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15 14: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负重》观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保理解电影主题:在写作之前,首先要确保自己充分理解了电影《负重》的主题和内涵。了解电影中的情节、人物关系、象征意义等,以便在作文中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 明确观点:在写作过程中,要明确自己的观点,即对电影《负重》的看法。是认为电影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还是认为电影在表现手法上有所欠缺?明确观点有助于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3.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观后感应该具备清晰的结构。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电影背景和主题;主体部分分析电影中的亮点和不足,结合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4. 结合实际:在分析电影时,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社会现象等,使文章更具深度和广度。例如,在讨论电影中的负重主题时,可以联想到现实生活中人们面临的压力和挑战。
5.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的表达,尽量运用书面语,使文章更具学术性。同时,注意段落之间的过渡,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
6. 举例论证:在阐述观点时,可以适当引用电影中的具体情节、人物对话等作为论据,增强文章的说服
北京像一座巨大的熔炉,将无数异乡人的梦想投入其中反复锤炼。《距离》一书里,有四个极具代表性的“北漂人”的故事,即《昔日小学校长魏大爷》《广场舞的“一枝花”葛阿姨》《单亲爸爸元三》《负重前行的何校长》。汪鑫先生以极具颗粒感的叙事手法,将他们的故事编织进北京的城市肌理。
在这些故事里,故事的主人翁们用坚韧寻找生命的支撑点,用踏实的脚步丈量现实距离,用既非彻底妥协,也非盲目抗争的姿态,去消解掉命运强加给他们的“距离感”,在生存与尊严的平衡中,寻得属于自己的生命向度。这种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保持向光而行的勇气,或许就是他们与现实中的各种距离最好的握手言和。
魏大爷的故事始于一场无声的告别。他卖掉老家的房子,离开故乡,像无数北漂父母一样成为“随迁老人”。与子女的距离缩短的背后,是与乡情距离的无限拉长。承载的故乡记忆的砖瓦,换成了北京一套房首付的冰冷数字。褪去校长身份的光环,化作收废品时佝偻的背影。作者着力于细节的描写来展现这种撕裂:魏大爷熟练折叠纸箱的动作,像极了他折叠前半生的从容与体面。魏大爷的北漂生活,本质是一场代际之间的“距离管理”。他以收废品支撑儿子家庭的生计,这种透支晚年的牺牲,暗含着心理距离的微妙张力。儿子创业失败后的沉默、儿媳失业时的窘迫、孙子升学政策的冰冷限制,让魏大爷的付出更像在打一场一场看不到结果的战役。他的编织袋里不仅装着废品,更装着对抗命运的距离感。
葛阿姨的故事更像一段历史的缩影。从工厂女工到下岗个体户,再成为钟点工,她的每一次身份转换都伴随着时代的震荡,如同浮萍般在生活的暗流中挣扎。然而,困难也催生了她的觉醒,生成了她对抗命运的图腾。她以劳动者的尊严,将北京从冰冷的“他乡”变成了承载希望的“新土”。这种跨越是个体在都市缝隙中重构生存意义的象征——当身体找到栖息的方向,心便不再流浪。葛阿姨的生命中,血缘关系是最尖锐的讽刺。娘家人将她视为“提款机”,前夫一家在她落难时弃如敝屣。这些以血缘为名的疏离,却反衬出真情的珍贵,她对儿子毫无保留的付出,与雇主之间超越契约的信任,广场舞同伴跨越代际的友谊,构成了新的情感网络。作者通过葛阿姨的经历揭示了一条哲理:真正的亲情从不取决于血脉的远近,而是心与心的照拂。
单亲爸爸元三出生于安徽农村的贫瘠土地,父亲的早逝与辍学的命运,让他早早成为都市边缘的游牧者。从上海修车行到北京中关村,空间位移的背后是一场撕裂式的身份重构。他在电脑城的柜台前,用螺丝刀试图拧紧“农民”与“北漂”的身份裂缝,用“随叫随到”的服务填补客户信任的缺口。元三的汗水浸透了中关村的电子城,泪水却只能流向深夜蜗居的十平米隔间。元三与上海妻子从结合到离散,更是一场被文明编码注定好的悲剧。高中肄业的市井商贩与门户网站白领的结合,看似浪漫的跨越,实则是价值观的致命错位。妻子家族对“文凭”与“债务”的鄙夷,揭开了阶层壁垒的冰冷现实,婚姻自由的口号在物质与文化的落差前不堪一击。更残酷的是,他不仅要对抗一个家族的傲慢,更要直面自我价值被碾碎的痛楚。用二十年青春换来的“扎根”,在都市文明的坐标系中,仍可能被轻蔑地标注为“暂住”。
他将全部希望寄托于儿子身上,试图用海淀学区房与新加坡留学,构建一条直通“北大理想”的捷径。但这条精心设计的上升通道,最终演变为父子情感的断裂带。当儿子仅在缺钱时发来微信,元三的苦笑中藏着更深的悲凉,他倾尽所有为儿子缩短与精英阶层的距离,却发现自己与儿子的心理距离,早已比北京到新加坡的航班更遥远。这种代际疏离,恰如书中那句箴言:“心之所向,皆是归处”的反面写照——当两代人的“心之所向”南辕北辙,归处便成了永恒的迷途。元三最终选择回安徽老家养老,这看似是对北漂生涯的妥协,实则是历经沧桑后的顿悟。当他承认“理想与现实的距离越来越远”时,恰是对“让灵魂不再流浪”的另类回应——接受距离的永恒性。
《负重前行的何校长》里的主人翁何军的跌宕人生,恰似一则关于“距离”的辩证寓言:理想的抛物线,变成在政策飓风中飘摇的草根梦。何军的北漂轨迹,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千万农民工的缩影。当他从湖北山村踏入北京时,裤脚上还沾着田埂的泥土,却在装潢市场的水泥森林里栽种梦想。而当他转型教育培训,看似完成了从体力劳动者到知识服务者的阶层跨越,实则陷入了更深的身份割裂。他用豪车名牌堆砌“成功人士”的幻象,用预付学费填补现金流漏洞,这种脆弱的资本游戏,恰是北漂群体在城乡夹缝中求生的隐喻。当“双减”政策如利剑斩落,他不得不重新拾起瓦工刀,从写字楼退回胡同,这种螺旋式人生轨迹,像一部中国教培行业兴衰的微观样本。从英语辅导班到“宇宙培训中心”的膨胀,他完美踩中了教育焦虑与资本狂欢的节拍。作者敏锐捕捉到这些行业乱象:虚构名校师资、无证办学、预付学费的庞氏困局……这些细节构成了一幅荒诞的浮世绘,暴露出在理想主义外衣下,草根创业者的生存困境。
作者没有刻意渲染悲情,而是通过这四个故事,将宏大的时代命题浓缩于几位北漂人的皱纹里,也印证了扉页上的那句话:“生活撒在我们伤口上的盐,最终都结晶成了照亮彼此的星光”。北漂人的“距离”从来不是简单的空间位移,而是一代人用青春、尊严与亲情编织的生命刻度。
当我合上书本静思,仿佛听见了整个群体的无声宣言:在这座丈量梦想与现实的都市里,爱,永远是缩短距离的最短路径。在这个意义上,他们是所有在时代浪潮中奋力泅渡者的象征——真正的归处,从不在于地理坐标的锚定,而在于心灵对善意的永恒趋近。
——2025.5.6
作者简介:
妙瓜,青作网签约作家,诗人。中作协诗歌学会、散文学会、小说学会会员,中国网络作协会员,中华知青作家学会理事。著有纪实文学作品集一部,诗集三部,与人合著文学作品集四部。作品多次在各类文学赛事中获奖。
作者:刘莉莎(北京电影学院博士后)
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持续战斗的日子里,我们都被一种精神鼓舞,那就是中国精神;这个春节,我们都为一种人所泪目,它的名字叫“逆行者”。回望中华民族的奋斗历程,每个年代其实都有逆行者,我们今天的岁月静好,正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逆行者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忘我牺牲、共克时艰、敢于逆行、勇战疫情的中国精神。
在李三林导演的电影《那时风华》里,在半个世纪前的新中国的塞罕坝上,也有这样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他们本可以选择在大城市继续上大学深造,却逆向行走,来到了人迹罕至、自然气候恶劣的塞罕坝,喊出了“要把沙漠变绿洲”的惊天誓言。“宁可迎风死,绝不退后生”,这难道不是那个时代的逆行者吗?
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经过五十多年艰苦卓绝的奋斗,打造了一道从河北北部蔓延开来的绿色生态风景线,“以塞罕坝精神”为代表的塞罕坝绿色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并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赞誉。塞罕坝林场也在2017年获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地球卫士奖”。影片的故事就是从这里回溯的。
影片以塞罕坝第三代人郑青青的视角,把我们带回到了那个一穷二白、物质贫乏、自然环境恶劣但人的精神却昂扬饱满的60年代。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因为一群人的到来,被彻底改变了。影片中黄土地绿帐篷红标语,一排排轰隆隆的红色推土机,一群身着蓝色工作服的人开始了他们与天战斗的序幕。
队伍里因为有着唐学燕、郑百团、苏铁、罗舒雅、李建设这批年轻人,使得在这样的沙漠里有了人气,有了生命,有了绿色的希望!影片中经常出现的坝上唯一一颗大树,见证了这些年轻人洒下的汗水和泪水以及他们的爱情,也见证了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人间奇迹,“人定胜天”在这些年轻人的践行下,在大松树的见证下得以实现!影片展现了这样一群逆行的年轻人的奋斗和成长,尤其是对两对年轻人的爱情展现,更是让人在面对那样单调的风沙战斗生活中涂上了浪漫的色彩。唐学燕的正直和善良、郑百团的热血和担当、苏铁的多情和才情、罗舒雅的美丽和温柔,在他们四个年轻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他们精神上的饱满昂扬,他们对自己理想的坚守、对绿色事业的无怨无悔的奉献和牺牲,乃至他们对爱情的坚守和执着,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和纯真!尽管在那样一种单调甚至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他们照样可以苦中作乐、可以大胆追求自己的爱人,可以为战友赴汤蹈火甚至牺牲生命,可以为了一句承诺用尽一生去坚守在十几平方米的“望火楼”。正是他们用一生的逆行,实现了对祖国的誓言,对爱情的忠贞,对友情的嘱托,他们用平凡又不平凡的一生,书写了塞罕坝的历史与传奇。
该片还塑造了庄书记这样一个严肃又可爱的典型人物。当面对几个黄毛丫头突然从车上跳下来就要参加战斗时,他最初是严厉劝退;当被几个女孩子坚定的目光和信誓旦旦的战斗决心所感动时,我们可以看到一位真实又接地气的书记的形象;面对林场解散危机时,这位书记没问责,没有劝说,而是把自己的老婆孩子接到了坝上,表示自己决不服输的战斗毅力,这种不顾自己安危,只管低头做事的好干部,当然能做成事,做大事!
影片采用浪漫主义的拍摄手法,让我们看到了塞罕坝四季的广阔之美、色彩之美。尤其令人感动和难忘的是罗舒雅牺牲前,导演用非现实手法,演绎了一段在林中雪地上翩翩起舞的片段,红色围巾萦绕着罗舒雅优美的舞姿,伴着小调的抒情悠扬,让一场如此令人惋惜和悲痛的牺牲戏演绎得浪漫感人!而影片最后祖孙同时举办的婚礼,也是在塞罕坝最美的林海中,在秋的绚烂中,两对爱人携手经过林海,那是一片信念的林海,一片希望的林海,更是一片爱的林海。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变迁,见证了我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道路,从影片三代人的历程,我们也能看到中国的巨大变迁。尤其是塞罕坝第三代人郑青青作为国际组织代表为非洲人植树造林项目提供支持,又通过在非洲的出色表现,赢得了美国同事的爱慕,最终获得事业和爱情双丰收。塞罕坝精神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共同发展的典范。
逆行者的身影是世界上最应该被记住的身影,因为每一次逆行,他们都没有想过转回头的那一天,这份牺牲和坚守,值得被祖国铭记,被人民传颂,被历史传承。
《光明日报》( 2020年04月01日15版)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