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15 05: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楚辞》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的读后感要围绕《楚辞》的哪些方面展开,如诗歌的艺术特色、作者的情感表达、历史背景等。
2. 结构安排: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应该具备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 引言:简要介绍《楚辞》的背景、作者及主要内容,引出你的观点。 - 主体:详细阐述你对《楚辞》的理解和感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a. 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楚辞》在语言、韵律、意象等方面的特点。 b. 作者的情感表达:探讨屈原、宋玉等作者在诗中的情感流露,如忧国忧民、愤世嫉俗等。 c. 历史背景:结合《楚辞》产生的时代背景,分析其社会意义和影响。 d. 个人感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对《楚辞》的感悟和启示。 - 结尾:总结全文,重申你的观点,并表达对《楚辞》的喜爱和敬意。
3.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 使用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避免冗长和啰嗦。 - 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增强文章的表现
当我拿起《楚辞》开始读《离骚》的时候,屈原便在我的心里复活了,我唤醒了他。
屈原款款走来。他的装扮依然新潮,就是以今天的眼光看,还是有些另类夸张:头戴高高的蕙草编成的帽子,本就高大的身躯更显挺拔了;上身披荷叶氅,随风飘摆,让他看上去风度翩翩,气宇轩昂;下身穿莲花缀成的裤裙,抬脚跨步,少了些羁绊,多了份敏捷和洒脱;肩上斜披揭车和江蓠编成的花环,香气甚至引来了几只蝴蝶,围着他上下翻飞;腰上佩着长长的青铜宝剑,和一只幽兰编成的佩纕,让他面容上的那股凛然正气更觉不可亵渎。
许是隔了二千多年的缘故,初读《离骚》,让我如堕云雾。好多字没见过,很多诗句里,字与词区分不开;太多的词,即便是常见字组成的词语,不知何讲。磕磕绊绊读了两遍,除了揣摩出三闾大夫的一些情绪变化,正如很多人所言,晦涩,难懂!我报怨道,“夫子,《离骚》好长呀,看不懂呢!”屈原我,“若知我,唯虔诚可至!”
这,我是很认同的。一部文学作品,若读,仅有喜欢是不够的,只有一份虔诚才会给人读下去的勇气和毅力,而且读一本书也是讲机缘的。就像我与《楚辞》,高中时学过了《涉江》,便暗下决心,将来一定要好好读读《楚辞》,至少要认真读一读《离骚》。然而这些年一直在生活的“苟且”里挣扎,尽管愿望存放心底没有丢掉,可三十多年过去了,终未得偿所愿。
2020年,偶然加入了同学老程组织的毛毛虫读书会,在微信群里与一帮孩子共同学习小古文。孩子们读书的热情很高,感染了我,带动了我,群里的课几乎就没落下过。几位主讲的老师,要么是有教学经验的中学教师,要么是有才华的大学老师,要么是有学识的历史学者,就是小毛毛虫自己讲课也很有两下子。从这里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古文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这也为读《楚辞》做了很好的铺垫。
群里不止一次讲过屈原。有一天读《渔父》,看到大家情绪高涨,蒙在心底多年的愿望一下子萌发了。“谁愿意和我一起读《楚辞》?”提议立刻得到了几位老师和家长的响应。“好吧,我们分头去读,做好笔记,到时候互相交换,这样可以提高读书效率,适当的时候给孩子们讲讲课!”
说干就干,立刻找出了原存的一本《楚辞》,从《离骚》读起。《离骚》公认不好读,但积攒了几十年的劲头,此时犹如汇成的滔滔洪水,有些不可阻挡了。先从基础工作做起:注音,甄别词语,释义,把原诗翻译成白话文,一旦这些工作完成,再找有关资料来读,比如司马迁的《屈原贾生列传》,一些研究楚辞的专家的著作,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屈原的精神和情怀。
我从网上找了《离骚》原文,复制后粘贴到写作软件上。另购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以及不同版本的《楚辞》,以备资料的查找和甄选。从《离骚》的第一行第一个字动手,遇山开山,遇水架桥,慢慢梳理,步步推进,就像自己在创作《离骚》,情绪也是很饱满的。
读《离骚》让我有种爬山的感觉。一句诗就像一级石阶,登一级再上一级,只能一步一个脚印地来。有时自觉攀了很多台阶,可抬头望望,前面的台阶就像延伸到了云端,还是望不到头。但屈原的人格魅力吸引了我,给毛毛虫们许下的愿,也另外给了我一份动力。我把所能利用的空隙时间都用上了:早晨早早起床是一定要读的;上班办完了业务抓紧读一段;中午吃饭前后必须要读;晚上推掉了所有的应酬,有时会读到夜深。如屈原所说“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感觉此时我就是那只凤鸟,正在不停地飞腾赶路。
和屈原朝夕相处,我已完全走进了他的世界,与他成了忘年之交,不分时间,不分场合,只要得空,我们随时会聊上几句。有时在媳妇的牛肉摊上帮忙,来了兴致,便找个地方纵情诵读起来。读《离骚》怎能不去诵读呢?诵读能更真切地感知屈原,领会屈原,感情自然而然就和屈原融合在了一起。我从网上找来方明老师的一段诵读,听了一遍又一遍,揣摩,模仿,反复练习。如今再诵《离骚》,流畅,感情把握也到位。每次诵读,只觉浊气下降,一股阳气从心底冉冉升起,诵完,犹如打通了经脉,身体顿感轻松了很多。是呀,《离骚》近三千字,字正腔圆读下来,对肺活量的提高可是相当有帮助的。
正当紧锣密鼓读《离骚》的时候,齐鲁医院通知媳妇去做胃底息肉摘除手术。这些年忙忙碌碌,我们很少离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虽然很想走出去,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可沦陷于“江湖”,想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不容易,真的是身不由己啊!如今开车行驶在去医院的高速路上,顿时有种“跳出三界外”的感觉,摆脱了生活中缠人的“苟且”,正好借这个机会把《离骚》读个痛快!好在媳妇的手术小,没有太大的心理负担,不至于影响我读《离骚》的情绪。
因为疫情,医院的病房严禁随便出入,这倒可以让我更心无旁骛地读《离骚》。在医院的五天里,和屈原没日没夜泡在一起,除了吃饭、睡觉,我们两个如影随形,聊得不亦乐乎。
初读《离骚》,感觉全诗太长了,长得似乎让人喘不上气。加之古今语言变化太大,确实让人望而生畏。可一旦读进去,尤其是读懂读熟,诗人的表达便清晰起来,全诗也有了脉络感。而每读一次,那种酣畅淋漓、荡气回肠的感觉,立时荡净了胸中所有的不良情绪。
对《楚辞》,对《离骚》,对屈原,我自认是有一份虔诚的。《离骚》问世二千多年,有虔诚之心者,世世代代不知有多少人呢!屈原的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九死不悔的执著精神,上下求索的探索精神,独立不迁的人格精神,众醉独醒的个体精神,历来为后人景仰和感叹。这些精神散发出的人文魅力,给人以熏陶,给人以鼓舞,这也是《离骚》强大生命力的根本之所在。
《离骚》所表现出的浪漫主义的色彩,不知迷倒了多少文人墨客。屈原围绕着进还是退、从流还是守志以及去与留的问题,充分调动比喻、夸张、象征等艺术表现手法,糅合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和自然现象,为我们描绘出一个实虚交织、场面宏伟壮丽,想象丰富奇特的意境,把诗人的矛盾与坚定表现得淋漓尽致。
《离骚》是辞赋,做为诗歌的特质,它的感情因素和音乐性是无与伦比的。全诗近四百句,两句一节,每句基本为七或六个字,启句都用语气词“兮”,使全诗形成了一种恢弘的气势,诗句如大海中一波波的浪涛,踏着相同的频率排山倒海般涌来,浩浩荡荡,连绵不绝,涤荡着读者的灵魂。而这种鲜明、统一的节奏,呈现出了韵律之美。
《离骚》的语言,整齐中见错落,骈句、警句不断。这些句子灿若星辰,诗意浓烈;其描述直捣心扉,犹如锤击,铿锵有声。诵之,气息吐纳舒卷自如,激昂慷慨而无倦怠之感;读之,代入感强,感染力也强,好像有一股强大的吸引力,让人欲罢不能。诗人的情绪呈螺旋式攀升,直至诗的最后,也是高潮部分,猛然从辉煌的幻想世界跌回到现实,大梦顿醒,心理落差激起了强大的冲击波,击穿了五脏六腑,千疮百孔。
《离骚》从总体上看,还兼具了散文的特质,这让内容的表达更丰富,情感表现得更奔腾更澎湃了。
标注词语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汉字的来龙去脉,让我一次次惊叹:想不到这个字的本义是这样啊!之所以如此解释,原来背后隐藏着一个故事呢!比如“三后”“后辛(纣王)”中的“后”,有的楚辞版本只解释为“君主”,通过查阅资料,“后”是夏商周三朝对活着的君主的称谓,君主死了才称“帝”。这让我深刻体验到汉字的博大精深,从一个侧面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光辉灿烂!
我相信,屈原肯定对一句话深有体会,“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站在齐鲁医院消化内科的病房楼里,望着窗外那几座古色古香的建筑,我在想,如果屈原穿越到现在,他会做些什么呢?他会忙成什么样?要知道,如我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天天忙碌,都忘了人还会生病,也无暇生病哟。“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有治国安邦之才,却遭人馋言而见放,对家园故国深切的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无奈,两种情感交织在一起,互相冲击,宁可自沉于汩罗江,也绝不流从于世俗,他对现实该是多么失望啊,想像着屈原抱石沉江的壮烈场面,不禁潸然泪下了。
屈原是不幸的,他的传奇,他的不朽诗作,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屈原一次次被人唤醒,这笔财富便汩汩而涌,不枯不竭,滋养了后世中华儿女的灵魂,这又是我辈之幸。
读《离骚》,走近屈原,感受屈原,那是受用终生的事,是必做不可的事。梁启超先生说,我们生在这片土地上,就应该具备欣赏《楚辞》的能力,否则就会对不起自己,虚生此国。
自开始读《离骚》,我经常在群里汇报读书进度,开玩笑说,“毛毛虫们,我正在准备一顿大餐,等等哈!”但是,大餐再美味,得一口一口自己吃,我只是负责端到你面前而已。这顿大餐,什么时候吃都是热气腾腾的,吃下去,就是吞下了一块"能量石",让你终生都能得到能量补充。好吧,大餐已经端上桌,什么也不说了,那就立刻用餐,希望你也享受这个过程!
作者:米兆军,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禹城市作家协会会员。工作之余喜欢嚼文咬字,用文字记录生活,构筑自己的精神家园
壹点号 永丰之园
【读书者说】
作者:彭鸿程(贵州商学院副教授)
汤炳正先生曾被本师章太炎先生许为“承继绝学惟一有望之人”,后生小子何敢望其项背?然读罢《屈赋新探》,不禁深深被其吸引。这部难得的经典不仅仅益人神智,更能示人轨则,引领人们去思考学术之意义和生命之价值。不管时间过去多久,我都会认为,《屈赋新探》会越来越绽放其璀璨的光芒。是以不揣固陋,对其中的方法论稍做评述,俟大雅教正。
《屈子行吟图》李克玉绘资料图片
《屈赋新探》首先树立的是研究方法的标杆。诚如训诂学者郭在贻先生所言:“本书一方面继承了清代乾嘉考据学派实事求是、无征不信的朴学家法,在具体问题的考证中熟练地运用了古音学、训诂学的方法和知识;同时,又涉及历史地理学、神话学、民俗学、语言学、美学,把这些学科沟通起来,对楚辞进行综合研究。这也是前贤和时人很少能做到的。既然材料和方法都有重大的突破,则本书能在楚辞研究上开辟一个新纪元,从而取得超越前人的新成就,便不奇怪了。”(《旻盦文存中编·楚辞要籍述评》,《郭在贻文集》第三卷)郭先生强调汤老楚辞研究开辟新纪元得力于其材料和方法上的重大突破。此诚不刊之论。赵逵夫先生曾经以《突破·开拓·治学方法:读汤炳正先生的〈屈赋新探〉》为题,揭橥汤老学术之示范意义。笔者在此基础上,也贡献一点学习体会。
一
自觉继承、接续清代乾嘉考据学派传统,彰扬章门小学家法。
乾嘉考据学,漆永祥先生认为,其与历代不同之处在于:“在考据学诸学科中,以小学为先导与枢纽,小学之中又绝重音韵学;四部书重经史子集兼治但又以经史为主;考据与义理兼治但又偏重考据;词章之学与释道之学被排斥在学术以外。”翻阅《屈赋新探》一书,“小学之中又绝重音韵学”这一特点非常明显。
《屈赋新探》汤炳正著商务印书馆
音韵学是作为语言学家的汤老解剖屈赋的手术刀,是很重要的学术工具。而作为章门“承继绝学唯一有望之人”,他的音韵学成就却似乎没有得到足够的应有的重视。像何九盈《古汉语音韵学述要》、唐作藩《汉语语音史教程》等书均没有提及。也许是楚辞学专家的光辉掩盖了这一突出面。应该说,正因为音韵学的介入,屈赋中许多疑难才得以解决或获得比较可信的解释。从开篇《〈屈原列传〉理惑》,到终篇《〈楚辞韵读〉读后感》,每一篇都充分运用音韵和与之相得益彰的训诂手段。兹不列举。而对于音韵的研究,汤老不无真知灼见,其《〈楚辞韵读〉读后感》提出自己研究上古韵部的见解:“在‘考古’的基础上进行‘审音’,要稳当一些;而在‘审音’的前提下进行‘考古’,就要危险些。”
音韵、训诂以及文字是中国语言学(古代称小学,不能完全等同)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语言学是研究中国古典文献与文化的根基。经过语言学的严格训练,下笔自然会很慎重,很严谨。同时,中国语言学,在一定意义上,是中国的逻辑学和哲学(语言本身就有语言哲学)。每一个概念,每一个训诂,每一个声韵,每一个字形,都需要经过审慎的、严谨的思考和论证,然后再精准地表达出来。语言学家承担着中华文化存亡继绝、发扬光大的使命,是如此的庄严而神圣。汤老作为语言学家,他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屈赋新探》在此等意义上,与其说是楚辞学著作,不如说是一部语言学专著、杰出的音韵学著作。
二
背诵经典,读书得间,极具问题意识。
汤老从小就背诵四书五经。其童子功是我们今天的大多数年青学者所缺少的。《屈赋新探》旁征博引,四部书籍比比皆是。多见清代乾嘉考据学派学者著述。如王念孙、何焯、戴震、孔广森等。这无疑指示我辈小子以读书门径,亦即来新夏先生所言“读古书当读清人著作”,因“清人校读整理古书,为前人揭幽隐,为后学辟捷径,其功至伟”。
《〈楚辞〉成书之探索》是汤老读书得间、从无疑处有疑的代表作。《楚辞》编纂于刘向,已成为学术界的定论。但汤老追根溯源,加以探讨,发现《楚辞》篇目编排的原始顺序和今本不一样,得出“《楚辞》一书的纂成,既非出于一人之手,也不出于一个时代;它是不同时代和不同的人们逐渐纂辑增补而成的”这一结论。
三
重视“二重证据法”,以历史的发展的眼光“斟酌吸收”学术前沿成果、海外研究成果。
王国维指出:“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唯在今日始得勾之。虽古书之未得证明者不能加以否定,而其已得证明者不能不加以肯定可断言也。”出土文献的登场,能解决历史中的很多问题。但在汤老这里,出土文献同样适用于解决文学研究的若干问题。像《历史文物的新出土与屈原生年月日的再探讨》一文,为了解决“摄提贞于孟陬”这句话在解释上的分歧,对“利簋”铭文加以考释;发现“解放前长沙出土的战国楚帛书,以夏历为序,其中所标十二月名,跟《尔雅·释天》完全一致,不过文字的形体略殊”。《〈九章〉时地管见》结合出土文献《鄂君启节》,大致梳理了屈原的流放路线。
学术前沿的研究成果,汤老非常熟悉。值得一提的是,汤老不废日人研究。《〈屈原列传〉理惑》一文自言:“又如日本泷川龟太郎《史记会注考证》于屈传‘终不悟也’一段下引日本学者中井积德曰:‘怀王既入秦而不归,则虽悟无益也。乃言‘冀一悟’何也?’可见此段疑案,不仅古今同感,亦中外一致。”又如,《历史文物的新出土与屈原生年月日的再探讨》引用到日本学者新城新藏的“战国长历”。古今同感,中外一致,不禁让人想到钱锺书的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谈艺录》)。
汤老在引用他人成果时,论文部分往往能够详细标明。而且善于运用追根溯源的研究方法来梳理学术史。如《历史文物的新出土与屈原生年月日的再探讨》推算屈原具体生年月日时,罗列清代刘梦鹏、曹耀湘、邹汉勋、陈瑒,近人郭沫若、浦江清、林庚等人的考察,不啻一部生年考察史。《论〈史记〉屈、贾合传》在挖掘屈、贾思想共同点时,对春秋时代起儒家思想在楚国的传播进行条理,相当于一部楚国儒家传播史。这些虽属于基本的研究方法,但可以见出汤老深厚的研究功力。而在追溯学术史时,汤老往往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发展的眼光看待其他人的学术见解,如《论〈史记〉屈、贾合传》中,他特别提到郭沫若先生新中国成立前后对屈原思想研究的差异,认为“郭沫若同志不过在不同的时期各见其一端而已”。这种辩证的评价,实事求是的态度折射出老一辈学者对学术研究的严谨认真的态度和广阔的胸怀,值得后生晚辈不断地学习。
《屈赋新探》是一部难得的学术经典,“非功底扎实而又治学谨严者,是断断写不出这样著作的”(借用张老文熊先生《〈义林〉序》语),后生小子如我,将会常读常新。
《光明日报》( 2020年08月08日09版)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