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17 07:57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教研活动作用的作文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作文的主题,即教研活动的作用。可以围绕教研活动对学生、教师、学校以及教育整体发展的影响展开。
2. 结构清晰:作文应具备完整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教研活动的背景和重要性;正文部分详细阐述教研活动的作用;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强调教研活动的意义。
3. 内容充实:在正文部分,要充分展示教研活动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a. 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教研活动为教师提供了交流、学习、分享的平台,有助于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b.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研活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利于教师针对学生特点进行教学,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c. 优化学校教育教学环境:教研活动有助于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校管理水平,为师生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d. 推动教育事业发展:教研活动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公平。
4. 举例说明:在论述教研活动作用时,可以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说明,增强说服力。例如,可以列举某所学校通过教研活动提高教学质量的事例,或者介绍某位教师通过参加教研活动提升自身素质的案例。
5. 语言表达:作文应使用准确、简洁、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而教研组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层组织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共同体”,在加强学科建设、深化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打造特色学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学校学科教研组建设的质量,决定着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成败。笔者认为,发挥教研组的上述作用,需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教研组是什么?目前,教研组为何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原因固然有很多,但其中最为根本的原因,是学校和教师对教研组的性质和功能没有清楚认知。笔者通过社交媒体对河南省周口市41位小学校长、62位初中校长和56位初中教师调查发现:21位小学校长、25位初中校长、34位初中教师不清楚教研组的性质和功能,分别占据各自总体人数的51.2%、41.3%和60.7%。甚至有校长和教师误认为“教研组就是年级组”。事实上,“教研组”与“年级组”“备课组”有很大不同。从学科和人员结构来看,年级组由同年级的教师组成,教研组由同学科的不同年级教师组成,故又称学科教研组;备课组由同年级同学科教师组成。从组织结构来看,学校组织结构中处于基层的是教师个体,然后依次向上分别是备课组、年级组、教研组,再到教务处等职能处室,最高层是校长。备课组是年级组的分机构,备课组和年级组的功能主要是集体学习、集体备课。而教研组的功能更多,学者刘明华和王必闩把教研组的功能归纳为五点:一是研究功能,教研组应组织本组教师研究教材、教学方法、学情、学习方法等;二是指导功能,教研组要指导本组教师备课、上课、教研等,还要督促指导各备课组的工作, 从常规工作检查到教学质量把关都要落实到位;三是培养功能,教研组是学科教师专业成长的摇篮与土壤,必须把培养本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任务摆在重要位置;四是服务功能,教研组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人力资源优势,为学校发展充分发挥其参政、议政等服务职能;五是管理功能,教研组必须承担起管理本组教师的任务。
由于不清楚教研组的性质和功能,导致教研组生存和发展面临诸多困境:教研组“虚”,年级组“实”;教研组“冷”,备课组“热”;教研组地位日益下降,功能逐渐弱化、管理行政化等。所以,学者陈家刚指出,只有弄清楚教研组的功能和性质,才可能使教研组走出困境,才可能保证教师参与教研组活动的主体地位和教研活动的话语权,进而促进教研组发挥功能,激发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全面提高学科教育教学质量。
第二,教研组做什么?这个问题,要明确教研组“姓什么”。首先,教研组姓“教”。学者普遍认同,教研组是专业组织,不是行政组织。因此教研组的活动主体是专业人员——教师,教研组的一切活动均应围绕“教”展开:即“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研组活动没有“教”,就谈不上“研”,更遑论促进学生发展。其次,教研组姓“研”。教研组是教学研究的基层组织,既要研究“教”,也要研究“学”,以学定教,以研促学。特别是新课改以来,教师接受了不同层级的培训,但这些培训更多关注的是形而上的“道之美”,忽视形而下的“器之求”。而教学实践中,一线教师究竟需要什么?恐怕他们更渴望的是在“器”层面上的解读。因此,教研组需要结合具体教学实际探索新课程理念的实施。再其次,教研组姓“组”。教研组是学校教学研究的基层组织,是一个需要全体成员共同努力、协同发展、讲求整体绩效的教师团队。教研组干什么?就是要通过研究“教”“学”,通过同伴互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第三,教研组怎么做?笔者在上述调查中发现,教研组不能很好发挥作用的原因,除了教师“不清楚教研组的性质和功能”之外,还有不少教师对教学研究有畏难情绪和神秘感觉。这些教师认为教学研究是专家做的事,“不知道怎么进行研究”——“教学研究从哪儿做起?”“到底怎样做才是研究?”“我们不是不想研究,但是不知道用什么方法和工具进行研究。‘非不为之,实不能之’。”的确,对于一线中小学教师来说,开展教学研究将会面临很多困难。但是,中小学教学研究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科学家、专家所做的复杂、高深的科学实验,它更多的是一种微研究和行动研究,小切口也可以有大功能。如,周口师范学院推行的“教学视频切片诊断”的校本教研方式,对教师的常态课堂教学录像进行分割切片,以优秀教学标准去反思、优化教师常态教学行为,提高了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 刘海生 单位:河南省周口师范学院)
《中国教育报》2018年05月30日第5版 版名:校长周刊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张树伟)学生学业成绩和区域教研活动到底存在多大相关性,是否推动学校和学生学业的增值?在以“新时代教研:高质量教育体系的专业支撑”为主题的新时代教研发展公益论坛上,来自北京大学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魏易分享了他们的研究成果《海淀教研的秘密——区域教研对学生学业成就影响的实证研究》。
据介绍,这项研究基于2016至2019年海淀区高中阶段4万多名学生的标准化考试成绩和近2000名教师问卷调查数据,并基于学生选课信息将教师数据与学生数据进行匹配,建立了包含学生基线成绩、出口成绩和相应学科任课教师信息的数据,回应了“哪些教研活动能够为学生学业成就发展带来更显著的增值?”“区域教研对教师的哪些教学实践提升作用更明显?”“区域教研与校本教研的关系如何?”三个关键问题。
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区域教研活动会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行为、教师的评价策略使用以及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区域教研与校本教研的参与程度之间存在着十分显著且稳定的正相关关系,区级教研通过影响教师校本教研的参与程度,间接影响教师教学实践。
在区域教研中,“学科关键问题的确定与解决”“单元整体教学”等聚焦学科内容的教研活动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增值作用显著。其中,专题教研活动中的“基于学科能力表现的教学改进”和“考试评价研讨”项目与学生成绩的正向关系尤其显著。此外,在校本教研中,教师的平均参与程度,教师之间正式和非正式的交流,参与校本课程教辅材料开发,接受专家指导均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增值有积极作用。
本文来自【中国教育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ID:jrtt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