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14 12: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复仇观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明确主题:首先,要明确作文的主题是关于复仇。在写作过程中,始终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确保文章的中心思想鲜明。
2. 观点明确:在作文中,要明确表达自己对复仇这一主题的看法。可以赞同、反对或中立,但观点要明确,有理有据。
3. 结构完整:一篇好的观后感作文,应该具备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电影或作品,主体部分分析复仇这一主题,结尾部分总结观点。
4. 内容丰富:在主体部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a. 复仇的起因和背景:分析电影或作品中复仇的原因,以及复仇发生的背景。 b. 复仇的过程和表现:描述复仇过程中人物的心理变化、行为表现等。 c. 复仇的结果和影响:分析复仇的结果,以及复仇对人物、社会的影响。 d. 个人观点:结合自身经历或感悟,谈谈对复仇这一主题的看法。
5.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a. 语句通顺,避免语病。 b. 适当运用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文采。 c. 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的表达,保持文章的正式性。
6. 引用恰当:在论述过程中,可以适当引用电影或
抗战电影评论(精选11篇)
细细品味一部作品,相信大家一定收获颇多,那么就应该认真思考一下如何写评论了。可能你现在还不知道,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抗战电影评论(精选11篇),欢迎大家阅读收藏。
抗日战争电影评论(上)
我看过很多关于这个主题的电影,但是对这个主题了解的很少,这次学校给我们放了一些相关电影的片段和资料,让我对这个主题有了更多的了解。
我知道:1938年3月,希特勒未费一滴血就吞并了奥地利。1939年9月1日,德国突然进攻波兰。1940年4月,德国发动闪电进攻,占领了丹麦、挪威、比利时、卢森堡,侵入了法国。不久,法国投降。1941年6月22日,德国入侵苏联。1942年夏天,苏德在斯大林格勒展开了血战。冬天到来时,苏联军队全歼德军。1944年,苏联军队发起大反攻。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给了德军致命的打击,希特勒在柏林的地下室自杀身亡。
我还了解到,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宛平城外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失踪,他们以此为借口搜查城内,遭到拒绝,遂发动进攻。从此,抗日战争爆发。1937年8月28日,日军飞机轰炸上海南站,当场炸死妇女儿童200余人。1941年12月8日,日军突然袭击珍珠港。1945年9月,美军向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苏军也全歼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日本正式投降。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伤亡3500万人,受灾人口2.6亿余人。
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做贡献,决不能让历史重演。
抗日战争电影评论(第二部分)
看完这部电影,我深受震撼,不禁为之赞叹。
这些勇敢的平原儿女,靠着一个信仰——民族精神,在家乡的土地上,为了解放事业,牺牲了生命,洒下了热血。他们与敌人斗智斗勇,用自己的智慧把敌人打晕了。在马英突然被捕时,苏建梅等人截获运粮车、破坏电线、拔掉炮塔,使敌人误以为马英还在城外;在少年训练所,马英与地下工作者郑静芝密切配合,救出了马大妈,并借敌人之手除掉了叛徒吴胖子,马英等人也逃出了虎口。更让我敬佩的是抗日战士的意志。在苏建梅被捕时,敌人的威逼利诱、严刑拷打,都未能摧毁苏建梅的意志。面对鞭子和令人心寒的刑具,苏建梅依然镇定,只字不提八路军的事……
相反,汉奸日寇更是恨之入骨,言行与抗日斗士形成鲜明对比,苏建梅、苏建才同时被捕,面对美色诱惑,苏建才慌乱不已,最终沦为汉奸……
抗日战争电影评论(第三部分)
1937年8月28日,上海南站人头攒动,一对年轻夫妇和一个三岁左右的小男孩正准备上车,年轻夫妇背着沉重的行李。突然,一阵剧烈的警报声伴随着飞机的轰鸣声响起,人群一片混乱。“轰——”人群前面已是烟雾弥漫,只听见一个年轻人喊道:“快跑!日本鬼子在这里轰炸!”
人群像遭遇地震一样四处逃窜。一时间,车站里只剩下女人的尖叫声和孩子、男人的哭喊声。慌乱中,小夫妻和三岁的孩子失散了,小夫妻的行李也不知去向。 “轰!”又一颗炸弹从天而降,将铁轨炸成两截,断掉的铁轨向上翘起;天桥塌陷,桥上的行人纷纷摔倒。他们张大嘴巴,大声的求救声被炸弹的轰隆声淹没。几秒钟的时间,原本熙熙攘攘的上海南站变成了一片血海。
爆炸声不断,大多数人已经逃离,只剩下一些与家人失联、跑不动的老人和孩子。在靠近铁轨的空地上,一个三岁男孩坐在血迹斑斑的地板上哭泣,他的身边躺着许多惨不忍睹的尸体,几枚炸弹还在男孩身边发出巨大的爆炸声。这个男孩将来是生是死?真的不敢想象。
如今,人类虽然已经进入了21世纪,但地球上仍然有很多地方,战争还没有停止。战争让其他地区的孩子们失去了家园和童年,失去了求学的机会,失去了亲人,失去了年轻的生命。我们渴望和平,希望世界不再有战争和痛苦!
抗日战争电影评论(第四部分)
一个阳光明媚的周五下午,学校组织了四至六年级的学生观影活动,于是大家穿得整齐,有秩序地走到电影院门口。
这部期待已久的电影名叫《勇士》,讲述的是1934年长征途中,红军在敌人的追杀和阻击下,渡过大渡河、夺取泸定桥的艰难历程。红四团冒着枪林弹雨,好不容易到达原卢沟桥。红四团在短暂休整后,发起进攻。作为先锋的战士22人,牺牲4人,负伤1人。铁链一共有8条,敌人把铁链挣断了一条,铁链上有3名战士,2人掉进河里,1人爬上来,铺木板的战士有15人。红四团顺利击溃敌人,取得胜利。
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新中国的诞生,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舍生忘死,抛头颅洒热血,才有了今天新中国的辉煌。想到这里,我心里暗暗告诉自己,长大了一定要好好学习,报效祖国,不辜负这些革命先烈的英勇牺牲。
今天,当我们步入新世纪的时候,我们更需要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艰苦奋斗和奉献精神。只有这样,我们的祖国才能屹立于世界之巅。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努力,肩负起让祖国更加繁荣昌盛的重任吧!
抗日战争电影评论(第五部分)
抗日战争时期,有一位年轻的八路军战士,聪明勇敢,面对敌人从不放弃,他就是抗日英雄——小兵张嘎。
嘎子从小无父无母,什么事都靠奶奶照顾。有一次,八路军为躲避日本人的追捕,躲藏在白洋淀。日本人为了逼迫八路军说出下落,杀害了嘎子的奶奶。从此,嘎子决定成为一名八路军战士,为奶奶报仇。
13岁时,嘎子终于成为一名八路军士兵,他结识了庞敦儿、英子、童乐等许多好朋友,并和朋友们一起帮助特派员刘岩传递情报。
有一次,他被日本人抓了,日本人对他进行色诱和逼供,但嘎子却坚决地说:“呸,我就是死了也不会告诉你们的,总有一天,你们这群小日本鬼子要滚回你们的家乡去!”
我深深被嘎子那股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所感动,他每一个坚定的眼神,每一个机灵的动作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看完这部电视剧,我想了很多,我和嘎子很像,都是十几岁的少年,他生活在硝烟弥漫的世界,我生活在和平繁荣的世界,他环境艰苦,却能全身心地报效国家,在幸福小康的社会里,我为国家做了什么贡献呢?
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努力工作,像嘎子一样为国家的富强多做出贡献,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抗日战争电影评论第六部分
“地道战,哎,地道战,埋伏百万神兵……”当电影里传来坚定而雄伟的旋律时,我的热血沸腾,仿佛回到了战火飞扬、硝烟弥漫的抗战时期……
电影《地道战》讲述了1942年至1944年,日本鬼子在河北平原进行“扫荡”,摧毁中国人民抗日武装的故事。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大家齐心协力,在党的领导下,创造了一种新的作战方式——挖地道。他们在平原地下挖地道;家家户户通,户户连,地上连成一片,给鬼子布下天罗地网。利用数百里的地道,利用河北人民的智慧、勇气和力量,把鬼子打得落花流水。
蜿蜒数百里的隧道中埋伏着智者,是什么让他们如此聪明勇敢,赢得了胜利?是他们对胜利的信心,是他们的机械头脑,是他们团结的力量。
他们虽然没有高科技武器,却有最聪明的“土”法——地下。他们有共同的民族灵魂——爱国主义。伟大的民族,一定会捍卫自己的尊严,不屈不挠地战斗;不管敌人多么强大、多么凶残,只要团结一心、坚持到底,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读完《地道战》后,我想:我们是多么幸运啊!有吃有穿,有书可读。再想想当年日军侵华,我们这个年纪的孩子,都饿着肚子,无家可归。我们羞愧难当,不懂得珍惜。现在我要好好学习,准备将来报效祖国。
抗日战争电影评论(第七部分)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的是长征中红军渡大渡河、夺取泸定桥的故事。这部电影里的“战士”廖大强是我最不能忘记的,他是红四团的将领,作战勇猛,杀敌无数,身手敏捷。在夺取泸定桥的战斗中,他在枪林弹雨中勇敢地在铁索桥上前进,他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让我对他心生敬畏。
我之所以喜欢这部电影,是因为它不仅完美地描绘了长征的艰辛与艰难,而且给我很大的感动。
影片中描绘的红四团战士个个英勇顽强,敢于与敌人搏斗,宁死不屈。还记得在泸定桥上,一位红军大哥为了救一个红军战士,被反动派打伤,战士们想救他,但是没能救下来,子弹毫不留情地打在红军大哥身上,他没能坚持住,从泸定桥上摔了下来。看到这一幕,我的眼睛湿润了,红军战士为了新中国毅然决然地牺牲了年轻的生命,他们英勇无畏的精神至今仍然震撼着我们、激励着我们。这就是我喜欢这部电影的原因。
虽然现在处于和平年代,但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红色年代,不能忘记红军战士的红色精神。但现在有些人贪图享乐,那红色精神又是什么呢?享乐让人丧失斗志,享乐让人忘记历史。如今,只有看到这样的场景,我们才会心中生出爱国之情。所以我们要发扬革命精神,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富强。
无论何时,“坚韧不拔、积极乐观”都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美德,我一定要努力学习,为祖国的崛起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抗日战争电影评论(第八部分)
今天我们参观了学校组织的一部非常经典的抗战电影,这部电影陪伴了很多人成长,看完之后,我也感触颇深,相信很多人都看过这部电影,电影的名字叫《小兵张嘎》,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抗战时期一个小男孩和奶奶相依为命的故事。一开始,张嘎和奶奶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但是随着抗战的爆发,日本鬼子对我国的村庄进行了大屠杀。
英勇的八路军战士与日本鬼子进行了多次战斗,很多战士因此牺牲,但也有一些战士受伤后躲进了老百姓的家中。其中,八路军的一位侦察连长在与日本鬼子战斗后受伤,躲在家里休养。不料在搜查中被日本人发现了,他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样逃脱。他的奶奶在这些日本兵的刺刀下英勇牺牲,八路军战士也被日本人俘虏了。为了给奶奶报仇,为了救出忠叔,张嘎开始了自己传奇的经历。忠叔被日军俘虏后,他在路上遇到了另一位八路军,经这名八路军战士推荐后加入了队伍。
虽然他在这部影片中闹了不少笑话,但他的行动也让我们看到了他的认真、执着和爱国。在部队里,他因为跟胖子打架而被罗队长单独监禁,他本来可以释放的,只要跟队长说是他的错误,但他从来没想过是他的错。影片的结局很好,我军最终把侵略者全部消灭了,嘎子也如愿当上了侦察兵。看完这部影片,很佩服张嘎的机智和品质!
抗日战争电影评论(第九部分)
毕业了,今天趁着假期无聊的时间看了一部电影,叫《夜袭》,首先这部电影的题材很好,但是表现手法比较差。
影片以抗日战争为背景,以阳明堡战役为背景,拍摄反映抗战精神、民族精神、大无畏精神,讲述八路军129师769团如何成功炸毁24架日机的故事。团长叫陈锡联,女记者、影片中唯一的女性角色叫郭小娟,还有营长赵大力等人。
影片以国共矛盾开场,故事节奏很快。后来日机的轰炸让国共并肩作战,体现了影片想要表达的精神。同时一位女记者贯穿了整部影片,让残酷的抗战多了一份温情。影片在深刻展现陈锡联作为男人的形象的同时,也无形中透露出他和女记者之间擦出的些许火花。硬汉也是人,人也是有感情的,更多的是感情,而不只是拼死一搏的感情,这一点和传统的战争片不同。另外,影片以女性的视角来切身理解抗战,从她很多惊讶、慌乱的表情中,可以看出战争是如此的残酷,也给人以遐想。虽然将女性加入到英雄的演绎方式比较老套,但在这部电影中还是运用得比较好。不足之处是女记者一直在用镜头拍摄战场。她被枪杀后就没有戏了,但是结尾的镜头怎么没了?怎么没了?最好在最后出现。
此外,八路军在英勇抗战中也表现出智慧,如在山谷中行走就能判断敌人不会进攻,佯攻东进西进,连夜撤退;在机场激战中用油桶作掩护等等,不仅体现了坚强的抗战精神,也体现了抗战中的智慧,从而能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这部电影最大的看点大概就是军人的精神了,从练习飞刀、决心击落敌机,到年轻军人孤身闯入机场被枪杀,再到赵大力的一声“队长!三架飞机!”再到最后壮烈牺牲,无不令人动容。
拍摄效果确实不太好,很多电脑合成也不太到位,但毕竟只投资了600万,还不到一些电影的十分之一。能达到这个水平,已经很不容易了。不过看这种电影,主要看的是一种爱国情怀,而不是战争场面的效果和真实性。对于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教育意义特别大,所以还是当教育片来欣赏比较好。想起了小学的时候学校组织看的很多电影,效果都不太好,不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情操吗?
抗日战争电影评论第十部分
电影《战士》描写了红军长征中一个特别重要的战役——夺取泸定桥。看完这部爱国教育片,让我受到了一次非同寻常的精神洗礼,内心久久澎湃。这是我们每个人在小学课本上都学过的故事。当它活生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不禁感动得热泪盈眶,心里慢慢升起两个大字——“信仰”。这种感觉就像春天里无法阻挡的野草,蓬勃生长,愈发坚强。
这是一场事关红军生死存亡的战役,只有夺下泸定桥,红军才有继续北上征战的希望,中国革命才有胜利。当然,泸定桥战役最被世人赞誉,也载入世界军事史册的是,红军一昼夜奔跑240里完成了这一真正“不可能的任务”,成为举世闻名的奔袭典范。其中,一昼夜行走120公里,相当于跑了三个马拉松,而且红军还背着枪炮,别说过去的生活条件,就是放在现代,也被认为是绝对不可能的。为了达到这个极限,无数士兵拼死奔跑。这也是电影最感人的部分,这次行军堪称“奇迹”,正是这些有血有肉的人,创造了这个传奇和神话!
什么是英雄?什么是悲壮?什么是无畏?什么是无畏?烈火钢刀,大渡河冰冷铁链,生死一线牵。如果你不喜欢现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总觉得时代信仰缺失,那么回到八十年前,看看《泸定桥攻坚战》,只要一战,就能重燃对生活的希望。多少军人牺牲了生命,才换来我们今天幸福安稳的生活。所以《勇士》代表的就是这种精神和信仰。因为信仰,他们无畏;因为信仰,他们勇往直前。
记得影片中有这样一个场景,战士们行军的时候,背着写着字的木牌,让大家互相读懂,共同学习。在他们身上的木板上,在那些可爱可敬的红军战士身上,我们看到了“成长”、“勇敢”、“未来”、“信念”、“力量”、“坚持”、“信仰”……是的,我们也会把这部影片、这个故事、这些文字刻在心里的木板上,时刻提醒自己,今天来之不易,明天更要珍惜。
抗日战争电影评论(第十一集)
说到哲学,人们立刻想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苏格拉底,英国的罗素,德国的尼采,还有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庄子。他们那些深奥的哲学理论和观点让人不敢逾越底线。还有那些深刻的驳斥,让人感到麻木和不知所措。
有个反驳的案例:一个富商向上帝祈祷:“全能的上帝,请您保佑我长生不老吧!”苏格拉底鄙夷地告诉富商:“上帝不是万能的,不要祈祷!”富商勃然大怒:“上帝是万能的,不要玷污圣洁的上帝!”苏格拉底反问道:“那请您求上帝升天吧?!”富商无言以对。
学哲学,没必要学这些枯燥的理论,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充满了高深的哲学观点,只是我们没有去留意而已。
一对情侣吵架了,男子调解,带女子去唱K,期间多次踩女子的脚。女子不高兴:“你为什么总是踩我的脚?”男子答道:“跳舞要有节奏感和协调性,我往前走你往后走,我往后走你往前走,我们两个都是往前走,不踩到对方的脚才奇怪!”女子抱怨道:“早知道踩我脚干什么?”男子答道:“夫妻之间也一样,我们两个都是往前走,总有一个人会被踩。”女子立刻停下跳舞,恍然大悟。
有人问张三:“你在干什么?”张三说:“等死!”问:“你是不是得了绝症?”张三:“没有!”问:“那你为什么等死?”张三:“我从出生那天起就开始等死。”仔细想想,确实如此。每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有一天要离开这个世界,只是长短和方式不同而已。只有看透生死的智者,才能豁然开朗,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得精彩、幸福。
作者文中的来流,虽然相貌丑陋,游手好闲,又没有正当职业,可以说是一无是处。但最后他居然还起到了关键作用。他这种不守规矩、傲慢自大的二流行为彻底激怒了华群,让华群感到前所未有的厌恶,从而开始回头,回归正常生活。来流这样的人,其实是可以用来厌恶人的,正如古代哲学家庄子所说的“无用之用,才是最大的用”!
哲学的精妙之处还远不止这些,有时无意的表达和交流中也蕴含着精彩而又发人深省的哲学观点,就看你如何去理解。
【抗战电影回顾】相关文章:
抗战电影评论 07-14
抗战电影《地道战》影评01-22
我评抗战片《诱狼》(精选15篇)08-11
我评抗战电影《小兵张嘎》(精选48篇)05-24
抗日战争英雄事迹11-13
胜利纪念日假期 06-04
抗战胜利纪念日“走进抗战历史”活动纪实08-31
抗战电影评论08-03
七七抗日战争纪念日07-08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