惯,还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三步阅读法”。每到假期,钱均夫会开列阅读书目,并且还同钱学森一起阅读,每次阅读分三步:第一步初读,浏览书籍基本内容;第二步精读,将感兴趣的书籍从头至尾地读;第三步重点地读,即将书籍中的重要内容反复阅读且做读书笔记,并须将读书笔记交给父亲审阅。受父亲的熏陶,钱学森读书时喜欢手握铅笔,以便随时写下“即时体会”。他的札记言简意赅,内容主要包括感想、心得、疑问、见解,亦有赞赏或批评的语言。
钱学森提及,自己少年时代的最大教益,不是科学知识方面的,而是在形象思维方面的训练,文学、美术、音乐等,给他日后从事科学研究打下了另一种基础,那就是活跃和丰富的想象力与创新精神。他建议少年不要死读书,不要当书呆子。“缺乏形象思维的训练,总是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未来的中国,一定要培养自己的创新型人才。”即使在学术上取得巨大成就,他也从未满足过,不断学习。除科技领域外,还广泛涉猎音乐、绘画、电影、文学、生命科学、技术美学、现代农业,而且有研究、有心得、有创见。他的学识非常系统,不仅仅是“两弹一星”元勋,还是一位难得的、在各方面融会贯通的通才。
钱学森的秘书涂元季曾讲述,钱学森买书很多,而且都会读,并非拿来收藏。新华书店专门给他留一个格子,有什么新书给他留着。尖端科学、外文书……他买很多很多。书店工作人员诧异一个人居然能读这么多的书时,秘书:他买的书我们看不懂,都是他一个人看。他买书并不是因为收藏,而是认认真真地看。
能读大量的书,一定程度上是因为钱学森的阅读效率非常高。有些书他并非从头看到尾,只是认认真真看完序言和前面章节,然后简单浏览中间环节,再看最后的结论,但已经了解全书精华内容。再加上读书时格外专注,虽然看得很快,记忆却颇为深刻。而且会把书中的重点归纳出来,推荐给身边人,哪些章节精彩,非常值得看,哪些章节可以略过。
在儿子钱永刚眼里,父亲一辈子喜欢安静,最爱的是读书。“有一次家里装修,我怕把书弄脏,就全部封起来。他没说什么,但一天下来都很不高兴。我说,谁惹您啦?他说,你知道我一天不看书有多难受。我赶紧认错,从一个书橱里抱出一摞书,给他慢慢翻。”白天做完工作,晚上就是钱学森学习、读书的时间。晚上看书,是他几十年不变的习惯。朋友拜访钱学森,都知道不要晚上找他。哪怕是孩子们,也知道父亲在书房看书时不要去打扰他。当炎热的夏天来临,钱学森就一手拿个大蒲扇,一边读一边擦汗,但一点都不影响他读书。
钱氏家族人才辈出,涌现出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钱穆、钱钟书等诸多文坛硕儒、科技巨擎、国学大师……追溯源头,得益于《钱氏家训》的泽被后世。《钱氏家训》有言:“子孙虽愚,诗书须读”“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利在一时固谋也,利在万世者更谋之”。正是谨遵家训,钱学森将毕生所学,用于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是真正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新中国成立后,身在美国的钱学森迫切希望回国效力。但美国政府坚决反对,因为“他太有价值了,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冲破重重羁绊,钱学森终于回到中国。对于他来说,“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钱学森一生孜孜不倦,并将个人所学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体现出作为一名科学家、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与家国情怀。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