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16 14:41
写作核心提示:
撰写关于《张之洞》观后感的作文时,以下事项需要注意:
1. 确定主题:在写作前,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后感主题,是围绕张之洞的生平事迹、思想观念、政治成就等方面展开,还是从某个具体事件或人物入手。
2. 突出重点:在众多事件和人物中,挑选出最具代表性、最能体现张之洞特点的方面进行论述。避免面面俱到,使文章显得平淡无奇。
3. 逻辑清晰:按照时间顺序、事件发展或主题分类,将张之洞的生平事迹、思想观念、政治成就等进行合理布局,使文章条理清晰。
4. 语言表达: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张之洞的形象,展现其性格特点、思想观念等。同时,注意用词准确,避免出现语病。
5. 引用资料:在论述过程中,适当引用历史资料、文献等,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但要注意引用的资料要真实可靠,避免断章取义。
6. 分析评价:对张之洞的生平事迹、思想观念、政治成就等进行客观评价,既要肯定其优点,也要指出其不足之处。
7. 结合现实:将张之洞的事迹与当代社会相结合,探讨其对我们今天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8. 结构完整:文章应具备引言、正文、结论三个部分。引
武汉三镇,居九州之中央,享工业之遗泽,得科教之优势,占发展之先机,一座朝气蓬勃而又历史厚重的城市,过去举办了世界军运会,仿佛从前“大武汉”的恢宏气象又回到了世人的面前。为了深入了解武汉崛起的背景,我们要认识一位晚清目光深远、敢为人先的总督,他就是人称“武汉城市之父”的张之洞。
张之洞出生于书香官宦之家,从小勤奋学习,27岁高中探花,早先做过词臣学官,立身严谨,关心国事,工于奏疏,分析问题深刻犀利,奏对措施切实可行,早年的清流岁月见证了他成熟稳重的性格,也激发了他立志报国的决心。在慈禧太后的赏识下,张之洞继而外放山西巡抚,在4年主政三晋的期间,他铲除罂粟、整饬吏治、清查库款、苏缓民困,政绩卓然的同时也展现了务实能干的从政才华;之后擢升两广总督,出于对朝廷尊严的捍卫和国土江山的热爱,他精心谋划抗击法军在中越边境对我国的入侵并最终夺取了中法越南战争的胜利,有力的维护了我国西南边陲的稳定与和平,张之洞从此声名大噪,在日后政坛上更是大展宏图。随着晚清洋务运动的深入开展,修建卢汉铁路的重任落在了张之洞的肩上,1889年张之洞从广州平调武汉,担任湖广总督,开始了他主政武汉19年励精图治、大兴洋务的光辉岁月。
修建铁路需要大量的钢铁,在大清王朝积贫积弱的国力面前,无人承担得了购买洋人钢铁的浩大开支。张之洞为了继往开来曾左遗留未竞的洋务事业,也为了重振风雨飘摇的晚清国运,更为了施展平身的治国抱负,他表现出总督非凡的魄力和坚定的意志,排除万难,终于在汉阳修建了当时亚洲规模第一的铁厂,开启了中国钢铁事业的民族征程,在当时很长的一段时间,全中国所建铁路原料之供应,绝大部分由汉阳铁厂供应,直到如今依然在陕西、四川等地的铁路上服役着汉阳铁厂造的钢轨,汉阳铁厂的钢铁为我国铁路运输的发展和完善立下了汗马功劳;之后建造的汉阳兵工厂,出产“汉阳造”有名的步枪,在抗日战争中有效的发挥了抗击日军的作用。为了扩大自己的洋务事业,张之洞也开创了武汉的轻工业,纺纱局、织布局、制麻局和缫丝局等民用工业相继成立,纱、布、麻、棉先后投产入市,既供应湖广百姓日常之需,又增加了湖广地区的财政收入,从此武汉在张之洞的开拓创新下,近代文明工业城市的名声传遍了神州大地。
张之洞为了使湖广的洋务事业后继有人,也希望给民智不开的晚清朝廷培养更多熟知西方科技的人才,改变国家整体愚昧落后的社会风气,他渐渐真诚地流露出爱才惜才的本性,一手相继创办了自强学堂、湖北农务学堂和湖北工艺学堂等培养实用人才的高等学府,高薪聘请真才实学的中外教习,鼓励实业报国、脚踏实地的学生学习先进的西学科技,更以官费资助品学兼优者出洋留学,为继承武汉洋务事业和建设国家美好未来培养可造之材。回到当今,武汉已经成为全国著名的高校重地,张之洞当年创办的学堂更是师资力量雄厚、教学品质一流,自强学堂造就了自强拓新的武汉大学,湖北农务学堂造就了勤读力耕的华中农业大学,湖北工艺学堂更是开枝散叶成就了当今的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各所大学每年培育毕业的各种人才不断地为武汉乃至全国各地经济的发展书写时代的青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突出的才智。
腐朽落没的晚清时代,是多么需要像张之洞一样尽忠爱国、热心洋务的谋国之臣啊!可是武汉近代工业化的进程,偏偏让人记住了张之洞的杰出贡献,更是出于对他热衷教育事业造福后世的举动,不得不让我表示由衷的敬佩。
最近我在读唐浩明先生的历史长篇大作《张之洞》上。这本书是在继我读完唐先生上本书《曾国藩》后朋友向我推荐的。
本书和《曾国藩》一书有很多相同的历史背景,而且唐先生擅长用小说的表达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加之我历史知识还算丰富,所以读起来不算吃力。
张之洞师之胡林翼,而胡林翼是同曾国藩一起镇压太平天国的关键人物,所以张之洞应该算是曾国藩的后辈,我在读书过程中,从他身上可以依稀看到胡文忠公和曾文正公的影子。
张之洞,字孝达,号香涛,时为总督,称之“香帅”。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之一,早年是清流派代表,后成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今天读书,正好读到了张之洞调任两广总督。
公元1884年, 张之洞从山西巡抚调任两广总督。他是带着历史赋予的重任去的。朝廷内部,军机处刚重组,慈禧太后联合光绪皇帝的生父醇亲王奕譞罢了恭亲王奕訢的军机处大臣的官(慈禧太后是光绪皇帝的大姨),并且重组了军机处,张之洞是受醇亲王奕譞的推荐调任的两广总督,而中法战争是醇亲王幕后执掌军机处面临的第一个难题,所以张之洞备感压力,中法战争不能失败,但是,
即便张之洞运筹帷幄,用人识人,筹集粮草,饷银,团结前任总督张树生率领的淮军,中兴名将彭玉麟率领的湘军,联络中越边境刘永福率领的黑旗军,任用古稀老将冯子材,取得了不朽的镇南关大捷,无奈清朝国力实在不济,最终造成一个“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滑稽结果。
我读完这部分,心情很沉重,清朝腐败不堪,国力衰败至如此地步,军事上打了胜仗,依然要与法国签订丧权辱国的《中法新约》,为何?
今天读书给我的启示分享给大家:实力是最好的谈判筹码,对国家而言如此,对企业而言如此,对个人而言如此。
欢迎书友们进驻评论区,说出你的看法。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