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15 13:50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潇潇读书笔记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要明确作文的主题,即潇潇读书笔记的主要内容。这可以是书籍的主题、作者的思想、人物的性格特点、故事情节等。
2. 结构安排:一篇好的读书笔记作文,需要有一个清晰的结构。一般可以按照以下顺序来安排:
a. 开头:简要介绍书籍的作者、书名、出版社等基本信息,并点明自己的观点。
b. 主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i. 介绍书籍的主题、背景和故事情节。
ii. 分析作者的思想和观点,以及这些观点对读者的启示。
iii. 探讨书中的人物形象、性格特点及其对读者的影响。
iv. 结合自身实际,谈谈阅读这本书的收获和感悟。
c. 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自己的观点,并展望未来。
3.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a. 词汇丰富:使用丰富的词汇,使文章更具表现力。
b. 句式多样:避免单调的句式,使文章读起来更有节奏感。
c. 表达准确:用准确的语言描述书中的情节和人物,避免误解。
4. 突出重点:在写作过程中,要突出潇潇读书笔记的重点内容,使读者能够抓住文章的主旨。
5. 引用适当:在论述
9月20日下午两点半,潇潇上播好读书栏目,主要讲《如何阅读一本书》。
潇潇说这本书是一个工具书,趣味性没有那么强,大家可以看需要去看,先读目录,看哪一个部分是自己需要的。
这本书里面介绍了阅读的四个层次,逐层的理解,越看越深刻。
拿到一本书,可以先看标题,知道这是关于什么的,再看图片,图片也能给出信息。
看目录比较重要,从目录可以看到哪些地方是我们感兴趣的,也可以知道书的总体内容。孩子先读目录是一个很好的习惯。
以《兔子坡》为例,潇潇讲了如何一步步的理解一本书。
视频加载中...
写下来印象更深刻,用笔记下来自己的感受,和印象深刻的地方。
这次潇潇推荐的书是小学低年级的读物,有些孩子还不能独立阅读,所以很多书是带拼音的 。
《没头脑和不高兴》很快就卖货光了,这本书让孩子们通过故事明白道理,而不是像很多家长一样不停的唠叨。
家长读这本书的时候,回想起自己的小时候,能更好的跟孩子共情,理解孩子的小错误。
海岸 sea coast
海洋和陆地相互接触和相互作用的地带。它包括遭受波浪为主的海水动力作用的广阔范围,即从波浪所能作用到的深度(波浪基面),向陆延至暴风浪所能达到的地带。
世界海岸线长约44万千米。中国海岸线长1.8万余千米,岛屿岸线1.4万余千米。在漫长的海岸带蕴藏着丰富的生物、矿产、能源、土地等自然资源。还有众多深邃的港湾,以及贯穿内陆的大小河流。它不仅是国防的前哨,又是海、陆交通的枢纽。自古以来,海岸一直是人类经济活动频繁的地带。
1. 研究简史
19世纪以前,海岸研究处于地形描述和资料积累的初始阶段。
1909年,美国W.M.戴维斯在构造、营力、时间三要素的基础上,提出上升、下沉海岸的侵蚀轮回学说,建立了海岸发育的系统概念。
1919年,D.W.约输孙的《海岸过程和海岸线发育》一书问世,使海岸地貌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0世纪40年代以来,随着军事和海岸工程建设的需要,海岸地貌学进入动力机制的研究阶段。
苏联V.P.津科维奇在《海岸发育的基本理论》一书中,从动力学观点,阐明了海岸堆积地貌的形成机制。
D.L.英曼通过海滩观测,阐明了近岸带的泥沙运动和海滩地貌特征。
C.A.M.金的《海滩和海岸》(1959)一书,系统地论述海岸发育的动力过程。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运用新技术并结合物理和数学模型,海岸研究正向半定量和定量方向发展。
中国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逐步开展了海岸动力过程的研究。1964年在温州进行了中国海岸带第一次试点调查。1979年在温州开展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试点,1980年后,逐步在沿海各省市开展“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几十年来,中国海岸研究已经积累了大量资料,对海岸发育过程和海岸演变规律,特别是对淤泥质海岸研究已取得不少成果。
2. 海岸的组成
在垂直于岸线的海岸横剖面上,有下列组成部分(图1)。
图1 海岸的组成
2.1. 海岸(狭义)
紧邻海滨,在海滨向陆一侧,包括海崖、上升阶地、海滨陆侧的低平地带、沙丘或稳定的植被地带。
2.2. 海滨
又称海滩。从低潮线向上直至地形上显著变化的地方(如海崖、沙丘等),包括后滨和前滨。有人认为海滩尚应包含与海滩发育过程密切相关的水下部分。
①后滨。由海崖、沙丘向海延伸到前滨的后缘,其上发育暴风浪所形成的滩肩,有高度不大的陡坎或陡坡。滩肩向海一侧的边界为海滩坡度突变处,称肩顶或滩肩外缘。
②前滨。肩顶至低潮线之间的滩地。邻近肩项的前滨部分,通常坡度较陡,也称滩面。
2.3. 内滨
自低潮线向海直至破波带的外界。有些内滨存在水下沙坝和水下浅槽。
2.4. 外滨
破波带外界向海一侧的底部较平缓地带(也有人认外滨从破波带外界起延伸至陆架边缘为止)。但有些学者未划出内滨,而将自低潮线开始的向海延伸部分(包括上面的内滨)统称为外滨。
2.5. 近岸带
包括海滩和水下泥沙活动的地带,在水深10~20米的范围内。
3. 海岸发育的因素
地质构造和地壳运动奠定了海岸发育的基础。但在第四纪时期,冰期和间冰期的更选,引起大幅度的海面升降变动,导致海侵和海退,使海岸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直至距今6000~7000年前,海面上升到接近于现代海面的高度,构成现代海岸的轮廓。自此,进入现代海岸发育阶段。
3.1. 海浪作用
海浪在塑造海岸中是最积极、最活跃的动力因素。它具有巨大能量,对海岸或海岸建筑物产生巨大冲击力;在近岸物质搬运和堆积方面也起重要作用。在波浪作用下,通常粗颗粒物质向岸搬运,细颗粒物质向海搬运;白岸向海,海岸带泥沙由粗变细,较陡的海岸剖面在波浪侵蚀堆积作用下逐渐变缓。
3.2. 近岸流作用
斜向入射的波浪通近海岸时,在破波带内产生平行于海岸的沿岸波流。由向岸的水体输移和由此产生的离岸水流(裂流),波浪破碎造成的激浪流,加上潮流,构成了复杂的近岸流系。海水流动所产生的泥沙运动,形成一系列海滨堆积地貌。
3.3. 潮汐作用
潮汐引起的海水周期性升降运动以及随之产生的海水水平方向运动,对塑造海岸有重要影响。不同岸段潮差有较大差别,潮差大小直接影响海水动力所能作用到的范围。相应的潮流水平流动,在有的水域,流速不足一节;而在中国杭州湾,涌潮通过最大潮流流速可达12节以上。尤其对细颗粒物质组成的海岸,潮流是泥沙运移的主要营力。
3.4. 生物作用
在热带和亚热带生物作用较为明显。在珊瑚和珊瑚礁发育地区,构成珊瑚礁堆积海岸。在红树林和盐沼植物广泛分布的海湾、河口潮滩上,形成平静、隐蔽的海岸环境,利于细颗粒物质迅速堆积。但在有些海岸生物作用对海岸岩石产生一定的分解和破坏作用。
3.5. 气候因素
在不同气候带,因温度、降水、蒸发、风等因素不同,风化作用的表现有所差异,进而影响到海岸的发育演化,并使海岸发育具有一定的地带性。
4. 海岸类型
海岸地貌类型众多复杂,千差万别(图2)。许多研究者试图将海岸划分为各种类型。如约翰孙把海岸分成上升海岸、下沉海岸、中性海岸和复式海岸;H.瓦朗坦从上升与下沉、侵蚀和堆积的概念出发,按各种组合进行分类;F.P.谢泼德则将海岸分为原生海岸和次生海岸以及若干亚类。对于海岸的分类,至今未取得一致的认识。由于海岸环境因素十分复杂,制定统一的海岸分类,还有待于实际知识的积累。根据塑造海岸的主导因素和海岸的物质组成,可提出下列主要海岸类型。
图2 海岸的地貌类型
4.1. 侵蚀海岸
第四纪冰后期海面上升,海水淹没了沿岸山谷和河口,形成岬角、港湾相间的曲折岸线。这种海岸形态与地质构造因素有关,中国如浙江、福建曲折岸线的形成,便受到构造线的控制。在这类海岸上,因波浪折射,岬角岸段波浪能量辐聚,而港湾岸段波能相对较小,产生岬角岸段侵蚀、港湾岸段堆积的侵蚀一堆积相间的海岸地貌。在侵蚀岸段有多种多样的地貌形态。
4.1.1 海蚀洞。面向开敞海域的山地或台地,在与海面交接的部位,受波浪侵蚀,沿着节理、断层、层理面等地质薄弱面,形成向陆内凹的浪蚀壁龛。又因水位变化,岩壁干湿交替变化,加速了岩石风化和浪蚀过程,使壁龛扩大成海蚀洞。洞穴的横断面,高度大于洞宽;纵断面上,洞深又远大于高度。海蚀洞顶一般为波浪作用的上界,其底部略低于海面。两端贯通的海蚀洞,称海拱石。海拱石塌陷,坚硬的岩石残留体称为海蚀柱。
4.1.2 海蚀陡崖。海蚀洞不断扩大,重力作用使上部岩石崩落,形成陡崖。坠落的岩屑,一部分被沿岸流搬运,一部分被波浪卷带,可进一步磨蚀岩壁。
4.1.3 海蚀平台。在海蚀陡崖发育与后退的过程中,其前方的岸坡逐渐塑造成向海级斜的岩质平台。海蚀平台多位于海平面附近,其宽度与岩性有关。在平台拓展的过程中,波浪能量消耗在对平台面的摩擦和碎屑物质的搬移上,减弱了波浪对海岸的侵蚀能力,海岸后退速度逐渐减缓,乃至稳定。在高潮位附近,也有海蚀平面分布,可能是暴风浪作用的结果或构造上升所致。
海岸的侵蚀过程与岩性有密切关系。结构致密的花岗岩组成的海岸,常呈层状剥落,岩体大多呈浑圆状,如白海北部的科拉半岛。由石灰岩构成的基岩海岸,经海水溶蚀,岩石表面布满沟谷,峰脊起伏,溶洞发育,以亚得里亚海北部的达尔马提亚海岸最为典型。岩性松软的海岸,抗蚀强度较差,海蚀陡崖后退较快,如印度尼西亚由火山灰组成的喀拉喀托岛,据统计,1883~1928年海岸平均后退速度达每年46米。
波浪作用使海岸变得奇丽多姿,常见幽洞曲径、嶙峋怪石,可辟为旅游胜景。如中国海南三亚西南海滨、大连小平岛东侧崖壁及苏格兰的斯塔法岛等地。
三亚风光
4.2. 断层海岸
断层海岸基本上受地质构造控制。中国台湾省东部为挺直的断层海岸,北起三貂角,南至鹅銮鼻,长达360千米,有的地方高达180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断层海岸。它的水下岸坡陡峻,离岸30千米,便是深达4500米的深海。在多佛尔海峡的英国海岸,一堵截切侏罗纪白垩土的白色崖壁,构成奇特美丽的海岸。
多佛尔海岸
4.3. 沙(砾)质堆积海岸
由不同粒级的松散泥沙或砾石组成,沿岸分布有海滩、沙堤、沙嘴、水下沙坝和风成沙丘等堆积地貌,往往伴有潟湖发育。
4.3.1 海滩。海滩的演变与沿岸波浪特征、泥沙补给和水体渗透性质等因素密切相关。当激岸浪的向岸流速大于离岸流速时,海滩物质供应量大于被搬走量,海滩发育,横剖面呈凸形,常见于砾石海滩;反之,水体渗透作用较弱的海滩,离岸流速大于向岸流速,海滩横剖面呈凹形,常见于中、细沙组成的海滩。海滩物质一般上部较粗,滩坡坡度较大;下部物质较细,滩坡平缓。由于激岸浪及其冲流和回流的反复作用,使海滩沙成为分选最佳的沉积物。
在北美洲的大西洋海岸,欧洲的北海海岸,有一系列与岸平行,经常出露水面的海岸沙堤。被沙堤和陆地环抱的水域,称为潟湖。
在岬角、海湾毗连的岩石岸段,常有沙嘴发育。沙嘴是沿岸漂移的沙砾组成的狭长堆积体,一端与陆地衔接,一端顺沿漂沙方向延伸入海。有的沙砾堆积体形成连岛沙洲、连岛沙堤,使岛屿与陆地或岛屿与岛屿连接起来。
有些海滩上,常见到与岸平行或有一定交角的沙脊和凹槽相间的起伏地形,称脊槽型海滩,如法国的诺曼底海岸和英国的部分海岸。
4.3.2 海岸沙丘。在风力吹两下,海岸上可形成波状起伏的沙丘。沙丘排列方向常与风向成直角,迎风面比较平缓而坚实,背风坡比较陡峭而松散。如中国北戴河沿岸、福建长乐沿岸,法国濒临大西洋部分岸段,英国的德文郡海岸,北海的部分海岸,澳大利亚东南部和西部海岸,美国东部和西部部分岸段,都有海岸沙丘分布。
沙质堆积海岸的剖面形态,因波浪特征和波向变化而常有变化。暴风浪和涌浪都塑造与其相适应的剖面,导致沙质堆积海岸的季节性演变。如美国西海岸和非洲西海岸,在冬季形成暴风浪剖面,夏季形成涌浪剖面。中国中、南部海岸,夏、秋季多暴风浪剖面,冬季则多涌浪剖面。
4.4. 淤泥质堆积海岸
位于泥沙来源丰富,潮汐作用较强的岸段。海岸物质大多由0.05~0.001毫米的细颗粒泥沙组成,形成广阔平缓的低海岸平原。波浪通过浅滩,能量较弱,潮汐作用显得较为活跃。淤泥质海岸岸线平直,海岸地貌单一,按潮汐、波浪作用差异以及地貌特征,可分为:
4.4.1 潮上带。位于平均大潮高潮位以上,特大潮汛或风暴潮时海水可到达的范围。此带地势微有起伏,低洼地分布其间,有暴风浪作用和流水痕迹。盐沼地上生长有稀疏的耐盐植物。
4.4.2 潮间带。为平均大潮高潮位到平均大潮低潮位之间的海水活动地带,即高潮被淹,低潮出鲜的海涂(潮滩)。此带泥沙活动频繁,侵蚀、淤积变化复杂,潮滩上留有由落潮水流冲刷而成的树枝状潮水沟,以及由波浪侵蚀成的坑洼。各地潮间带宽度不一,一般几千米,最宽的可超过10千米。
4.4.3 潮下带。在平均大潮低潮位向海一侧,为潮滩的延伸部分。其组成物质较细,水下岸坡平缓,等深线延伸方向与岸近于平行。
淤泥质堆积海岸在世界各大河口附近都有分布。中国的长江、黄河、珠江等河流每年有巨量泥沙入海,使中国的淤泥质海岸广为发育,并独具特点。它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河口三角洲基础上形成的,如渤海西部和江苏北部的海岸;另一种是沿岸水流搬移的细颗粒泥沙,在隐蔽的海湾堆积,如杭州湾以南至闽江口以北的港湾淤泥质海岸。
黄河入海口
与更新世冰水沉积作用有关而发育成的淤泥质海岸,岸外海滨有一列断续相接的岸外沙堤,构成有利于细颗粒泥沙堆积的环境,其中以荷兰海岸最为典型,美国东部海岸,德国、丹麦、英国部分海岸也有发育。
4.5. 三角洲海岸
河流携带泥沙在河口堆积,形成向海伸突的三角洲海岸。按三角洲的形态可分为:鸟足状三角洲,岸线外形似鸟足,如美国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尖嘴状三角洲,岸线向海伸突,如意大利的波河三角洲;扇状三角洲,岸线平缓向海突出,如中国的黄河三角洲和埃及的尼罗河三角洲。此外,还有多岛屿、多汉道三角洲,如印度的恒河三角洲和中国的珠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
4.6. 生物海岸
自南北回归线附近至赤道的浅海地区,繁殖和生长着珊瑚和红树林等生物群落,构成热带和亚热带特有的海岸类型。
4.6.1 珊瑚礁海岸。由造礁珊瑚、有孔虫、石灰藻等生物残骸构成的海岸。珊瑚礁可分为岸礁、堡礁和环礁等类型。岸礁通常紧贴海岸发育,在近岸海域形成一片宽阔浅水地带,随着珊瑚礁加宽,海岸线向海方向推移。堡礁的延伸方向与岸线几乎平行,外缘坡度很陡,它与海岸之间被潟湖分隔开来。环礁在平面上呈环形,围绕着一个潟湖水域。
4.6.2 红树林海岸。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潮滩上,生长着耐盐、繁茂的红树林植物群落,构成了特殊的生物海岸。由于红树林的葱郁树冠,特殊的根系,以及林间的枯枝落叶,既抑制了风暴潮对海岸侵蚀,又阻滞涨落潮水流,促使泥沙堆积,岸滩淤涨。在低海岸平原上,生长有陆生植被;潮上带沼泽上灌木丛生;潮间带泥滩为红树林沼泽;潮下带为浅水泥滩,红树林的一些先锋种可率先生长。这几个植被景观带随着岸滩淤涨而由陆向海方向演替。
推荐书目
列昂节夫 O.K. 海岸与海底地貌学. 王乃梁等,译. 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1965.
BIRD E C F. Coasts: An Introduction to Coastal Geomorphology. 3rd ed. Oxford: B. Blackwell, 1984.
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第2版)》第8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