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18 19: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翻身观后感的作文,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明确主题:首先,要明确自己要表达的观点和感受。翻身观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的电影,你可以从人物、情节、主题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评价。
2.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观后感应该具备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电影背景和自己的观影感受;主体部分对电影进行深入剖析,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强调自己的观点。
3. 突出重点:在主体部分,要突出电影中的重点情节、人物和主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a. 人物塑造:分析电影中的人物形象,评价其性格特点、成长历程等。
b. 情节分析:对电影中的关键情节进行剖析,探讨其寓意和象征意义。
c. 主题挖掘:阐述电影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现象等。
4.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a. 语言要通顺、流畅,避免出现语法错误和错别字。
b. 使用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表现力。
c. 注意文章的节奏和韵律,使文章读起来更具美感。
5. 个性化观点: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要尽量做到个性化。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价值观等
作者:龚金平
什么是“人生第二次”?不同的人重要的人生转折、跌落、起飞都大相径庭,难以用统一的标准来定义。由央视网、上海广播电视台、哔哩哔哩联合出品的人文纪录片《人生第二次》,将镜头投向那些经历过重大变故的普通人的第二次人生,以“圆”与“缺”、“纳”与“拒”、“是”与“非”、“破”与“立”为主题,展开了一幅幅不同的人生图景,多维度展现了中国人面对困境的坚韧。如评论者所言,“这部纪录片以工笔画般细致真实的镜头和冷峻又不失温情的视角,描绘了一幅中国平凡百姓的现实主义的生活图谱,呈现出中国人骨子里的硬气、韧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因而,纪录片虽没有豪华制作、没有明星加盟,看起来平平淡淡,却引发了观众热议。
《人生第二次》中的主人公们都遭受着命运的拨弄:被拐卖的孩子认亲之后,反而陷入更为深重的纠结与痛苦之中;因车祸而瘫痪的年轻小伙,如何去面对未来的生活;因疾病而变得丑陋的女孩,能否做一个自信、不胆怯的人;误入歧途并得到惩罚之后,人生还能不能重新开始;因学历太低而遭遇的求职不顺和人生潦倒,有没有翻身的可能……主人公们遭逢了人生诸多的不平、不安、不顺,可能会改变他们的命运轨迹,重置他们的生命态度,从而呼应了片名“人生第二次”之义。在这些主人公身上,观众看到了人生千疮百孔的模样,却不会产生隔岸观火的庆幸心理,而是会心有戚戚。
面对生活的重大挑战与磨难,纪录片主人公苦挨、苦熬的坚韧,无疑是令人感动的,但这并不是创作者想向观众传达的核心要义。毕竟,人要做到“坚韧”似乎并不难,它也可以是一种被动或麻木的咬牙吃苦,真正难得的,是知道自己坚持的意义和方向,是在苦难中保持心中的希望,坚定无畏地描绘美好的人生画卷。例如,纪录片所拍摄的“梦想之家”里的那些孩子,每天凌晨四点半起来跑步,他们的人生没有退路,只能憧憬着通过体育特长,考上大学,考入警校,或者参军入伍。正是在这种希冀的鼓舞和鞭策下,这些孩子才无惧人生的坎坷。
《人生第二次》也在反复讲述个体的成长,这是关于个体如何变得更成熟、更独立、更坚强的内心历练。何华杰瘫痪之后,在持C5驾照体验自驾川藏线的过程中有一个场景,天上下着冰雹,他想靠自己的力量坐上轮椅。他一次次挣扎,一次次失败,他绝望,他崩溃。队友只是陪伴着他,母亲则在车里默默地流泪。所有人都知道,他必须学会独立,才能迎接人生更猛烈的风雨。这种“独立”,在那些离婚女性身上尤为重要。周东晓在离婚后仍然活出了一份达观平和,确实令人敬佩;沈梦则在争夺女儿抚养权并申请重新分割财产时,多少变得有些偏执,失却了一份淡然和优雅。这也是《破》中通过旁白反复讲述的,离婚过程中最困难的不是推翻过去努力经营的一切,而是找回自己;在离婚大战中,维持往日的温情和体面固然不现实,但保持内心的节奏和尺度尤为不易。
《人生第二次》所蕴含的人生智慧,其实在各集的片名中已经体现得淋漓尽致。创作者没有从单一的维度来讲述人生的得与失,而是以一种敏锐和睿智,带领观众去体悟人物身上的悲与喜,苦与乐。这样,我们才能理解:“圆”中有缺,“缺”中有爱;“纳”中有悲,“拒”中有得;“是”中有偏,“非”中有成;“破”中有立,“立”中有苦。在这些不同的生命形态、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生存模式中,创作者捕捉了世间百态,也诉说着人间诸多况味,甚至在主人公的命运轨迹中隐约折射着芸芸众生的人生倒影。这样,观众的观赏过程就不可能是冷漠疏离的,而是会深度共情,又恍然入定。
在一集纪录片中用一个共同的主题或人物相似的身份与命运,串联起多个人物,不仅可以提高拍摄效率,还可以因人物众多而形成更为斑驳和厚重的人生景致,并因多个人物的命运风景,交织、碰撞出不一样的人生感慨,进而深化作品的主题。但如果处理失当,也会导致主次不分,或人物未能得到充分的刻画、揭示,从而使作品缺少情绪感染力和思想冲击力。《人生第二次》就生动地印证了这种创作方式的艺术得失。
《缺》中有名有姓的孩子众多,但这些孩子大都面目模糊,观众甚至难以记住他们的名字,对他们的遭遇也一知半解。因为,创作者对于这些孩子的背景只有蜻蜓点水般的披露,其性格又展示得不够充分,他们之间难以形成那种参差映照的关系,也无法有效地拓宽作品的社会辐射面或强化人性表达的力度。《拒》《是》《破》这几集重点不突出,人物之间的复调关系不明显,人物命运的旋律难以演奏成大合唱,使得观众“入戏不深”。反之,像《圆》《纳》《非》《立》这几集中单个人物的素材比较丰富,对人物生活和心理的展示比较充分,观众更易得到内心的触动,甚至进行反躬自省。
尤其在《圆》中,创作者从生母、卫卓、刑警三个视角来讲述卫卓回归生母家庭的故事,虽然刑警那个视角略显单薄,但观众毕竟了解了一个事件背后更为芜杂或揪心的真相。《立》中的两位主人公,一位是40多岁的黄妹芳,一位是20出头的李婷,两人来自不同的地域和时代,但她们的命运又有某种相似性,都因出身太差和学历太低,人生之路走得踉踉跄跄。两人之间还有一种互文关系,黄妹芳正在经历的苦痛,有很大可能是李婷在结婚之后也要遭遇的困境。但是,创作者又让观众看到了两人的希望之光:黄妹芳凭借积极求学的决心,可能会创造更好的未来;李婷的不断进取,以及对人生选择的清醒,可能会使她的人生豁然开朗。这样,人物之间的缠绕、映照关系,就谱写成一支命运交响曲,给观众带来更为蕴藉的情绪感受。
从《人生第二次》所展现的命运图景中,观众看到了人生的不如意、偏执、残缺,但也看到了人们为了一份平淡的生活而经历的辗转、求索、奋斗。人生第二次也许艰难,而主人公们那份面对艰难的不放弃与坚韧,鼓励观众以更为豁达、坚韧、通透的心态去面对生活。(龚金平)
来源: 解放日报
街拍越南女子
疫情后,我出国旅行,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回顾这些国家的共同点,用一个词形容就是:反差。以越南为例,首都河内的大环境和小环境,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大环境十分粗糙,小环境非常优雅。有时候,两者就隔着一扇门,门外是粗糙的日常苟且,门内是优雅的精致生活。河内夜市
烟火气重白天,小店坐满了人,到了晚上,连街上都坐满了人。越南是我去过烟火气最重的一个国家。后来我总结经验,一个城市的烟火气是否旺盛,其实是有规律可循的。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居住环境,越是拥挤的地方,烟火气就越重。在美国、加拿大、澳洲,几乎都是独门独院的House,下班就回家,天黑之后,城市就进入休眠状态,烟火气几乎为零。中国也是类似情况,新建的城区,小区环境好,人均居住面积大,在家里待着就挺舒服,出去压马路的动力就小了,出去的人少了,街头的烟火气自然就淡了。宁波就是最好的例子,虽然总人口不少,但城市分散,人口不集中,经济发达,居住条件好,所以,在整个浙江省,宁波的烟火气也是最淡薄的。越南就是另外一个极端,老城区改造迟缓,居住条件恶劣,公共空间逼仄。不出去压马路,还能干嘛呢?就算坐在大马路上喝咖啡,也比待在家里舒服。在河内待了几天后,我突然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对了,现在的河内,大致相当于35年前的温州,几乎一模一样。烟火气这个词,从好的方面理解,就是人气旺盛,从不好的方面看,就是混乱破败。对西方人来说,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新鲜感,但对越南人来说,这就是生活的日常。让我偶尔体验可以,但让我长期生活,绝对受不了。河内街景
河内街景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