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精心挑选《《朱德》观后感》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14 21:56

精心挑选《《朱德》观后感》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朱德》观后感的作文,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确定观点:在写作之前,首先要明确自己对《朱德》这部电影的观点和感受。是敬佩、感动、震撼,还是有所思考?
2. 结构安排:一篇好的观后感应该具备清晰的结构。通常可以按照以下顺序来安排: - 引言:简要介绍电影《朱德》的基本情况,如导演、主演、上映时间等。 - 概述电影内容:简要概括电影的主要情节和主题,为后续的评论做铺垫。 - 分析电影特点:从演员表演、导演手法、摄影构图、音乐配乐等方面分析电影的特点。 - 个人感受:结合自身经历和思考,谈谈观看电影后的感受和体会。 - 总结与启示:总结电影的主题,并谈谈从中得到的启示。
3.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 语言要通顺,避免语病和错别字。 - 运用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表现力。 - 适当引用电影中的经典台词或情节,增强说服力。
4. 举例说明:在论述个人感受时,可以结合具体情节或人物,进行举例说明。这样可以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5. 保持客观:在评论电影时,要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既要肯定其优点,也要指出其不足。
6.

中国的战歌——读《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有感

小时候,只知道朱德是我国的大元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国家的领袖等一系列的头衔。

上学时,对朱德的印象来自于他的《我的母亲》,如此真挚饱满的情感,朴实的字里行间,无不表达着对母亲朴素的爱和深深的愧疚。

工作后,一直忙忙碌碌,再也没有时间去好好的读一本书,了解一个人。

一个偶然,我在爸爸的书柜里找到一本老书——《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随手一翻,却再也没放下,直到一口气读完。这本书不仅记录了中国人民敬爱的朱总司令六十岁以前所走过的道路,同时也生动地展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的一幅壮丽多姿的画卷。作者以生动、细腻和隽永的笔触,刻画了一个栩栩如生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形象,介绍了英雄的中国人民及其领导人在缔造新中国的过程中所创造的史诗般的事迹,形象地描绘了朱德同志这样一个出身于贫苦佃农家庭的平凡而伟大的传奇式的英雄人物,是怎样走上革命的道路,又是怎样不断地向前迈进,永远走在时代的最前列的。

读完书,我掩卷深思。朱德伟大而又高尚的人格,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无论革命处在高潮还是低谷,抑或身处重大历史转折关头,他都坚忍不拔,力挽狂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一生只讲奉献,从不索取。无论是在艰险复杂的民主革命时期,还是百废待兴的建国初期,他求贤若渴、以诚相见、肝胆相照,为党为国家聚集了一大批各方面的优秀人才、领军人才,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积聚了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力量

;可谓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他坚持走群众路线,了解民间疾苦,倾听群众呼声,把群众利益当天下大事,表现出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坚定制订者,更是忠实践行者。

他追求真理,不忘初心。“昔上井冈山,革命得摇篮”,井冈山在他的眼中不是革命的退路,而是革命成功的道路上一条必经之路。是什么让朱德同志在那样常人认为的困难面前信心高涨?是什么让朱德同志知道那样一个纷乱的时代是新中国的温床?是什么让朱德同志知道中国的未来将从这里起航?是真理的号召!是不变初心的坚强!是朝着既定目标奔跑就不会迷失方向的信仰!时刻将真理作为前进的动力,在前进的路上叩问初心,是作为一个党员从过去到现在,并且未来将永不改变的要求。

他实事求是,求真务实。1927年,南昌起义军南下广东失利后,朱德同志与毛泽东同志一起探索适合中国的革命方法。之后,他与毛泽东同志一起坚持“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实事求是要求不迷信权威,不迷信经验,要求大胆创新,要求对于错误坚决改、彻底改、一刻不耽误地改。同时,实事求是并不是打破一切现有的规则和纪律,而是以验证的态度,对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坚决执行、加油干、一刻不停歇地干,在工作中提升思想高度,培养真党性,并全力做好党和国家在工作落实中的“助推器”。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正是因为心中始终都装着人民,朱德同志才勇于为了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切。其崇“严”尚“实”的精神风范,永远是党和人民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

作者:王坤武

从家书看朱德的壮美情怀

在开国领袖中,朱德总司令颇受人们敬重。他功高不自居,德高不自显。追求真理,救国救民,一心向党,一生革命。毛泽东称赞他是“人民的光荣”,周恩来誉其为“中华民族的救星,劳动群众的先驱”。家书不说谎,点滴见人心。透过其战争年代及和平时期的部分家书,可清晰地看出他的壮美情怀和至伟人生。

拳拳大爱,令人动容

在军中,朱德骁勇善战,战功卓著。早在1916年跟随蔡锷护国讨袁时,即成为远近闻名的滇军名将。后任泸州城防司令。1922年3月,就任云南陆军宪兵司令官,曾有过一段相对安逸舒适的时光。但他对于军阀混战,鱼肉百姓,非常厌恶。几经辗转,他终于在欧洲找到了自己心仪的组织。1922年11月,经周恩来、张申府介绍,在德国柏林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天涯寻正道,他年另换旧旗旌”。朱德将一生献给党,献给中国革命。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面对山河破碎,日寇铁骑蹂躏,时为八路军总司令的朱德,在陕西耀县举行的抗日誓师大会上愤然喊出“复我山河,保我民族!保卫国家,是我天职!”之口号。随后,挥师开辟华北敌后战场,以非凡的民族大义和指挥才能,有力有效地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

家国同构,古已有之。素以爱兵如子、爱民如山著称的朱德,在动身奔赴抗战前线的途中,想起阔别十年的家人,想到了“两母亲是否在人间”,掩饰不住内心的思念和痛楚,于1937年9月5日,以“刘钟”为化名,给前妻陈玉珍写信,询问家中情况,告知自己率军抗日上前线等消息。9月27日“在前线作战区”收到玉珍来信,当日回复道:“家中支持多赖你奋斗,我对革命尽责,对家庭感情较薄亦是常情,望你谅之。我的母亲(指生母)人在南溪或回川北去了,川北的母亲(指养母)现在还在否,川北家中情况如何?望调查告知。”信中朱德关切地问道,自己的两个侄儿和儿子朱琦等“现在还生存否,做什么事,在何处?望统调查告知。以好设法培养他们上革命战线,决不要误此光阴”。想着双亲,念及子侄,心系前线,更多地装着的是抗击日寇,救国安民。此时,抗日军民在朱德、彭德怀指挥下,刚刚取得平型关大捷,赢得八路军对日作战的第一个大胜仗,朱德的内心充满了激情与惆怅。

时隔一个多月,朱德连续收到玉珍等几位家人来信,外甥许明扬也到前线当面和舅舅谈及家中情况。得知“十年来的家中破产、凋零、死亡、流亡、旱灾、兵灾,实不成样子”。朱德并不感到意外,他坦言“我早已看到封建社会之破产,这是当然的结果”。随后在给玉珍的信中深情地写道:“惟两老母均八十,尚在饿饭中,实不忍闻。望你将南溪书籍全卖及产业卖去一部,接济两母千元以内,至少四百元以上的款,以终余年。望千万办到。”为让玉珍打消依赖,“独立自主地生活”,朱德在信中坦诚告知:“我担负革命工作昼夜奔忙,十年来艰苦生活,无一文薪水,与士卒同甘苦,绝非虚语。现时编为国民革命军,仍是无薪水。一切工作照旧,只有这样才能将革命做得成功。”这封家书的最后,身经百战的朱老总动情而又悲壮地写道:“我虽老已五十二岁,身体尚健,为国为民族求生存,决心抛弃一切,一心杀敌。万望你们勿以护国军时代看我,亦不应以大革命时代看我。专此布复,并望独立。”考虑到家中“颇为寥落”,又恰逢荒年,缺衣少粮,两位母亲“恐不能度过此年”。20多天后,朱德在万般无奈之下,亲笔给自己当年的发小“与龄老弟”写信求助:“……我以好友关系向你募贰佰元中币速寄家中朱理书收。”信中坦言“我十数年实无一钱,即将来亦如是。此款我亦不能还你,请作捐助吧。望你做到复我。”母子情,人间爱,一旦融入血液,烙进心灵,便将挥之不去。两个多月时间,连续四封家书写给亲人,拜托好友,变卖家产,募捐救母。拳拳大爱,令人动容。

父爱如山,万千柔情

都说女儿是父亲的“小棉袄”,彼此牵挂,相互温暖,对于朱德来说,又何尝不是。朱敏是朱德的女儿,小时在外婆抚养下长大。由于战事频仍,15岁的她被送到苏联莫斯科第一国际儿童院学习。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朱敏先是沦为德国法西斯的小囚徒,继而又被押送到德国集中营里服苦役,饱受磨难。直到1945年苏联红军攻克东普鲁士,朱敏才得以从集中营里出来。“从1941年春天到1945年夏天,将近五年时间,我让莫斯科这个亲切熟悉的地名成为爹爹信箱长长的空白!长长的空白,让爹爹越来越不放心。”朱敏在《我的父亲朱德》一书中如是说。1943年10月,朱德按捺不住内心的焦虑和寄盼,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给“朱敏女儿”写去一封信。信中道:“我们身体都好,朱琦已在做事,高洁还在科学院。兹送来上半年的像片两张。你在战争中应当一面服务一面读书,脑力同体力都要同时并练为好。中日战争要比苏德战争更迟些结束。望你好好学习,将来回来做些建国事业为是。”思女儿,寄照片,谈战事,道希望,温暖而又亲切。由于当时国际邮路遭遇战火破坏,在边境线停留一个多月,最后以“邮路中断,无法投递”之理由退回到延安。这封被岁月封存了8年的信,直到1951年夏天,朱敏从莫斯科来到北京爹爹身边,才得以看到。“毛笔写出来的浓重墨迹,让女儿强烈感受到了爹爹寄予我的厚望。”

1946年初,中苏间又恢复了正常的邮路通信。朱敏终于收到了“第一封”中国来信,是爹爹写来的。朱德在信上说:“苏联4年卫国战争也是中国国内抗战最艰苦的时候,而没有及时打听你的下落,让你受苦了,爹爹对不起你!全苏联都在遭受战争的苦难,我不能因为个人的事情麻烦苏联政府,想必女儿能谅解爹爹的……”。一声“对不起”,让人泪奔;一句“谅解爹爹”,诉说着父女间的万千情怀。敬爱的朱总司令,统率千军万马,纵横驰骋,何等威风。当下,在爱女面前,面对该死的战争,他老人家爱恨交加,谦卑和融,不禁让人唏嘘不已。

老总的儿女之爱,爱得深沉,严得具体。1965年4月9日,接到儿子朱琦在基层蹲点的情况汇报后,朱德很快回信,其中写道:“你这次蹲点的经验,是正确的,作为改变你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有很大益处。……现在去蹲点,向群众看齐,同吃同卧同劳动,深入到群众中去,就真正会了解社会主义如何建设,如何完成,就会想出很多办法,同群众一起创造出很多新的办法,推向前进。”信的最后明确告诉儿子:“今后工作要求在现场工作,使你更进步才不会掉队。”在父亲的关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朱琦在石家庄铁路局从练习生干起,学司炉,学司机,后来到机务段工作,踏踏实实在基层干。朱德表示满意。

德必有勇,德必有言

查阅相关史料,可清楚地看到1977年元月15日康克清给中央办公厅的一封信。信中写道:“遵照朱德同志生前嘱咐,现将他自发工资以来存放于中办特别会计室的存款(20306.16元)全部上交组织,另外他一件比较珍贵的白虎皮大衣也一并交上。组织上为了照顾朱德同志为他特制的一张新床和一辆手推车,现均退还给组织……”戎马倥偬,革命一生的朱老总临终前没有写下遗言,但他却十分清晰地对家人表达了他的遗愿。“革命者的遗产不是金钱,而是革命精神”,这是朱德教育子孙常讲的一句话。“我只有两万元存款,这笔钱不要动用,不要分给孩子们,作为我的党费,交给组织。”这是在他去世前不止一次对康克清同志的嘱托。他对孙辈们说:“我是无产阶级,我所有的东西都是公家的,我死后一律上交国家。我最珍贵的是屋里那张毛主席像,可以留给你们;我读过的书,你们可以拿去读。”朴实无华,发自肺腑;平凡伟大,可见一斑。

“父亲对我们子孙后代要求十分严格,绝不允许我们有一点比别人特殊的想法和表现。在他老人家看来,搞特殊化是‘万万要不得’的。1953年,我从苏联回国参加工作,父亲就让我住到学校去,并一再叮嘱我要住到学校宿舍,不要老回家,要好好工作,和群众打成一片。”女儿朱敏在一篇缅怀父亲的文章中吐露心声。朱德生活俭朴,言传身教,一以贯之。孙子朱和平在央视热播的《谢谢了,我的家》栏目中深情地说,爷爷常常教育我们的一句话就是:“粗茶淡饭吃饱就行,干干净净穿暖就行。”他的衣服除了会见外宾时穿得比较新,平时在家穿的以及床上盖的垫的都是补了又补还在用。儿孙们对此感慨良多,铭记在心。

朱德戎马一生,历经坎坷,党性坚强,平易近人,宽厚坦荡,在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心中享有崇高威望。1975年1月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朱德继续当选为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这是他第三次连任委员长。1976年3月6日,已是90岁高龄的朱老总挥毫写下“革命到底”四个苍劲雄浑的大字,作为条幅悬挂在房间,以此铭志。对此,他的战友、老伴康克清在回忆朱德的最后时刻中写道:“我想到老总的为人,想到他对我的希望,特别是他身前的‘革命到底’的遗言,我必须继承他的遗志,更加坚强,勇敢地担起未来的担子。……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先辈们的理想早一天实现。”

德必有勇,德必有言。朱德的家书及其最后的遗言、遗愿,既为有字书,也为无字书,折射出的是他立党为公、无私奉献、奋斗终生的共产党人的高贵品质和高尚情怀。这种品质与情怀,宛如他钟爱一生的空谷幽兰,骄而不艳,洁而不俗,国色天香,沁人心脾。别绪离愁的涌动和触碰之中,处处可见他将个人的小我、小家自觉融入到中华民族的大我、大家之中。他的公仆之心,齐家之道,雄阔而壮美,博大而深沉,历久而弥新。这是一笔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世代研读和珍藏。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