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如何写《初心读书笔记》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15 17:15

如何写《初心读书笔记》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题目:初心读书笔记作文注意事项
在撰写关于初心读书笔记的作文时,以下事项应当注意:
一、明确主题 1. 确定作文的核心主题,即对初心的理解、感悟或体会。 2. 围绕主题展开论述,确保文章中心明确,层次分明。
二、内容充实 1. 选择一本对自己有启发意义的书籍,深入阅读,积累丰富的素材。 2. 在作文中结合自身经历、感悟,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3. 避免空泛的议论,用具体事例、数据等支撑观点。
三、结构清晰 1. 按照引言、正文、结尾的结构安排文章。 2. 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书籍的背景、作者及自己的阅读动机。 3. 正文部分分段论述,每段围绕一个观点展开,使文章条理清晰。 4. 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再次强调初心的重要性。
四、语言表达 1. 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使文章更具吸引力。 2. 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避免出现错别字、语法错误等。 3. 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文章更具文采。
五、观点鲜明 1. 在作文中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避免模棱两可。 2. 用充分的论据支撑自己的观点,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3. 注意观点的客观

第一观察|从一本笔记体悟总书记的改革初心

2014年3月9日,全国两会安徽代表团审议现场,习近平总书记谈及一本笔记。

当时,来自安徽省滁州市的全国人大代表张祥安向习近平总书记表达了乡亲们的问候和。“我也请你向父老乡亲们转达问候,我对滁州很有感情,记忆犹新。”总书记回应道,“1978年去搞调查研究,印象很深,我有笔记,还能翻出来。”

1978年,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18户村民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一纸分田到户的“秘密契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实行“大包干”,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帷幕。

当年,正在清华大学学习的习近平到安徽滁州实地调研包产到户,将所见所闻记了一本笔记。“这是我改革开放以后,接触农村的可以说是改革的第一课。当时就是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后来回忆道。

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小岗村改革的火种得以燎原。而这颗“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的初心,也在习近平心中扎下了根。

上世纪80年代初,习近平走上地方领导岗位,任正定县委书记。他倡导“改革戏必须大家唱”,派几名干部去凤阳学习小岗村经验,在全省率先推行“大包干”,调动农民种田积极性,帮助正定甩掉“高产穷县”的帽子。

在福建,推行农民首创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浙江,要求全省学习推广敢想敢干的义乌发展经验;在上海,仅7个月就跑遍了全市19个区县,深入调研汲取基层改革发展的智慧……一路走来,习近平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在推动改革中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

改革是人民的事业,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把群众作为改革智慧和力量的来源,以更好地破解发展难题、推动社会发展。

2012年12月,党的十八大后首次赴地方考察,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改革开放前沿广东,强调“我们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尊重实践、尊重创造,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开拓,聚合各项相关改革协调推进的正能量”。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拉开全面深化改革大幕。大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旗帜上,“人民”二字格外引人瞩目。

在改革目标上,总书记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强调改革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改革方法上,总书记倡导顶层设计和基层调研相结合,在重大改革文件出台前,组织有关方面开展专题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确保重要改革举措科学有力;

在改革动力上,总书记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启示,要求前进道路上“尊重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

……

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

即将召开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重点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

为开好这次全会,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基层调研,同企业、专家等座谈,听取大家的建议和期待,目的就在于及时总结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充分调动群众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进。

人们不会忘记,2016年春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小岗村,徜徉小院、温故知新,又一次回忆起那本笔记:“当时来我记了一本笔记,我还收藏着呢。印象很深刻。”

总书记深有感触地说:“小岗村当年的创举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声春雷”“小岗梦也是广大农民的梦”。

时光荏苒,当年的笔记依然保留,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从未改变。

策划:张晓松

主笔:黄玥、唐健辉

视觉 | 编辑:谭谟晓、姜子涵、何晓

新华社国内部、新华网联合制作

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来源: 新华网

第一观察|从一本笔记体悟总书记的改革初心

2014年3月9日,全国两会安徽代表团审议现场,习近平总书记谈及一本笔记。

当时,来自安徽省滁州市的全国人大代表张祥安向习近平总书记表达了乡亲们的问候和。“我也请你向父老乡亲们转达问候,我对滁州很有感情,记忆犹新。”总书记回应道,“1978年去搞调查研究,印象很深,我有笔记,还能翻出来。”

1978年,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18户村民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一纸分田到户的“秘密契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实行“大包干”,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帷幕。

当年,正在清华大学学习的习近平到安徽滁州实地调研包产到户,将所见所闻记了一本笔记。“这是我改革开放以后,接触农村的可以说是改革的第一课。当时就是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后来回忆道。

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小岗村改革的火种得以燎原。而这颗“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的初心,也在习近平心中扎下了根。

上世纪80年代初,习近平走上地方领导岗位,任正定县委书记。他倡导“改革戏必须大家唱”,派几名干部去凤阳学习小岗村经验,在全省率先推行“大包干”,调动农民种田积极性,帮助正定甩掉“高产穷县”的帽子。

在福建,推行农民首创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浙江,要求全省学习推广敢想敢干的义乌发展经验;在上海,仅7个月就跑遍了全市19个区县,深入调研汲取基层改革发展的智慧……一路走来,习近平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在推动改革中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

改革是人民的事业,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把群众作为改革智慧和力量的来源,以更好地破解发展难题、推动社会发展。

2012年12月,党的十八大后首次赴地方考察,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改革开放前沿广东,强调“我们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尊重实践、尊重创造,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开拓,聚合各项相关改革协调推进的正能量”。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拉开全面深化改革大幕。大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旗帜上,“人民”二字格外引人瞩目。

在改革目标上,总书记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强调改革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改革方法上,总书记倡导顶层设计和基层调研相结合,在重大改革文件出台前,组织有关方面开展专题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确保重要改革举措科学有力;

在改革动力上,总书记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启示,要求前进道路上“尊重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

……

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

即将召开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重点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

为开好这次全会,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基层调研,同企业、专家等座谈,听取大家的建议和期待,目的就在于及时总结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充分调动群众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进。

人们不会忘记,2016年春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小岗村,徜徉小院、温故知新,又一次回忆起那本笔记:“当时来我记了一本笔记,我还收藏着呢。印象很深刻。”

总书记深有感触地说:“小岗村当年的创举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声春雷”“小岗梦也是广大农民的梦”。

时光荏苒,当年的笔记依然保留,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从未改变。

策划:张晓松

主笔:黄玥、唐健辉

视觉 | 编辑:谭谟晓、姜子涵、何晓

新华社国内部、新华网联合制作

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来源: 新华网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