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第26篇:芦山学新闻,难忘三件事

更新日期:2025-05-18 17:00

第26篇:芦山学新闻,难忘三件事"/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第26篇《芦山学新闻,难忘三件事》的作文,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作文的主题是关于芦山学新闻的难忘三件事。要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确保文章内容与主题紧密相关。
2. 选择素材:从芦山学新闻的经历中,挑选出三个难忘的事件。这些事件应该具有代表性,能够体现芦山学新闻的特点和价值。
3. 结构安排:作文应具备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引言部分简要介绍芦山学新闻的背景和意义;主体部分详细描述三个难忘事件,每个事件可以单独成段或分段描述;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强调这三个事件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4. 语言表达: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使文章更具感染力。注意以下几点: - 使用具体的事例和数据,增强说服力; - 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文章更具文采; - 注意语言的流畅性和连贯性,避免出现语病。
5. 情感表达:在描述难忘事件时,要融入自己的情感,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你的真实感受。以下是一些建议: - 表达对芦山学新闻的热爱和敬仰; - 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 - 表达对芦山学新闻的期待和

第26篇:芦山学新闻,难忘三件事

我在《今日》(爽花开)发布雅安系列回忆文章,包括雅安地区八个县,我称之为"大雅安"。先前,我写过宝兴三篇(第16-18篇)。从上篇《芦山邦立,我们的好兄弟》起,我写到芦山,本篇的标题是:芦山学新闻,难忘三件事。

我要说的这三件事,不仅与我的职业生涯有关,而且影响我一生,又恰恰都发生在芦山,所以十分难忘。可以这么说,我跑新闻写新闻做新闻的第一堂实践课,是在芦山上的。这堂课的老师,正是《四川日报》已故资深记者孔繁祚。

前面介绍过,我大学毕业后,是在雅安走上从事新闻职业道路的。虽然,我初到雅安就被地委点名圆满完成当时省三代会三份雅安地区典型材料,后来也因此顺利调入了雅安地安报道组;但是,我不是科班出身,大学里学的是中文,不是新闻;刚开始写的那些先进材料和若干报道,也是赶鸭子上架,算不上合符标准的新闻稿。所以,我当时只能说是个有点文字基础的新闻小白,行业内称我这样的人为"新兵"。

1972年,《四川日报》来了一位记者到雅安,叫孔繁祚,专门跑农村。报道组安排我陪他去芦山采访。我很高兴,我作为初出茅庐的"新兵",当时还是第一次见到省报大记者,心里面满是崇敬。

老孔比我大20来岁,精干巴瘦的小个子,说一口好听的成都话,嗜烟如命。然而,老孔平易近人,毫无架子,很快打破了彼此初次见面的隔阂,变得像熟人那样随意。其实,这也是记者的基本功之一,三分钟就可以拉近陌生人的距离。

陪同老孔芦山采访的几天里,有三件事,我印象极深,难以忘怀。第一件事是,我们到某个生产队采访,因为村子在山上,爬上去已经到饭点,老乡热情地留我们用餐。那天公社大队的干部也在,人还比较多的。菜当然很普通,老乡拿出了平日里舍不得吃的腊肉。

不料吃到一半,我发现放在我们面前的菜碗里有个黑色东西。我小心扒开一看,吓了一跳,原来是只死蟑螂。我连忙推推边上的老孔,示意他看。老孔瞟了一眼,在我耳边悄悄说:"别声张,扔掉就是了,没关系的。"于是,我偷偷走到外面,把菜碗里的蟑螂扔掉,又回来继续把饭吃完。

过后,老孔对我说,在老乡家无论遇到什么情况,一定要顾及老乡的感受。饭里发现小动物,那是常有的事,不用大惊小怪的。"你现在不习惯,以后就习惯了。"我明白老孔的话,这也是我走上新闻道路后上的第一堂采访作风课。

在几天采访中,我发现老孔很少记笔记,经常把采访本放在兜里不拿出来。起初,我以为他为了抽烟方便,后来又以为他可能在闲谈摆龙阵。临离开芦山的那个晚上,我忍不住问老孔,"我看到你采访的时候很少记笔记,为什么呢?"老孔一边抽烟一边笑眯眯地对我说,"你一掏出本子来记,老乡就紧张起来;一紧张,他就不敢讲真话,你就拿不到有用的材料了。"我恍然大悟。我又问,"那么,有的时候你为什么还要记呢?""我记下来的都是时间、地点、人名、名称、方位、数据等不能搞错又容易搞错的要点,那要记得清清楚楚才行。"老孔接着教我说,要做到这一点,采访时候必须专心一意,培养强记的能力,回去后还要在脑子里过过电影。"老孔的这一招,非常宝贵管用。我后来也学会了采访强记的方法,面对面采访的时候,很少记笔记。几十年操练下来,我觉得自己现在的记忆力还不错。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电脑还没有传进来,通讯联络也很"原始",所有稿件全靠手写,书写在300字一页的方格子稿笺上。哪里像现在那样方便?文稿在电脑或手机上,可以不露痕迹地任意修改添加。一次,我把稿子书写完成后,请老孔过目后再发。老孔看之后,对内客没有提新的意见,因为我们已经充分讨论过了。但是,他对我在稿子上有几处塗改,不太满意。老孔说,"小王,你重抄一遍后再发。"我有点不理解,"只有几处补充改动,编辑都看得明白的呀。"

老孔认真地对我说,"稿件好比自己的女儿,把稿件发出去好比送女儿出嫁。我们必须把女儿打扮得漂漂亮亮干干净净才行,没有特殊情况,不能涂涂抹抹之后嫁出去。"老孔的这个比喻,我一直记在心头,几十年来从未忘记过。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当新闻官的时候,对编辑记者讲话或者开讲座,也经常引用老孔在芦山跟我说的这番话。当然,后来普及了电脑,实现了非纸化,这些老话就不适用了。但是,对于自己的文稿要像嫁女儿那样用心对待,这种精神,我认为还是要传承下去的。

50多年前,我陪《四川日报》孔繁祚前辈老记,到雅安芦山采访的短短几天,老孔等于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新闻实践课。对我这个新兵来讲,这一课非常重要。老孔言传身教,在新闻采访的作风、方法和最后完成等多个方面,让我学到了最重要的一课。感恩老孔,感恩芦山。

​离开雅安芦山多年之后,再次牵动我心的是2013年和2022年的两次芦山大地震。遥祝芦山的父老乡亲,从此不再遭遇天灾人祸,永远过着快乐安康的和美生活。

在雅安芦山山沟沟里采访留影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