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手把手教你写《《1984》读后感》,(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17 17:26

手把手教你写《《1984》读后感》,(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1984》读后感的作文时,以下事项需要注意:
1. 确定立意: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读后感立意,是对小说主题的思考、对人物性格的剖析,还是对历史背景的探讨。明确立意有助于后续的写作。
2. 结构安排: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应该具备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小说背景和作者,主体部分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感受,结尾部分总结全文。
3. 观点鲜明:在主体部分,要围绕自己的立意,提出自己的观点。观点要鲜明、有深度,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4. 举例论证:为了使观点更有说服力,可以在作文中引用小说中的具体情节、人物对话或作者的观点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5. 结合现实:在分析小说时,可以适当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以增强文章的实用性和现实意义。
6. 语言表达: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避免出现语法错误和错别字。同时,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文采。
7. 适度批评:在赞美小说的同时,可以适度提出自己的批评意见,但要尊重作者和作品,避免过于尖锐。
8. 保持客观:在分析小说时,要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避免主观臆断和偏激观点。
9. 注意篇幅:一篇

对极权的反思和偏见的形成,读1984有感

把乔治.奥威尔的《1984》作为悠果读书的第四本书的原因还是出于偶尔。我有个名称叫岛上群书会的群,读书会计划分享的书目是《1984》,在迟留书店的借阅点上,正好有《1984》这本书,于是我决定读这本书。



介绍前面这些的目的在于,我在读1984之前并不大了解这本书的背景,当我翻开书开始读时,我才真正了解何为政治类小说,虽然我并不大喜欢这类书,不过我还是把这本书读完。正如这对这本书的评价一样,开始你并不喜欢它,不过后来会不大讨厌它,最后还认为这是一本值得读一次的书。正如我一位朋友说:“这本书很好。" “好在那里?”当我问这个问题的时候,得到的答案是:“我说不出来,我在20年前就读过。”这让我想起了庄子中轮扁论书的故事。而看完《1984》后,我也有种预言而不可言的感觉。

关于这本书,我觉得应该从这本书的成书年代说起。

《1984》是奥威尔于1948年出版的小说。因此可以明确的是,这本书成稿于1948年前,而促使奥威尔写这本书的时间肯定还要早。奥威尔是一个经历了一战和二战的欧洲人,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参与者。欧洲自于十九世纪法国大革命以来,经历了工业革命的快速发展,更经历了动荡和战争,同样也继承了文艺复兴以来,各种思潮的兴起与实践。如德国成为了共产主义思想的发源地。


千年的哈布斯堡皇朝和神圣罗马帝国蹦纷离析,当沉静太久的欧洲失去了统一的权威,以封分制建立起来的贵族政治认为重振家族荣耀的机会已经来临,当奥匈帝国的斐迪南(Franz Ferdinand)大公在萨拉热窝(Serajevo)被刺杀,为重塑欧洲的国家和个人提供了机会,一个统一的欧洲,一个自由的欧洲是每一个欧洲人的愿望,然而,谁来统一欧洲,则成了欧洲无尽战争的原因。当一战结束后,欧洲经历了一次反思。对社会制度,对于权力和欧洲的未来。

一战后的欧洲很快迎来了经济危机,在物质匮乏,社会动荡的时代,出现了极端民粹民义和共产主义。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政权的建立和早期执政实践,以及在20-30年代欧洲资本主义危机中成长起来的苏联,对以上帝为核心的基督教的欧洲造成了极大冲击。奥威尔对于各种政治形态的经历,让他对这些形态的深刻的认识和反思。因此,我认为《1984》是一部反思的作品。在这中间,奥威尔对于苏联早期的极权政策的批评,如老大哥这个形象就有影射的含义。在西班牙内战中看到的由共产国际领导的国际纵队内部的权力斗争和清洗;以及在缅甸做为英籍警官期间,西方地殖民主义政策,这些都使作者产生反思。正如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里所讲述的那样,二次战争,欧洲人学会了自我反思,建设一个怎么样的欧洲才符合欧洲人的利益,这种反思其实一直持续到现在。这应该是一个和平,自由,完整,包容的欧洲。

《1984》也是一面镜子,值得所有的政治思想去照照,这也是为什么这本书会在一些地方成为禁书。在当下,阅读这本书,能够感受到苦难的滋味,更能体会自由的美好,当能够自由的仰望天空,心里如清风一样安祥。这种随处可得的不经意,是当年多少人的梦想。


《1984》也是一种偏见。对于老大哥的形象的塑造,让欧洲人产生了对于当时苏联模式的恐惧和对社会主义的偏见。这种偏见经历了冷战,并被放大。这种偏见让欧洲人一直留在自己原有的观念里,形成了刻板的印象。并使自己成为了《1984》的另一面,为反对而反对,为抹黑而抹黑,通过选择性的宣传,使社会主义的偏见依然深入到西方人的意识中。

在当下的这个时代,我们可以依然看到西方的种种偏见。然而幸运的是,当全球化成为一种趋势,文化的交流促成了文明的融合。我们每一个人能够更加的感受到自由特别是心灵的自由的美好。

读《1984》,回望过去的苦难,无论是欧洲,还是自己的祖国,记住这些,也许能够在面对当下的困难时,更有力量。

悠果读书第五本:来自美国哈佛大学塞缪尔.亨廷顿教授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刘绯、张立平、王圆译,新华出版社 2009年版;ISBN 978-7-5011-9040-9

作者简介:邱立军 定海区农技推广员 高级农艺师 悠果农艺主创。

读《一九八四》有感

说实话第一遍真的没有读懂甚至没有读完,而为了能把《一九八四》这本书看懂,从《动物农场》、《我们》再到《美丽新世界》入手理解“反乌托邦”这个概念。说实话我能理解第一遍为什么只是当成简单的政治历史小说来看待,相比于“三部曲”中其他两本,不是显而易见的科技、虚构的味道,而是独有的“一九八四式”未来世界观,他则更有冲击力,更能将一个人的意志完全击垮。

这本书大部分的场景和情节读起来很压抑,总有股难以排解的烦闷,我把它当作一本政治讽刺小说来读,也是奥威尔想传达的一种观点的思考。

小说先花了大量笔墨对温斯特生活和工作的背景进行的描述,将真理部和党员们的日常工作的机械、压抑、恐怖气氛、冷冰冰的氛围营造出来。

然后出现了这部小说最温情的一部分,关于温斯特和朱莉亚的爱情,他们对于党和老大哥的反叛深入骨髓,这一部分对他们的心理刻画很成功,既有对爱情的渴望(对爱情的渴望本身就是不被允许)又有抱着必死的心情在一起的幻想和决心,绝望中的约会,死亡随时笼罩着他们,他们是大胆的。

温斯特保持着理性的思考,这让他在去过恐怖的政治高压下危机重重,他尊从自己的反叛,找到了奥布兰想加入反党组织兄弟会,于是他阅读了奥布兰给他的一本书,书中对这本书的内容大篇幅的介绍,揭示了统治者的本质。

小说后半部分是对温斯特入狱以后的描写,最压抑的一部分几乎都读不下去的虐待和折磨,让人唏嘘感慨甚至倍感残忍,个人的情感和意志在折磨和屈辱中如何一步一步丧失,一步一步坦白到最终击垮人的最后一点尊严,背叛。他背叛了朱莉亚,在折磨中他丧失了他的思想,彻底沦为被洗脑工具人,最后以他最终热爱老大哥为结局。让人唏嘘不已。

战争及力量,自由及奴役,无知及力量,这算是文章当中点睛的三句话了,也深刻揭露这篇小说的主题。与其说这本书在反乌托邦,反极权主义,反人性,倒不如说是对人性的最真实的展现。人性本来就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她崇尚自由,美好,和平,也追逐权利,充满贪欲,残忍卑鄙。如奥布兰般智慧明了也会因为陷入权利的泥沼而将社会塑形成人间地狱,如温斯顿般思辩温情也会在身体折磨的情况下放弃自己的思想和心性,唱歌的农妇在水盆滚落后再也没有了声音。

相比这篇的浓厚和深刻,作者的《动物农场》更轻松一些。推荐。

(顺便在读之前有查大家比较推荐哪个译本,推荐最多的是此本即董乐山的译本。读时某些感触比较深的划线片段有与其他一版做简单对比,最后个人感觉董乐山的译本真的是很好的。)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