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16 06:4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与父母的作文,以下是一些注意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作文的主题,比如“我的父母”、“与父母的故事”、“感恩父母”等。主题应贴近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
2.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作文需要有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背景和主题;正文部分详细叙述与父母的故事或感悟;结尾部分总结全文,点明主题。
3. 语言表达:语言要通顺、生动,避免出现语法错误和错别字。在描述父母形象、故事情节和自己的感受时,可以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4. 内容真实:作文内容要真实,反映自己与父母之间的真实情感和经历。避免虚构故事,以免降低作文的可信度。
5. 情感真挚:在作文中表达对父母的感激、敬爱之情,以及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得到的关爱和支持。真挚的情感会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6. 举例具体:在描述与父母的故事时,要举例具体,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文的真实性和生动性。例如,可以讲述父母在生活中的点滴关爱,或者自己在遇到困难时父母的鼓励和支持。
7. 突出主题:在作文中,要突出与父母之间的亲情关系,以及父母对自己的影响。通过具体事例和感悟,让读者了解父母的伟大和
文 | 张五毛
来源:图书《张先生说》
故乡只剩记忆,人间再无美味
在北京这些年,每年都回陕西老家,每次回去都会有些失落,因为村庄日渐荒芜,很多人渐行渐远,童年记忆里那个勃勃生机的乐园再也不见了。
可是,无论它如何凋敝,每过一段时间,总是想回去看看。
思念像水库,随着时间流失慢慢积蓄,直到有一天,你不得不回去一趟,把思念宣泄出去。回家的细节,大都淡忘了。只有2011年年底的那次回家,因为写过一篇文章,所以记得特别清晰。
那次,坐飞机到咸阳,再开车回商洛。秦岭山中刚下了场大雪,国道上都结了冰。因为怕父亲担心,走之前没告诉他。
但他还是从姐姐那里得知我要回来,在门前小路上候了一下午。黄昏时分,我把车开进院子,父亲转身对乡邻们说:“天黑了才回来,也不知道早点走!”
说的是埋怨的话,却是乐不可支的腔调。刚坐下,父亲就端上来一大碗羊肉泡馍,我一口气连汤带水吃了。父亲说,其实,他几天前就知道我要回来。昨天,他骑摩托车去四十里外的集上买了羊肉,给我做羊肉泡馍。
那次回家,本打算在家住几天,后来临时有事,只住了一宿就要返京。
父亲说:“不是说好了在家再住两天吗?”
我说:“临时有事,必须回去。”
父亲说:“那你走吧!”
父亲的话里带着哭腔,一路上,无限酸楚,好几次打算掉转车头,回家再住一宿。
可是,再住一宿,也还是要走……汽车在泥泞的山路上颠簸,我想象着六十岁的父亲在这山路上骑摩托车的样子。
父亲是个厨师。年轻时修铁路,人家安排他做饭,从此,便无师自通成了厨师。铁路修完了,他又去供销社当临时工,还是做饭;熬了十几年,终于成了正式工,不用再做饭了,供销社却倒闭了。
下岗后父亲开过饭店,出门打过工,都是靠着做饭的手艺养家糊口。虽不是科班出身,却能把简单的饭菜做到极致。
一碗泡馍,在父亲那里要经过十几道工序。汤一定要用羊骨来熬,不放盐不放料,只把羊骨中的膻味和香味熬出来。
羊肉要前一天煮好,放在冰箱里冷冻,吃的时候肉更紧实。最关键的是馍,泡馍馆里大多用死面(未发酵)锅盔做泡馍,耐煮却没有面香。
父亲烙锅盔用的是半发面(未完全发酵),烙出来的锅盔在羊汤里煮不烂,吃到嘴里又不至于太硬。
一切食材备好,先舀两大勺羊汤,烧到沸腾。先放肉,再放馍,然后是黄花菜、木耳、粉丝等配料,出锅前,舀一小勺油泼辣子顺着锅边一抹,红彤彤的羊油在锅里瞬间散开,香味四溢。
盛到碗里,再撒上几叶香菜,一碗色香味俱全的泡馍就算完成了。
无数次,我站在父亲身边看他做泡馍,无数次被那一碗泡馍滋润得打出饱嗝。
我一直认为世界上最好的泡馍在陕西,陕西最好的泡馍在洛南,洛南最好的泡馍在我家里。
陕西人都爱吃泡馍,但我很少在泡馍馆里吃。因为在我心里,饭店里的羊肉泡馍都是赝品,只有父亲做的泡馍才是最正宗的。
父亲不只是会做羊肉泡馍,大到上得了酒桌的红烧肉,小到家常必备的胡辣汤,每一样都可以把我的胃唤醒。
去年夏天父亲来京,我想吃他做的油包子(用玉米面、猪油和苜蓿做馅),父亲去菜市场转了一圈,没有买到苜蓿。他说:“北京买不到苜蓿,等你下次回家,我给你做。”
这一等,再也没能吃到父亲做的油包子。
2013年5月2日,父亲被确诊为直肠癌晚期。那一天,我在长春出差。听到消息,脑子一片空白。
几天前,我还在《三联生活周刊》上看过一篇文章,题目是《癌症家庭的艰难抉择》,看完后,躺在沙发上唏嘘不已,不承想厄运这么快就降临到自己头上。
推了工作,立刻往机场赶。在出租车上就开始找熟人,联系医院。一周后,父亲在西安做了切除手术,两个月后病灶转移到肝上,然后开始化疗。化疗控制不住就做射频,射频不行,再用靶向药物。
2014年7月,犹豫再三,带着父亲在北京做了肝切除手术,术后半月又出现胆管梗阻,医生说病灶又转移到胆管上了,放了支架,退了烧。
回老家休养两个月,又是高烧不退,再去西安做导流手术,没出院就开始腹胀,医生确认为肝腹水,已无法医治。
直到生命的最后几天,我还在极力劝父亲去医院,我不愿意他等死。
后来,又把父亲拉到县医院,希望医生能帮他抽出腹腔积水,减轻病痛。医生做完检查,告诉我肝已经坏死。抽积水也是白折腾,这才彻底绝望了。
父亲说:“回家吧。这样活着,还不如让我早点走。”
我答应父亲:“回家。”
2015年1月12日,秦岭山中飘雪,从县城开车拉父亲回家。
车开得很慢,我知道父亲是最后一次走这条路,我希望能慢一点,让他再看看这熟悉的风景。
回家后,父亲日渐消瘦,很快就滴水不进,嘴巴和舌苔已脱水起痂。他看着我,似乎有什么要交代,似乎已无力交代。
最后的几天,在止痛药的作用下,父亲逐渐失去意识,迷迷糊糊熬了几天,撒手去了。
过去的一年里,我从未如此疲惫,也从未如此清醒,死神像影子一样跟在我身后,我不知道它什么时候扑将过来,只知道它会越来越近。
从西安到北京,再到商州,奔波于各大医院,大小手术做了十多次,拍的片子足足有三十斤重。
我曾在医生节去给医生送花,希望他能给父亲多说几句宽慰的话;也曾给护士长送去红包,希望她能早一点给父亲安排床位;我曾向每一位医生、护士无比真诚地说“谢谢”……
脸色、拒绝、疲惫,都不曾感到委屈,即便是遇到把药开错,让父亲加倍服用化疗药物的医生,我也没有火气。我接受现状,无力声讨。我知道,没有什么比给父亲治病更重要。
每次从医院出来,都要找个地方歇一会,抽支烟。
告诉自己:这一切都值得,我应该有足够的耐力,应该为今天能为父亲所做的这一切而欣慰。
十四年前,母亲去世的时候,我还只是个上高中的孩子。母亲卧床不起的六年,是父亲伺候了她六年。我希望把在母亲身上留下的遗憾,在父亲身上补回来。可是,我愿做一切,却留不住他。
医生说,手术是唯一可能根治的方法,做手术有20%的可能生存五年。
现在想来,如果父亲不做肝切除手术,也许还能多活一段时间,至少可以少受些折磨。可是,人生没有如果,面对死亡,只能选择一条路去尝试。
父亲临终前,我想跟他说:也许是我错了,希望他能理解我,原谅我。终归是没能说出口。
我不后悔自己的决定,当死神走近,谁能理智到不去放手一搏?不去追求那20%的渺茫希望?
父亲去世后,我一直没哭。直到遗体告别的那一刻,泪水奔涌而出,才放声痛哭。那一刻,脑海里浮现出一个画面:我在父亲怀里蹦跳着,用巴掌在他身上胡乱抽打,他一直微笑着,抱着我。
那是我关于父亲的最早记忆:那一年我五岁,想要一个儿童车,三十块钱,父亲当时的工资只有三十八块钱。他没给我买,任由我把他打了一条街。
父亲去世后,我写了两副挽联。
一副是:“慈父无严训,儿女有长情。”父子一场,我打过父亲,父亲没打过我,他没给过我什么严苛的训诫,甚至连一个难看的脸色都不曾给我,他一直微笑着。
写给父亲的另一副挽联,上联是“惯用锅碗瓢盆烹仁爱付儿女”,下联是“尝尽酸甜苦辣树德望传梓里”。
家里人看了挽联,觉得不妥。他们说父亲是供销社的正式工,不是个厨师,我这样写有损父亲生平。
我知道在农村人眼里,男人围着锅台转会被人看不起。但我不愿意刻意拔高父亲,他是个普通工人,一生主要靠做饭养家,于国家于社会也确实没做出过什么丰功伟绩。
像大多数平凡的父亲一样,父亲一生最大的功劳就是养育了三个儿女,并且言传身教,把一些最朴素的做人品质传授给我们。
他一生朴实,我相信他愿意我用最朴实的词语去总结他的人生。
父亲去世后的第四天,姐姐在台阶上洗脸,找不到香皂,问了一句:“爸,香皂放哪了?”没人应答,我装作没听见,眼泪夺眶而出。
1月23日晚,飞机在北京落地,打开手机,拨通父亲的手机,想给他报个平安。
电话拨通的一瞬间,突然意识到这个电话永远无法接通了,他永远不会再问我身在何处,是否平安。
秦岭山中,永远不会有人在路边站一下午,殷殷地等我回家;这世上,永远不会再有一碗羊肉泡馍唤醒我的记忆……
父亲走了,真的走了。从此,故乡只剩记忆,人间再无美味。
(本文节选自张五毛新书《张先生说》)
《张先生说》
精选近十年来张五毛所写的散文随笔,
描述了亲情、乡情,
讲述了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想
贾平凹、张炜老师联袂推荐
点击下图可购买
↓↓↓
作者:张五毛,陕西洛南人,80后作家。曾出版长篇小说《春困》《公主坟》。
-推荐阅读-
点击文字即可阅读全文
☞重点中小学书单曝光:有远见的父母,都在逼孩子养成这个习惯
☞ 48岁名校硕士啃老7年 :教会孩子独立,比考第一更重要
☞霍启刚郭晶晶带儿子插秧:有远见的父母,都舍得让孩子吃苦
☞为什么中国人一定要读这本书?看完你就懂了
☞ 五月,愿你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责任编辑x塞柏 值班编辑x小喵
这辈子能到北京,到天安门,到故宫,到长城,是家乡老一辈乡邻们的美好向往,也是大家辛苦劳作、孜孜以求的夙愿和荣光。那时,全村人中有生之年能如愿到北京“逛逛”的屈指可数。
八达岭长城 摄影:潘之望
我的父母出生于上世纪40年代初,是土生土长的晋南农民。祖辈们在熟悉、挚爱的黄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自给自足、节衣缩食的日子。除了有限的农作物外,几乎没有其他经济来源,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很少出远门,更谈不上到外地游览了。归根结底一个字:穷!
我兄弟四人,为让儿子们有出息,父母辛勤劳作、省吃俭用,分别供我们上完了初中、高中,并送我参军到部队。1992年,我到北京工作后,父母才实现了逛北京和登长城的心愿。他们先后两次来北京,一次是参加我的婚礼,一次是看望刚出生的孙女。
1998年初,父母听说我打算当年8月1日在部队举行婚礼后,高兴得合不拢嘴,提前半年就开始做准备。是啊,家中老幺要结婚了,年近60的父母能不高兴吗!一来,再也不用发愁“大龄”儿子的婚姻问题了;二来,四个儿子成家立业的人生大事都完成了,可以卸下重担,往后没了忧愁和压力,可以轻松地享受晚年生活。
来京前,他们像农村过年一样重视。理了发、洗了澡,从内到外、从上到下换上了新衣新鞋,带着烧饼、大葱,骑着自行车到县城,再乘坐进京的列车。
坐了一夜的硬座,父母第二天一早来到北京火车站。站台上,母亲见到儿媳第一眼,便把紧攥一路的2000元塞到儿媳手里:“你们结婚,我们非常高兴。父母都是农民,家里穷没什么积蓄,这是我们的心意。你和志海以后要互敬互爱,和和气气过好日子”。母亲的言语,让我倍感亏欠和自责。农村挣钱不易,父母为前面三个哥哥成家已欠下外债,我多年在外,没帮家里什么忙。此次千里迢迢从村里来参加我们的婚礼,已经额外增加了经济负担。如今他们年事已高,不能再给他们添负担了。于是,站在一旁的我,竭力示意妻子坚决不能收父母的血汗钱。
“你们再不收,我就和你爸直接买车票回家了!”拗不过母亲的最后“通牒”,我们只好暂时收下了2000元。
考虑父母来趟北京不容易,借机弥补不能膝前尽孝的亏欠。简朴的婚礼仪式后,我和妻子利用婚假,陪父母先后游览了故宫、颐和园、天安门广场和八达岭长城,实现了父母游北京登长城的夙愿。
几日的旅游相处,父母和妻子相处得非常融洽。到车站送父母离京时,妻子抱着母亲说:“爸妈能来参加我们的婚礼,我们非常高兴。你们年龄大了,我们不能在你二老身边伺候已经十分愧疚了,收你们的钱我们心会不安。你们的心意我们领了,只要你二老高兴,随时欢迎你们来北京”。接过原封未动的2000元,父母流泪了,是激动的泪,更是幸福的泪。
此后,一向闲不住的父母2002年专程来京看刚出生的孙女。习惯了农村生活,不适应大城市起居,父母待不久便借口家里农活忙,不能离开太久,小住几日便匆匆返回。
往日的苦难一去不复返,上一辈人的夙愿,对现今的年轻人来说,是件感悟不到、难以理解的事。随着社会的日新月异,农民的致富头脑越来越活,路子越来越广,收入越来越高。家庭轿车、航班、高铁等出行方式越来越方便,富裕起来的乡邻有条件、有机遇、有能力走出家门,领略华夏的大好河山,感受外面世界的美好,甚至走出国门畅游世界,出去“逛逛”已成乡邻们的家常便饭。
如今,我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能力和条件让父母来京安享晚年,但父母却永远离开了我们。
想念父母时,翻看相册,看到和父母游北京、登长城的合影,心里才略有安慰。父母的身影,就像长城一样,永远在儿女心中。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