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推荐《科研项目计划》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16 15:27

推荐《科研项目计划》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在撰写科研项目计划时,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以确保你的计划既全面又具有可操作性:
1. "明确项目目标": - 确保项目目标具体、可衡量、可实现、相关性强、有时限(SMART原则)。 - 清晰阐述项目的预期成果和对学术界、产业界或社会的贡献。
2. "文献综述": - 广泛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当前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和现有研究的不足。 - 分析现有研究的局限性和你的项目如何填补这些空白。
3. "研究方法": - 详细描述研究方法,包括实验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技术。 - 确保所选方法适用于你的研究问题,并能够提供可靠的结论。
4. "时间规划": - 制定详细的时间表,包括各个阶段的开始和结束日期。 - 确保时间规划合理,留有足够的时间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
5. "预算规划": - 提供详细的预算计划,包括所有预期的成本和资金来源。 - 确保预算合理,资金分配清晰,且符合相关规定。
6. "风险评估": - 识别项目可能面临的风险,并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 - 考虑如何减少风险或确保项目在风险发生时能够继续进行。
7. "团队构成": - 描述团队成员及其角色和职责,包括他们的专业背景和经验

中科院发布科技支撑“双碳”战略行动计划 面向2060年布局18项重点任务

来源:人民网 原创稿

人民网北京3月2日电 (记者赵竹青)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3月2日,“中国科学院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正式公布,部署了科技战略研究、基础前沿交叉创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等八大行动,以及具体实施的18项重点任务。

据了解,“行动计划”旨在以解决关键核心科技问题为抓手,促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动能源革命,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加快绿色低碳科技革命,积极支撑我国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为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行动计划”系统布局了科技战略研究、基础前沿交叉创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新技术综合示范、人才支持培育、国际合作支撑、创新体系能力提升、双碳科普等八大行动。面向双碳战略重大科技需求,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任务,在能源、碳汇等领域从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到综合示范全链条布局,同时围绕科技创新任务,在人才队伍建设、国际合作、平台条件和科普与传播等方面全方位支撑保障,具体实施“双碳科技发展路线图”“碳汇科学原理与方法”“化石能源高效清洁利用技术”“储能与多能融合技术”“固碳增汇技术”等18项重点任务。

“行动计划”明确了近期、中期、远期不同阶段发展目标:到2025年,突破若干支撑碳达峰的关键技术,促进经济社会低碳绿色转型,探索支撑碳中和目标的颠覆性、变革性技术。明确碳汇机理,形成碳源汇监测、核算的科学方案,为国家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突破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核能、碳汇等关键技术;推进重点行业低碳技术综合示范,支撑产业绿色转型发展。

到2030年,支撑碳达峰的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力支撑碳达峰目标实现;支撑碳中和的科学原理和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为碳中和目标提供科技储备和解决方案。提出并验证一批原创性新原理和颠覆性技术;构建以新能源为重点的多能融合技术体系和生态系统增汇技术体系;形成重点行业低碳转型发展系统解决方案,为碳中和示范区提供系统性技术支撑。

到2060年,突破一批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并实现应用,有力支撑碳中和目标实现。为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实现碳中和战略目标提供科学基础、关键技术和系统解决方案,碳减排和固碳增汇等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据悉,中科院前期已在“双碳”领域部署实施了“能源化学转化的本质与调控”“变革性洁净能源关键技术与示范”“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工程”“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等一批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在能源转化基础理论、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关键技术、先进核能系统、全球气候变化、污染防控与综合治理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原创性重大成果。2021年10月,中科院又专门部署了“煤炭清洁燃烧与低碳利用”先导专项,旨在通过突破燃煤发电灵活调峰等关键技术,保障我国能源和产业链安全,支撑能源强国战略。同时,中科院学部充分发挥智库作用,于2020年底启动了由丁仲礼、张涛和高鸿钧三位院士牵头,全国百余位院士参加的“碳中和”重大咨询项目,从能源、固碳、政策三方面设立九个专题开展咨询研究,明确“发电端”“消费端”“固碳端”三端发力的技术研发体系,进行“控碳-减碳-低碳-中和”的碳中和发展路线图等研究工作。

“十四五”科技计划项目改革重点:揭榜挂帅怎么干?

作为创新活动实施的载体,科技重大专项未来的实施重点和方式被进一步明确,其中“揭榜挂帅”被频频提及。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1年要改革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方式,推广“揭榜挂帅”等机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也提出,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给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推行技术总师负责制,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

在3月5日举行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上,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表示,“十四五”期间重大工程项目主要是兼顾“国家大事”和“关键小事”,引领未来发展的关键性重大攻关项目,包括量子信息、星际探测,以及涉及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卡脖子”重大攻关项目,我们将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作用,按照“揭榜挂帅”的要求予以推进。

不少代表委员也将目光聚焦在了“揭榜挂帅”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学院副院长曹阿民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揭榜挂帅”能让不同的创新主体在同一平台上平等竞争,英雄不论出身和资历,由此能激发更多创新主体的活力。

在他看来,“揭榜挂帅”非常形象,但“我比较关心的是,对于榜单甄选标准的公平性的把握。我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不能为了申请经费而去‘揭榜’,另外在科研院所、企业联名‘揭榜’的过程中,应该怎么界定各自的任务。”

“ 十四五 ” 科技计划项目改革重点

重点专项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组织实施的载体,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以目标为导向,从基础前沿、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到应用示范进行全链条创新设计、一体化组织实施。

科技部资源配置与管理司司长解鑫在2月26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国家科技计划是政府组织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载体,“十四五”还要继续深化改革,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活力,提高科技计划的整体绩效。

在具体改革举措方面,解鑫说第一个就是“揭榜挂帅”,这是“十四五”科技计划项目改革的重中之重。

他介绍,在去年疫苗研发的项目当中,就已经实行了“揭榜挂帅”的模式,榜就是临床任务批件,拿到批件,我们就分阶段给予支持,调动了社会各方面的研发力量。实际上,“揭榜挂帅”改革的核心就是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紧迫需求,来设计研发任务。在执行过程中,通过“军令状”等改革举措来压实责任,最终由用户来考核成果,使科技计划能够更加聚焦国家需求,更加增强攻坚能力。

不仅是疫苗研发采取了“揭榜挂帅”,一些产业领域和地方政府也已经开始尝试。

早在2018年,工信部就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重点任务揭榜工作方案》,在17个方向及细分领域开展集中攻关,重点突破一批创新性强、应用效果好的人工智能标志性技术、产品和服务。

从地方政府来看,福建省今年2月公布面向全国发布科技重大专项“揭榜挂帅”技术需求榜单,围绕三个重大技术需求题目发布英雄榜,广邀科研单位和企业前来“揭榜”攻关。据悉,研发总预算初步预测达7300万元。

3月1日,辽宁省公开发布首批200个实质性产学研联盟名单和100个“揭榜挂帅”榜单,聚焦钢铁、石化、装备制造等全省优势产业的创新发展,聚焦全省行业龙头和骨干企业的技术“瓶颈”,通过“揭榜挂帅”,有效集聚和整合优势创新资源,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问题。

代表委员这样说

全国政协委员、埃夫特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许礼进在受访中表示,目前攻关技术遴选周期长,揭榜主体承担风险大,揭榜挂帅的制度设计还有待完善。

许礼进建议,国家对“揭榜挂帅”的制度设计要考虑分层次、开放性、竞争性、共享性。

具体来说,分层次就是,国家层面“揭榜挂帅”侧重的是事关全局性、战略性、前沿性的重大科技需求,省级层面侧重的是即期的、应急的、现实性的重大科技需求;开放性、竞争性就是公开面向所有市场主体,不分所有制,不分区域或国别,凡是有条件有实力的都可以参与竞争,并接受社会监督;共享性就是对揭榜攻关成功的产品和技术及时进行梳理,并强化应用推广,第一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成果有偿共享,不断放大“揭榜挂帅”的带动作用。力争通过三五年的努力,使我国制造业在核心关键技术上有实质性的突破。

全国政协委员、江西省科协主席、农工党江西省委会主委史可认为,“揭榜挂帅”制度的提出为我国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开展集中攻关,开启了新思路、开拓了新路径,目前已经取得积极的成效,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比如,挂榜项目筛选机制还不完善,哪些项目有资格挂榜缺少相应的评价标准,现阶段不少挂榜项目只是当地部分企业所面临的技术难题,而非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对整个行业发展的推动作用相对较小。

另一方面,揭榜者审核机制还不完善,有的依然未能破除科研领域论资排辈“关系网”,迷信学术权威,还有的未对揭榜者科研能力进行相应的评估,导致攻关任务未能如期实现。

史可建议,要加快实行“揭榜挂帅”制度,坚持“以需定榜”与“唯贤选帅”相统一。

而在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建宇看来,科研问题一直都是国家有需求然后大家去申请,中选后继而去做进一步研究。在攻克科技难题的过程中,需要一批潜心做事的科研人员,为了给他们营造更好的科研氛围,还需要提高科技项目的管理效率。

他告诉记者,例如我们已经实行了一年多的“科研经费包干制”就受到了科研人员的好评,但目前绝大部分国家科研项目计划还没有实行“科研经费包干制”。“以前曾有‘要做课题组长,先要学会财务’的说法,现在国家出台了很多为科研人员减负的政策措施,应尽快将这些政策落地,为基础研究营造更加宽松自由的创新环境。”

来源:第一财经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