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13 23:15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张伯苓画传读书笔记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明确作文主题": - 确定作文的主题是关于张伯苓画传的读书笔记,要围绕画传内容展开。
2. "阅读画传": - 在写作之前,确保已经仔细阅读了张伯苓画传,了解画传的主要内容、张伯苓的生平事迹以及其艺术成就。
3. "提炼要点": - 从画传中提炼出关键信息,如张伯苓的生平、艺术风格、作品特点等。
4. "组织结构": - 确定作文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 - 引言部分简要介绍张伯苓画传,引起读者兴趣。 - 正文部分详细阐述张伯苓的艺术成就、生平事迹以及画传中的亮点。 - 结尾部分总结全文,表达对张伯苓及其艺术的敬意和评价。
5. "写作技巧": - "语言表达":使用准确、生动、流畅的语言,避免口语化表达。 - "引用论证":适当引用画传中的内容,增强说服力。 - "结合个人观点":在表达对张伯苓及其艺术的理解时,可以结合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6. "注意事项": - "避免抄袭":在写作过程中,注意不要直接复制画传中的
一
1686年,应满族臣僚礼科给事中博尔济所奏,康熙下令在盛京城内西南隅天佐门金银库西设立奉天府右翼官学,隶属国子监。学生习满汉书,兼习骑马步箭,文武兼备。
默默之间,秋来,秋又去,秋去,秋又归——右翼官学已与秋日相会了338次。
如今,辽宁省沈阳市盛京小学作为沈阳现存最古老的学校,校内保留完好的官学旧址,属于市级不可移动文物,7间硬山式青砖平房坐南朝北,红柱灰瓦,经修缮后竟恍如清朝学堂。
我漫步在平房前通长的前檐廊,斑驳的青砖笔直地向远方延伸而去。身旁,一棵参天杨树“好梦方醒”,它披着件淡黄氅衣,衣袂轻摆,搅乱了晨光的金辉。
曾经听朋友说起:如果将手轻轻放在大树上,用真心倾诉,大树就会给予回应。
是真?是假?
我等了许久,恍惚间瞥见了极高处的一片叶子。它悠悠地荡着,又盘旋了几圈,才肯飘落下来。正想伸手接住它时,一阵清风却引着叶子直直地转了个弯,沿着平房半掩的红漆门飞入校史馆内……
二
1829年,一片薄薄的杨树叶从平房的门缝中飞来,落在墨迹未干的《梦鹤轩楳澥诗钞》上,盖住了尚未写完的“秋色无尘树影凉,泬寥天宇暗飞霜”一句。
缪公恩搁了笔,冥思苦想,神游物外:想起74岁的他担任右翼官学助教官已有24年,独生子缪图基如今任左翼官学助教官,一右一左桃李遍布天下,冥冥中竟如此之妙吗?又想起偶然听得两名学生议论,赞叹他“留都多少能吟客,总让公才一着先”,不禁哑然失笑——这两名学生一满一汉,经书娴熟,每月常课所作诗文移交博士厅时总要放在最上面,令人甚感欣慰。
他不会知晓,自己会被后人尊为沈阳首位名师;不会知晓,自己会被誉为嘉庆、道光年间东北地区的诗坛盟主;不会知晓,9年后结识的大诗人魏燮均嘉许他“独占骚坛六十年”;更不会知晓,12年后他会随鸦片战争的来临而逝世,清朝教育积重难返,“国语骑射”彻底失败。
缪公恩凝神欣赏了一会儿叶片的脉络,倏尔一振,挥笔续写道:“忽将枝上千重翠,散作阶前万点黄。”
抬头再望时,方桌上的树叶已飘然而去,不知所踪。
三
1924年,正值深秋,宁恩承身心俱疲,回忆起日前与朋友谈到毕业后的去路——现在就当教员,还是出国回来后再当教员?
当了教员又如何?许多人在台上大谈“教育救国”。救国——当然非用教育不可,但又怎么救呢?
合上双目,神思惝恍间回到了10年前。那时,辛亥革命刚推翻200多年的清朝统治,他就读于奉天第六高等小学,学校几经易名,仍在官学原址。在学校平房前的杨树下,他驻足仰望,不承想过午后竟如此宁静。
一片叶子悄然而来,覆在他的肩头。
叶子黄了又会再绿,绿了又会再黄,在轮回中几时休止?当时,学生大学毕业后当中学教员,再教学生升入大学;或者留学回来后教学生,学生毕业后再去留学。这样的“轮回教育”能救国吗?能不能逃出这轮回呢?
是年11月28日,《轮回教育》一文载于《南开大学周刊》,引发南开大学全体教授罢教,校长张伯苓辞职。
百年回首,千帆阅尽:宁恩承7岁牧猪;10岁进学堂;25岁与老舍结识成为挚友;29岁任沈阳边业银行总稽核;30岁任东北大学秘书长,代张学良校长主持校务;33岁任华北四省税务局局长,起草中国第一部所得税法;曾任财政部顾问、中国农业银行总稽核、沈阳世和公银行总经理;50岁赴香港创办书院,一生处事严谨、高风亮节,成为世人楷模。
92岁时,宁恩承又回到母校,学校已经易名为大东路第二小学,仍在奉天府右翼官学原址。
四
直奉战争时期,卢广绩因堂兄在直系军阀吴佩孚部下任上校参谋,只能婉拒张学良的好意,无法留在奉系军阀工作。张学良敬贤爱士,倾力举荐他进入教育界。卢广绩在堂兄过世后,几经波折担任了奉天省立第一小学校(盛京小学前身)校长。
1925年秋,卢广绩参加全国省教育会联合会第十一届会议,对“教育救国”思想颇有感触,尤其对私立学校较之公立学校的长处有意效仿。怎料突逢变故,郭松龄夫妇刚答应资助他,便因反奉事故双双过世。
阵风来,飞叶起,久久无法落地。
夜里,学校礼堂天棚坍塌,教育厅对上报的危情置若罔闻,卢广绩郁郁之下决意离开教育界。
张学良钦佩卢广绩的才华品德,委以重托。卢广绩辗转于商界,多次代表东北商会、辽宁国民外交协会等组织发声,发起请愿、抗议活动,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丑恶嘴脸,争取民族权益。
张学良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时,卢广绩担任“西北剿总”第四处处长。作为张学良的左膀右臂,他是著名的逼蒋抗日《八项主张》的起草人之一。张学良被蒋介石囚禁后,卢广绩被迫离去。几十年来相隔关山,情深纸短,他无时无刻不深深挂念张学良,撰写下大量回忆文章,记录着生死相托的革命经历。
1993年春,卢广绩写下一首五言诗,渴望祖国早日统一,期盼张学良归来相见,诗云:“沧桑百年春,青丝鹤发殷。感念频致贺,难捺赤子心。”
1993年秋,卢广绩逝世,终年99岁,未能与张学良再见。
五
2024年秋,那片杨树叶不知何时落回了我的手中,边缘微卷,痕迹斑斑。不知不觉间,已走到了檐廊的尽头,竹影稀疏、假山嶙峋。平房的尽头是盛京小学校史馆,馆内灯光静谧,陈列着名师缪公恩、学子宁恩承、校长卢广绩的画像。
耳边传来了清风、雁鸣、落叶声,目之所及却是红柱、白壁、满地黄,白色影壁上雕刻着盛京小学赋:“此有古城,号曰盛京。中设学堂,桃李芬芳。肇始康乾,抚良育贤。诗礼相传,名扬万邦。三百余载,旧貌新颜。百川归海,复名盛京。”
如今,沈阳市盛京小学将官学旧址的平房辟作“省三书院”,命名取意《论语》中“吾日三省吾身”,将厚重历史与现代教育熔铸一体。书院的7间平房是历史的承载者,也是未来的见证者。镂窗花片显出清代古韵,飞檐翘角有如鸿鹄展翅,一砖一瓦低吟悠长岁月,一窗一门点染现代朝气。平房之内,除校史馆外还设有多间各具特色的教室:棉花画工作坊如缓缓翻动的巨册,那方迷蒙山水、那片梦幻星空、那些鲜活图景,承载着学生的诚挚愿景和纯真童心;智慧书法教室里,每一支笔、每一块砚都彰显着古老智慧和现代创新,学生信手挥洒,尽显旷达意境……
今年的叶子已经热烈地舒展过了,明年又会如何呢?身旁的杨树在风中沉默着,裙摆摇曳,似有千言万语。它邂逅过无数胸怀家国的有志之士,见证过无数寒窗苦读的奋进身姿——而我,则听到了风中传来的动人心弦的轶事。
(作者单位系辽宁省沈阳市盛京小学)
《中国教师报》2025年05月07日第16版
作者:刘 琦
为先知立传 为先生造像
——《大教育家:世界100位著名教育家画传》读后
作者:华应龙(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
日前,朱永新教授赠送我一本精装新书《大教育家:世界100位著名教育家画传》(以下简称《大教育家》),我如获至宝。从前到后,从后到前,一页不落,一字不少,我认认真真捧读两遍。这本书,养眼、润心、励志。
教育家叶圣陶(1894—1988)薛晓源绘
英国教育家伯兰特·罗素(1872—1970)薛晓源绘
养眼
这本书由朱永新教授著,薛晓源博士绘,顾明远先生题。顾明远先生是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著名教育家。顾老题写的“大教育家”四个字,温文尔雅,遒劲有力,力透纸背,沉稳凝重,我越看越喜欢。
薛晓源博士,是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拔尖人才,他的画和字师从著名画家范曾先生。范曾是我老家南通的一张名片,因此,我看晓源博士的画作,心中自有几分亲切。正如故宫博物院原院长郑欣淼先生在序言中所说:“晓源同志用中国线条和水墨展示世界教育家各自丰富的精神世界,画工扎实细腻,画格风神隽永。他用寥寥的线条和少许笔墨表现了不同教育家的精神世界。或正襟危坐,或颔首莞尔,或神思凝默,或高谈阔论,神态各异,气象俨然:只觉贤人在迩,芳馨溢远。”确实如此,打开画传,教育家们就慈祥地看着我,好像在说:“小华,来来来,我们聊聊!”我恍然进入了与先贤们超时空的对话之中,缥缥缈缈,令人心旷神怡。
晓源博士以形写神,以神驭形,“在写实与写意之间自由挥洒”“呈现出高华典雅之美”(张晓凌语)。加之,商务印书馆的书,装帧精美,使这本《大教育家》每一页看着都很是舒服。
润心
朱永新教授是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国家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他著作等身,是教育学大家,他提出的遴选世界100位著名教育家的原则,我心有戚戚焉。一是以我为主,中国教育家选了40位,国外的同类著作往往只选孔子一人。国外人不了解泱泱中华,情有可原,我们中国人哪能数典忘祖?二是照顾多元化,对于美国以外的教育家,尽可能多选。三是不选在世的教育家。
打开目录,100位世界著名教育家,我只认识68位,并且很多的“认识”只是知道这位教育家的片言只语。甚是惭愧。
比如,乐正克。自以为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有一定了解,但我对乐正克先生没有一点儿印象。朱永新告诉我们,据郭沫若先生考证,乐正克是世界上第一部教育理论专著《学记》的作者。我是认真读过傅任敢和高时良研究学记的专著的,怎么会没有一点印象?于是找来《学记译述》和《学记研究》再读。原来,书中都写了,自己当时没有留心,过目而忘。朱永新写道:“西方教育史一般认为,古罗马时期教育家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是世界上第一本教育专著。其实,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比乐正克的《学记》要晚三百多年。因为昆体良生活的时代是公元35—100年,而《雄辩术原理》是他50岁隐退之后开始写作的,所以大概在战国后期成书的《学记》应该是世界上第一部教育专著。”原来,我只知道《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教育理论专著,并不能说出所以然来。读完《大教育家》,我的文化自信心更坚定了。
关于颜之推先生,原来我只知道他有本《颜氏家训》,并没有读过《颜氏家训》。看完《大教育家》,我知道了颜之推关于早期教育、家庭教育的思想,关于勤学、勉学和晚学的主张,关于重技艺及慎交游的见解,都有独到之处,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
张謇先生,是我们南通的代表。我看过介绍张謇先生的若干资料,但看了朱永新的文字,还是有很多收获。张謇坚信“教育救国”,先后参与创办了370余所学校,其中许多是全国第一。南通师范是张謇先生在1902年创办的,是全国第一所师范学校。在办学的过程中,他主张教育应立足国情、本土,倡导授课内容吸纳中华传统的历史、修身、伦理等课程,强调德育为先,主张“首重道德,次则学术。学术不可不精,而道德尤不可不讲”……
罗素先生,是英国哲学家、数学家、教育家、政治家。我在小学数学课上,讲过他的故事。读完《大教育家》,我才知道:罗素主张教育的方法应“减少很快的讲授而多事于讨论,给学生以更多的机会使他们受到鼓励来发表自己的意见,更多地尝试使教育的内容能让学生感到一些兴趣”。我想,我主张的“化错教育”就符合罗素先生的思想。尝试就会有差错,从学生的差错中发现正价值,再在讨论过程中让正确从差错中生长出来,学生体验到“错得好”,错着错着就对了,数学并不可怕,数学就是玩具。有老师觉得这样的“化错教育”需要等待,需要时间,会完不成“教案”。我现在可以用罗素的话来说:那样“很快的讲授”,无异于“买椟还珠”。
张伯苓校长把教育救国作为毕生信念,先后创办了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小学……形成了著名的南开教育体系。他的“爱国三问”,我是特别熟悉的:“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但我不知道他在一百多年前就预言:“奥运举办之日,就是中华腾飞之时!”如今,北京冬奥会圆满落幕,光耀世界。先生的预言正在成为现实:奥运再举办,中华再腾飞。
励志
以前,我只知道陈鹤琴先生是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读了《大教育家》,我才知道,他在20世纪40年代初提出了他的“活教育”理论。他说:“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2021年4月28—30日,在北京市陈经纶中学举办的全国第三届数学特级教师高端论坛上,我的报告是《为成为世界的中国人而教》,逻辑结构是“为成人而教,为成为中国人而教,为成为世界的中国人而教”。太巧了,我真自豪啊,我要好好学习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理论。
关于维果茨基,以前的我知道他是苏联著名心理学家,只知道他的“最近发展区”和“脚手架教学”的理论。读了《大教育家》,我才知道,他38岁时因患肺病去世。去世前他毅然拒绝了医生住院治疗的建议,更加忘我地投入工作,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准备好了”。太令人感动了,他被誉为“心理学界的莫扎特”,他用生命换来的理论,我怎能只知道两个概念?
阿兰先生是法国哲学家、教育家、散文家,他说:“书籍是幸福时期的欢乐,痛苦时期的慰藉。”他反对读平庸之作。我特别认同,读平庸之作,那是会坏了自己口味的。好书多得读不过来,“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怎么办?我们都像朱永新那样博览群书,大概是不可能的,了解世界教育大家的精神世界和主要主张,《大教育家》无疑是个捷径。
《大教育家:世界100位著名教育家画传》朱永新著薛晓源绘商务印书馆
《光明日报》( 2022年02月24日1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