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三杯茶》读后感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13 09:56

《三杯茶》读后感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三杯茶》读后感的作文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 "理解书的核心主题": - 首先要深入理解《三杯茶》这本书的核心主题,即作者大卫·欧文在中国西藏的旅行经历,以及他与当地藏族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
2. "明确读后感的结构": - 开头:简要介绍《三杯茶》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引起读者的兴趣。 - 主体:围绕以下方面展开: - 个人感受:描述阅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如感动、启发等。 - 内容分析:分析书中的关键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 思考与启示:结合自身经历或社会现象,谈谈从书中得到的启示和思考。 - 结尾:总结全文,重申观点,并可能提出对未来阅读或生活的期望。
3. "内容要点": - "作者的旅行经历":描述大卫·欧文在西藏的冒险和挑战,以及他与藏族人民交流的细节。 - "人物关系":分析大卫·欧文与藏族朋友之间的友情,以及这种关系如何影响他的旅程。 - "文化差异":探讨书中展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人物关系和故事发展的影响。 - "生活哲学":分析大卫·欧文的生活哲学,如简朴、尊重他人等,以及

三杯茶 | 雄踞畅销榜220周 47种语言出版

因为从事茶餐厅相关工作,第一次看到这个书名,以为是跟茶文化有关的书籍,便想读一读。在同一个平台上,很多商家销售这本书。最便宜的卖10块钱,最贵的卖283块。当然便宜的是九成新二手书。我花十块钱买来一本。

看来这本书很火。于是,我在网上搜索作者的名字,发现这本《三杯茶》(Three Cups of Tea),曾高居美国畅销书榜第一名长达220周之久,被翻译成47种语言。不知道还有什么样的作品能获得如此殊荣。

这不是一本小说,写的是现实生活。专业术语说,这是一本非虚构题材的书籍。为啥能这么火?书里面写了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

这本书有两位作者,都是美国人:一位叫格雷.莫藤森(Greg Mortenson);一位叫大卫.利林(David Relin)。莫藤森是这本书故事的主人公,大卫是这本书的主笔。

【 正版书籍】三杯茶 葛瑞格摩顿森、大卫奥利佛瑞林著 追风筝的 ¥34.68 购买 然而,2011年,有人将莫藤森告上法庭,说《三杯茶》这本书里通篇谎言,还指控他将基金会当作个人提款机。如花基金会的钱包机飞往世界各地巡回演讲推荐这本书;在纽约《时代周刊》上刊登整版广告宣传这本书;甚至直接出资购买这本书赠送分发。最后,版税收入却流入他个人的腰包。

于是,那位帮助莫藤森撰写书稿、分到一半版税的作家利林也变成被告。2012年11月15日,利林自杀身亡。莫藤森根据法院的判决,向基金会归还120万美元。2015年他正式退休。

领头跟莫藤森过不去的人叫蒋.科拉考尔(Jon Krakauer),曾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曾向中亚协会捐款7500美元。他甚至还写了一本书叫《三杯欺骗》(Three Cups of Deceit),要跟莫藤森死杠到底。

发生了这么多狗血的事情,这书还值得看吗?值得看!当成小说看,还是挺不错的。故事情节感人,文字优美,内容丰富

杏树林

内容概要

1993年9月2日,莫藤森在攀登乔戈里峰失败后,下山途中与同伴走散。几个小时后,向导找到他,俩人一起往山下走。七天后,他们又走散了。莫藤森终于看到树,五棵白杨树。他走进一个叫科菲(Korphe)的小村子。

就在那个小村里,莫藤森受到村长的盛情招待和照顾。他想回报他们,问他们有什么需要。村民说,他们需要一所学校。

莫藤森回到美国,为筹集资金,向别人讲解他的计划。然而,并没有多少人愿意捐款。他母亲工作的幼儿园的小朋友是最早一批捐款者。

在他最艰难的时候,硅谷教父级大佬、大名鼎鼎的金·霍尔尼(Jean Hoerni)向他捐赠了第一笔款,足以建设第一所学校。他回到巴基斯坦,却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容易。要想将建筑材料运进村里,他们首先得建一座桥,以取代原来用牦牛毛绳索桥。资金就不够了。

他再次回到美国,霍尔尼再次捐赠,先后多达100多万美元。莫藤森注册了中亚协会,正式以慈善基金会的组织形式运作。

在一笔笔捐赠的支持下,莫藤森巴基斯坦、阿富汗为当地居民创办学校,十几年如一日,终于从默默无名,变成国际网红,甚至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提名。

世界第二高峰——乔格里峰

读后感想

掩卷之余,思绪万千,心中有成千上万只蝴蝶要飞出来,不吐不快。

这本书的文笔非常不错。这一点肯定要归功于作家利林。在他的文字里,一切都变得那么美;山与水都充满灵性和情感。


The peaks were painted in garish, sugary colors----all pinks and violets and bady blue ---- and the skys, just before sunrise, was windless and clear.


群峰被涂上眩目的、甜蜜的色彩:或粉红,或浅紫,或幽蓝;日出前的天空,清澈,无风。


小女孩捡牛粪


Tahira swept her white headscarf out of the way and bent frantically to make patties out of the yak dung. She slapped them against the stone wall of the nearest home to dry, under the eaves, before the precious fuel could be washed away by the rain.


泰赫娜将她的白头巾甩到一边,急切地弯下腰来,将牦牛粪团成饼,糊到离她最近的一堵墙的屋檐下,以防那宝贵的燃料被雨水冲走。


一群人抬着扛着建材等重物,急着赶路。前方,一位可爱的小女孩挡住路,可能是徒手团牛粪饼往墙上贴。作者描写出来的这个画面,似乎并不太让人恶心。

我最感兴趣的是,巴基斯坦那个山村里的人喝什么茶,以及茶是如何配制的。作者写道:


He prepared Paiyu Cha, the butter tea that forms the basis of the Balti diet. After brewing green tea in a blackened tin pot, he added salt, baking soda, and goat's milk, before tenderly shaving a silver of mar, the aged rancid yak butter the Balti prize above all other delicacies, and stirred it into the brew with a not especially clean forefinger.


他在煮白油茶。它是藏缅人食谱中最基本的酥油茶。绿茶在黑乎乎的锡锅里煮沸,他加点盐,加点苏打,加点山羊奶,小心翼翼地切下一块陈年的、散发着酸味的酥油——那可是藏缅人最最喜欢的美食——然后,用不怎么干净的食指在茶汤里搅动起来。


Paiyu Cha,明显是汉语拼音,我译成白油茶,其配方差不多就是西藏的酥油茶。我怀疑煮的是否是绿茶。一般情况下,他们煮的是红茶。

酥油茶

书的标题叫《三杯茶》,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科菲村的村长阿里对莫藤森说:


The first time you share tea with a Balti, you are a stranger. The second time you take tea, you are a honored guest. The third time you share a cup of tea, you become family, and for our family, we are prepared to do anything, even die.


你第一次与我们藏缅人喝茶,你是一个陌生人。第二次我们一起喝茶,你就是尊贵的客人。第三次我们一起喝茶,你就成了我们的家人。为了家人,我们什么事情都愿意做,甚至是去死。


一言以蔽之,一起喝过三杯茶后,彼此就像家人一样亲,相互诚信,甚至还可以赴汤蹈火。

还是那句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莫藤森第一次买回建材,运往科菲村的时候,就被一个他特别信任的藏缅人骗了。他们一起不知道打过多少次交道,喝过多少次茶。建材拉进那人的货场,出来时只剩下一半。

1992年,22岁的莫藤森向科菲村的村长阿里作出一个承诺,要在巴基斯坦靠近乔戈里峰的那个小村里建一所学校。为了兑现这个承诺,莫藤森走上了一条完全不同寻常的人生之路。十年后,他在巴基斯坦、阿富汗建成53所学校,将人生中宝贵的36年奉献给这一事业。他没有跟大家一样,找一份稳定的工作,结婚,育儿,与相爱的人一起厮守到老。这种精神和勇气,还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mp.toutiao.com/mp/agw/mass_profit/pc_product_promotions_js?item_id=7057451930758578702"></script>

坚持的力量——《三杯茶》书评之一

《三杯茶》,作者葛瑞格·莫顿森和大卫·奥利佛·瑞林。

这是一本没有读到一半就已经让我热泪盈眶的书。

敬上一杯茶,你是一个陌生人。

再奉第二杯,你是我们的朋友。

第三杯茶,你是我的家人,我将用生命来保护你。

这是书的扉页上的三句话。

其实整本书和喝茶没有关系。

1993年的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世界正在快速发展,而那里,却有着世外桃源般的寂静和贫穷。

葛瑞格·莫顿森,美国一位登山爱好者。1993年,为了纪念早早死去的妹妹,他决定攀登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此后,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乔戈里峰位于巴基斯坦的咔嚓昆仑山脉,绵延一百多公里的区间,耸立着六十多座世界上最高的山峰。除了雪豹和羱羊,这片冰地少有生物穿越。这为莫顿森后来的经历埋下了伏笔。

登山途中,莫顿森掉队了。

掉队的同时,莫顿森失去的还有他的攀登设备、帐篷和所有食物。这一切都在他的协作穆札佛的背包里。穆札佛后来坚定追随者莫顿森,成为他一生的伙伴。

三个月前,莫顿森曾攀登过乔戈里峰。他们在山上待了七十多天,有一天临睡前,他们忽然注意到了乔戈里峰西侧山脊上有灯光闪动,他们的发过队友有麻烦了。

他的队友,凡恩得了高山肺水肿——海拔太高引起的肺部积水,如果患者不能被立刻送下山,很快就会死亡。

帮助凡恩下山的是他的队友普瑞特和马祖尔。而作为在急诊室担任大夜班创伤护士的莫顿森,此刻他的专业医疗技能派上了用场,除了注射急救药物,莫顿森、达斯尼和普瑞特、马祖尔四人承担起了送凡恩下山的极限任务。

作为登山者,此时选择送队友下山,意味着他们放弃了此次可能登顶的机会和胜利。

然而,莫顿森就是这样选择了。后来,他们的队友国人登顶胜利。这胜利,却和莫顿森无关。因此而来的荣誉和机会,也和莫顿森无关。

结果,凡恩得救了。莫顿森在拯救凡恩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极限。

人生的每一个选择,没有真正的对错。

尊重生命,珍爱每一个生命,永远能得到上天的厚爱。莫顿森后来从事的事业,证明了这一点。

莫顿森掉队近24小时后,他的协作穆札佛找到了他。此时的莫顿森,已经濒临死亡。穆札佛带着他离开了危险的巴托罗冰川。

七天后,他们第一次看到了树。这意味着,他们走到了人类居住的地方。

正是这次休养,使莫顿森做出了承诺。他又用自己的坚持,兑现了自己的承诺。进而,莫顿森用十几年的时间,在巴基斯坦、阿富汗及喜马拉雅山区,盖了六十余所学校。尤其是能让女孩子上学的学校。

结局是美好的,然而,起初身无分文的莫顿森,以一辆旧车为家的莫顿森是怎样做到的?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