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15 21:27
写作核心提示:
撰写关于销售挂历的广告词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 明确目标受众:在撰写广告词之前,首先要明确挂历的目标受众,如企业客户、家庭用户、学生等。根据受众的特点,调整广告词的语气、内容和风格。
2. 突出产品特点:挂历作为广告宣传的主体,应详细描述其特点,如设计风格、实用性、文化内涵等。让消费者一眼就能看出挂历的独特之处。
3. 简洁明了:广告词要简洁明了,避免冗长复杂的句子。用简洁有力的语言,使消费者在短时间内了解产品信息。
4. 创意新颖:在众多广告中脱颖而出,需要创意新颖的广告词。可以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广告词更具吸引力。
5. 强调产品价值:广告词应强调挂历的价值,如美化生活、提高工作效率、传递文化等。让消费者认识到购买挂历的意义。
6. 调动情感:通过情感共鸣,使消费者产生购买欲望。可以运用温馨、幽默、励志等情感元素,引发消费者的共鸣。
7. 促销活动:在广告词中提及促销活动,如打折、赠品等,吸引消费者购买。同时,要明确促销活动的截止时间,提高紧迫感。
8. 体现品牌形象:广告词要符合品牌形象,体现品牌的核心价值观。让消费者在购买挂历的同时,对
挂历,为人们所熟知。几年以前,每到春节临近,在路上,到处都可以看到下了班的行人,手里握着或包里插着一卷厚实白色纸质的东西,那便是挂历。这些进入千家万户的精美挂历,多数是企业印制的,以宣传本企业商品为目的,免费赠送用户的广告画。
但是,许多年轻人可能不知晓,运用挂历进行广告宣传作为企业营销策略之一,并不是当代企业发明的,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40年前。当然,那时候不叫挂历,而是叫月份牌。月份牌经过发展演变,才成了现今的挂历。
最早的月份牌不是免费赠送的
月份牌画在清同治、光绪年间的上海开始流行,其原因主要是外国资本家在沪设立各大商行后,为扩大中国市场的一种营销手段。
1843年,上海成为对外通商口岸以后,外国资本家纷纷涌入上海,设立商号,销售洋货。起初,洋商为招徕顾客,印制了大量做工精细的商品宣传画,画片上绘有宗教名画、风景静物、洋人画像等。可是用这样的西方广告画推销商品,效果差劲,少有反响,因为国内民众多不了解西方的艺术表现形式,从而影响了对洋货的接受度。
为了适合中国百姓的审美趣味习惯,洋商们着实动了一番脑筋,转而改用中国传统的年画版式制作广告。他们雇用中国画家作画,配上中西历对照的月历,再配上商品广告,然后免费发送或有价出售给顾客。
由于广告宣传画中有月历节气,便于人们日常的需要,而且画中人物多是美女形象,颇博眼球,因此受到广泛欢迎。这样,月份牌就应运而生了。随后,国内商人也纷纷采用了发送月份牌这一营销方法。
最早的月份牌是在什么时间出现的?
1928年,《上海画报》的一名记者,写了一篇《說月份牌》的短文。从中可以得知,此时期的月份牌已分为两种:一是单张月份牌,二是每日可撕去一张的月份牌。他还指出,前者已有几十年历史。由此可知,最早的月份牌出现在清朝年间。
1896年(光绪22年),上海鸿福来吕宋彩票行,为提高彩票销量附赠一张《沪景开彩图·中西月份牌》,有学者认为,“月份牌”名称正式由此得名。其实,月份牌出现时间要比上述早得多。
比较公认,《申报》月份牌产生的时间最早,但这个结论不确切。有人据此认为,起初的月份牌都是免费送的,也并非如此。
早在1855年1月,就出现了单张的彩画年历。当时在香港出版的,发行对象为上海、宁波、厦门等沿海城市的刊物《遐迩贯珍》第一号,就登了一则月份牌广告:“英华月份牌告帖:现在阿理活街英华书院之印字局,印就本年月份牌。此牌月日与唐英较对无讹,甚便省觉,每张纸取回工本钱一百文而已。”
1873年(同治十二年),上海琼记洋行在《申报》上打出月份牌广告:“启者:兹有新出英法美三国公司火轮船进口出口日期月份牌出卖,每张大钱一百五十文。琼記洋行内印字房谨启。”
1883年,字林洋行还出了“华英合历牌”的月份牌,类似如今的日历。它在套帙上钻有一小孔,可以悬挂壁上,每日揭去一張,很是方便。“较平时所出之月份牌更为新巧”。其价“每帙計英洋七角五分”。
进入上世纪20年代以后,月份牌开始流行于各大城市,不论官企还是民企,都会在过年期间分送月份牌给关系户。这种现象的继承发展特别明显。直至进入21世纪后的一个时期之内,由月份牌发展而来的挂历,仍是企业重要的营销手段之一,也是在春节之前,挂历进入千家万户之时。
二三十年代的月份牌上商业广告的商品,多是日常生活用的香烟、火油、肥皂、蚊香、布料、药品、酒类、保险等。百姓在购买商品时,可无偿得到。这其中出现最多的是烟草、医药类广告画。1921年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出的一套月份牌非常精美和完整。其发行的月份牌,一共有13张,第一张是总目录,余下每一张均是一幅美人图搭配一个月份,从1月到12月,每度过一个月份就撕掉一张。这跟现今的挂历简直一模一样。
月份牌广告画通常由中西历对应表、商品广告和人物画三个部分组成。
人物画画面主体多为女性,给人以审美视觉冲击,用来吸引人的眼球;画面的两边或在下方,是中西对照年历表,便于人们查阅日期节气;画面的其他部位安插了商家产品广告,这是商家最重要的,借此达到宣传产品的目的。但后期的月份牌,则逐渐省略了年历表的部分,只剩下女性形象加上商家名称和广告词了。
月份牌画像题材的演变
1930年,郑逸梅在《联益之友》第140期上写了一篇《談月份牌》。他说,月份牌为商家广告,是岁首点缀品,当时为月份牌作画的有名人物是郑曼陀、谢之光、杭稚英三人。郑曼陀以古装仕女入画出名,如贵妃出浴图;谢之光以模特入画出名,如陆小曼;杭稚英以倩影少女入画出名,如红梅丛中一婵娟。
30年代上海身价特别高的月份牌画家是胡伯翔,他曾为英美烟公司、启东烟草公司创作过不少月份牌画。他笔下的人物在半透明的水彩罩染下形成细致柔嫩的肌肤感觉,传递出甜、糯、嗲、嫩的风韵。他的月薪达500大洋,当时一个家庭只要月收入达到50大洋就能过上中等人家的生活。
上世纪30年代前后,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真人模特进入了月份牌。许多电影明星如胡蝶、阮玲玉、黎灼灼等都出现在月份牌画面中。1930年上海的《文华》月刊,在第十三期、第十四期上连续发行“新装月份牌”,都采用真人摄影形式。模特入画,满足了市民的欣赏要求,更是进一步达到了商家的促销需要。
声明:本文在查阅《申报》的同时,还参考了《取代传统年画的老上海月份牌》、《老广告的海上风情》等有关资料,结合本人观点而成。文责自负,如涉侵权即删。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