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15 12: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厂家观后感的作文时,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明确主题": - 确定作文的主题是关于厂家的哪些方面,如产品质量、生产流程、企业文化、售后服务等。
2. "收集信息": - 在写作前,充分了解厂家的相关信息,包括历史背景、产品特点、市场表现等。
3. "结构安排": - "开头":简洁地介绍厂家概况,引起读者的兴趣。 - "主体":详细描述观后感的主要内容,可以分几个部分来写,如产品体验、服务感受、企业文化等。 - "结尾":总结观点,提出建议或展望。
4. "客观评价": - 尽量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避免主观臆断和情绪化表达。
5. "细节描写": - 使用具体的事例和数据来支撑你的观点,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6. "语言表达": - 使用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句子和词汇。 - 注意文章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7. "以下几个方面是写作时需要特别注意的":
- "产品评价":描述产品的外观、性能、质量等方面,并与同类产品进行比较。 - "服务体验":分享在购买、使用、售后等环节中的服务体验,评价服务的专业性、及时性和有效性。 - "企业文化":
“
现在走路都走不成
有病不吃药
就喝那个驼奶粉
买了差不多二三十箱
”
套路相似的推销电话
2021年上半年,在河南省部分地区有老年人陆续接到话术相似的推销电话,打电话的人都自称叫杨闵(化名),在电话里向对方介绍积分兑换活动,表示可以用几百元的价格买到原价几千元的产品。
报案人王娟(化名)的工作就是打这些推销电话。王娟所在的公司名叫23度集团,办公地点处在河南省漯河市繁华的闹市区。
王娟在公司工作了一个月左右就感觉到了不对劲。王娟说,每天要给几百个老年人打电话,但并不清楚这些电话号码等详细信息是从哪里来的。此外,23度集团在电话里推销的产品种类丰富,涉及驼奶粉、石英表、乳胶枕等多种类型的商品,但是王娟却从来没有在公司见到过这些商品。于是王娟向公安机关反映了公司可能存在的违法行为。
警方化装侦查获取证据
接到王娟的举报后,漯河警方判断23度集团很有可能涉嫌电信诈骗,随后立案进行侦查。为了获取23度集团涉嫌诈骗犯罪的证据,警方对23度集团的组织结构以及所有销售环节展开了全面调查。
警方派办案人员化装侦查,以应聘的名义打入23度集团内部。办案人员发现,23度集团的管理非常严格。他们宣称,公司的主要业务是电话购物,所以非常注重话术培训,每一名员工入职前都要经过严格的话术培训。
办案人员获取到一份23度集团业务员使用的话术单,话术单里对产品的功能疗效和优惠价格进行说明后,还会介绍购买商品得积分抽大奖的活动,表示可以用积分兑换到更多的优惠。然而,被害人都表示自己没有参与过抽奖和积分兑奖活动。
经过侦查,办案人员还发现,23度集团会定期支付一笔快递费给一家快递公司。根据快递公司负责人提供的线索,办案人员循线追踪,找到了23度集团发货用的仓库,并根据嫌疑人售卖的驼奶粉包装上面的生产厂家电话,与厂家取得了联系。然而,这家工厂生产的是成本只有几元钱一罐的固体饮料,但却被23度集团冒充为驼奶粉,以远高于此的价格出售。
诈骗资金高达1000余万元的团伙终落网
经过一段时间的侦查,警方发现,23度集团是一个以电话推销的方式,利用虚假宣传、夸大疗效等手段,专门针对老年人实施电信诈骗的团伙,而举报人王娟工作的地方,只是以尚威(化名)为首的诈骗团伙设置的窝点之一。
2021年6月11日,漯河市公安局组织300余名警力,对以尚威为首的诈骗团伙进行了集中统一收网。
本次行动中,警方扣押作案电脑200余台,手机200余部,查扣涉案车辆5辆。经初步查证,该案涉案资金高达1000余万元,被害人人数众多,达6万余名,涉及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而且全部是老年人。
这些被害人中,大部分直到警方主动和他们联系时仍未意识到自己被骗了,有些被害人即使意识到被骗了也没有选择报警。
目前,尚威等主要犯罪嫌疑人因涉嫌诈骗罪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已被检察机关提起公诉。
普法时间
pufashijian
Q: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日益增长,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成为被诈骗的重点人群。如何保障老人们的合法权益,从而有效防止他们上当受骗?
A:
老年人虽然阅历丰富,但是相比年轻人,他们接触社会的频率和机会比较少,了解的信息也不太全面,因此他们的防骗意识比较低。不法分子恰恰就是利用了老年人的这些弱点,抓住了老年人的心理来设计各种骗局。同时老年人都比较节俭,因此特别容易掉入一些扫码送礼、免费聚会的诈骗陷阱。由于内心孤独,缺乏倾诉的对象,许多老年人特别容易轻信他人,不法分子就针对老年人这样的心理特点,通过和老年人交流来获取老年人的信任,进而进行推销诈骗。另外,老年人对养生保健产品有比较大的需求,不法分子将食品,甚至是不合格的产品包装成包治百病的神药来实施诈骗行为。
针对这些情况,做子女的要主动关爱父母,关注他们的各项需求,告诉老年人各种诈骗的方式和手段。老年人自己也要多看新闻,熟悉媒体揭露的诈骗手段,多和子女沟通,听取他们的意见,切勿相信神奇偏方,身体不适的时候要去正规的医院就诊,遇到不法分子也要及时举报。
案件来源 |《今日说法》节目《诱人的推销电话》
记者 | 李莉
来源: CCTV今日说法
27年前,陈兆海站上了“夏天一身汗、冬天两头寒”的工程测量岗位。
27年后,水利工程测量工具从测深杆、测深锤升级到回声测深仪,从单波束发展到多波束,从点状、线状测深发展到带状测深,他还在这个岗位上。
27年来,陈兆海只干了一件事:“测量点和线”,只是数量需要以“上百万个”来计算。
回顾职业生涯,全国劳模、中交一航局三公司工程首席技能专家陈兆海十分感慨:测量就像是工程的“眼睛”,越是投入其中,越会觉得那些点和线已经融进了自己的生命。一个个大国工程的精准落成,让他丈量出的上百万个数据有了特别的意义。
27年“测量点和线”
个子不高、脸庞黝黑的“粗人”陈兆海,干着一项“细活”。
3到5厘米,这是陈兆海眼中无数个不能超过偏差的数据。30万吨级矿石码头、首座航母船坞、大连跨海大桥、大连湾海底隧道……人们眼中震撼人心的奇迹,在他眼中是无数个点线交织。
0.5秒,这是陈兆海所使用全站仪的精度。船上、桥上、隧道里,他习惯闭上左眼、用右眼观测数据,多年来成了“大小眼”。每一个工程项目,他都是带着仪器第一个进现场做开工前施工放样,等到工程全部竣工验收合格了,最后离开。
2004年,陈兆海参建的大连港30万吨级矿石码头工程进入大干阶段,当年还没有使用GPS技术,只能用“打水砣”的方式来检验基床平整度,为了在一个月仅有两次的大潮中安装更多沉箱,他常常一连几天吃住在海上,最长一次在沉箱上待了26个小时。
40多斤的“测深水砣”,每天要扔上百次,而且必须追着海流一路小跑出去。深冬,冰冷狂暴的海风打在身上,陈兆海的眉毛和胡子结满冰霜,溅起的海水将衣前襟冻成了“冰甲”。
受水流、水深及尺深形变等因素影响,测深读数时间必须在配重触及海底的2、3秒内完成,最佳读数时间不足1秒,常人根本来不及反应。不服输的陈兆海一练几个月,把所有工闲时间全部拿来练眼力和反应速度,硬是把一整套快速读数方法练成了肌肉记忆,靠人工测量将沉箱水下基床标高精度控制在10厘米以内。
陈兆海为水下基础施工提供的准确数据,保证了沉箱安装的高效推进。该工程最终荣获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
让仪器长出“手脚”站稳海底
2018年初,大连湾海底隧道项目启动,海况地质十分复杂,多礁石多溶洞。作为我国在严寒海域建设的首条沉管隧道,要求超差精度为5厘米,而首次水下扫测数据与现有基床整平验收数据比对相差10厘米。
“当时使用的是二维单波束测深系统,一条小鱼吐出的泡泡都会影响测深结果”。陈兆海前往设备生产厂家调研,到港珠澳大桥项目和深中通道项目现场学习。多方奔走后,引进了一套可以三维扫测的多波束设备。
有了“金刚钻”,陈兆海和工友们信心倍增。此时,新问题出现了。海底隧道施工环境远不如陆上安稳,风浪颠簸是常态,极大影响了多波束设备的精准度。
“仪器不能自控水平,我们可以帮它‘长’出手脚”。受折叠伞启发,陈兆海提出为多波束系统的五个分部仪器定做连接架的想法。
他拉着测量和机务班组分析换能器、姿态仪、主副天线和辅助传感器等仪器之间的几何关系,研究支架的长度和材质。4个月里,材质从角钢、镀锌铁管换到不锈钢方管;支架的长度从3米、2.7米再换到2.5米,多次改进后,终于研发出一款可拼接、适合任何船型的拆卸式连接器,让仪器长出了抓住船舷和站稳海底的“手脚”。
10厘米、7厘米、5厘米……连接器稳定后的测量效果一路精准。单波束6小时的工作量,多了手脚的多波束设备仅需30分钟。“只要你想干,没有干不成的事!”说起技术创新,陈兆海语气坚定。
错过儿子出生,却有着遍布重大工程的徒弟
随着公司改革转型步伐加快,陈兆海一年到头在遍布全国的重点项目穿梭奔波,足迹留在了从长白山麓到南海岛礁的无数工地。2007年开始,公司项目多点开花,他带着50多名年轻测量工承担起7个工程项目的测量工作。
妻子临产时,陈兆海在香炉礁船坞项目现场正忙得不可开交。接到陪产电话,妻子在电话那头泣不成声,他却因为忙碌不得不挂断电话。
有件事让陈兆海心里很不是滋味。有一次,久未归家的他去幼儿园接儿子放学,站在园外,看着儿子蹦蹦跳跳往校门口来,却停在他边儿上东张西望地找爸爸。“儿子竟认不出我的样子了!”陈兆海在那一瞬红了眼睛。他没有亲眼见证儿子的出生,甚至都没有好好抱过他,又怎敢期待儿子一眼就认出他。
如今,陈兆海的弟子已遍布公司境内外所有重大工程:2014年,徒弟张强荣获中交集团技术能手称号;2018年,徒弟管仲春荣获京津冀协同发展一体化建设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工程测量比赛二等奖、中交集团技能大赛二等奖。
虽然有着傲人的荣誉,带着出色的徒弟,陈兆海依然20多年如一日,每天清晨踏着轻松的步伐走上岗位,一次次让茫茫的陆地转换成点、线、面。(工人日报记者 刘旭)
责任编辑:曹玥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