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17 10:27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教研活动要求的作文,应该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要明确作文的主题,即教研活动的目的、意义和要求。确保作文内容紧扣主题,避免偏题。
2. 结构清晰:作文应具备良好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教研活动的背景和目的;主体部分详细阐述教研活动的要求;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强调教研活动的重要性。
3. 内容具体:在作文中,要具体阐述教研活动的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 教研活动的组织形式:如集体备课、听课评课、课题研究等。
b. 教研活动的时间安排:明确教研活动的具体时间、周期和频率。
c. 教研活动的内容:包括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要求。
d. 教研活动的参与人员:明确教研活动的参与对象,如教师、教研员、教育专家等。
e. 教研活动的成果展示:介绍教研活动的成果形式,如论文发表、教学案例分享、教学成果展示等。
4. 语言规范:作文语言要规范、准确,避免使用口语、方言或网络用语。同时,注意使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使文章更具学术性。
5. 逻辑严密:作文中各部分内容应逻辑严密,前后呼应。在阐述教研活动要求时,要遵循
第六讲 怎样有效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一、什么叫校本教研?
顾名思义,就是以学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是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采用多种方法对教育教学现象进行探究,通过研究对象的互动对其进行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校本教研是教师成长的良田沃土。
二、校本教研的要求
(一)重点必须放在教学和课改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
(二)着眼点须放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
(三)生长点须放在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素质提升上。
三、校本教研活动的模式:
“学”(理论学习:结合研究主题进行理论升华)——“研”(同伴研讨互动、专家引领:在个人备课基础上集思广益,构思课堂教学)——“讲”(课堂实践)——“评”(教师自我反思,同伴、专家评议)——“改”(改进教学,再实践)。即分三个阶段:一是学习研讨;二是上课实践反思评价;三是再改进完善实践提高。
第一阶段:学习研讨
学习研讨时主讲人结合研究主题,例如“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行理论学习,寻找相关理论的支持,专业人士进行专业引领,然后结合一课例进行说课。对说课我们提出“十说”:
一说背景:即说学生基础,说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兴趣,说教学环境,重点是师生关系等。
二说教材:即说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说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说教学目标的着力点,说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说教给学生的知识点,说教材中的育人点。
三说理念:即说新课程的各种理念在本节课的运用。
四说结构:即说教学流程或说教学模式,说课者力求形象生动地表明自己所用教学模式的创新性和实践性。
五说策略:即说课堂教学中解决研究的“问题”的计算和策略,说如何使教得生动,学得主动,说如何使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六说学法:即说在课堂如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的;说如何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
七说依据:即说教育学、心理学等在教学中的运用。
八说创新:即说与众不同之处,说独特见解之处。
九说效果:即说教学目标的落实、说教学理念的落实、说评价与反思。
十说改进:即说成败的原因,说措施与对策。
(以上“十说“不必面面具到,应有所侧重)在每位参与者熟悉了教学思路后,就每个环节对主题的体现进行研讨,集思广益,确定教学设计。
第二阶段:上课实践反思评议
这一阶段是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进行上课实践,主讲人的上课和老师同伴的看课,如何看?看什么?做到五看:
一看,课堂教学中教学问题是如何由学生提出来的?教师所研究的教学“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二看,课堂教学是否按预期的教学程序实施?每步之间又是如何过渡?流程是否清晰?教师的引导,设问是否有效?
三看,课堂教学中教师关注人文精神培养没有?学生的探究兴趣如何?学习积极性如何?学生是主动地学还是被动地学?参与程度如何?
四看,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及学法指导是否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师生关系是否融洽?
五看,课堂教学中目标的达成度如何?学生的知识、能力、态度、情感等获得发展没有?
大家共同经历一次课例实践,然后进行课后评价反思,先由执教人结合自己的教学进行自我评价反思,然后由同伴、专家评议反思,大家共同研讨,确定修改方案,为第三阶段的再实践提高做准备。那么评什么?怎么评?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评,教学准备的充分性。即评教学目标是否明确、适切、落实,评对学生情况是否了解,评育人因素是否挖掘充分?评策略的选择是否适合要解决的“问题”等。
二评,教学过程的清晰性。即评教学流程是否清晰,评多维互动是否呈现,评探究气氛是否浓厚等。
三评,教学效果的实效性。即评学生是否积极主动,评学生能力是否得到训练;评学生情感是否得到发展;评知识、技能是否得到落实,特别评所研究的问题是否得到解决。
四评,教学特色与创新性。即评教学的方式是否改变;教学策略与模式是否有新意;教学思路是否与众不同等。
反思是分析自己的观念和行为是否符合新课程要求,并找出解决“研究问题”的成功之处与失败原因,提出今后的行为方向。反思的具体内容应包括:这堂课为什么要这样教?这样教对解决“问题”的效果如何?教学目标达成了没有?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了没有?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了没有?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没有?学生的情感意志得到了培养没有?我的教学方式改变了没有?今后如何行动?
第三阶段:再改进完善实践提高
通过集思广益,改进提高,修改完善了教学方案,再进行一次上课观摩实践,然后再评议反思,这样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技能。这一阶段可以多次循环,在不断实践反思改进中提高。
来源:【中国教师报】
你认为呢?
教育与教学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但现在的教研未免有浮躁之气:选题假大空,立项大呼隆,过程被忽略,结题扔橱中。低效甚至无效的教研,浪费教师的时间与精力,扰乱学校的资源配置,还会助长华而不实的工作作风和投机取巧的学术气息,益处不大,危害不小。
要实现科研兴校、科研强校的目标,大面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大范围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大力度提升学校社会声誉,就应该注重提升教研的效度,将每一个课题都做成有效的真实研究,让每一个研究都能有效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真实问题。
校本研究
校本研究,是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和基于学校,其主要特征,是以实践为中心的问题解决研究,以教师为主体的自觉行动研究,重在经验提升的自主发展研究,教师广泛参与的非专业性研究。
校本教研是学校课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在教师,关键在课堂。
无论有没有立项的课题,教师都可以从研究自己课堂上遇到的问题出发,不断反思,不断探索,不断尝试,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尝试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从这个意义上说,校本研究并无大小之分,只有有效与无效、高效与低效之别,并且成果呈现不拘泥于形式,记好一篇案例,写好一篇反思,找到一条线索,总结一个方法,通过这种接地气的方式,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认识,增强了能力,提升了素养,都是教研,都是有效甚至是高效的教研。
问题导向
找不出问题,就无所谓研究,也就只能局限于当前,根本不可能实现突破和超越。
高效教研必须重视问题导向,要以真实问题作为研究的基础。要坚持问题即课题、行动即研究、文字即成果的问题解决型课程实施策略,采取主题性、项目化、任务驱动式的教研方式,采取小组合作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等方式,扎扎实实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在某种程度上,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有意义。
发现问题是研究、探讨的前提,如果没有发现问题的眼光,就难有解决问题的思维智慧和实施策略。
对一线教师来说,培养问题意识和发现能力,善于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显得弥足珍贵。
问题的来源:
1. “挖”出问题
教书育人是系统工程,开放性、关联性、衔接性很强,表面看似独立的人物和事件,与系统内各要素之间,与整体中各部分之间,一定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
善于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善于找到问题的症结,是身处其中的每一名教师都应该具备的意识和能力,也是教师实现自我提升的必要途径。
写完一份教案,上完一节课,改完一摞作业,一个段落的工作结束了,但思想不应该停下来,静下心来想一想、找一找、挖一挖,很多问题就能浮出水面。
2. “读”出问题
读书不仅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还能打开思维、触发灵感,借此对工作有客观公正的评价,对问题有深入实质的剖析。
读书要有选择性,突出针对性。有针对性地阅读,就是在跟某一方面的专家、行家、先行者进行心灵对话,能够以更冷静的心态反思教育理念,以更敏锐的思维审视教育措施,以更专业的眼光找到差距和切口,发现并提出真实问题。
3. “挑”出问题
当事者迷,旁观者清。工作干得怎么样,不能单凭自我感觉,应该多听听同行的评议,多吸收同事的意见。
同事之间,在为人处世上可以讲究和睦、和谐,但在工作上却不应该含糊,尤其是在原则性问题上,更不应该过于迁就。
教师要学会请人挑毛病,特别是在不顺利的时候,更应该如此。要善于相互“挑刺”,通过别人的视角,看看是措施失当,是方法失误,是观念失常,还是过程失策……挑出一个问题,客观对待,冷静分析,研究就有了宽阔的思路。
4. “聊”出问题
闲聊的时候,没有思想负担,思维最放松,看似无意,但在不经意间,却很容易“灵光一闪”,发现某些平时不容易觉察的问题线索,稍加整理,可能就是一个很好的研究课题。
有心人闲聊并不是真“闲”,而是带有一定的心理期待,敏锐聚焦话题中闪现的思维火花与教育智慧,从中抽出需要研究的问题。
同伴互助
众人拾柴火焰高。
一个人的力量有限,思维也很容易有局限,困惑有时百思不得其解,有可能在走了过多弯路后丧失攻关兴趣。
如果结成学习共同体,形成抱团发展的团体结构,就能打开视野,打通思维,打破颓势,找到新思路,寻到新方法,增添新动力,在相互支持、相互辅助中,推动教研尽快出成效,促进教研走上新台阶。
1. 相互听课
同伴之间相互听课提意见,共同提高讲课水平,这是维持同伴友谊最好的方式,也是同伴友谊强化、升华的最高境界。
因为有良好的友情基础,同伴之间一起研究教材、编写教案、相互听课、相互评课,会带着平和、随意的心态真诚研究讨论,执教者上的是常态课,能亮出最真实的水平,评议者会客观地提出意见和建议,不会刻意掩饰内心想法,不会故意回避主要矛盾。
这样的教学研究,效果有时会远远好于教务处、教研组组织的公开课、展示课、观摩课等研讨方式。学校组织的以听评课为主的教学研究,不可避免带有一些不真实的成分,会夹杂一些水分。
2. 同课异构
如果同伴之间讲授同一学科,教研就会有更好的心理基础、知识基础和技术基础。
以同课异构的方式展开教研,便于相互借鉴,有利于共同提高。同课异构要单独备课,按照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教学风格设计课堂流程,按照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组织策略实施课堂教学。
因为讲课内容相同,平行班学生情况相差不大,相互听课以后,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比较课堂的得失,探讨教学的体会,分享研究的经验,甚至可以探讨总结共同的教学模式,在交流中提炼、升华,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教研水平,有利于形成教学个性。
3. 思维共享
真正友好的同伴,业余时间会有众多的交流话题,只要有研究的兴趣,善于发现,善于思考,交流话题一旦切入教学研究领域,就会有很多可以共享的思维闪光或思维成果。
但共享成果的前提是共享问题,共享思路,共享线索。所以,有发现,有问题,有灵感,要跟同伴交流沟通,这一方面是跟同伴分享发现,有利于巩固友谊,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与同伴一起研究探讨,扩大研究范围,开发研究思路、切磋教学技艺,最终达到分享成果、共同提高的目的。
在教学研究上,同伴之间不要暗藏私心,要从实现共赢的目标出发,学会分享,在分享中扩大研究的广度、挖掘研究的深度、提升研究的效度,真正实现高效教研。
团队协作
教研组不仅仅是人事组织结构形式,更是文化建设结构单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育校园文化,必须重视和强化教研组建设;开展高效教研,同样需要建设风气纯正、氛围浓厚的教研组。
教研组建设需要选好领头人、搭好交际桥、开好科研路,其中核心在教研组长,只要教研组长一身正气,真正俯下身子搞教学、搞研究,教研组内就一定充满正能量。
校内教研团队开展的教学研究方式,主要有集体备课、观课磨课、课题研究
1. 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不要流于形式,要制度化、规范化。
主备人要按照计划提前做好精心准备,集体研讨时思路要清晰,依据要合理,分析要透彻,听取意见时要有诚心和耐心;参备人要充分发扬民主,认真发现问题线索,积极发表意见建议,不搪塞、不敷衍。
在良好研究氛围中形成的教案,才会有适用性和借鉴性,团队成员才可以在交流中开阔思路、增长见识。
2. 观课磨课
同一个教研组内,相互观课、一起磨课,要成为自觉的意识和自觉的行动。
观课跟听课不一样,要求参与者要有对话意识、欣赏意识、交流意识、分享意识、援助意识,进入课堂后,要具备当事者(授课者)角色、参与者(学习者)角色、旁观者(观课者)角色。
观课后心平气和地进行对话交流,经过细致的研究、讨论,“重构”或“重建”出更好的教学设计,在教学流程上反复推敲,或者将课堂“复盘重演”,融汇集体智慧,打磨出更加圆润流畅的优质课。
3. 课题研究
教学、管理中的小问题,凭借个人的力量完全可以解决,如果碰到较大的难题,需要借助集体的智慧才能破解。
课题研究要分工协作,各司其职,不能只是课题召集人的事。高效教研态势下的课题研究,一定要避免“虚无主义”的“只抓两头不顾中间”,不能只顾“立项”和“结题”,忽视中间最重要、最关键的“研究”环节。
每一个团队成员,都要沉下心来,对自己负责的项目,进行实实在在的研究,这既是对课题负责,也是对团队负责。
你认为呢?
作者 | 王道坤、魏学成
来源 | 《教书育人》2021年第5期
转自 | 校长派
编辑 | 皮皮兵不皮
本文来自【中国教师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