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16 02: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爆破观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明确主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后感主题,是围绕爆破技术的应用、爆破效果、爆破过程中的安全问题等方面展开,还是从个人情感、价值观等方面进行阐述。
2. 确定观点:在写作过程中,要明确自己的观点,无论是赞同还是反对,都要有理有据地表达出来。观点要鲜明,避免模棱两可。
3.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观后感作文,需要有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爆破事件或现象,主体部分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自己的期望或建议。
4. 内容充实:在主体部分,要充分展开论述,结合实际案例、数据、事实等,使文章内容充实、有说服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a. 爆破技术的原理和特点; b. 爆破技术的应用领域和效果; c. 爆破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及防范措施; d. 爆破技术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e. 个人对爆破技术的看法和期望。
5.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避免使用模糊、冗余的词汇,尽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6. 举例说明:在论述过程中,可以适当引用
【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
新华社成都7月9日电(记者高健钧)四川省遂宁市烈士陵园的两排参天柏树旁,坐落着一尊“手抱炸药包,向前冲锋”的志愿军人铜像——这就是抗美援朝战斗英雄伍先华的纪念雕像。每年9月30日烈士纪念日,当地干部群众都会在这里重温入党誓词,数百名中小学生在这里齐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伍先华像 新华社发
伍先华,1927年出生于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东禅镇,自幼家贫。念了两年私塾后,15岁时被拉壮丁入伍。在国民党军队里,伍先华受尽折磨。1949年12月,他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次年8月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1年3月,伍先华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抗美援朝前线。
在1951年4月至6月进行的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中,伍先华冒着敌人疯狂的扫射和轰炸,把受伤的班长背下阵地,又返回战场痛击敌人,打退敌人三次反冲击,荣立三等功。同年8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此后,伍先华所在部队向北转移,他调到连部照料重病的连长,不久升任二连一排三班班长。在部队修筑防御工事挖交通壕时,伍先华勤动脑,想出先掏空底层,再砸上层的办法,将工效提升两倍。修穿石坑道时,他又找到窍门,使爆破进度由30厘米提升到50厘米。对待战友,伍先华更是表现出春天般的温暖。修工事、劈木柴的斧头不够用,他就让战士们休息,自己顶风冒雪彻夜干。晚上大家睡觉后,伍先华还给战士刮掉鞋上的冰块,烤干湿鞋。战士脚冻,他把袜子送给战士穿,自己却用破布包脚。伍先华带领战士出色地完成了修筑工事的任务,又荣获三等功。
连队到驻扎地附近练兵时,伍先华所在的班住在一户朝鲜老乡家里。这家只有老两口和两个小孙子,生活困难。于是,伍先华和战士们研究出既能练兵,又能帮老人家做事的办法:爬山演习时,每人背回一捆干柴;冲锋演习时,顺便把粪背上山,把玉米收回家;晚上谁站岗,谁就给牲口添把草。两位老人十分感动,把志愿军当自己的亲人看待。
1952年9月29日下午5时,官岱里反击战打响。伍先华领着班里党员战士宣誓:“在党需要的时候,愿献出自己的生命!”然后,伍先华指挥全班分两个爆破组冲向目标。在连续炸毁了几个地堡后,正面进攻部队仍被敌人机枪扫射压住不能前进,爆破组也有很大伤亡。当此紧急关头,伍先华抱起一捆10公斤的炸药包冲向火海,即使中途中弹倒地,仍冒着枪林弹雨爬到敌人火力点,最后拉燃导火线冲进坑道,炸死敌人40余人,扫除了部队前进的障碍,为官岱里反击战的胜利创造了条件。伍先华壮烈牺牲时,年仅25岁。
1952年11月2日,志愿军政治部给伍先华追记“特等功”,并追授“一级爆破英雄”称号。同年12月,他被志愿军政治部授予“模范党员”称号。伍先华生前所在班12军100团一营二连三班被命名为“伍先华班”。
1953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伍先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并授其金星奖章和一级国旗勋章。
《光明日报》( 2019年07月10日 03版)
“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看新近推出的灾难大片《峰爆》,被这句质朴的广告语深深触动。而这部电影所蕴含的中国英雄叙事的价值追求也蕴含其中。
《峰爆》无疑是一部具有高科技含量、强视觉冲击的灾难动作大片。影片始于一场百年不遇的地质灾害:山崩地裂、大雨如注、泥石滚滚,山中畅游的旅客瞬间随着大巴车跌入谷底,街上的行人、车辆纷纷被一张张“大口”吞噬。岩石不停地裂变,更大的山体滑坡正在酝酿,16万县城居民命悬一线……关键时刻,一对基建工程兵父子联手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营救。
在硬核科技营造的逼真氛围中,观众直抵灾难现场,感受着恐惧、彷徨、失落,也体悟到了温暖、感动与希望,观影体验绝不亚于观看好莱坞大片时身临其境的惊险、刺激与震撼。但不一样的是,《峰爆》是一部典型的中国式大片,中国英雄叙事与中国主流价值成为贯穿全片的鲜明标识。
首先,该片区别于国际流行的灾难大片模式,而呈现出独特的英雄叙事视角。不同于国际流行灾难大片中孤胆英雄上天入地无所不能、自带超能力、不食人间烟火,该片的男主人公——基建工程师洪翼舟并不是一个从天而降的英雄。他之所以勇敢坚韧,是因为有着父辈的家传,从上一代老兵身上继承了优良基因。倔强的洪父在探望儿子的途中遇到了天灾,流淌在血脉中的老兵情结让他选择奋不顾身地去救人。在他的眼中,个人安危无足挂齿,黄金营救时间才是重中之重;在他的心中,拯救生命理所应当、责无旁贷,哪怕是牺牲自己和儿子的生命。可以说,没有洪父,旅游大巴上的人们将失去生存的机会;没有洪父,赶来援助的儿子也难以完成绝境中营救的艰难使命;没有洪父的言传身教,难有洪翼舟的使命担当。正如中国传统格言所说:“有其父必有其子”“若要好,问三老”,这不仅是一个充满大爱的父亲的基因遗传,更是两代工程兵家国情怀的薪火相传。
该片男主人公也不是一个无所不及的英雄。在湍急的洪水面前,他对即将承担的探路任务也曾怯懦、也曾畏惧,甚至选择了退缩。因为,他也有着难以克服的心理障碍。他曾眼睁睁看着母亲溺水而亡,自己却无力施救,对于水的恐惧是他的软肋。他也不是一个乖巧听话的儿子,他甚至是有些叛逆的。他与父亲之间隔着母亲的死,隔着他对父亲舍小家的不满与怨恨。然而,父亲的牺牲精神从小到大、从始至终影响着他,根植于他的血脉。中国人的孝道、善良、博爱也在他的身上生根发芽。作为儿子,他不仅义无反顾地保护父亲,也会想方设法地挽救他人的生命。这部影片的英雄叙事视角是独特的,英雄并不具备超越现实的能力和魔法,他来自于普通人,只是在生死攸关的时刻选择挺身而出。这里的英雄也不是转瞬成就的,他有着基因中生长出的善良与坚韧,也有着中国军人在部队大熔炉里锻造出的英勇、无畏与智慧。
令众多观众被感动得热泪盈眶的是影片的结尾,也是影片情感升华的高潮部分:在悬崖峭壁之上,执行定点爆破任务的儿子险些失足,但父亲用一双大手及时托住了儿子。在与时间赛跑的拯救行动中,父亲毅然用肩膀做支点,用生命成就儿子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也实现了爱的传递。这也是中国式大片的情感表达方式,父与子接力的正是中国力量,是对中国能够战胜一切困难的原始动力的追溯。正如在牺牲的父亲墓碑上镌刻的文字那样:“老兵不死,青山犹在”。
其次,这部影片也彰显着中国政府“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主流价值。影片开始,修建了10年的大隧道工程即将完工,工程兵某部正沉浸在迎接胜利的欢乐中,但灾难却突然降临。经过反复论证后,工程指挥部决定用炸毁隧道来改变山体滑坡方向,以此保全16万县城居民的生命,这无疑是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生动诠释。当女指挥含泪下达爆破命令、当为之奉献了10年的工程兵们毅然决定亲手毁掉魂牵梦绕的隧道工程,悲壮之情难以言表。但无论花费了多少资金、无论付出了多少人力,为了挽救生命,国家和建设者们都在所不惜。他们承诺,“我们大不了再用一个10年把它重新建好!”这也是中国式大片输出国家意识和人民利益等主流价值的文化担当。在灾难频发的当下,也契合着中国政府一以贯之的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作为。当然,影片情节在男主人公急中生智中发生了巨大的反转,也让男主人公拯救生命的重担上又增加了保住大隧道的艰难,这样千钧一发的处理使得英雄叙事更加紧密和富有戏剧张力。
中国电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资金短缺导致高科技效果不佳,从而倡导用强化情节来弥补短板。但随着我国电影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增强,中国式大片越来越被观众认可,尤其是被在世界级大制作影片中浸泡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观众所接受,这中间硬核科技的贡献不可或缺。但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大片在技术上努力靠近国际一流水准的同时,并没有背离自己的故事表达方式,而是在坚守传统文化的前提下,不断强化中国主流价值。比如,在《峰爆》中,就有这样的台词:“面对灾难,西方世界迷信的是‘诺亚方舟’,而我们却坚信‘愚公移山’。”在这里,“愚公移山”并不是神话,而是子子孙孙为了梦想去接续奋斗的精神图腾,这在影片中的父与子的英雄叙事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系《光明日报》高级编辑、文艺部副主任)
作者:李春利
来源: 《中国艺术报》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