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写作《集训观后感》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13 11:41

写作《集训观后感》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集训观后感的作文,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明确主题": - 确定集训的主要目的和主题,比如提高技能、增强团队协作、磨炼意志等。
2. "结构清晰": - 开头:简要介绍集训的背景、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 主体:详细描述集训的过程、自己的感受和所获得的经验。 - 结尾:总结集训的意义,以及对自己未来的影响和启示。
3. "内容充实": - 描述集训的具体活动,如训练内容、教学方法、团队互动等。 - 分享个人的真实感受,包括挑战、困难、成长和收获。 - 结合实际例子,展示集训过程中的具体情境和自己的反应。
4. "情感真挚": - 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无论是激动、失望、感动还是反思。 - 避免空洞的口号和虚假的赞美,用真诚的文字打动读者。
5. "语言表达": - 使用准确、生动的语言,避免过于口语化或过于书面化的表达。 - 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使文章更具文采。
6. "观点明确": - 对于集训的体验和感受,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评价。 - 避免中立或模糊不清的观点,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7. "

集训 · 有感 | 专武干部开展工作应向“四会教学”看齐

集训 · 有感

2020年湖南省新任职乡镇(街道)武装部长任职资格培训正在湖南省人武学校进行。培训学习中,大家对武装工作有了更深的见解,对自己的身份有了新的认识,对于授课内容也有一定的心得体会。公众号将推出《集训 · 有感》系列,欢迎新任职的乡镇(街道)武装部长畅所欲言。

专武干部开展工作应向“四会教学”看齐

■ 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水口镇武装部 唐祖鹏

“四会教学”是指会说、会做、会教、会做思想工作,一个刚入伍的新兵,从满身社会化风气到令行禁止、刚正有力、整齐划一,离不开“四会教学”的锤炼。作为新时代的专武干部,在充分发挥乡镇武装部职能作用、切实提高专武干部综合素质上,要向部队的“四会”看齐,形成专武干部独有的“四会”,为乡镇武装工作向更高更快更高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专武干部的“四会”分别是:会说、会做、会行、会谋划工作。 会说,即会宣传、会发动、会做思想工作;会做,即会安排部署工作;会行,即发挥脚力,进村入户,察民情、体民意,摸清人员底子;会谋划工作,即谋划好全局,使武装工作达到预期目的。

当前,乡镇呈现出一个年龄两级分化的现象,大多年轻人在外务工,留守老人成了村里的主力军,从而导致武装各项工作滞后,难以全面铺开。因此,要充分将“四会”融入到基层武装工作中,积极造势,打破固有局面,形成全民知晓武装、全面建设武装、全心抓好武装的浓厚氛围。

充分运用好“会说”这一手段

要坚持“两手抓、两不误”,要以做好青年人的思想工作为抓手,促进征兵工作基础稳步提升,要以做好中年劳动力的思想工作为抓手,促进村级民兵营的建设向好推进。要不断加强宣传力度,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形成武装宣传工作的新常态。

充分结合好“会做”这一方法

安排部署工作的落实取决于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乡镇武装部长要主动担当起领头羊的作用,带领专武干部、民兵骨干,狠抓工作落实,不断推进阵地建设向“五星级”迈进。

充分打牢好“会行”这一基础

会行是乡镇干部充分发挥脚力,走基层、入村户,打好群众基础的重要工作方法,尤其在征兵和双拥工作上,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扎实做到查民情、体民意、解难题。

充分发挥好“会谋划工作”这一能力

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精细制定全年武装工作计划,明确周、月、季、年的工作目标,按照“实践—理论—实践”的方式,谋划好全局工作。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基层武装工作要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打牢群众基础,促进军民融合;要深入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始终不忘初心与使命,尽职尽责,为中华民族的强军梦、强国梦不懈奋斗!

通讯员:赵传珍

图:周欣

【来源:湖南征兵】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边防线上,有我们的青春和热血

“里孜戍边模范连”官兵巡逻到达界碑前,向国旗宣誓并合影留念。 邬 军摄

“里孜戍边模范连”加大对体能等科目的训练力度,有效提升官兵身体素质。图为官兵正在进行搬运轮胎训练。 冯宁波摄

军队跟党走,强军先铸魂。身处边防一线,一批批官兵用青春和热血守护着国家安宁、人民幸福。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在复杂的形势下,坚定理想信念、磨砺战斗意志、锤炼战斗作风,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人民军队绝对忠诚的不变军魂。

前不久,本报记者采访了身处祖国西陲的西藏军区“里孜戍边模范连”,倾听官兵们的动人故事,感受拳拳强军之心、报国之志。

——编者

青藏高原,雪山起伏。风从山间吹来,呼呼作响。

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巍峨群山间,一条公路从下蜿蜒到山上。乘车从西藏日喀则市萨嘎县驶出,车在莽莽群山间行进,一个又一个急弯,再往山上走,原本不宽的公路逐渐成了一条倚靠绝壁的盘山小道。道路狭窄,颠簸不平。朝窗外看去,一侧峭岩绝壁,一侧断崖深谷,望之令人目眩。

开了许久,驾驶员一打方向盘,车前现出一片开阔荒滩。不远处一座座蓝顶白墙的营房,排布严整。

“到了!”这里就是此行的目的地——驻守西藏军区最西端的连队“里孜戍边模范连”。

多年来,西藏军区“里孜戍边模范连”官兵直面恶劣自然环境考验,在生命禁区铁心向党,打造全面过硬的基层连队,培育了战天斗地的作风,立起了革命军人的好样子。

“边防有我,请放心!”

终年不化的冰川积雪,被刺眼的阳光照得闪闪发亮。

记者跟随“里孜戍边模范连”的官兵巡逻。靠近国境线,山势渐陡,车辆无法前进,我们下车步行。

“爬上这座山,就到了这次巡逻的点位。”连指导员高军杰指着前面的山坡说。

顺着指引望过去,这山坡度大于60度,高得几乎看不见山顶。就是在平原地区,爬上去也极为费力。官兵们却习以为常,列队喊着口号,大踏步地朝山顶走去。

一路遍布嶙峋碎石,落着积雪。每往上走一步,都要看准下脚处。山风大得出奇,吹在身上,像是几只大手要把你推倒。记者只能弯下身子前行,勉强保持身体平衡。抬头看看走在前面的战士,他们仍是队列整齐。还不时回过头来,为记者加油鼓劲。

“今天的巡逻路算是好走的。如果遇上下大雪,山坡会变得非常滑,有时往上走10米,要往下滑5米。”战士蒙伦涛说,“夏天一下雨,又变得满地泥泞,走着走着就会踩进陷坑。这种时候,为了不让一人掉队,连长就取出背包绳,大家绑在一起,借力前行。”

天色渐渐暗下来,风越来越大,气温降到了零下23摄氏度,队伍到达了位于边境线上的巡逻执勤点位。不到1公里的山路,走了两个多小时。

“这只是一段普通的巡逻路。高寒、缺氧、复杂,这就是我们巡逻执勤的日常,从没有人会叫苦叫累!”战士贾年生用手拨掉了眉毛上结出的冰霜,脸上满是自豪。

连长薛山定抬起手指向不远处,说:“看,那就是国境线。”

连队昆木加哨所悬挂着这样一条横幅:“4.5公里——4500公里”。哨长土旦旺久解释说:“4.5公里是哨所距离边境的距离,4500公里则是昆木加与北京的守望。”官兵的忠诚,早已熔铸于一岗一哨、一令一动。

自拓荒建连以来,一代代官兵坚持从党的科学理论中汲取精神营养,滋养精神气质。每逢大雪封山,背运给养必然带回“精神食粮”;但凡冬囤物资,都要储备“理论营养”;从酥油灯到日光灯,大家学习热情始终不改。越是独立驻防,越要绝对忠诚,这是官兵的信念与心声。连队官兵一次次圆满完成边境管控等急难险重任务,先后荣立集体一等功2次、集体二等功1次、集体三等功5次。

“边防有我,请放心!”执勤点位上,薛山定带着巡逻队伍对着国旗宣誓,高亢的声音回响在群山间。

“来了‘里孜戍边模范连’,训练就要当模范”

“遭敌火力拦阻!隐蔽!”

听到口令,战士们迅速就近寻找掩体,瞬间全部卧倒。

“射击!”

“砰砰砰!”远处的标靶一个个应声而倒。

这是“里孜戍边模范连”的一场野外实弹射击训练。此时风有7级,把地上的石头都吹翻起来。这样的天气条件,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不禁令人赞叹。

一班长王思成却仍有些不满意:“卧倒要迅速果断,一气呵成!敌人的子弹,容不得你犹豫!”为了让自己的声音盖过风声,王思成吼出每个字几乎要用尽全力。

这时,记者看到一名战士手上有个不小的伤口,血顺着指头流在地上。“怎么不先起来治一下伤?”

“地上都是有棱有角的石头,猛然卧倒,划伤是常有的事。”战士毫不在意,“训练就是准备打仗。打仗时,总不能受了点小伤就停下吧?”

结束了野外的射击训练,官兵们回到昆木加哨所。一进门,看到一位战士在哨所的楼梯上做蛙跳。

“他叫齐贞明,体能出色,全团有名的‘高原飞毛腿’。这是他独创的‘26×4’体能训练法。”哨长土旦旺久笑着说。

这是什么“独门秘笈”?原来,昆木加哨楼前的台阶有26级,齐贞明蛙跳上楼,快步下楼,早中晚3次,每次4组,每天雷打不动。“刚当兵时我体能很差,5公里越野都不及格。我心想,来了‘里孜戍边模范连’,训练就要当模范,必须想办法提高体能。”齐贞明说。

春季风沙漫天,冬季寒风刺骨,室外训练常因恶劣天气无法开展。齐贞明就“因地制宜”,想出了能室内开展的训练方法:“戍守边防,执勤巡逻频繁,官兵下肢力量、身体敏捷度以及体能储备很关键,必须提高这些能力。”

在里孜,每一位战士都像齐贞明一样,把练兵备战放在第一位。在今年上半年的上级军事考核中,连队获得了“全优”。“只有豁出去、敢拼命,才能把兵练到极致,锻造合格的边防卫士。”连长薛山定话语背后,满是连队官兵在生命禁区践行忠诚使命的故事。非狙击手专业的“编外”战士冯哲皓查漏补缺、固强补弱,在集训考核中成为最大“黑马”,一举夺魁,走上西藏军区比武场……

豁出去、敢拼命,正是连队官兵的制胜密码。近年来,连队先后有16名士官达到“四会”教练员标准,6名官兵被评为训练标兵,2名战士因军事素质过硬提干。昆木加哨所上哨新兵100%能够随队执行各项危险的巡逻任务。

“努力改善生活条件,让战士们守边更加安心”

“我们的大棚火力很足吧!”看到记者一进连队大棚就忙着取下眼镜擦拭水雾,老兵穆鲁东笑着说。

“从前连队吃的蔬菜要从近1000公里外的日喀则运来,量少,还不耐放。有一次,冬天下大雪,连队被围成‘孤岛’。蔬菜送不进来,最后我们连白菜、萝卜都没的吃了。”在里孜守边已16年的穆鲁东,对从前的艰苦记忆犹新。

“为了供应新鲜蔬菜,一代又一代官兵努力尝试。从修建冬季能保存、夏季能保鲜的‘保温菜窖’,到建成了有隔热夹层的新型蔬菜大棚。”说着,穆鲁东指着旁边一位战士说:“他叫王建飞,是我们连队的‘农业专家’,这些年一直在研究营养搭配、无土栽培、换季种植,让大家吃上了很多从前想都不敢想的‘高级食品’。”

今年夏天,连队昆木加哨所第一次种出了西瓜。瓜熟蒂落时,哨所全员列队,召开“品瓜大会”。“真甜!”战士杨普瑞回忆起咬下第一口西瓜的感觉,脸上全是幸福。

从大棚出来,就看到几名战士在篮球场上挥洒汗水,欢笑声、加油声此起彼伏。走进营房,“图书角”也有几名战士正捧着书本读得津津有味,阳光透过窗户照在他们身上,温暖和煦。

“一直到2013年之前,连队只有一台50千瓦的发电机,不要说文体活动,连晚上照明都保证不了。”薛山定说,“如今,营房通了网络信号,又建起了篮球场、乒乓球室。努力改善生活条件,让战士们守边更加安心。”

高地方、苦地方,建功立业好地方。

这些年,连队官兵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把风雪高地打造成了宜居之所。如今,制氧管道连通班排,供氧由“战备氧”成了“常态氧”;新式温室大棚绿意盎然,蔬菜由“奢侈品”变成“日用品”……

夕阳慢慢落下,群山环绕中,连队融进余晖里。望着这边陲景色,几位战士动情地唱起了歌曲《高原红》:“也许是上苍深爱卫士的脸庞/风刀霜剑才雕刻青春印章/太阳一遍遍炙烤染色/军帽下闪耀那动人的红……”

落日瑰丽,照亮了战士们巡逻归来的路;歌声动人,温暖了战士们献身国防的心。

版式设计:张丹峰

《 人民日报 》( 2020年12月13日 06 版)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