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12 15:12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映山红观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明确主题":首先,要明确作文的主题是关于映山红的观后感,即要表达对映山红花及其背后所蕴含意义的感受。
2. "观察细致":在观看映山红时,要仔细观察其色彩、形态、生长环境等,这些细节会在作文中起到支撑作用。
3. "情感真挚":观后感要求表达真实的情感体验,无论是喜爱、敬佩还是思考,都要确保情感的真挚。
4. "结构清晰":作文要有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引言部分简要介绍映山红,主体部分详细描述观后感,结尾部分总结全文。
5. "运用修辞":恰当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6. "联系实际":可以将映山红与人生哲理、传统文化、社会现象等联系起来,展示作文的深度和广度。
7. "注意文采":在保持内容真实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文采,使文章更具吸引力。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事项:
- "引言部分": - 简要介绍映山红的基本情况,如生长环境、花期等。 - 提出自己对映山红的初步印象或期待。
- "主体部分": -
一场春雨过后,皖南山区泾县漫山遍野的映山红竞相开放,红霞满山。
都说,皖南人爱把映山红比作新四军英烈的鲜血。的确,只要你凝视它,它真的艳红欲滴,犹如血花!
“记取皖南英雄血,他年化作映山红。”皖南山区灿烂火红的映山红,犹如千千万万烈士的鲜血染成,它记载了81年前,在国民党顽固派悍然发动的亲者痛、仇者快的皖南事变中,新四军将士舍生取义,血染疆场的浴血篇章。
清明至,祭英魂。在慎终追远、思古怀今之际,我缓步走进位于安徽泾县的皖南事变烈士陵园,为英烈们的墓碑轻拭灰土,在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的“皖南事变死难烈士永垂不朽”纪念碑前深深鞠躬,向烈士致以深切的思念,献上崇高敬意。
松柏常青,历史不容忘却。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同国民党谈判达成协议,将在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等八省坚持游击战争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红军游击健儿告别曾经浴血奋战的红色土地,汇集成一道奔涌不息的抗日铁流,奔赴华中抗日前线。
皖南是一块浸透了红色记忆的土地。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皖南革命斗争遍及皖、浙、苏、赣边。皖南人民不会忘记,1934年冬,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皖南谭家桥镇乌泥关,遭到国民党军重兵围追堵截,损失极大,烈士的鲜血染红了皖南大地。
“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云岭来了新四军,山欢水笑人相迎。1938年,皖南这块红色的土地迎来了新四军军部。当我随着南昌职业大学师生踏上新四军军部所在地——罗里村的青石板路,一幢老祠堂墙壁上保存的“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的红色标语,一下子将我带进了那段红色的岁月。
皖南充满了红色元素。新四军军部进驻云岭后,老百姓喜气洋洋,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人民群众奔走相告。新四军指战员走门串户,热情宣传抗日道理;他们书写标语、登台演讲、演文明戏,在短短的时间里,新四军就与皖南人民结下了鱼水深情,军爱民、民拥军,老百姓和当年的红军游击队——新四军是一家人。
“北有太行硝烟,南有云岭烽火。”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内陈列的一幅幅历史图片、一张张新四军作战地图、一件件新四军使用过的和缴获的日寇的枪械,见证着新四军将士金戈铁马斩寇兵的烽火岁月。
仰望墙壁上韦岗伏击战战场遗址的照片,新四军深入苏南敌后首战告捷后,陈毅元帅的七绝诗回荡在耳畔:“故国旌旗到江南,终夜喧呼敌胆寒。镇江城下初遭遇,脱手斩得小楼兰。”
1938年6月17日,新四军先遣支队司令员粟裕,率部在镇江附近的韦岗布下“口袋”,毙伤日军土井少佐以下30余人。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粟裕大将后来在回忆韦岗战斗时说:“这一战斗的胜利,不仅奠定了我军进入江南战区的基础,而且开辟了胜利的先声。”
陈列馆内墙上发黄的《新四军军歌》歌词,让我的思绪情不自禁地又回到那战火纷飞的岁月:“扬子江头,淮河之滨,任我们纵横驰骋……”
岁月无言,历史有证。新四军军部在云岭两年半的时间里,直接领导和指挥皖南新四军健儿,时而出没于青纱帐中,时而驾舟于湖河上,给日寇以沉重打击,成为江南沃土上的新“铁军”。
一部可歌可泣的“铁军”军史,就是一曲在抗日救国的征程中赴汤蹈火、舍生忘死,将功勋镌刻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丰碑上的英雄史诗。
青山呜咽,江水悲泣。皖南事变烈士陵园纪念廊里,排列着九根具有皖南传统特色的圆形巨柱。其中只有两根是完整的,余下都是高低不平的残柱,寓意当年九千健儿大部殉难,只有两千人胜利突围。讲解员讲述,七个单元的纪念廊和九根纪念柱,象征皖南事变后的新四军,发展成为七个师九万余人的抗日铁军。
视线所接,思绪万千。
皖南的山山水水,见证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那段悲惨的历史。
如果山水有记忆,它一定忘不了国民党少数顽固派置民族大义于不顾,在掀起的第二次反共高潮中,蒋介石强令在长江南北和黄河以南坚持抗战的新四军、八路军,在一个月内全部撤到黄河以北的无理要求。
如果山水有记忆,它一定忘不了中国共产党为了顾全大局,在拒绝这一无理要求,揭露蒋介石反共阴谋,并号召全国人民提高警惕,随时准备应付突然事变的同时,作出必要的让步,决定将皖南新四军撤到长江以北。
1941年1月4日,在寒风夹杂的冷雨中,皖南的百姓举着“新四军爱百姓,百姓爱新四军”的红布横幅,依依不舍地前来为新四军送行,从心里祝福新四军健儿,沿着无数革命烈士用鲜血染红的道路,平平安安北移,到达新的抗日战场,继续以铮铮铁骨守初心、以血肉之躯担使命。
“三年的皖南,别了!目标,扬子江黄河新道……”下午6时许,悲壮歌声中,皖南新四军九千多名铁血健儿,挥泪告别了朝夕相处的皖南父老,低吟着《别了,皖南!》,散发着《告皖南同胞书》,在风雨中踏上泥泞的道路,踏上了北移的艰难历程。
行走在去皖南事变主战场茂林的路上,周恩来在皖南事变发生后悲怆写下的“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题词时时萦绕在我耳畔……
东流山巍巍,春风山染绿。我眼前这座海拔835米的黄山余脉,一片苍翠,同周围的群山一起融入皖南秀美的景色之中。然而山脚下一组用巨石砌成的浮雕沉重而粗励,它无言地向世人宣告:这里就是千古冤案皖南事变的激战地。
铮铮铁骨现英雄,浩浩正气存百世。1月7日拂晓,新四军行至茂林镇丕岭脚下时,突遭预伏的国民党顽军七个师八万多人包围袭击,蓄谋已久的皖南事变终于爆发,一场悲壮的突围血战打响了!
血战的史诗,辉映历史,震撼人心。在环绕茂林的群山中,绝地求生的我军官兵,高喊着“负伤不退,被俘不屈,临难不慌,被围不惊”的誓言。官兵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拼死杀开一条血路,冲出国民党顽军的包围,东进北上,继续光荣而神圣的抗日使命。
历史不会忘记,七昼夜激战后,国民党顽军以五个师的兵力向茂林石井坑新四军最后坚守的阵地发起进攻,战斗进行得异常残酷,英雄的战士勇猛冲杀,用鲜血和生命与顽军展开殊死搏斗。战士们子弹打光了,就拼刺刀;刺刀戳断了,就用拳头打,有的战士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正气之歌。
站在青弋江北岸的章家渡凝眸远望,岁月峥嵘如在眼前。在突围的大血战中,新四军一千四百多人趁着夜色,顾不得寒冷,纷纷下江过江,当冲到江中心时,埋伏在北岸的顽军密集的机枪扫射下,顶着汹涌的水浪,强泅过江的新四军官兵伤亡数百人,烈士的鲜血染红了江水,青弋江带着死难烈士的无限遗恨和悲愤,呜咽着向北流去。
人民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那些不屈的英灵。当一百多敌军冲上东流山我军阵地时,打光了子弹的军部军医处文化教员邱彩霞和三位战士,四人围坐一圈,高唱着《国际歌》,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狂风哀啸哭国平,江河悲泣叹英年。”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在身负重伤、行走困难的情况下,拔枪自尽,忠魂祭天。时到今日,人们仍无法忘记那位为了祖国独立、民族解放而洒尽一腔热血的新四军将领,更无法忘记他英勇奋战、血洒青弋江畔的悲壮一幕。
行走在云岭大地,德国哲学家康德的话语在我耳畔低吟:人类最震撼的秉性,就在于为他人工作,为后代牺牲。
红色的映山红,是新四军官兵在战场上浴血拼杀凝成的。在悲壮惨烈的七昼夜激战中,新四军官兵以威武不屈的气概作战,杀出了一条条用鲜血洒成的道路,突破了一道道顽军封锁线突围。然而,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除两千人突围外,七千名新四军将士大部分壮烈牺牲、被俘或失散。军长叶挺与顽军谈判时被扣押,副军长项英,副参谋长周子昆突围后不幸被叛徒杀害。
穿越岁月沧桑,新四军英烈们不朽的英名,如群星璀璨布满民族精神的长空。
在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中,新四军九千健儿用鲜血和生命在我党我军的历史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但是,革命的烈火是扑不灭的,共产党人是杀不尽的,他们擦干身上的血迹,掩埋了战友的遗体,又继续战斗了。1月20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重建新四军军部。在代军长陈毅、政委刘少奇的领导下,新四军在错综复杂的艰苦斗争中,继续坚持在华中敌后的抗日斗争,为夺取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映山红似英烈血。行走在皖南大地,映山红一簇一簇,像一片片红霞散落在山坡上,像一团团火焰映红了幽静的山野。我由衷地感叹,缅怀,为铭记,更为传承。每一次致敬英烈,是对初心的叩问,也是对精神的唤醒。让英烈事迹代代相传,让英烈精神生生不息,我们必将汇聚起不可战胜的力量!
小时候听电视里唱“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暖胸怀…”,被冬子妈和潘冬子坚韧的信念感染得心潮澎湃。于是今晚带小朋友去体验了下改编自李心田小说《闪闪的红星》,国家大剧院原创民族歌剧《映山红》 ,让小朋友接受下红色教育。几首熟悉的歌曲《红星照我去战斗》、《红星歌》、《映山红》也出现了,歌词和旋律勾起了童年满满的回忆。《映山红》中的音乐以江西民歌为灵感进行了歌剧化改编,剧院现场的力量真是无可替代的,“小小竹排江中游”的独唱引得全场鼓掌节拍相合,这就是情怀的力量,深埋在每个中国人心中,在革命老区深沉激昂的精神感召下,怀着对峥嵘岁月里英雄先烈的庄严敬重;《红星歌》一出来,合唱团的孩子们伴着信念感超强的踏步走,有一个小朋友走反了步子,但在嘹亮的歌声中大家都觉得特别可爱且讨喜,为这部歌剧带来了愉快轻松的气氛;最后一首大合唱伴随着映山红开满山,两位主演凸显大国气质的歌声相合在一起气势磅礴、至今仍余音绕梁环绕在耳畔…过程中还看到一些观众被感染得潸然泪下。《映山红》营造出的气氛冲击力真的好强。每个时代都有像冬子妈一样的革命战士在坚守信仰。能将这部伴随了几代人成长的红色经典文学作品搬上歌剧舞台,以全新的形式呈现,不仅是对历史和红色文艺作品的致敬,更是对永不磨灭的英雄精神脚踏实地的传承,“岭上开遍哟映山红……”PS:映山红胸针很漂亮,而且居然只卖24元,良心价啊,我特别喜欢,买了好几个~~
《映山红》完整版歌词,我都快单曲循环了,哈哈…
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
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
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
岭上开遍哟映山红,岭上开遍哟映山红。
映山红哟映山红,英雄儿女哟血染成。火映红星哟星更亮,血撒红旗哟旗更红。
高举红旗哟朝前迈,革命鲜花哟代代红。
革命鲜花哟代代红。
图片有些来自于国家大剧院官方微信,有些来自于现场拍摄。侵删。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