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17 02: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观后感的文本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在动笔之前,首先要明确观后感的主题。主题可以是电影、书籍、讲座、展览等,确保自己对主题有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2.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观后感应该具备清晰的结构,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a. 引言:简要介绍观后感的主题,引出自己对主题的感悟和思考。
b. 主体:详细阐述自己在观看、阅读、聆听等过程中的感受、启发和思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 情感体验:描述自己在观看、阅读、聆听等过程中的情感变化,如喜悦、悲伤、愤怒等。
- 思想启示:结合自身经历,阐述作品给自己带来的思考和启发。
- 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探讨其性格特点、成长历程等。
- 主题思想:挖掘作品的主题思想,阐述其对社会、人生等方面的启示。
c. 结尾:总结全文,强调自己的感悟和收获,并提出对未来学习和生活的期望。
3.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a. 词汇丰富:运用丰富的词汇和句式,使文章更具表现力。
b. 逻辑清晰:论述观点时,注意条理清晰,避免前后矛盾。
c. 个性化表达:结合自身特点和感受,以独特的视角看待问题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双一流”院校校长给今年的大学新生送出了第一份礼物——经典红色读物《把一切献给党》。本书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以吴运铎的人生经历和奋斗历程为血肉,以共和国的枪炮制造史为骨骼,以一个真正党员的党性觉悟为魂魄,从66年前首次出版到今天激励一批又一批年轻人,像一个战士一样战斗前行。值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迎来70华诞之际,由为新中国兵器工业发展作出卓著贡献的吴运铎著,工人出版社编辑何家栋修改,工人出版社出版的《把一切献给党》是适宜向祖国的生日献礼的。
吴运铎与工人出版社职工合影
历经战火初心不改 工人蜕变共产党人
吴运铎出生在矿山上,父辈的影响、生活的环境和童年的憧憬让幼年吴运铎产生了第一个梦想一一做一个管机器的工人。可到处战乱,家园尚且难保、吃饭都成问题,做工人的梦想就不得不一再搁置。几经波折,童年的主人公随着家人逃难到湖北老家,在大冶的煤矿,小吴运铎终于得以成为一名工人学徒。旧社会的学徒生活艰苦险重,主人公却本着一股对技术和原理的钻研劲边工作边学习,看似轻描淡写实则一步一个脚印地克服了种种困难。时值抗日战争爆发,矿上的抗战讲座和新华日报的编辑为这位辛勤的工人的心里埋下了共产主义的星星之火。不久,煤矿被日本人占领,看到家园又一次荒芜、当局的软弱无能,吴运铎坚定了信念,不远千里奔向皖南云岭,参加了新四军。参加革命之后,吴运铎把自己的技术全部贡献给了军工工作,从修理枪械、制造刺刀等最基本的工作做起,边修边学、边学边探索,不怕苦不怕累,只怕工作落于人后。主人公和战友们在深山中建立超了兵工厂,从无到有起厂房、炼工具、造枪械,就这样把一支支新步枪送到前线。
1939年5月18日,吴运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说,“我认识到,为人类最美好的理想一一共产主义事业而斗争,就是终身最大的幸福。我要把自己完全交给党,听党的话。”
书中,吴运铎始终坚守自已的初心一一做一名工人,他把共产主义的事业作为自己最崇高的理想,从满腔热血的爱国工人蜕变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人,为我们注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战士的本色。
吴运铎自勉
三次重伤不离岗位 牢记使命不负重托
吴运铎在岗位上有三次负伤的经历:
第一次,为任务需要赶工,左脚踝骨在工作中受伤,他一度高烧四十度,治疗时沿着踝骨挖了一个月牙形的大洞,足有半个碗口大。
第二次,为研究炮弹制作方法,雷管在他手中爆炸,左手炸掉了四个手指,肉和皮炸的飞了起来,贴在墙上,贴在桌面上左腿膝盖炸开了,露出了膝盖骨,左眼直滴血,什么也看不见了,脸上炸了几个洞,浑身麻木得失去了感觉,反而不知疼痛。术后他的左手四指和左腿没有得到有效恢复,左眼失明。
第三次,试爆的炮弹在他身前爆炸,人被轰到五六丈外的沙地上,左手腕被炮弹截断了骨头,右腿膝盖下被炮弹炸劈一光,骨头也截断了。脚趾炸去了一半,脸上许多伤口不住流血,炸烂的衣服被血漫透,成了血人。术后他的左手腕和右腿被接上,行动不便,右眼中存有弹片,视力受阻。
而受伤之后,吴运铎是这么做的:第一次受伤后,他心中惦记着工厂,腋下夹着两根拐杖,一只脚跳回工厂,马上投入了紧张愉快的劳动。第二次受伤后,他躺在病床上还记录起机床设计的方案和结构草图,从伤口的动脉血管喷出一线血流,直喷到病房的墙壁上。伤口没有好他就强烈要求出院,拄着一根树棍徒步二十多里,远远看见工厂茅屋的影子,他忘了疼痛跑了起来。第三次受伤后,为了让工厂的同志在研究中少走弯路,他在病床上把自己的心得写成小册子;他如饥似渴地读着各类书籍学习知识,害怕自已会双目失明的他还学起了二胡。
三次受伤后,吴运铎依然完成了组织交给的任务:第一次受伤后,他带着队伍渡过长江,在苏北建立起子弹场。第二次受伤后,在他的带领下兵工厂超额完成每年生产六十万发子弹和研究制造迫击炮炮弹及地雷的任务。第三次受伤后他在病床上完成了炮弹信管的设计任务。
书中,吴运铎用他的实际行动向我们述说了,什么是牢记使命一一就是坚决完成任务,立足岗位,为党和人民的利益捍卫忠诚。
工作中的吴运铎
“中国保尔”铁血丹心 永葆本色战斗前行
吴运铎伤愈后,应组织要求,担任军工学校的机械制图讲师。从此,他在新的岗位上继续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自已的热度。1951年10月,吴运铎被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和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特等劳动模范”称号,在媒体相关报道中将他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同年,他参加了十一国庆典礼,在天安门城楼上见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
本书中的语言朴实而纯真,感情含蓄而热烈,信念厚重而高扬,向我们展现这位老党员、老前辈“鞠躬尽瘁、只争朝夕”的人格境界,用亲身经历生动诠释了“把一切献给党”的应有之意。吴运铎于1991年5月病逝,他的精神和文字是留给我们年轻人的案头卷和工具书。初心不改,本色不变是他一生的“日常”;像一个战士一样去战斗,是他作为党员的“规定动作”。我们应当从中汲取力量和信念,接好薪火,传递到个人党性修养和工作学习的神经末梢上去!最后,我把本书结尾处的话摘抄出来,这既是我们的这位从战火中走来的老党员、老前辈的精神瑰魄,也应是激励我们新一代走在新时代长征路上的年青党员的座右铭,让我们像一个战士一样战斗在岗位上,把一切献给党。
“亲爱的同志们!我们每个年轻人,都应该是生龙活虎、精力充沛的战士,随时准备到最艰苦、最困难、最需要的地方去。我们要永远记住毛主席的教导,做一个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把我们的力量、我们的智慧、我们的生命,我们的一切,都交给祖国、交给人民、交给党吧!从人民和党那里,我们将获得无穷的力量,去移山倒海,开发矿藏,修建水闸,征服沙漠,把我们祖国建设成美丽的花园!在敌人还没有投降的时候,不要放下你的武器!在为实现人类最崇高的理想——共产主义的斗争中,做一个无限忠诚的战士,永远前进!”(本文首发于:长安街读书会,作者:徐云。)
作者:刘发开
《感逝集》是山东大学文学院刘晓艺教授新近付梓的一部诗词文集,汇辑了包括旧诗、词、莎翁商籁、尺牍、序跋、散文等在内的各种文体,可视为其2019年出版的旧体诗文集《昔在集》的姊妹篇。与后者相类,《感逝集》也是一部“思怀师友,感逝裁诗”的致敬时光之作。
“感逝”是中国传统诗文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其背后往往隐含着古人深刻的时间观念和生命体验。古人寿时不永,短短几十年,如草木荣枯,白驹过隙,倏然而过。睿智精进如夫子,尚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之喟叹;一代枭雄曹操,亦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之伤婉;潇洒俊逸如王羲之,因感“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遂生“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之悲怆;放荡豪逸若太白,亦有“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之悲吟;至于豁达超然如东坡,亦不免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之忧思。
这部《感逝集》中的“感逝”,正如作者所言,蕴含着感念往昔、追忆逝者以及夫子叹川、感喟逝水等多重意蕴,既有语言层面上的低徊吟咏,也有情感层面上的追念感怀,还有哲学层面上的深邃忧思,这种复义性本身即拓展了“感逝”主题的意涵内蕴与阐释空间。
在旧体诗词部分,作者继《昔在集》之后,又一次集中展示了延自章黄学派一脉的深厚诗词创作功力。章黄学派以训诂、辞章而著称于世,辞章学经黄侃先生传至山东大学殷孟伦先生,再传至作者的业师、山东大学教授鲍思陶先生等人。对章黄学派的两种绝学,鲍思陶先生已“骊珠在握”,研深覃精,可惜鲍先生蕙荃蚤摧,盛年早逝,身后只留下一部《得一斋诗抄》和经由其友人倪志云先生补缀的《中国古典诗歌创作论》等为数不多的辞章理论和作品集。
在辞章一脉,刘晓艺深得鲍老真传,积淀了于山大中文系求学时获得的“骨与血”,其旧体诗文可谓“本之情性,协之声音,振之以文采,齐之以法度”。在这部分旧体诗词作品中,既有“体裁之广”,不论是四言、五古、杂言七古、五绝、七绝、七律,还是包含小令、中调、长调在内多达30多种词牌的词作,均可见一个纯熟的诗词作手诸体皆善、驾轻就熟、法度森严的技法和才情;也有“文采之丽”,这是作者的看家本领,如以“离忧莫写,欢好曷叙”写离别,以“风翦烟絮,纷糅流转”写初雪,以“行行若牵裾,总拟后期缀”写春闺,以“浮生唯恨相知晚,老去风情倾玉盏”写伤情等等,其用语之典丽古雅、绮思风韵,几可混同古人;还有“用典之切”,作者长于用典,既有明用、暗用,也有实用、虚用,还有活用、反用,不论熟典、僻典,还是事典、语典,化典入诗,如盐入水,皆能“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语意绵密,笔力遒劲;更有“注释之详”,作者寻绎古今卷帙浩繁的典籍,对每首诗词都附有自作的笺注,将句中用典、古语、掌故逐一标明出处,甚至对部分古音、平仄、韵律等也加以说明,注释总数多达1300余条,极大丰富了文本的底蕴和厚度,也增加了阅读品鉴的审美性和趣味性。
以五言古风翻译莎士比亚商籁体十四行诗,是本书的另一大特色。这一“绝活”,作者业已在《昔在集》中展露,因其文字雅郑、译语精当,已被学界同行引为以诗译诗、会诗的范例。翻译本非易事,考验的是译者对两种及以上语言和文化的熟识程度;译诗尤难,概因诗歌处于文学金字塔的顶端,文学性最强,对节奏、韵律、结构等“形式”的要求也更高,有人戏称“诗乃翻译中失去的东西”,实不为过;而以诗译诗则难上加难,考验的是译者对外语的精通,对母语的熟稔,以及以未泯诗心打通经脉、驾驭两者的深厚功力。
莎翁的商籁体,以五步抑扬格为基本韵律格式,其对格律所持“诗律伤严近寡恩”的要求,与中国旧诗有近似之处。作者以其“深文理”翻译理论为导引,以格律诗人丰富的创作经验为根基,以风格苍凉的五言古风《古诗十九首》为仿体,以归化审美为鹄的,实验性地翻译了19首莎士比亚商籁,彰显出作者打通古今、融汇中西的广博学识和纵横才情,也传递出古今中外不同时空交叠下的情感共鸣与悠远回响。作者不仅以旧体诗歌的形式翻译西诗,也曾在《昔在集》中将自己的诗作不失原味地翻译成英文,可以期许,接下来作者还会如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一样,将更多的中国经典旧体诗词翻译成英文韵文,让诗词之美在中外语言和文化间生生不息地流淌。
这部集子中“文”的部分,包含祭文尺牍、序跋古文、怀人散文等。尺牍、序跋也是章黄学派的当家功夫,刘晓艺显然深得其中三昧,展示了蕴藉古朴的文体风格和从容典雅的社交言语。如在致杜泽逊先生的尺牍中,作者紧扣其先师鲍思陶先生遗稿事,既追叙“公与先师,砚共同窗,谊在第行”的旧谊,又附以“闻先师昔供坊肆,以缀辑生涯,为人嫁作,每不趁意,公恒过往,酒阑辙劝以纂修文献之功”等细节,并历数其先师生平及“朝夕兀兀,穷宵烛之末光,仰屋梁而著书”的勤奋,读之令人动容。这些尺牍,既有文体、称谓上的谨严,也有辞章、句法上的变化,为初学者示所来径。
在《<名家文献版刻书迹辑存>序》中,作者分别对所辑录的杜甫、苏轼、朱熹、王守仁四家作出评点,如谓杜甫“肠热黎元,心忧主上。文悲宋玉,枉许身以稷契;身误儒冠,犹眷怀乎终南”,称杜诗“盖诗之有杜陵,犹文之有六经也”;谓苏轼“以诗为词,别成一宗”,“辞富学厚,天才宏放,洗万古凡马气象,宜与日月争辉也”;谓朱熹“优入圣域,致广大,尽精微”,称其书“御大字如大将,写小诗则明净无滓,味自理窟流出”;谓阳明“提书生三尺之剑,任疆事,制强藩,勋业气节,见诸施行”,称“阳明之学,主致良知;直指心性,揭示本来”,皆为精当独到之见。
在为其先师鲍思陶先生《中国古典诗歌创作论》所作的序中,作者追思鲍公“弱好辞章,长实吟骨;言准玉谿,赋拟相如”,并动情回顾了鲍公故交倪志云先生历时15年,为其续成此遗著之事,称该著“文气赓继,就成省旷;诗心裁采,袭作芊绵”,并引述伍子胥、鲍叔牙、嵇康、老子等先贤的掌故作比类,以彰显其续书之功绩。在序文最后,作者进一步点明序文主旨,即“赞其续志,美其执信”,称“睿音永矣,倪公之德”,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续书之事之人的赞佩。
该书最后一部分是三篇怀人散文,追念与师友们数载承教、因缘交往的点滴,文笔贞丽不艳,意浓情深,且与前面的诗文部分形成“互文”,对照品读,可以相互启发和印证。在对已故先师鲍思陶先生的追思中,作者耙梳了鲍师的家学渊源、求学历程以及章黄学派的师承关系,记叙了很多生动的生活细节。如写鲍师“平生不改誉儿僻”,其子“重铮每年生日,鲍师都会为他写诗”,进而留下了大量亲子诗,在诗人、学者之外,塑造了一个与贾政形象截然相反的当代奶爸形象。
而在对已故友人胡真的追思中,作者则在大量交往细节之外,平添了许多对生死、情缘、命运等的终极哲思。如在讲述了与故交的生死之别后,作者写道:“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我本中拙,或正宜为其所苦。”在该文结尾处,作者进一步升华了所思所感,写道:“我仍存在,我有感知;我欲逝者知道,他的存在,不曾被世界忘记。不仅仅没有被我忘记,也没有被他的亲人、朋友、读者忘记。”并推断道:“在那些常缘之外,世上还有一个与他在师友间的人,我能肯定,他也不会忘记。”这之中,不仅有“浮生如寄,微躯易殇”的无奈怅惘,更有感旧遗情、难以忘怀的无尽追思。
合上这部厚重的书,除了对其典雅文辞中流溢的才情睿思感佩不已之外,也引发了人们对“感逝”主题更多的体味和思考……
“感逝”不仅是对时光的追忆,也能让逝者及逝去的光阴在追思中得以铭刻和定格,进而实现“不朽”。古往今来,如何突破作为“终有一死者”(特拉克尔语)的人的有限性,达到“与天地同流”“与天地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境界,始终是人们孜孜以求的不尽追索。古人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论,立德需治身修心、涵养品德,立功需赖时势机遇、建立事功,立言则需才情禀赋、学问辞章。司马迁云:“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我相信,这部诗文集中所记述的逝者及生者,也称得上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倜傥非常之人”,他们因作者的斐然才情和生花妙笔而见风华,而入册籍,而得永存。(刘发开)
来源: 大众日报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