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15 21: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烟壶观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明确观后感主题:首先,要明确烟壶观后感的主题,是围绕烟壶本身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还是从烟壶的故事、人物、情感等方面展开。确定主题有助于作文的思路清晰。
2. 突出个人观点:在作文中,要充分表达自己对烟壶的认识和感悟,不要仅仅重复烟壶的相关知识。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对烟壶进行独特的解读。
3. 结构合理:一篇优秀的观后感,应该有清晰的结构。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烟壶的背景,主体部分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感悟,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自己的期望或建议。
4. 丰富素材:在作文中,可以引用烟壶的历史典故、艺术特点、制作工艺等方面的知识,丰富作文内容。同时,也可以结合自己的阅读、观看、体验等,使作文更具个性。
5.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使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使文章更具文采。同时,注意段落之间的过渡,使文章连贯自然。
6. 情感真挚:观后感的核心是情感,要表达出自己对烟壶的喜爱、敬佩、感慨等真实情感。可以结合具体事例,展现自己的情感变化。
7
——纪念北京曲剧《烟壶》创排演20周年
九月初的秋夜,我在天桥剧场观看了北京曲剧《烟壶》创排20周年的演出。从1995到2015,这部陪观众走过20年的曲剧,再次被搬上了舞台;当晚的剧场外虽凉风阵阵,剧场内却被一批忠实的观众把气氛烘托得热气腾腾。
这是我看的第一部北京曲剧,整部剧虽然时间较长,但是情节紧凑,引人入胜,特点显著。与之前所看过的话剧相比,《烟壶》更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
舞台设计上,虽然是需要多次换道具的多幕剧,它依然做到了每一幕布景的精巧真实合理。如整部剧以绿色绣图的帷帐和聂小轩亡妻的图片作为聂家大布景,显示了手艺人家的简单朴素,又暗示了在聂小轩妻死于八国联军的炮火之下这一背景中,这家人对八国联军的态度,为全剧做了剧情的渲染。
配乐上,此剧中穿插了很多中国古典乐器演奏的音乐,或以此表达人物复杂心理,或烘托某场整体氛围,或作为演员演唱的配乐,使得整部剧在听觉上更加饱满。
演员服装上,本剧中只有徐焕章穿上了洋服,以此表明他为“新世界”的人,实则为洋人的走狗,其余人则穿清朝服饰,形成对比。聂家人的衣服较为素雅,即使聪明纯真的柳娘也只是在继承了“古月轩”的烧制鼻烟壶的绝技时和结婚大喜时,才穿了较为鲜艳的衣服;相比之下九王爷府上的王爷和翠喜儿则一直以明艳的衣服亮相,两家形成对比。服装上的对比暗示了两类矛盾,中国的官宦之人(统治者)与平民百姓(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中国人(被侵略者)与洋人(侵略者)之间的矛盾;这两对矛盾始终穿插在整部剧中,构成了剧情的冲突和发展,之后会讨论。
演员表演上,这部剧最大的特色在于旁白说唱及剧中演员的唱辞,极具中国古典文学遣词造句的美感。如“难难愁如秋水恨如寒江”,这样的词句与中国古典乐器的演奏相结合,将苦楚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以上是对《烟壶》表演形式的一点认识。
除此之外,我对本剧的内容做了一些思考。如上所说,两组矛盾促使剧情往下发展。
在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存在着后者对前者的绝对服从以及森严的等级制度。在本剧的开始几幕中,清室王府贵胄九爷,欲独霸聂小轩父女精心烧制的“胡笳十八拍”图样的孤品成套烟壶,把聂小轩投入刑部大牢“存”起来。对此聂小轩虽然喊冤,但他并没有作出任何根本性的反抗,在老百姓的思维中,王爷说关进大牢就关进大牢,自己被冤枉又如何?这是一种十分明显的“逆来顺受”的思维。又如在寿爷和聂小轩谈到柳娘与乌大爷的婚事时,两次提到乌大爷虽然是旗人出身,按照规矩“满汉不通婚”,只是由于乌大爷后被踢出族门,聂小轩对于二人结婚之事才少了顾忌。而徐焕章和乌大爷在第一幕的碰面,虽然徐已经是洋人走狗,内心对乌大爷憎恶使坏,面对自己“曾经的主子”,见到了之后还是吓得跪地磕头。这些情境都表达了清朝森严的等级制度深入人心,统治者没有对错可言,皇上的话就是金科玉律,而大清朝就是需要被维护的。
而在侵略者与被侵略者之间,后者依然有自己明确的态度。本剧中未真正出现侵略者的形象,但是一方面洋人的走狗徐焕章是一个体现,他虽然已经是巡警具有一定权力,但表面上私下里都被大家看不起;另一方面当清朝统治者九爷与侵略者交锋时,九爷选择为取悦日本侵略者,让聂小轩烧制“八国联军占北京”卖国画样的烟壶,这也是对侵略者形象的侧面体现。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百姓代表的聂小轩则态度十分明确:宁肯自毁手臂也不丧失气节,以死抗争。与其说聂小轩是在违背九爷的命令,不如说是他对侵略者最直接的态度,而这种态度如此坚定,甚至高于他原本头脑中的“森严的等级制度”。也许在这个时候,聂小轩才明白自己誓死维护的,并非统治者的话语,而是自己对于国家的忠诚;国家矛盾要高于阶级矛盾;如果统治者选择卖国,被统治者如聂小轩这样的人,是否会选择反抗统治者,维护自己认为合理的国家?
本剧的结尾,有主见的柳娘自许婚配已成其师哥的乌世保,并在友人帮助下,一家人逃出魔爪。那么,逃出魔爪之后呢?剧本并没有给这个问题以,但历史已经作出了。我认为这是一个剧本的皆大欢喜的结尾,也是一个时代(清末)将要走向悲剧的结尾。
光束戏评 / 何小可er
作者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作者三兄弟合影
我的奶奶,涂氏,字细荣,生於民国乙卯年(一九一五年),潭溪芦陂人。在我的印象里,奶奶就是一个裹脚三寸金莲,爱抽水壶黄烟,说话慢条斯理,很少与人争斤论两、勃溪相向,是那种传统典型的能够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持家老人。
从我记事的时候起,我们兄弟四人跟随爷爷奶奶居住在陌市街琚家厅下厅侧屋,共两间,厨房两家共用。父母住在医院宿舍。爷爷到父亲,两代均系单传,因此爷爷奶奶对孙儿的爱有种特别的情愫,将全部心血倾注在我们兄弟四人身上。我们打小时候就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伴随着爷爷奶奶的老去而长大成人。
奶奶没有很多文化,但为人和谐,通情达理。不但婆媳关系非常融洽,和街坊邻居人缘关系也很好。从小就教导我们,要好好读书,与人为善,诚实做人。言传身教,奶奶就是一个最好的榜样。
奶奶人好,爷爷行医,因此街坊邻居只要有个头痛发烧,都会到我家请爷爷把脉开个方子,总是有求必应。奶奶自然又是热情相迎,端茶递烟,关系好的还要寒暄唠嗑一阵。
记得小时候,家里还有一个铸铁碾槽,除用来碾药外,还可用来碾辣椒末等。如果仅靠用手来回推滚碾轮,耗时费力,那个辣味呛鼻弄得眼泪直流。但凡街坊邻居来家借用碾槽,奶奶就会督促我们兄弟前去帮忙。因为我们几人都能扶着桌子,站在碾轮上,晃晃悠悠地脚踏碾轮来回滚压,在重力作用下,既快又省力。这样的事情时常发生,除了助人,自己倒也乐在其中。
小时候,碰上那个粮食紧张年代,我家四兄弟,正处于长身体阶段,为了保证我们小孩多吃一些,全家大人省着粮食,尽量多吃菜少吃饭。那几年,我奶奶脚上常常出现浮肿,后来也患上心脏病。
六十年代初中期,我还只有几岁,那时晚上基本上没有什么娱乐,生活单调枯燥,想起来就数听“话文”印象深刻。我奶奶喜欢听“话文”,偶尔也当当主家。一有“话文”演出,就会通知街坊邻居和亲朋好友,厅堂坐得满满当当。晚饭后不久开始说唱,有时延续到凌晨几点。
那时,我们住的老宅琚家大厅,是三进式两天井。说唱当天,奶奶就会把她那把铜质的水式烟壶擦了又擦,里面的水换洗干净,多搓几根点烟的草纸捻子,备好黎川黄烟。晚上听话文的时候,那把烟壶就会轮流传到许多老人手中,各自抽上几口,提提神,便又继续聚精会神聆听艺人的说唱。我那时只有几岁,听“话文”似懂非懂,但每次都会兴奋地坐在奶奶身旁,听着听着也就进入梦乡了。
在小学四五年级和中学期间,父母上山下乡,家里事务基本就靠奶奶把持。为了分担一些家务,我们跟着奶奶学做早饭。每天清晨,闹钟的铃声响起,我们就起床,点着小小煤油灯,按照程序步骤,荡碗洗锅,打扫卫生,准备完毕,就开始生火煮饭。起初奶奶带着我们,后来熟练了,我们就自己动手。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一日三餐,柴米油盐,就是填饱肚子也是不容易的。
烧饭用的柴火基本是我们星期天或放假砍回来的,如烧的是棍子柴,还要将烧过的“炭火”密封在瓦罐里,以备天冷“打火锅”好用,那可是顶级的无烟“煤炭”。
点火用的松树节(含有较多松油)是我们从山上采挖来的。那时家家都用木制饭甑或铁制蒸饭瓮,淘过米后,烧开滚过几道,将米粒捞出,放到饭甑上蒸,剩余的米汤再用小火熬粥。蒸饭时如把香肠或腊肉洗净放在饭上蒸熟,那渗到饭里的腊味肉香,闻起来就令人垂涎欲滴。
一九七一年,进入高中学习的第一年,正值暑假期间,记得是那么一天凌晨,奶奶突发心脏病,撒手人寰,驾鹤西去了。那时学校放假,我和四弟正在洲湖,接到消息,母亲领着我们兄弟二人急急忙忙从洲湖赶往县城。洲湖到厚村十五华里,只能步行,出发的时候,还是艳阳高照,途中突遇倾盆大雨,也许苍天有感,流下了悲痛的泪水。
想起奶奶,就想起我们的少儿时光,想起吃食堂的年代。端午节到了,跟随奶奶到居委会包粽子的热闹场景;后来食堂关了,家里自己也会包粽子。锅里煮熟的一扎扎碱香扑鼻的糯米粽子,剥开紧裹的粽叶,那粽子的芳香能飘到房间的每一个角落。孩儿那时,奶奶还会在我们额头涂上一点红,胸前挂着一个小网兜,装着染红煮熟的鸡蛋,祈福平平安安;在门上挂上一束艾蒿,祈愿后来的日子消灾辟邪,一帆风顺……
想起奶奶,就想起老街,小时候居住的老屋。那条通往琚家厅又长又黑的小巷里与小伙伴们游戏玩耍的情节;隔壁的棉花社传出的具有韵律的“砰砰”弹棉花声;石莲巷来来往往浣衣洗菜的人流;三完小教室里聆听老师循循善诱的讲课;黎滩河上鱼杆击水、鸬鹚捉鱼的场景;老街上爆米花师傅小风箱拉得“吱吱”响,窜起的火苗把米粒嘭爆成米花,清香随风四溢;放学回家,争分夺秒到新丰横港桥对面去扒松树衣,钓鱼,捉泥鳅,捡田螺,俛拾仰取,丰衣足食……这些星星点点的记忆,镌骨铭心,一生难忘。
几十年过去,在琚家厅下厅右边厢房的生活情境历历在目,奶奶和蔼慈祥的容貌还清晰地印记在脑海。奶奶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豁达的一生、勤劳的一生,生活的艰辛和磨难并没有改变她做人的信条:与世无争,宽以待人。奶奶的平和、善良让我铭记一生,也影响着我们这一代人。
年年祭扫先人墓,处处犹存长者风。奶奶长眠在三都的祖坟山上已有四十七年。每年的清明节,我们必须恭恭敬敬地鞠上三躬,添上一把新土,点上一柱清香,献上一朵鲜花,表达我们的哀思和祭奠!
我们永远怀念奶奶!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