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15 18:27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传习观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立意:首先,明确自己对传习观的理解和感受,确立作文的主题和立意。可以围绕传习观的内涵、意义、影响等方面展开。
2.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传习观后感作文,需要有明确的结构。通常可以按照以下结构来组织文章:
a. 引言:简要介绍传习观的概念,以及自己阅读传习观后的感受。
b. 主体部分:分段阐述自己对传习观的理解,可以结合具体事例、名言警句等,增强说服力。
c. 结尾:总结全文,重申自己的观点,并提出对传习观的展望。
3.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a. 词汇丰富:使用恰当的词汇,避免重复,使文章更具文采。
b. 句子通顺:注意句子结构的多样性,使文章读起来更加流畅。
c. 段落分明:段落之间要有明显的过渡,使文章层次分明。
4. 举例论证:在阐述自己对传习观的理解时,可以结合具体事例、名人名言等进行论证,使观点更具说服力。
5. 思考深度:在写作过程中,不仅要表达自己的感受,还要思考传习观背后的深层含义,展现自己的思考深度。
6. 适度批评:在赞赏传习
今夜,和心灵来一场对话 ——读《传习录》有感
好书推荐
★★★★★
早已习惯了快餐式、碎片式阅读的我,第一眼看到《传习录》,内心多少是有些抗拒的。《传习录》对于自称文艺女青年的我而言,既艰涩又枯燥。夜灯下,强迫自己坐下来,逐字逐句阅读,慢慢地、慢慢地,一种异样感觉涌上心头……
“天下无心外之事、无心外之理”。王阳明认为,“心”是人一切行为的主宰。通过外在的规范化为内在的道德和约束力。对于知行合一,王阳明说过,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将一切认知活动与实践结合起来,正是教育我们不要枯守义理,而因洒扫应对,在实践中发现真知。“正心即是诚意,诚意即是致知,致知即是格物。”对于格物良知,王阳明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我们有多久没有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披着忙碌的外衣浑浑噩噩;我们有多久没有审视自己的心灵和行为,固执地认为知和行,独立而相互无关;我们有多久没有晾晒自己的心灵,来一场深入灵魂骨髓的对话……一页页看过来,感觉每个字都好像在书页上跳舞。《传习录》不单纯是一本书那么简单,细细读来,既审问内心、汗流浃背,也字字锦绣、沁人心脾。
读罢全书,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传习录》序言中关于治病救人的一个小故事。王阳明说,“圣贤救人,如医用药,皆因病立方,酌其虚实温凉、阴阳内外而时时加减之。” 这个故事,对于有效解决我们生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有着非常好的导引作用,对于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同样是大有裨益。《传习录》亦师亦友,亦药亦医,读来如江水湍急、如小溪潺潺、如风过山冈、如细雨柳丝……
已到立夏,窗外虫儿的声音此起彼伏,有些聒噪。但今夜听来,我却感到分外清凉,万籁俱寂而空旷致远!一阵微风吹来,有如月光汹涌,井水微澜。《传习录》,这个夏夜有你在侧,可清心养心!
(聂亚萍)
「新书推荐」长安街读书会第20200503期干部学习新书书单
「2019长安街好书」长安街读书会年度推荐干部学习书单(经典篇)
「2019长安街好书」长安街读书会年度推荐干部学习书单(热门篇)
长安街直播
注:授权发布,本文已择优收录至“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网、澎湃政务客户端“长安街读书会”专栏同步),转载须统一注明“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出处和作者。
本期责编:任翔
也许是时代的差异吧,阅读《传习录》这样的文言作品,虽有译文还是觉得有距离。也许这跟自己平时很少阅读哲学书籍也有关系吧。《传习录》记录了阳明先生的一些语录和论学书信,对于他的观点,在他所处时代看可谓“造之愈益无穷”,而从现代的眼光看,他的有些观点也陷入了“唯心论”的泥淖。
传习录
阅读完之后,对于先生“知行合一”的观点很是认同。“有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当时读到此段时如醍醐灌顶。今人做事,绝大多先立志而后行,我亦属于此范畴,以致说多做少,最终落空。知行合一是为良药,知不弃行,行不离思,慎思之,笃行之。知行合一的观点不仅在个人层面适用,在集体、国家层面依然适用。中国共产党正是认识到人民群众的无穷力量,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才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从一个只有几十人的小党发展成如今9000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带领人民不断走向幸福。王明、博古等人正是错误的认识了革命的形式,才导致共产党在发展中遇到了一次次的挫折与坎坷。就我们芸芸众生而言,由于没有认识到知行合一的观点也吃了不少苦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明白一些道理,比如我该减肥了,我要怎么减,甚至连减肥计划都列出来,最后却成了一文空纸;比如每到新年的时候,我们知道对新的一年做出新的谋划,畅想着美好的未来,可是当在执行这些计划时总是大打折扣;再如发了人生的第一笔工资,我们知道要把工资花到最恰当的地方去,可是由于自己的不理性消费,最终这笔工资也没用到计划上来。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们总是道理都明白,但就是不去做。即使做了,也是半途而废。知行合一
在《论语》中,孔子曾经承认过,自己在识人方面有过失误。他说自己起初在察人的时候,是听其言,信其行。后来纠正了这个观点,对一个人的认识,要听其言,观其行。我们通常都会犯这样的错误:一是喜欢聪明的人,而不太喜欢相对较笨的人。二是喜欢通过一个人的语言,来判定这个人是聪明还是愚笨。这样识别人、断定人,往往会造成很大的误判。看一个人语言的表达、思想上的认识是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还要看行动上是不是得力,是不是能佐证其思想、意识。不能简单地凭一个人语言的表达,来断定一个人的好坏智愚。所以,我们要从根子上认识知行合一,行胜于言的意思。真正树立“知行合一”的意识,清楚了解知识与知道是有区别的。知识是只存留在大脑的记忆里,而知“道”是经过实践转化的一种能力。只知不行,是谓知识;知而行之,是谓知“道”。知而不行,天下道理千千万,都明白了,也不管用,知而行之才能出真知!这是工作、生活的得“道”方式。生活中要讲效率,工作中要讲执行力,做任何事情如果没有执行力,没有行动力,也是万万不可的。 《尚书》说“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左传》说“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都论及知行难易问题,认为求知重在运用,这说明中华民族自古就是重视践行的民族。所以我们每个人也要认识到这一点,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践行到我们的生活中去,做一个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的人,并且努力把这种思想传播给身边人,带动更多的做到知行合一,绝不是仅仅做思想上的明白人,而要做一个实施行动的人,正所谓:心动不如行动,也是这个道理。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