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怎么写《塞下曲观后感》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13 05:42

怎么写《塞下曲观后感》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塞下曲》观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理解诗歌内容:首先要对《塞下曲》这首诗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包括作者、创作背景、诗歌主题和意境等。这样在写作时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2. 把握诗歌情感:分析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如豪放、悲壮、思念等。在作文中要结合具体诗句,阐述这些情感是如何体现在诗歌中的。
3. 结合个人感受: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自己可能会有一些独特的感受。将这些感受融入作文中,使文章更具个性。
4.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观后感应该有明确的观点、论据和结论。在写作时,要注意文章的结构,合理安排段落,使文章层次分明。
5. 引用诗句:在作文中适当引用《塞下曲》中的诗句,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但要注意引用的适量,避免过多引用而影响文章的整体结构。
6. 比较分析:可以将《塞下曲》与其他类似题材的诗歌进行比较,分析其异同点,从而更好地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7. 适当运用修辞手法:在作文中适当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可以使文章更具表现力。
8. 注意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避免出现语法错误和语病。
9.

在青海,跟着诗词去旅行~


美是到处都有的

对于我们的眼睛

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

——罗丹




诗人的眼睛

总能够捕捉到

意料之外的美

只要你细细品味

那些美妙的诗词

就会发现

原来这里的美真的不止于此

原来这里确实让人流连忘返



疫情的“卷土重来”

让许多出行的计划宣告延期

今天,我们一起追随古今诗人

置身于诗歌中的青海

感受无与伦比的美丽



从军行七首·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从军词

令狐楚


荒鸡隔水啼,汗马逐风嘶。

终日随征旆,何时罢鼓鼙。

孤心眠夜雪,满眼是秋沙。

万里犹防塞,三年不见家。

却望冰河阔,前登雪岭高。

征人几多在,又拟战临洮。

胡风千里惊,汉月五更明。

纵有还家梦,犹闻出塞声。

暮雪连青海,阴霞覆白山。

可怜班定远,生入玉门关。‍



瑶池

李商隐


瑶池阿母绮窗开,

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

穆王何事不重来。



塞下曲

高适


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

且凭天子怒,复倚将军雄。

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

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

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

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

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凉州曲二首

柳中庸


关山万里远征人,

一望关山泪满巾。

青海戍头空有月,

黄沙碛里本无春。

高槛连天望武威,

穷阴拂地戍金微。

九城弦管声遥发,

一夜关山雪满飞。



绿墀怨

李元纮


征马噪金珂,嫖姚向北河。

绿苔行迹少,红粉泪痕多。

宝屋粘花絮,银筝覆网罗。

别君如昨日,青海雁频过。‍



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

李适


绛河从远聘,青海赴和亲。

月作临边晓,花为度陇春。

主歌悲顾鹤,帝策重安人。

独有琼箫去,悠悠思锦轮。



寓怀

高骈


关山万里恨难销,

铁马金鞭出塞遥。

为问昔时青海畔,

几人归到凤林桥。‍



念奴娇·昆仑

毛泽东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一天一诗词:《塞下曲四首·其一》

塞下曲四首·其一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译文

手持玉帛朝觐天子而回的乌孙国使者,屡屡回首遥望帝京长安,其归去之后,乌孙再也没有反叛称王。天涯边关寂静和平,了无征烟战尘;天上的战争云气早已烟消云散,化为日月光华,朗照着大地。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注释

玉帛: 古代朝聘、会盟时互赠的礼物,是和平友好的象征。后代遂有“化干戈为玉帛”之语。

朝回: 朝见皇帝后返回本土。

帝乡: 京城。

乌孙: 汉代西域国名,在今新疆伊犁河流域。此处借指唐代的西域国家。

不称王: 放弃王号,即内服于唐朝。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创作背景

常建的诗作,大多写于开元、天宝年间。他在这组诗里如此称颂和亲政策与弭兵理想,当是有感于唐玄宗晚年黩武政策而发的。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解读

常建的诗歌多写归隐主题,这首边塞诗,是他为数不多的另类主题的作品。

边塞诗大都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那样大气,或者像“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那样苍凉悲壮,而常建的这首边塞诗独具风格,他在诗歌里,既没有写刀光剑影,也没有嗟叹戍边的悲苦,而是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表达了化干戈为玉帛,追求和平友好的主题。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盛唐时期,为扩大疆域,朝廷开边征战不断,再加上“安史之乱”的八年内乱,百姓不堪战斗之苦,国力也受到了大大减损。诗人绕过了这样的现实,而是追溯到西汉时期,中央朝廷与西域诸族的关系,从中翻开了“乌孙朝觐”这最美好的一页加以热情的赞颂。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诗歌的头两句即写“乌孙朝觐”的历史事实。当年,乌孙国派使臣前往西汉都城长安上朝,执有玉帛,表示乌孙国归顺西汉的诚意,在乌孙国使臣朝罢西归之时,还频频回首眺望长安,可见乌孙国使臣当时对长安的眷恋不舍,从中可知,在乌孙国使臣心中西汉朝廷对乌孙国恩重义厚,这才让乌孙国使臣回到乌孙国后,“不称王”即完全归顺西汉,不与西汉为敌,如此,西域边境得以安定。据《汉书》记载,自汉武帝起,西汉朝廷待乌孙甚厚,双方使者来往不绝,武帝还曾两次立宗女为公主下嫁乌孙,以和亲立盟。从此,西域长期处于和平局面,边境百姓安居乐业,乌孙与西汉的这种关系,成为民族友好的典范,并传为千古佳话。常建下笔即讴歌这段历史,足见他对和平的无限向往。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后两句,承接前两句,茫茫大漠,迢迢西域,以“天涯”二字概括,这里,曾经是兵家必争之要冲,连年争战,诗人以“静”写出乌孙朝觐之后所带来的安宁与平静。最后一句,写战争已经停止,大漠里不见硝烟,只见日月的光华。从本诗的诗句中的境界,可以想象各族人民和平相处,安宁生活的景象,从而表现出诗人反对战争,追求和平的崇高理想与情怀。诗人用心写西汉时的人与事,这是在借古喻今,他如此称颂和亲政策与休战理想,暗中针对唐玄宗晚年大事开边,穷兵黩武的政策,可见,这首诗针砭时弊的目的十分明显。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从艺术上说,第一句的描写十分出色,“回望”一词,把西汉朝廷对乌孙国恩重义厚,以及乌孙国使臣对西汉朝廷的眷恋不舍,全都表现出来了。后两句重在烘托渲染,即用“日月光”来烘托渲染西域边境“无征战”的安静与祥和景象。如此写来,诗人创设的理想境地,令所有读者向往。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