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如何写《围城读书笔记每天》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17 08:14

如何写《围城读书笔记每天》教你5招搞定!(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围城》读书笔记每天作文注意事项:
一、明确写作目的 在写作《围城》读书笔记之前,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写作目的。是为了梳理自己对小说的理解,还是为了与同学、老师交流心得,或者是为写作文积累素材。明确目的有助于提高写作的针对性和深度。
二、把握写作节奏 每天写作读书笔记时,要把握好自己的写作节奏。以下是一些建议:
1. 确定写作时间:每天固定一个时间段用于写作,如晚上睡前或早晨起床后,养成习惯,有利于提高写作效率。
2. 控制字数:每天作文的字数不宜过多,控制在300-500字为宜。这样既不会过于枯燥,又能保证作文的深度。
3. 分段落:将作文分为几个段落,每个段落围绕一个中心思想展开,使文章结构清晰。
三、注重作文结构 1. 开头:简洁明了地引出文章主题,如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情节或主题。
2. 主体:详细阐述自己对小说的理解和感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a. 人物分析: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性格特点、成长历程等。
b. 情节概括:简要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并指出其中蕴含的寓意。
c. 主题探讨:探讨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象、人生哲理等。
d. 感悟与启示:结合自身经历

《围城》读书笔记:在诙谐文字中,领悟人生 “围城” 里的生存哲学

《围城》读书笔记

一、书籍简介:

《围城》是钱锺书唯一的长篇小说,创作于1944—1946年,1947年出版。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为背景,通过主人公方鸿渐的经历,展现了当时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和精神困境。钱锺书以犀利的笔触和幽默的风格,对人性、婚姻和社会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使这部作品成为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二、内容概述:

1.留学与归国: 方鸿渐出身于南方乡绅家庭,迫于家庭压力与周家女子订亲,但未婚妻早亡。他留学欧洲期间不思学业,最终购买了虚构的“克莱登大学”的博士学位证书回国。归国后,他在上海周先生的银行任职,期间与苏文纨、唐晓芙等人的感情纠葛不断。

2.三闾大学: 抗战爆发后,方鸿渐与赵辛楣等人前往内地的三闾大学任教。在这里,他卷入了复杂的人际纠纷,目睹了学术界的种种丑态。这段经历不仅考验了他的性格,也让他对知识分子的伪善和虚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3.婚姻生活: 方鸿渐与孙柔嘉结婚后,两人的关系逐渐恶化。家庭矛盾、婆媳冲突以及经济压力,使他们的婚姻陷入困境。最终,方鸿渐在失业和家庭矛盾的双重打击下,再次冲出“围城”,前往重庆寻找新的机会。

三、主要观点:

《围城》的核心在于通过方鸿渐的经历,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婚姻的困境以及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中的迷茫。

1.婚姻的围城: 小说通过方鸿渐与孙柔嘉的婚姻,生动地展现了婚姻中的矛盾与困境。婚前的憧憬与婚后现实的落差,使两人从相爱到相怨,深刻体现了“围城”内外的无奈。

2.知识分子的困境: 方鸿渐的形象代表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的迷茫与无力。他们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文化的冲突中徘徊,既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残酷竞争,又无法摆脱传统的束缚。

3.人性的弱点: 小说中的人物各有其弱点,方鸿渐的优柔寡断、孙柔嘉的工于心计、苏文纨的虚荣自私等,这些弱点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被放大,最终导致了他们的悲剧。

4.语言的力量: 钱锺书在《围城》中运用了大量的幽默和讽刺,通过巧妙的比喻和机智的对话,揭示了人性的荒诞与可笑。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不仅增强了小说的趣味性,也深化了作品的思想内涵。

5.文化的冲突: 小说展现了中西文化冲突中的尴尬与困境。方鸿渐等知识分子在追求西方文化的过程中,逐渐迷失了自我,同时也暴露了西方文化在中国水土不服的现实。

四、学习意义:

1.人性洞察: 通过方鸿渐等人物的经历,读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人性的复杂与弱点,学会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清醒与理智。

2.婚姻反思: 小说对婚姻困境的描绘,提醒读者在婚姻中要保持沟通与理解,珍惜彼此,避免因琐事而陷入无休止的争吵。

3.文化思考: 书中对中西文化冲突的探讨,促使读者思考如何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合理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

4.生活态度: 方鸿渐的经历告诫读者,面对生活的困境,不能随波逐流,而应积极寻找自己的方向,保持独立的人格。

五、书中金句:

1.“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2.“天下就没有偶然,那不过是化了妆的、戴了面具的必然。”

3.“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不过,连作者都在瞎扯,往往 inverse(颠倒)的。”

4.“爱情多半是不成功的,要么苦于终成眷属的厌倦,要么苦于未能终成眷属的悲哀。”

5.“一个人的缺点正好是另一个人的优点;凡夫俗子是配不上超凡入圣的人,除非是仙人和仙人结合,凡人和凡人凑合已经够瞧的了。”

六、书籍总结:

《围城》是一部深刻揭示人性弱点、婚姻困境和知识分子迷茫的经典之作。钱锺书以幽默与讽刺的笔触,展现了20世纪30年代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和精神危机,同时也对人性、婚姻和社会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这部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更能让读者在阅读中反思自己的生活与选择。

读书笔记(围城1)

先写写大概剧情:主角:方渐鸿从欧洲混完留学生涯回来(期间确实混,周游列国,一事无成最后迫于岳父和父亲的压力买了个假证归来)。第一章开篇描写的是在归来的轮船上发生的一小段故事。遇到了女配1:苏小姐(大学同学,现在博士学成归来)和鲍小姐(算是客串吧,就出场一章节),在路上鮑小姐只是想找个男人解解闷,而方还以为自己魅力四射有点会错意,几天风流后,结果一下船人家鮑小姐立刻划清界限找未婚夫去了,方只能暗狠,自作多情了。然后苏这个有点大龄的圣(剩)女,虽然漂亮有才华,但是清高孤傲虚荣心比较大,觉得方的家世和文凭和自己也还算不差,心想要是他追我也就这样吧,但是得求着我才能答应。于是鮑小姐走后,苏小姐也顺便的给方机会拉进关系,二人暧昧起来,但是方觉得苏太清高不适合自己,又优柔寡断别人给机会就拎不清了,事后又后悔不该搞的这么暧昧,于是船到上海等苏小姐走后,就打算不联系了,希望就此结束。

背景就是:方有个父母包办的未婚妻,在方上大学时害病死了,结果方出于礼仪写了悼词信,岳父挺感动,把嫁妆钱资助方去留学了,想着这个关系维持住,也是半个儿子。方家父是前清举人,在江南一个县里做大绅士。岳父在上海和同乡开了个银行,回乡祭祖,拜访方家时结的亲。

第一部分大概也就是这个剧情,我已经看了书的一半,感觉最吸引人的不是剧情,而是处处可见的比喻讽刺,总是能写的那么贴切幽默,让我不忍心放过每一个字。所以如果有时间真可以慢慢的去读这本书,我觉得它绝不是什么“出来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这么简单就能概括的。围城虽然主人公是方,但是我读下来这简直就是个工具人,没有任何的成长改变和发展,作者只是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漠视着这个时代人物的发展变迁,所以想看那种跌宕起伏,命运多舛或者不屈奋斗之类的情节的,这里是没有的,但是就算没有这些依然让我喜欢上这本书,因为吸引我的是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是作者藏在类比讽刺之后的思想。(心想什么时候我也能这样幽默风趣,妙语连珠呢,难了,还是看别人写的吧,这个比较实际,写不出来,但是可以多多欣赏也不错)

满篇的幽默风趣中随意的写出了当时诸多的社会弊病,每一句都能让我研究半天,有的也不知道是不是作者表达的意思,算了,不深究了,反正不明觉厉就对了,慢慢看,还有几天就看完了,越到后面越精彩。当然我还是觉得精彩的不是剧情,方这个主角真是个工具人没啥看头,只是镜头一直在他身上而已。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