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17 08:1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笑傲江湖》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在写作之前,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读后感主题,例如:对江湖世界的认识、对人物性格的剖析、对武侠文化的感悟等。
2. 结构安排:一篇好的读后感应该具备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
- 引言:简要介绍《笑傲江湖》的作者、背景、故事梗概,以及自己阅读这部作品的原因和感受。 - 正文:围绕主题展开论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a. 人物形象: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成长历程、命运轨迹等,如令狐冲、任我行、岳不群等。 b. 江湖世界:探讨武侠世界中的门派纷争、武功秘籍、江湖规矩等,以及这些元素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c. 主题思想:挖掘作品所蕴含的哲理、价值观,如忠诚、友情、爱情、正义、道德等。 d. 艺术特色:分析作品的语言风格、情节安排、人物塑造等方面的艺术特色。 - 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并提出对未来的展望。
3.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 使用准确、生动的语言,避免使用口语化、模糊不清的词汇。 - 运用修辞
前言:年前花三天废寝忘食地把《笑傲江湖》看完了,从买回金庸全集至翻开本书,中间已隔了近三年。之前我曾与人说,我一定会喜欢笑傲的,一定会喜欢令狐冲的,就像有一种人,声名在外,虽未遇见相识,但你知道,一旦相遇就一定会喜欢上的,比如令狐冲。一开始既想一口气读完,读完后又觉得读得太快,不免可惜。自觉本书读的也不够前几本深,闲话少叙,下面是读完后的一点感想。由于较长,分为四篇发。
《笑傲江湖》读后感(一)
潇潇洒洒的走,不问以后——令狐冲人物形象的意义
金庸先生塑造了诸多英雄侠士的形象,我仰慕义薄云天的萧峰,钦佩为国为民的郭靖,欣赏至情至性的杨过,而对于令狐冲这个人物,是超越前几者的爱极。一方面,作为女性读者,我欣赏他的潇洒不羁,侠义心肠,冲盈之恋更是我理想中的爱情;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普通读者,不以性别为论,令狐冲这个角色实现了理想之“我”。读者喜爱一个角色,大概可以分为两个原因:第一,这个角色和自己十分贴近,是现实之“我”;第二,这个角色和自己反差极大,是理想之“我”。以喜欢令狐冲的人为例,或许你和他一样喜爱不受拘束,是个无形浪子。又或许,你受牵绊太多,渴慕令狐冲生性潇洒,这一角色于我的意义倾向于后者,他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另一个“我”,一个永远也达不到的“我”,一个理想之“我”,因为令狐冲是“天生的不受羁勒”,是“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的隐士”。朋友以前曾赠我一本小说,是美籍华人伍绮诗写的《无声告白》,封面上有一句话令我印象特别深刻——“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读《笑傲江湖》一书,读令狐冲,更像是一个找寻自我的过程,我们似乎化身为令狐冲,在江湖里畅意驰骋,一路追寻自我,追寻自由,这种体会,似乎从古龙书中的浪子身上更容易得到。
1,侠客与隐士
在正式谈令狐冲之前,我想先说说今年的春晚,蔡明和潘长江演了个小品,有句话成了金句——“颜值越高,责任越大”,当然这是一个梗,而且有道德绑架的嫌疑,但不得不承认,当我们把“颜值”一词换成“能力”的时候,这句话还是有些道理的。如果把这句话放在学武之人,放在英雄侠客的身上,就成了“武艺越高,责任越大。”在历史上,有这样一类人,他们“能力”很强,“武艺”很高,具有积极的入世精神,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他们“达则兼济天下”,如果非要举个例子,郭靖完全符合,孔子所说的“国有道,不变塞焉,强者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者矫。”这一点他完全做到了,而且他还带动了家人带动了杨过一起实行。
同时,历史上也有一类人,徜徉山水,不受俗累,不问世间名利得失,这类人一般被称作“隐士”,隐士在中国历史上是一类身份很特殊的人,由“隐士”衍生而来的“隐士文化”、“隐逸诗”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什么是隐士?《庄子·缮性》篇里说:“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发也,时命大谬也。当时命而大行乎天下,则反一无迹;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则深根宁极而待;此存身之道也。”时不我与,为保存生命和节操,不得已隐居的人可称为隐士。而我觉得隐士的最高境界应当是老子所说的那样“功成、名遂、身退”,像太白诗里的那样“功成谢人间,从此一投钓”。古代不少人信奉老庄清静无为遗世独立的思想,在入世和出世之间徘徊,有做官坐到高位的,开始思慕起隐逸的生活,也有不屑在官场混迹的遗世高蹈,游憩东山。总之,“隐士”“出世”的思想对中国人来说影响深远,很多人都有“隐士情怀”,不独是我们熟知的陶渊明、王维向往践行,就算是帝王也免不了,李后主就曾写下“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这样的词句。
金庸之前的主角多是前者那样积极用世积极入世的,郭靖自不必多说,杨过也深受郭靖影响,萧峰想着去塞外牧羊,心里却总牵挂契丹大宋之争,而写到笑傲,写到令狐冲时,既赋予了他侠客的身份,也赋予了他隐士的情怀,这是这一人物相比其他主角的独特之处。令狐冲是身在江湖的侠客,而灵魂深处更像是游走在江湖边缘的隐逸诗人,诗人以笔写诗,令狐冲用酒,相同的唯一颗不堪驱使的心。在古代浩如烟海的诗歌中,随便一拈,很多诗句都适用于令狐冲其人,如前面提到的李煜那句“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又如高适的“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最衬的也许是太白,令狐冲好酒,太白亦是,二人都是一样的高迈潇洒。
2,自由与自律
隐逸和自由是相关的,隐逸最终是为了自由,为了保全生命和节操。前面说了,令狐冲和隐士相比,同有一颗不堪驱使的心。那些隐逸诗人或者受不了政坛的勾心斗角,或者难以忍受俗世的争名夺利,或者不堪忍受统治者的昏庸无能,纷纷拂衣归去,在山林间保全自己,不被奸人利用,不被庸主驱使,不被名利蒙蔽。令狐冲最后与此相似,看厌了江湖里的你争我夺,争权谋利,和盈盈携手归去。“隐逸”和“自由”,很多人不过是心向往之,两脚仍踏在尘世路上,令狐冲才真正做到了“潇潇洒洒的走,不问以后”。只要他想,魔教和五岳剑派都可收入他掌中,而他没有,反而不牵不挂地归去,这才是真正的隐士。
整部笑傲,为着争夺辟邪剑法、葵花宝典、五岳盟主、正邪统一,不断上演着你算计我我算计你的戏码,左冷禅苦心孤诣一切成空,君子剑岳不群妻离子散,东方不败命丧任我行之手,任我行则丧生于自己的吸星大法之下,林平之在复仇的欲望中失去了双眼,失去了爱人。名缰利锁,这些人在欲望的诱惑下,逐步失去了自我,也失去了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自由。唯有令狐冲一直在追求自由,保有自由。不拘俗见的率性、不受羁勒的洒脱、死生由命的通达、对于爱人敌人的真情真性、对于权势名利的无欲无求、对于虚伪谲诈的厌恶反感、历经斗争不受他人左右依然保持一颗赤子之心,这便是他的“自由”。
令狐冲被塑造成一个追求自由充满自由精神的形象,但他又绝不是打着自由的旗号随心所欲胡作非为的人。他心中一直有着自己的底线,和恒山派的尼姑们在一起,他始终未做出逾礼之举;虽和魔教人物相交不浅,但心中始终有正邪之念,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面对师父师娘,从不谎言相欺,他虽没有正形,喜欢乱开玩笑,但心里却坚守【有些人可以骗,有些人不能骗,师父师母问起什么事,我自然不敢相欺】。自由不是什么都干,而是任凭外界环境变迁,始终坚守内心的原则,自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金老通过令狐冲这个形象也在传达一种观念——“人生在世,充分圆满的自由根本是不能的”。这句话我认为有两层意思,第一,由于外界环境的限制,不可能达到充分圆满的自由,比如曲洋刘正风想要追求自由,但正邪之争不允许他们这么做。令狐冲追求自由,但最后和盈盈在一起还是失去了部分自由。第二,人的内心道德限制,不可能达到充分圆满地自由,因为你的内心会告诉你,这件事可以做,这件事不应该做。但不管如何不圆满不充分,我们总可以将精神最大程度的自由化,江湖是喧闹的,如冲盈一般,可以奏上一曲笑傲江湖,然后归于平静。
令狐冲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人物,他有侠客的身份,隐士的情怀,追求高度的自由,同时也谨守高度的自律。他身上有天性自由的气质,却也总透露出无奈,在追求自由的路上,他多少有些被动,岳灵珊爱上林平之,他便自暴自弃;被岳不群王家人冤枉,也无力辩白,自伤气馁;陆大有死了,他想的是找到凶手便即自刎,连挚爱也愿意让给林平之。被关在梅庄地牢,一开始便有放弃的念头,但毕竟令狐冲不是个脱离了七情六欲的真道士,而是血肉饱满的无形浪子。
令狐冲有其个性,也不失金庸笔下主角的共性——“侠义”,他情深义重,自小由岳不群夫妇收养,对二人奉若双亲,即使被岳不群赶出华山,却依旧视他为最尊敬的人;即使岳不群阴谋败露,他也不忍下杀手。对待小师妹岳灵珊,几乎有求必应,多番呵护,即使小师妹临死前叫他照顾林平之,他也一口应下。他侠义为怀,为了一位素不相识的恒山派师妹,便豁出性命地和田伯光苦斗,老头子想要谋害他救自己女儿的命,他便真的舍下性命相救。他喜好交友,不问出处,和向问天成八拜之交,和田伯光握手言欢。他颇有计谋,智斗田伯光,化名吴天德,营救恒山派,短短几句话便把桃谷六仙哄得服服帖帖。
关于这一人物,还有很多方面可以下笔写,我所抉取的不过是最直观的两个侧面。正如倪匡所评“令狐冲性格的可爱处,是金庸笔下人物之最,他比杨过多了几分随意,比韦小宝多了几分气派,比乔峰多了几分潇洒。”
文/谢半微
读《笑傲江湖》时想起我年少时在湖南卫视看的《笑傲江湖》电视剧(就霍建华主演令狐冲的那个版本)的记忆,发现我当时一些想法是错的,比如东方不败原来是个男的,我一直以为是个女的,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东方不败这个人物在剧中有蛮多戏份的,但是在原著中东方不败这个绝世高手在修花这一回书中就领了便当。
我觉得金庸先生的小说是我最近读过的书中和现在网文小说最类似的,让人爱不释手欲罢不能。细读之下,不得不说金庸先生的学识真的是渊博,里面有很多中华文化里的东西,琴棋书画酒,文笔方面自然不用说,还有就是整篇小说背后想要表达的侠肝义胆家国情怀,这些我觉得都是现在网文小说更须借鉴的东西。还有就是里面描写的爱恨情仇都令我心驰神往,我觉得仪琳是全书中最令我心疼的一个角色。
不过我也觉得小说中有某些情节显得特别突兀,这个方面上的是比现在网文小说差点。后来又转念一想,这都差不多是70年前的小说了,金庸先生也在序中谦虚地请求读者的指正,想必现在网文大多都是站着巨人的肩膀上罢了。#再读金庸#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