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13 05:42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塞下曲》观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理解诗歌内容:首先要对《塞下曲》这首诗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包括作者、创作背景、诗歌主题和意境等。这样在写作时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2. 把握诗歌情感:分析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如豪放、悲壮、思念等。在作文中要结合具体诗句,阐述这些情感是如何体现在诗歌中的。
3. 结合个人感受: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自己可能会有一些独特的感受。将这些感受融入作文中,使文章更具个性。
4.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观后感应该有明确的观点、论据和结论。在写作时,要注意文章的结构,合理安排段落,使文章层次分明。
5. 引用诗句:在作文中适当引用《塞下曲》中的诗句,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但要注意引用的适量,避免过多引用而影响文章的整体结构。
6. 比较分析:可以将《塞下曲》与其他类似题材的诗歌进行比较,分析其异同点,从而更好地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7. 适当运用修辞手法:在作文中适当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可以使文章更具表现力。
8. 注意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避免出现语法错误和语病。
9.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手持玉帛朝觐天子而回的乌孙国使者,屡屡回首遥望帝京长安,其归去之后,乌孙再也没有反叛称王。天涯边关寂静和平,了无征烟战尘;天上的战争云气早已烟消云散,化为日月光华,朗照着大地。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玉帛: 古代朝聘、会盟时互赠的礼物,是和平友好的象征。后代遂有“化干戈为玉帛”之语。
朝回: 朝见皇帝后返回本土。
帝乡: 京城。
乌孙: 汉代西域国名,在今新疆伊犁河流域。此处借指唐代的西域国家。
不称王: 放弃王号,即内服于唐朝。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常建的诗作,大多写于开元、天宝年间。他在这组诗里如此称颂和亲政策与弭兵理想,当是有感于唐玄宗晚年黩武政策而发的。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常建的诗歌多写归隐主题,这首边塞诗,是他为数不多的另类主题的作品。
边塞诗大都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那样大气,或者像“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那样苍凉悲壮,而常建的这首边塞诗独具风格,他在诗歌里,既没有写刀光剑影,也没有嗟叹戍边的悲苦,而是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表达了化干戈为玉帛,追求和平友好的主题。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盛唐时期,为扩大疆域,朝廷开边征战不断,再加上“安史之乱”的八年内乱,百姓不堪战斗之苦,国力也受到了大大减损。诗人绕过了这样的现实,而是追溯到西汉时期,中央朝廷与西域诸族的关系,从中翻开了“乌孙朝觐”这最美好的一页加以热情的赞颂。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诗歌的头两句即写“乌孙朝觐”的历史事实。当年,乌孙国派使臣前往西汉都城长安上朝,执有玉帛,表示乌孙国归顺西汉的诚意,在乌孙国使臣朝罢西归之时,还频频回首眺望长安,可见乌孙国使臣当时对长安的眷恋不舍,从中可知,在乌孙国使臣心中西汉朝廷对乌孙国恩重义厚,这才让乌孙国使臣回到乌孙国后,“不称王”即完全归顺西汉,不与西汉为敌,如此,西域边境得以安定。据《汉书》记载,自汉武帝起,西汉朝廷待乌孙甚厚,双方使者来往不绝,武帝还曾两次立宗女为公主下嫁乌孙,以和亲立盟。从此,西域长期处于和平局面,边境百姓安居乐业,乌孙与西汉的这种关系,成为民族友好的典范,并传为千古佳话。常建下笔即讴歌这段历史,足见他对和平的无限向往。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后两句,承接前两句,茫茫大漠,迢迢西域,以“天涯”二字概括,这里,曾经是兵家必争之要冲,连年争战,诗人以“静”写出乌孙朝觐之后所带来的安宁与平静。最后一句,写战争已经停止,大漠里不见硝烟,只见日月的光华。从本诗的诗句中的境界,可以想象各族人民和平相处,安宁生活的景象,从而表现出诗人反对战争,追求和平的崇高理想与情怀。诗人用心写西汉时的人与事,这是在借古喻今,他如此称颂和亲政策与休战理想,暗中针对唐玄宗晚年大事开边,穷兵黩武的政策,可见,这首诗针砭时弊的目的十分明显。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从艺术上说,第一句的描写十分出色,“回望”一词,把西汉朝廷对乌孙国恩重义厚,以及乌孙国使臣对西汉朝廷的眷恋不舍,全都表现出来了。后两句重在烘托渲染,即用“日月光”来烘托渲染西域边境“无征战”的安静与祥和景象。如此写来,诗人创设的理想境地,令所有读者向往。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