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写作《出上观后感》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14 22:57

写作《出上观后感》小技巧请记住这五点。(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出上观后感作文写作注意事项》
在撰写出上观后感作文时,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以确保你的文章内容丰富、结构清晰、观点明确:
1. "明确主题": - 在动笔之前,首先要明确你对出上观(如电影、书籍、展览等)的感受和思考的主题是什么。这将帮助你围绕中心思想展开论述。
2. "充分了解内容": - 在写作之前,确保你对出上观的内容有充分的了解。这包括故事情节、人物性格、艺术风格、文化背景等。
3. "组织结构": - 一篇好的观后感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 - 引言部分可以简要介绍出上观的基本信息,并引出你的主要观点。 - 主体部分应详细阐述你的感受、评价和思考,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情节发展或主题分类来组织。 - 结尾部分应总结全文,重申你的观点,并可能提出一些进一步的建议或反思。
4. "表达个人观点": - 观后感的核心在于个人的感受和思考,因此要确保你的观点具有个人特色。 - 避免只是简单地复述出上观的内容,而是要表达你对内容的个人理解和感受。
5. "深度分析": - 不要停留在表面的感受上,要深入分析出上观所传达的主题、价值观或艺术手法

电影《出山》真实展现邓小平的思想品格和博大胸怀

|姬政鹏

编辑|林 琳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和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4周年之际,8月16日,由王坪执导,董哲、王坪编剧,卢奇、安荣生、郑卫莉、宋晓英、张书田等主演,唐国强、刘劲特别出演的电影《出山》在京举行专家观摩研讨会,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张小光出席研讨会。

张小光在致辞中表示,影片着重展现了邓小平同志的领袖气质,体现了他热爱人民,关心人民疾苦,跟群众打成一片的伟人风貌,并在座专家对影片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背景下,深化国家改革的现实意义;主旋律影片尤其是领袖人物相关影片的创意和表现方式等方面进行探讨。

全方位展示传奇经历

艺术性再现伟人风采

1931年邓小平临危受命,担任中共瑞金县委书记。他以大无畏的勇气当机立断,顶着罢官杀头的危险停止了肃反行动,同时为所有在肃反中受到冤屈的苏维埃干部平反昭雪,赢得了瑞金广大干部的衷心拥护和爱戴。他果断决定开展边贸,一举扭转了会昌地区的物资匮乏状况,同时也为红军解决了一部分后勤问题。在下乡蹲点考察期间,他巧妙地解决了土地分配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成功完成了上级党组织和红一方面军总部交代下来的分地和征集公粮两项任务。

复出后,他励精图治,为了让国家的局面回到正轨付出了巨大的艰辛和努力,获得了全体党员干部和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和爱戴,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电影《出山》全方位展示了邓小平同志上世纪30年代、70年代两次落难在江西并重新崛起的传奇经历,艺术地再现了邓小平同志坚持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注重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忧国忧民勇于担当的高尚情怀以及坚韧不拔、坚持真理的革命风采和人格魅力,真实表现了作为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思想、品格和博大胸怀。

王坪坦言:“这个片子很不容易,过去不知道拍领袖片子这么难”。据他介绍,影片从筹备到拍摄完成历经四年时间,期间遇到了方方面面的困难,依靠多方的帮助和主创人员的坚持才最终制作完成。王坪希望观众能通过这部影片,更真实地了解历史,充分理解“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大事不虚、小事不拘

体现电影人的文化责任和文化担当

会上,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李准,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会长许柏林,电影剧作家、评论家赵葆华,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胡智锋,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电影所所长刘汉文,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副所长、研究员赵卫防,《文艺报》艺术评论部主任高小立,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索亚斌,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左衡等电影界专家学者分别发言,深刻挖掘了电影《出山》的历史价值、现实意义和精神内涵。

与会专家表示,片中所有重大历史事件都严格符合基本历史事实,真正做到了大事不虚、小事不拘,体现了电影人的文化责任和文化担当,为改革开放40周年献上了电影人的一份厚礼。李准表示,影片非常符合重大题材的要求,“是完全按照重大题材严格要求拍摄的一部真正的重大题材影片,而且现在这个时候来播出,正是时候。”

“电影风格写实,在领袖的塑造上,尽可能的还原了本真,从表演、化妆、表演等方面表现都属上乘,由于影片呈现的是两段时空,期间相差四十年,要选两组演员,但从最后的成片效果上来看,在脸形和气质上,都体现出了较强的延续性。”高小立如是说。

用平民视角展现时代变迁的结构力

专家同时表示,影片没有采用宏大叙事的创作手法,而是从平民视角出发,为作品带来了时代变迁、艺术变迁的结构力。

赵葆华就表示:“影片通过平民视点来回首领袖的生活经历,平民视点的好处就是了解人民的疾苦和诉求,审视深刻独到,从而寻求到叙事动力以及人物行为的动力,影片采取一种身份和视点的转换,没有宏大叙事,更多是利用举重若轻的艺术表达,表面很平实,但其中蕴含很大的力量,这一点值得赞赏。”

此外,尹鸿、赵葆华等专家还在影片的宣传和发行层面提出了意见或建议。

据悉,影片《出山》由山东电影制片厂、广西天昌投资有限公司、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电影频道节目中心、重庆笛女阿瑞斯影视传媒有限公司出品,将于8月22日全国上映。

声明

文章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欢迎分享至朋友圈获取授权请点击“阅读原文”

商务合作微信:214742506

话剧《出山!》:讲好脱贫攻坚“贵州奇迹”背后的故事

话剧《出山!》剧照

在贵州“2020年现实题材优秀剧目展演季”上,由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贵州文化演艺集团打造,贵州省话剧团创排演出的大型脱贫攻坚话剧《出山!》重返贵州省国际会议中心剧场。在重返剧场当晚,《出山!》收获了“看戏时,剧场鸦雀无声”“谈观后感时,热泪盈眶”的真实回馈。

讲述易地扶贫搬迁故事的话剧《出山!》,将贵州188万人“集体搬家”故事的切入点,落在贵州彝族深山的盘山村。少数民族村寨整乡搬迁进程中,村支书阿诺嘎带领搬迁攻坚队员,攻克村民“故土难离”的观念,以及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和恐惧,最终带领村民走出生存困境之山,走出观念禁锢之山,逐梦幸福和希望的故事。继2019年年底首演后,经过对易地扶贫搬迁小镇的再次采风、3次研讨、7次修改,及6个月的复排。“如果说一年前的版本,更着力于展现贵州易地扶贫搬迁的不易和成就,那一年后版本,我们更着力于展现彝族文化,注重剧目主题内涵,让‘彝族文化占C位’。”贵州省话剧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常晖表示。

120分钟的戏,能把贵州188万人“集体搬家”的故事讲透彻吗?“不能。”在编剧曹海玲眼里,《出山!》并不是一台讲政策的戏。“而是让更多的人知道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辛酸,以及贵州奇迹创造的不易。”剧情对“民族文化心理”进行诠释演绎,“讲脱贫攻坚故事不是喊口号,不是以讲透政策为目的,更不是强加‘主角光环’,抬高人物形象。”在曹海玲看来,把“讲政策的戏”写出“人生况味”,不能违背的规律就是“以小见大”,“从真实发生的小故事切入,展现的就是易地扶贫搬迁的贵州奇迹”。

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和“标志性工程”。完成188万人“集体搬家”的贵州,创造出“搬得出”的奇迹,但如何“稳得住、能脱贫”,是需要巩固和面临的突出问题。因此,主创人员对结尾处进行留白。“出山是贫困群众对战胜贫困的信心和希望,但乡村振兴依旧在路上。”在《出山!》的导演、国家一级演员宋国锋看来,去“尾”存“真”将让剧目更有味道,更有力量。

大幕落下,艺无止境。常晖表示,未来贵州省话剧团还将继续对《出山!》进行细节优化,努力探索更丰富的人物内心,继续讲好脱贫攻坚“贵州奇迹”背后的故事。

来源: 《中国艺术报》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