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手把手教你写《翻身观后感》,(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18 19:56

手把手教你写《翻身观后感》,(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翻身观后感的作文,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明确主题:首先,要明确自己要表达的观点和感受。翻身观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的电影,你可以从人物、情节、主题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评价。
2.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观后感应该具备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电影背景和自己的观影感受;主体部分对电影进行深入剖析,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强调自己的观点。
3. 突出重点:在主体部分,要突出电影中的重点情节、人物和主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a. 人物塑造:分析电影中的人物形象,评价其性格特点、成长历程等。
b. 情节分析:对电影中的关键情节进行剖析,探讨其寓意和象征意义。
c. 主题挖掘:阐述电影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现象等。
4.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a. 语言要通顺、流畅,避免出现语法错误和错别字。
b. 使用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表现力。
c. 注意文章的节奏和韵律,使文章读起来更具美感。
5. 个性化观点: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要尽量做到个性化。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价值观等

《人生第二次》:艰难中更见坚韧

作者:龚金平

什么是“人生第二次”?不同的人重要的人生转折、跌落、起飞都大相径庭,难以用统一的标准来定义。由央视网、上海广播电视台、哔哩哔哩联合出品的人文纪录片《人生第二次》,将镜头投向那些经历过重大变故的普通人的第二次人生,以“圆”与“缺”、“纳”与“拒”、“是”与“非”、“破”与“立”为主题,展开了一幅幅不同的人生图景,多维度展现了中国人面对困境的坚韧。如评论者所言,“这部纪录片以工笔画般细致真实的镜头和冷峻又不失温情的视角,描绘了一幅中国平凡百姓的现实主义的生活图谱,呈现出中国人骨子里的硬气、韧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因而,纪录片虽没有豪华制作、没有明星加盟,看起来平平淡淡,却引发了观众热议。

《人生第二次》中的主人公们都遭受着命运的拨弄:被拐卖的孩子认亲之后,反而陷入更为深重的纠结与痛苦之中;因车祸而瘫痪的年轻小伙,如何去面对未来的生活;因疾病而变得丑陋的女孩,能否做一个自信、不胆怯的人;误入歧途并得到惩罚之后,人生还能不能重新开始;因学历太低而遭遇的求职不顺和人生潦倒,有没有翻身的可能……主人公们遭逢了人生诸多的不平、不安、不顺,可能会改变他们的命运轨迹,重置他们的生命态度,从而呼应了片名“人生第二次”之义。在这些主人公身上,观众看到了人生千疮百孔的模样,却不会产生隔岸观火的庆幸心理,而是会心有戚戚。

面对生活的重大挑战与磨难,纪录片主人公苦挨、苦熬的坚韧,无疑是令人感动的,但这并不是创作者想向观众传达的核心要义。毕竟,人要做到“坚韧”似乎并不难,它也可以是一种被动或麻木的咬牙吃苦,真正难得的,是知道自己坚持的意义和方向,是在苦难中保持心中的希望,坚定无畏地描绘美好的人生画卷。例如,纪录片所拍摄的“梦想之家”里的那些孩子,每天凌晨四点半起来跑步,他们的人生没有退路,只能憧憬着通过体育特长,考上大学,考入警校,或者参军入伍。正是在这种希冀的鼓舞和鞭策下,这些孩子才无惧人生的坎坷。

《人生第二次》也在反复讲述个体的成长,这是关于个体如何变得更成熟、更独立、更坚强的内心历练。何华杰瘫痪之后,在持C5驾照体验自驾川藏线的过程中有一个场景,天上下着冰雹,他想靠自己的力量坐上轮椅。他一次次挣扎,一次次失败,他绝望,他崩溃。队友只是陪伴着他,母亲则在车里默默地流泪。所有人都知道,他必须学会独立,才能迎接人生更猛烈的风雨。这种“独立”,在那些离婚女性身上尤为重要。周东晓在离婚后仍然活出了一份达观平和,确实令人敬佩;沈梦则在争夺女儿抚养权并申请重新分割财产时,多少变得有些偏执,失却了一份淡然和优雅。这也是《破》中通过旁白反复讲述的,离婚过程中最困难的不是推翻过去努力经营的一切,而是找回自己;在离婚大战中,维持往日的温情和体面固然不现实,但保持内心的节奏和尺度尤为不易。

《人生第二次》所蕴含的人生智慧,其实在各集的片名中已经体现得淋漓尽致。创作者没有从单一的维度来讲述人生的得与失,而是以一种敏锐和睿智,带领观众去体悟人物身上的悲与喜,苦与乐。这样,我们才能理解:“圆”中有缺,“缺”中有爱;“纳”中有悲,“拒”中有得;“是”中有偏,“非”中有成;“破”中有立,“立”中有苦。在这些不同的生命形态、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生存模式中,创作者捕捉了世间百态,也诉说着人间诸多况味,甚至在主人公的命运轨迹中隐约折射着芸芸众生的人生倒影。这样,观众的观赏过程就不可能是冷漠疏离的,而是会深度共情,又恍然入定。

在一集纪录片中用一个共同的主题或人物相似的身份与命运,串联起多个人物,不仅可以提高拍摄效率,还可以因人物众多而形成更为斑驳和厚重的人生景致,并因多个人物的命运风景,交织、碰撞出不一样的人生感慨,进而深化作品的主题。但如果处理失当,也会导致主次不分,或人物未能得到充分的刻画、揭示,从而使作品缺少情绪感染力和思想冲击力。《人生第二次》就生动地印证了这种创作方式的艺术得失。

《缺》中有名有姓的孩子众多,但这些孩子大都面目模糊,观众甚至难以记住他们的名字,对他们的遭遇也一知半解。因为,创作者对于这些孩子的背景只有蜻蜓点水般的披露,其性格又展示得不够充分,他们之间难以形成那种参差映照的关系,也无法有效地拓宽作品的社会辐射面或强化人性表达的力度。《拒》《是》《破》这几集重点不突出,人物之间的复调关系不明显,人物命运的旋律难以演奏成大合唱,使得观众“入戏不深”。反之,像《圆》《纳》《非》《立》这几集中单个人物的素材比较丰富,对人物生活和心理的展示比较充分,观众更易得到内心的触动,甚至进行反躬自省。

尤其在《圆》中,创作者从生母、卫卓、刑警三个视角来讲述卫卓回归生母家庭的故事,虽然刑警那个视角略显单薄,但观众毕竟了解了一个事件背后更为芜杂或揪心的真相。《立》中的两位主人公,一位是40多岁的黄妹芳,一位是20出头的李婷,两人来自不同的地域和时代,但她们的命运又有某种相似性,都因出身太差和学历太低,人生之路走得踉踉跄跄。两人之间还有一种互文关系,黄妹芳正在经历的苦痛,有很大可能是李婷在结婚之后也要遭遇的困境。但是,创作者又让观众看到了两人的希望之光:黄妹芳凭借积极求学的决心,可能会创造更好的未来;李婷的不断进取,以及对人生选择的清醒,可能会使她的人生豁然开朗。这样,人物之间的缠绕、映照关系,就谱写成一支命运交响曲,给观众带来更为蕴藉的情绪感受。

从《人生第二次》所展现的命运图景中,观众看到了人生的不如意、偏执、残缺,但也看到了人们为了一份平淡的生活而经历的辗转、求索、奋斗。人生第二次也许艰难,而主人公们那份面对艰难的不放弃与坚韧,鼓励观众以更为豁达、坚韧、通透的心态去面对生活。(龚金平)

来源: 解放日报

行走列国有感:穷人翻身,难如登天

街拍越南女子

疫情后,我出国旅行,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回顾这些国家的共同点,用一个词形容就是:反差。

以越南为例,首都河内的大环境和小环境,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大环境十分粗糙,小环境非常优雅。有时候,两者就隔着一扇门,门外是粗糙的日常苟且,门内是优雅的精致生活。

先说大环境

我第一次去越南,飞机落地首都河内。没有遭遇传说中要小费的边检员,过关很顺利。但一出机场,就非常失望。

消费不低

我从机场打网约车Grab去市内的酒店,全程23公里,最便宜的小车——起亚PEGAS,国内叫起亚焕驰,配置非常低,让我想起35年前的菲亚特,就这样,居然也要90人民币。同样的距离,在宁波打车去机场,价格只要50元,就算最廉价的特惠快车,也比起亚焕驰高好几个档次。

宁波的人均GDP已经超过2万美元,但河内的GDP才不到5000美元,相差至少4倍。根据我的经验,当地打车费用比宁波贵50%~100%。后来我才发现,打车这种交通方式,在越南是很奢侈的,普通人要么自己开摩托车,要么打摩的。

空气污浊

我在河内的那几天,几乎看不到太阳,更看不到蓝天白云,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空气质量相当于十几年前的华北。

越南电动车普及率很低,仅有的vinfast纯电出租车,数量稀少,只是一种当摆设的形象工程,越南首都的交通现状就是,所有机动车都堵在路上,龟速前行,大家一起制造废气,这样的情况下,空气质量怎么可能好呢?

路况极差

汽车进入市内后,最宽的道路仅为4车道,即便是最核心的区域,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几乎每一辆车上都粘满泥土。

摩托车、三轮车、私家车、各种货车,挤成一团,只看见摩托车在缝隙中穿梭,但凡四个轮子的,都只能慢慢挪动。怪不得河内网约车的价格这么高,因为交通拥堵,同样的距离,耗时至少是宁波的2倍。

市容混乱

用「蜘蛛网」来形容河内的电线,绝不是夸大其词。在河内的那几天,我晚上睡觉都会做噩梦,梦到自己变成一只蚊子,在布满蜘蛛网的空间内,不知所措地扇动翅膀,到处都是陷阱,一不小心就会成为蜘蛛的盘中餐。

河内也有一个西湖,地位和杭州的西湖差不多,也是当地核心区域。但和杭州西湖不同,河内西湖的水质很差,湖面漂浮着油污和垃圾。但这也不影响越南人沿着湖边排排坐,一边是臭气熏天的黑水池,一边气定神闲喝着咖啡,这就是越南人的松弛感,我们很难体会。

河内夜市

烟火气重

白天,小店坐满了人,到了晚上,连街上都坐满了人。越南是我去过烟火气最重的一个国家。

后来我总结经验,一个城市的烟火气是否旺盛,其实是有规律可循的。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居住环境,越是拥挤的地方,烟火气就越重。

在美国、加拿大、澳洲,几乎都是独门独院的House,下班就回家,天黑之后,城市就进入休眠状态,烟火气几乎为零。

中国也是类似情况,新建的城区,小区环境好,人均居住面积大,在家里待着就挺舒服,出去压马路的动力就小了,出去的人少了,街头的烟火气自然就淡了。

宁波就是最好的例子,虽然总人口不少,但城市分散,人口不集中,经济发达,居住条件好,所以,在整个浙江省,宁波的烟火气也是最淡薄的。

越南就是另外一个极端,老城区改造迟缓,居住条件恶劣,公共空间逼仄。不出去压马路,还能干嘛呢?就算坐在大马路上喝咖啡,也比待在家里舒服。

在河内待了几天后,我突然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对了,现在的河内,大致相当于35年前的温州,几乎一模一样。

烟火气这个词,从好的方面理解,就是人气旺盛,从不好的方面看,就是混乱破败。对西方人来说,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新鲜感,但对越南人来说,这就是生活的日常。让我偶尔体验可以,但让我长期生活,绝对受不了。

河内街景

河内街景

再说小环境

河内的经济水平远不如浙江,但酒店住宿的价格却不便宜,国际连锁的五星酒店比宁波更贵。另外一点,河内的特色民宿很少,数量不如南部的西贡,更不如中国的旅游城市。

虽然数量少,但硕果仅存的几个高端民宿,质量还不错!民宿主人,往往是越南金字塔尖的人群。

我一个在越南做生意的朋友,向我推荐一家老城区的特色民宿。我在国外住过的酒店应该不少于300家,对这家印象特别深刻,原因不只是这民宿本身,也是大环境与小环境的强烈反差,让我过目不忘。

这个民宿位于老城区,周围的环境,就如上文说的情况。不过,就在这破败环境里,越南的富裕阶层,却能营造出完全不同的小天地,一脚跨进大门,就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30年前的温州,绝对没有这样的民宿。

建筑结构

这幢民宿,占地小,楼层高,是典型的越南特色「管屋」,也被称为「纸片楼」,目测地基长20米,宽5米,一共5层。与温州的农民房几乎一模一样。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理环境决定生活方式,河内与温州一样,都是人多地少,建筑只能向上发展。

在河内老城区新建的高楼,房东一般来头不小。另外,河内豪宅的最主要标准就是能不能晒到太阳,晒到面积越大越高级。从这方面看,我住的民宿主人,影响力还不是很大,只有顶楼能享受阳光直射。其余楼层,推窗就是一堵高墙。院子就是典型的河内特色,「深度」只有一米,比我家阳台还小。

房屋价格

我问主人,这楼大约要多少钱?

他说,名义上价值100万美元,但是,不一定就能卖这个价格。

越南的南北差异极大,南方市场经济氛围好,相对来说,按照游戏规则操作。但是在河内,官僚气息浓厚,很多有关系的人可以只手遮天,他们周围的房子,买卖转让都要经过他们的同意。但凡他们看上的房子,房东要么打折割爱,要么休想卖掉。

所以,很多房子的账面价格,仅供参考。

主人背景

根据房东自我介绍,他也算是越共北方派的官二代,从他的言语之间判断,他的父辈官运不顺,几十年前,他移民德国,在德国生活了很久,德语很好,英语也不错,我们沟通无碍。

我问他,为什么选择回国?

他说,一方面,虽然德国的生活更优越,但毕竟客居他乡,很难彻底融入。另一方面,现在的越南,革新开放,经济发展,只要有钱,生活质量比德国更好。于是,他决定回国,把老宅装修后开民宿。不但可以赚钱,还可以跟世界各地的客人聊天,打发时间。

他说,他认识的很多越南人都靠中国企业发财,因为贸易战的原因,大量中国公司把越南当成最佳阳澄湖,也给越南带来很多产业转移的机会。

越南精英的品味

在越南,越是高级的场所,就越缺乏越南本土元素。这家官二代的豪宅,几乎就是70%的中国元素,加上20%的欧洲元素,剩下10%越南本地元素。

这家民宿的装修特点,就是色彩艳丽,略显浮夸。对于民宿来说,这样的风格,让人过目不忘,偶尔小住,有新鲜感。但对于民宅来说,长期住在这样色彩浓艳的房间里,至少我很难接受。

越南人,似乎对日本制造情有独钟,大街上的摩托车和汽车,几乎都是日本品牌。这家民宿的电冰箱是东芝的,微波炉是夏普的,连空气炸锅也是日本某不知名品牌。甚至连洗手液都是无印良品的,但凡印着Made in Japan ,他们就感觉特别有面子。

在入口走廊最显眼的地方,停着一辆古老的自行车,老板说,这车可是他爹传给他的法国货,至今可能有七八十年历史了,别看它老,依然还能骑,最神奇的是,这车还自带原装的车灯和发电机,靠车轮驱动发电,电压为6V,功率是3W。

越南的普通阶层,房屋内几乎看不到汉字,都是拉丁化的越南文。而在越南上层社会,房间内,几乎都是繁体汉字。

房东还特意留了一个房间,供奉祖先的排位。中国的道教在越南民间依然有很大的影响力,房间里贴满了各种玉皇大帝的「符诏」,上面的纪年依然是用中国传统的天干地支。比较讽刺的是,虽然越南人笃信道教,却看不懂符诏上的汉字,而我,虽然不信仰道教,却能读懂所有汉字。


写在最后

越南就是目前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缩影。比如,印尼、泰国、菲律宾、墨西哥、巴西,还有很多,就不一一举例了。这些国家的共性就是,精英与世界同步,民众在泥潭挣扎。

精英阶层的教育水平、经济实力、审美品位,与世界无缝接轨。他们各方面能力都很强,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比如上面这位民宿老板,在德国、越南之间反复横跳,来去自如。

但广大的越南中下层,就没有这样的福气了。他们干相同的工作,收入却只有发达国家同行的零头。日复一日,看不见希望。

换句话说,精英成功靠个人,穷人翻身靠社会。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穷人,更加依靠社会支持。因为穷人能力比较弱,就更需要国家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公平的社会服务,但放眼全世界,这两项东西都是极度稀缺的资源。

掐指一算,二战结束已经79年,世界人口从25亿暴增到80亿。能实现工业化,从穷国翻身的,其实只有3个国家,韩国、新加坡、中国。要翻身,简直就是地狱级难度。(以色列国情特殊,此处略过。)

总之,国家格局向上跃升的机会,非常渺茫,普通人阶层跃升的通道,更加狭窄。这就是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现状,对普通人来说,这辈子,苦也就罢了,还看不到希望。

以上,这就是我游历几个发展中国家之后的一点感受。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