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3招搞定《泥土的读后感》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13 21:41

3招搞定《泥土的读后感》写作。(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泥土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作文的主题,即泥土在你读后感中的核心意义。泥土可以代表家乡、亲情、自然、文化等多个方面,需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来确立主题。
2.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读后感应该具备明确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所读作品及作者,主体部分阐述自己的感受和观点,结尾部分总结全文,点明主题。
3. 丰富内容:在主体部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a. 描述泥土在你的印象中的形象,如家乡的泥土、自然界的泥土等; b. 分析泥土所代表的象征意义,如家乡的温暖、自然的坚韧等; c. 结合自身经历,谈谈泥土给你带来的感悟和启示; d. 对泥土在作品中的运用进行评价,如作者如何通过泥土展现人物性格、情感等。
4. 语言表达:在作文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a. 运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泥土的形象,使读者产生共鸣; b. 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增强作文的感染力; c. 注意语言的流畅性和连贯性,避免出现语病和错别字。
5. 举例论证:在阐述观点时,可以结合实际例子进行

诗歌不仅是个人的产物,更是时代的产物,鲁藜诗歌《泥土》读后感

格命草诗评

原文

泥土

文/鲁藜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

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赏析

今天分享的诗是前辈诗人鲁藜的《泥土》,这首诗只有简短的四句,却饱含深意。这不仅是诗人的自勉,更是被许多人当成座右铭。而在上世纪50年代时,诗人遭受迫害,因为此诗被扣上了“卑微主义”的帽子,这显然是莫须有的误解,只能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即使是这样,诗歌依然被人们欣赏。由此可见,是金子,总是放光芒,永远不会被埋没。而诗人却说,不要老是把自己当珍珠,就有被埋没的痛苦。这似乎有点矛盾,从不同的角度来欣赏,确实不一样。下面,深入诗歌探讨一番。

这首诗有一定的哲理意味。先来看第一节,从情绪的角度来看,显得有些消极,珍珠是光彩夺目的象征,却怕被埋没,这很可能是妒贤嫉能的小人作怪,才令诗人有如此担忧和痛苦。这或许是时代某种局限性的体现,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文明程度的提高,这种现象只会越来越少,甚至接近消失。当然,自己不把自己当珍珠,这是好的,是谦虚,主动自降身价,更显品格之高,人格之魅力。但是,被别人当珍珠,那又是另一种体验了,也就没有被埋没的痛苦了。

所以,这两句要放在历史的背景来看待,或许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恶劣些,才有如此想法。而现在,人们有个0能说成1,有个1能说成10,有个10能说成100…….这和诗人的境界完全是两回事。时代不同,人们的表现形式也不同。但是,归根结底来说,学会主动隐藏自己,是避免灾殃的有效方式。当一个人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少不了被众人围观,人多嘴杂,就容易出事了,随之而来的就是诗人所说的痛苦。

第二节,诗人给出了避免痛苦的方案,那就是把自己当作泥土,放下身段,为人民服务,扎根在人民群众之中,和人民打成一片,这样就不会有祸害。这依然要从历史的背景来看这两句话。或许当时的人们思想单纯些,只要不脱离群众,始终保持与广大人民的血脉联系,就不会有危险出现。而现在,随着社会矛盾的转变和加剧,适用于以前的观点,放到现在不一定管用,或许还有潜在的危机。这样的解读或许过于悲观,但是也不无道理,血泪教训是有的。所以,还是要学会适时隐藏自己,才是最保险的。

这首诗,从个人发展来看,有一定的思想性,但是,也不能一味守旧,而应当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思想,应对新的挑战。珍珠和泥土本身没有问题,是对待珍珠和泥土的人的态度问题。一个人不可能被所有人喜欢,那么,只须取悦喜欢和欣赏自己的人就可以了。同时,也要学会筛选同行之人,学会隐身,遭受痛苦的概率也会降低很多。您说呢?

抛砖引玉,就诗论诗,以写代学,至此,就结束了。如果您有不同的看法,欢迎评论区交流。如果您有值得推荐的诗歌,欢迎留言告诉我,一同欣赏,共同进步。我是诗者格命草,欢迎关注,下期诗评见!

鲁藜(1914~1999),原名许徒弟。福建同安人。中共党员。1933年加入反帝大同盟,后参加左联,1938年入延安抗大学习,历任晋察冀军区民运干事、战地记者,天津市文协主席,中国作协天津分会副主席。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诗集《醒来的时候》、《儿时的歌》、《红旗手》、《鹅毛集》、《鲁藜诗选》,短篇小说集《枪》等。1999 年1月13日,鲁藜因病不幸去世,享年八十五岁。

夜雨丨陈志:乡愁的温度——读谭德成散文集《泥土里的影子》有感

乡愁的温度

——读谭德成散文集《泥土里的影子》有感

文/陈志

近日,谭德成散文作品集《泥土里的影子》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我第一时间拜读了这本散发着墨香的新书。

谭德成先生是近年来重庆十分活跃的词作家,他作词的数十首音乐作品早已飞出了万州,飞出了三峡,频频亮相于荧屏,走红于网络,传唱于民间。其中,歌曲《百里三峡美如画》《我们的家园蓝蓝的天》《粒米千滴汗》先后荣获重庆市“五个一工程”音乐作品奖,《一辈子记得你》获重庆市文学艺术奖,《花开石旮旯》被评为重庆市扶贫歌曲十大金曲,名列榜首。同时,他还是一位多产的散文作家,作品屡见报端和新媒体客户端。

近些年来,我曾有幸多次与作者同行同游,见证了文集中不少篇什的新鲜出炉,常常惊叹于作者的才思敏捷和勤奋自律。由于这些散文常常伴随歌词一并问世,且文中多有歌词呈现,阅读之中,先生那些音乐作品难忘的旋律不时回荡在心头。

散文集以《泥土里的影子》为书名,我认为非常贴切。沾着泥土,带着露珠,冒着热气,自然、明亮、真挚、亲切,是先生音乐和文学作品共同的特点。这些精短散文,或描绘故土乡愁,或抒写人间真情,或反映城乡变迁,富有人文情怀和时代气息,仿佛为我们打开一扇扇阳光四溢的窗,给人一种神清气爽的愉悦感和昂扬向上的力量感。

品读此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莫过于作者对于乡土、乡情、乡愁的深情抒写,即使描写城市生活,也弥漫着“泥土”的芬芳。作者笔下的“乡愁”, 发乎内心,贵乎自然,充满温度,妙趣天成。

乡愁的温度,源自本色。乡野农村,作者“生于斯、长于斯、歌哭于斯”,做过乡村教师,后来辗转多个岗位,但“农民的儿子”朴实本色从未改变,孩童般“捕风捉影”的“好奇心”从未改变。他善于发现山水之美、提炼生活真味、钩沉乡愁记忆,如《老家的春香》《乡音》《山梦》《春雨》《老屋》等,“我手写我心”,直抒胸臆,自然真实,不刻意雕琢,不故作高深,更不故弄玄虚,呈现出一种“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率真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新。

乡愁的温度,感于真情。作者的创作植根于泥土和生活,刻骨铭心的乡土情结,魂牵梦绕的乡村生活记忆,给他的创作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灵感。书中感人至深的篇目不少。《想念父亲》“既当爹又当娘”的父亲让我肃然起敬、泪湿眼眶,尤其是篇末的揭秘:“其实,他是我的养父,第一次把我搂在怀里的时候,是个寒冷飞雪的冬天,那年我才五岁。”阅读至此,我的眼泪不禁夺眶而出。还有那个暴雨之夜,“把脸盆反扣在头顶”以避免瓦片砸头、惊恐万分的“我”(《遇见风雨》)。《缘起“棒棒”》《春月夜》《遥远的村落》《山居》《滨江小筑》等,篇篇都能真切地感受到他对故土亲人、对故旧新友、对普通劳动者和创业者的真情厚爱,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和烟火气。

乡愁的温度,顺乎时代。“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作者的家国情怀早已深入血脉。敏锐地把握时代脉搏,热情地颂扬时代变迁,艺术地反映时代心声,是他矢志不渝的追求。作者通过优美而温暖的文字告诉我们,铭记“乡愁”,是为了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如《下庄幸福人》《枫香里》《清欢渡》《初见池海》《溪口的故事》等,以小切口呈现大主题,以小故事反映大变化,折射出对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文旅融合发展的由衷礼赞,以及对热气腾腾现实生活的真诚颂扬。

作者一边写歌词,一边写散文,歌词与散文相得益彰。书的创意设计,也观照到了这一个性特色,将三首歌词分别置于“有情有缘”“有歌有乐”“有闲有趣”三个篇章之首,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为这本著作赋予了诗意韵味和旋律之美。

编辑:朱阳夏

责编:陈泰湧

审核:冯飞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