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推荐《2017七一讲话要点》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14 15:49

推荐《2017七一讲话要点》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2017年七一讲话要点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保主题明确:作文的主题应围绕2017年七一讲话要点展开,明确表达对讲话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 结构清晰:作文应具备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讲话背景和主题;正文部分详细阐述讲话要点,结合自身实际进行论述;结尾部分总结全文,重申观点。
3. 内容充实:围绕讲话要点,列举具体事例或数据,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同时,注意引用讲话中的原话,确保内容的准确性。
4. 观点鲜明:在论述过程中,要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对讲话要点进行深入剖析,体现个人思考。
5. 语言规范:作文应遵循语言规范,避免出现错别字、病句等问题。同时,注意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文采。
6. 逻辑严密:论述过程中,注意保持逻辑严密,前后观点一致,避免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
7. 紧扣时代背景:在阐述讲话要点时,要结合当前时代背景,体现讲话的现实意义。
8. 展现个人特色:在论述过程中,融入自己的见解和感悟,展现个人特色。
9. 遵循字数要求:根据作文要求,控制文章字数,确保在规定范围内完成。
10. 修改润色:完成

宣讲家文稿: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的重大意义与核心要义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这篇重要讲话对我们党的一百年以来的历史进行了总结,并且立足现在、面向未来,对我们如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出了历史经验的总结。今天,我就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这篇重要讲话来跟大家做一个交流,这个交流主要也是我的学习体会。

今天的交流主要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我们来看一看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的重要意义;其次,我们来学习一下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的核心要义;最后,我们来谈一下如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一、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立足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和“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回望光辉历史、擘画光明未来,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政治宣言,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行动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系统回顾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辟的伟大道路、创造的伟大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以豪迈的自信、激昂的壮志,庄严宣告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郑重宣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坚定决心,深刻阐述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根本要求,向全体党员发出了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的伟大号召。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贯通历史、现实、未来,贯通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把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了新高度,为奋进新时代、走好新征程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的核心要义

(一)一个“庄严宣告”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小康”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里。后来,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对衣食无忧、生活富足的一种社会状态,称为“小康”社会。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提出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构想。第一步,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1991年到二十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在后来的奋斗中,第二步发展目标我们在1997年就实现了。但是,当时是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

从“小康之家”到“小康社会”,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在小康内涵的拓展中不断提升。

改革开放之前,“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就是人们对未来的真切向往。人们所思所盼的是如何解决温饱,梦寐以求的是拥有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三转一响”,“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就是美好生活的象征,“万元户”更是许多家庭奋斗的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过40多年的发展,实现了从“8亿人吃不饱”到“14亿多人要吃好”,从拥挤缓慢的绿皮火车到闪亮全球的高铁名片,从一针难求的青霉素到向全球提供超过4.8亿剂新冠疫苗,居民平均预期寿命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35岁提高到77.3岁,钢铁产量从不够“每人打一把菜刀”发展到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经济总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3679亿元增长到突破100万亿元大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全面小康”更深刻、更丰富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

我们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的时候,要深入领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成就,深刻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成就和历史意义,深刻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中华民族复兴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深刻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那么,如何理解这三个“伟大光荣”?

首先,贫困问题,特别是绝对贫困问题,现在依然是整个人类面临的一大困境。全世界还有很多地方、很多人生活在绝对贫困线以下。今天,中华民族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这是为人类减贫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也是对全人类的发展、对世界和平与稳定做出的巨大贡献。

其次,我们为什么能够消灭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团结带领下中国人民进行了不懈奋斗。绝对贫困问题一直以来是困扰中国人民的一大难题。自古以来没有哪朝哪代、哪个政权解决了这个问题。在新时代,我们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这是中国人民努力奋斗的结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

最后,刚才我也讲了,现在世界上仍然有很多地区、很多人生活在绝对贫困线以下,这些国家的政府、政党没有力量、没有办法解决。而中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这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的。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政党、任何一个政府都没有做到的。所以,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

我们要深刻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要把它放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来看,要把它放在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来看,要充分认识到这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伟大成就。

作者:韦磊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党史党建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本文节选自宣讲家网文稿 《韦磊: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的重大意义与核心要义》

查看完整内容请到宣讲家网(WWW.71.CN)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要点剖析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要点剖析

沂源县财政局职工 陈昌鑫

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节点,立足党的百年华诞的重要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回望伟大历史,擘画时代未来。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是新时代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政治宣言,也是带领党和人民继往开来、开创新时代的行动指南。熟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发言,提炼精华,对我县财政工作开展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本位着重从五个方面进行总结分析。

(一)伟大建党精神是精神之源

中共一大在宣告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初便确立了党的革命最终目标——实现共产主义,这是无数共产党人的至高追求,也是中华民族的最终憧憬。真是有了这一远大理想目标,我党基于中国社会实际,分解成了一个个具体目标。从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三座大山到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再到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一路披荆斩棘,于挫折中奋起,带领中国人民从一次胜利走向另一次胜利。归根到底是因为我党有着深入骨髓的“灵魂烙印”。它起源于这样一份伟大的宣言: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出自《共产党宣言》)。实践于俄国十月革命,兴盛于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份“灵魂烙印”呈星火燎原之势,红遍了整个中华大地,崇高的理想为党赋予了使命,也为人民创造了美好的未来。

(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奋斗主题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百年奋斗所做的高度提炼和精辟概括。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身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延续了文化血脉的国家有着厚重的历史和持久的生命力。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成果,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但在近代以来却饱受磨难,在西方列强的入侵和腐朽封建统治之下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在黑暗的深渊中痛苦挣扎。但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从未放弃过对民族复兴的探索。从太平天国、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无数志士仁人抛头颅洒热血,为民族未来进行艰苦卓绝的探索和争斗。不幸的是各种救国方案的探索都以失败而告终,这也表明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并不能拯救中国,急需一种新生的力量来带领人民。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苦苦求索的中国人民带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在马列思想的指导下应运而生,从此中国革命面貌一新,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再次被眷顾,走上了由衰转盛的复兴之路。因为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不变的奋斗目标。风雨兼程一百年,气吞山河壮丽史,任凭地动山摇,我心亘古如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中国共产党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解决好走什么路的问题我们走的是一条与西方发展截然不同的道路,也是唯一适合我们的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近代以来180多年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一百年以来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70年历史都充分证明一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更不会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所以这么说既是因为中国共产党能够永葆初心和使命,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凝聚同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也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开始带领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一路走来,栉风沐雨,历久弥坚。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中国共产党正在一步一步践行着对人民的诺言。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开始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更为重要的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境界:基于中国国情,进行改革开放,抛开“资”双引号并列之间不使用顿号“社”之分,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联系起来,既破又立,为中国生产力发展开拓出了广阔的空间,在世界人民面前彰显了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鲜活生命力。实践证明,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的领导,必须靠党的领导。

(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根本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全新的概括,既走自己的路是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也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世界上不存在统一且放之四海皆准的文明模式,中国的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又有基于中国国情的特色。要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的内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坚定不移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五)人民是党永远的中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党不变的价值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习近平总书记这一深刻论断阐明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同时,也充分阐明了人民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的试金石。党一路走来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从来都是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从来都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双半社会时期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再到改革开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最后到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共产党始终关注人民的问题,不断地解决着人民的问题,从中可以看出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就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这既是党掷地有声的光荣承诺,也是党评价自身工作的一条基本标准。党的初心和使命始终在人民。

学习重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为做好新形势下的组织工作提供了根本指南,结合我局职能职责,深入思考贯彻落实的思路和举措,落实好全县财政工作。在工作中充分发挥建党精神,排除一切阻碍,服务好全县人民。围绕党组织和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贯彻执行国家财税方针政策,争创依法理财、为民理财、服务全局的先进精神文明单位。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