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一篇文章轻松搞定《花得观后感》的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19 15:11

一篇文章轻松搞定《花得观后感》的写作。(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花得观后感作文时,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确定主题:在动笔之前,首先要明确观后感的主题,即你对花得这部电影或作品的理解和感受。这有助于你围绕主题展开论述。
2. 结构清晰:一篇优秀的观后感应该具备清晰的结构,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引言部分简要介绍花得的基本情况,主体部分分析电影或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等,结尾部分总结观点,提出自己的感悟。
3. 分析深入:在主体部分,要深入分析花得这部电影或作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a. 主题:探讨花得所表达的核心思想,如爱情、友情、成长等。
b. 情节:分析电影或作品的情节安排,如起承转合、高潮迭起等。
c. 人物: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成长轨迹等。
d. 表现手法:探讨电影或作品在视觉、听觉、情感等方面的表现手法。
4.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以下是一些建议:
a. 使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避免口语化。
b. 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c. 注意段落之间的过渡,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
5. 观点独特:在论述

让生命坚韧而轻盈——李丽平作品《瓶花》有感

《瓶花系列》39cm×39.15cm 2011年 李丽平

前几日李丽平老师大病初愈,已出院归家静养,下班后我急匆匆去探望她。

天色已暗,房间里静的很,只见她在客厅的暖气片旁支了一张小床,躺着休憩。面色苍白,声音沙哑,嘴唇干裂,嘴角更是长满了一溜儿小水泡......跟上个周我见到的那个欢呼雀跃的她判若两人。

李丽平老师今年69周岁,瘦瘦的,小小的,甚至不如她的画板高。但就是这么一个体弱多病的小老太,却画出了多幅大画、好画。且不说荣获了第三届全国中国画展优秀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的巨幅作品《惠风》,就一张39cm的作品《瓶花》,就一而再、再而三地打动我、激励我。

在繁忙的工作间隙,偶尔泡一杯茶,站在窗口发呆,此刻我便会想到那幅《瓶花》——金色的卡纸为底,下缘涂了四指高的花青色作为桌布,画面中间则是一支盛放的牡丹花,斜斜地插在陶罐里。构图并不新奇,题材亦是常见,但画面里那种斑斓的色彩,恰到好处的点染,传统又不太守规则的形状,都透露出一种自由不羁的心境和积极向上的生命力。

李丽平老师是从事岩彩画创作的,她对色彩的感知十分敏锐。这幅《瓶花》的用色明丽却并不浮躁,繁多的色彩,色块鲜明的对比,是极易“顾此失彼”,画的“花”,画的“乱”的,但她却巧妙地把握准了尺度,用色轻轻浅浅,用笔爽利随意,不迟滞厚重,轻盈欢快,像一首小诗。陶罐的形态也让人想到新石器时代的那些陶罐,纹饰稚拙却极有味道,尤其是口沿的大胆变化,又展现了画者的几分小任性、小俏皮。

节俭是李丽平老师创作时的一大习惯,涮笔水用来做底子,调色盘里剩下的色彩也必然会想尽办法利用到画面上,我猜那陶罐上的色彩就是她创作上幅画时调色盘里剩下的颜料吧!想必蛤粉也没有浪费,不信你看那牡丹花瓣尖尖上的团团白色......

探望她那天,看着她虚弱地半躺在小床上,我又一次想到了这幅《瓶花》。心里暗自感叹:一个戴了三十几年心脏起搏器,天天受着病痛折磨的人,怎么能画出如此轻盈浪漫的作品来呢?!都说画如其人,她那些生活里的琐碎、生命的苦楚却从未在画作中流露半分。

相反,那些画面中的斑斓与浪漫,轻盈与美好,正是源自于她对待生活的那份从容释然,对于苦难的坦然接纳,以及面对生命挑战时的坚韧不拔,举重若轻。

艺术家简介

李丽平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女画家协会常务理事

山东省女书画家协会副主席

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人物画艺委会委员

部分获奖:

1999年作品《祥云》入选“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山东省美术作品展览”;

2006年作品获山东省2006年度五一文化奖美术类作品二等奖;

2007年作品《惠风》获“第三届全国中国画展”优秀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2007年作品《惠风》入选“第三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

2008年作品《出征》应邀参加“2008中国画名家学术展”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2009年作品《杨门女将》被山东美术馆收藏;

2010年作品《花语》获“第十六届亚运会激情盛会·翰墨流芳——全国中国画展”优秀奖,北京亚组委会收藏;

2010年《知音》获“第二届中国画线描艺术展”优秀奖;

2011年《海风》入选“2011年中国美协百家金陵画展”获2014年度济南市泉城文艺奖三等奖;

2011年作品《花开盛世》入选“全国百名女画家精品展”;

2019年作品《海风》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获“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山东作品展”优秀创作奖并被山东美术馆收藏。

曾赴法国、韩国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交流活动,作品被国内外多家机构和个人收藏。

由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山东女画家优秀作品集——李丽平》、《名家李丽平写意牡丹》等技法丛书。

(文章转载自 北京文化创意 作者:黄琴)

杨妞花,等待“人贩子”余华英被审判的日子

10月11日,走出贵阳中院的杨妞花(右二)接受媒体采访。林珏瑶摄

从河北邯郸到贵州贵阳,最快的高铁也要近7个小时才能抵达。从三年前寻亲成功至今,杨妞花已经在这条路上往返数次。路的一头,是她从5岁被拐至今生活了近30年的地方;另一头,有她儿时生活的老家和家人。如今,当年拐卖她的“人贩子”余华英,在贵州省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贵阳中院)接受审判。

去年至今,余华英案每一次开庭前,杨妞花都会提前两三天赶到。她有很多事情要处理:接受媒体采访、联系其他被害人的家属、帮他们安排住宿……她一着急就容易上火,这两次到贵阳,嘴唇起了泡,额头上冒出痘痘,爱美的她照着镜子有些无奈。

作为受害者,杨妞花亲手将加害自己的人贩子送上了法庭,她迫切希望余华英能早一点受到法律的制裁,给自己、早逝的父母以及其他被拐家庭一个交代。

10月11日,余华英拐卖儿童发回重审案一审在贵阳中院开庭。贵阳市人民检察院指控,余华英曾拐卖17名儿童。因案情重大,该案择期宣判。

A 等待宣判

2023年7月14日,贵阳中院开庭审理被告人余华英拐卖儿童案;2023年11月28日,该案在贵州省高院二审开庭;2024年1月8日,贵州省高院作出二审裁定,发回重审……每次提起案件的时间节点,杨妞花总能快速又准确地回忆起来。

1995年冬天,5岁的杨妞花和父母、姐姐在贵阳生活,被邻居余华英拐卖到河北邯郸一户聋哑人家。在新的家庭里长大、结婚、生子后,杨妞花决定寻亲。2021年6月,她找到了自己的家,得知父母因自己被拐伤心过度已经去世。

她决心把当年拐卖自己的“人贩子”余华英告上法庭。2022年,杨妞花向贵阳警方报案,一个月后,余华英被抓。随后,余华英被以拐卖儿童罪提起公诉。2023年,余华英被贵阳中院一审判处死刑,二审法院以原判漏罪等为由,裁定发回重审。

从二审裁定发回重审至今9个月,杨妞花几乎是数着天数过日子。心里焦急的时候,她问公安、问检察院、问律师,“到底到哪儿了?到底咋回事?怎么还没弄清楚?”

实际上,余华英将受到的处罚似乎没多少悬念:2023年,贵阳中院一审对余华英以拐卖儿童罪判处死刑。贵州省高院二审以原判漏罪等为由发回重审,今年10月11日,贵阳中院重审一审开庭,贵阳市人民检察院指控,余华英自1993年至2003年期间,伙同另外两人,在贵州、云南、重庆等地流窜,物色合适的儿童进行拐卖,共计拐卖17名儿童,在一审和二审所认定犯罪事实基础上,拐卖儿童的数量增加了6名。在这种情况下,她几乎不可能被轻判。

杨妞花回忆,在该案一审、二审、重审一审中,公诉机关的量刑建议均为死刑。因案情重大,本次重审一审并未当庭宣判。

杨妞花希望判决越快越好。她想给去世的父母一个交代,也想放下这桩事。至于余华英,她在一审开庭见过一面后,就不愿意再面对,等到这个案子执行完,她不会再提起这个名字。

“希望下一次宣判的时候,能真正地拿到结果。”10月11日,走出法庭的杨妞花说。

B 做回杨妞花

“杨妞花”这个名字,成为父母留给杨妞花为数不多的念想。

但自从5岁那年被余华英拐到河北邯郸农村之后,她便失去了这个名字。取而代之的是另一个陌生的称呼——“李素燕”,成为了她被拐这26年里唯一的身份标识。

在记忆深处,她一直记得父母给自己起的名字“杨妞花”,小名“杨妞妞”。她迫切地想要改回来。认亲之后,她为这事多次找过相关部门。但被告知,必须要有明确证据证明她曾经叫作“杨妞花”。直到去年拿到判决书,上面载明“李素燕”原名叫“杨妞花”,她据此才能去申请。

今年6月,杨妞花从快递站拿到新办好的身份证。回到自己经营的美容店里,杨妞花看着手中的身份证直流泪。她拍了一张照片发给姐姐杨桑英。

“你看,我跟你一样姓杨了。”

“哎呀,恭喜你。”“爸爸得多高兴啊。”姐姐说。

看到姐姐的回复,杨妞花发了一个小孩在地上打滚的表情。

拿到新身份证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杨妞花沉浸在失而复得的兴奋之中。无论走到哪里,她都忍不住想要掏出那张崭新的身份证,向别人介绍:“我叫杨妞花。”

C 反击“人贩子”

如今再提到“杨妞花”,很多人会把这个名字和寻亲、打拐联系到一起。她寻亲的故事被写成书出版,也有影视公司找到她,想把她的经历改编成影视作品。

今年9月底,电影《浴火之路》在上海举办首映礼,了杨妞花观影。出发前,杨妞花只知道自己被安排发言,但到了现场后,她没想到自己会被如此“隆重”地介绍——“5岁被拐的女孩”、“26年后将人贩子送上法庭”,这是现场主持人介绍她的关键词。

这部影片讲述了被拐儿童父母反击“人贩子”的故事。这些家长们,有的为了找孩子没吃没喝仍在坚持,有的在寻亲过程中很乐观,却在找到孩子后发现孩子已离世,受不了打击跳桥……看到这里,杨妞花忍不住流泪。

电影里,穷凶极恶的“人贩子”最终下场凄惨——有的在雨夜被雷劈中,有的则被水泥淹死。

看完结局,杨妞花心里特别痛快。她觉得电影情节和现实生活很像:将她拐走的余华英,很快将受到法律严惩;当时为余华英提供落脚点的中间人王某付,如今已年过九旬,孤苦无依,晚景凄凉;而另外一名参与拐卖儿童的男子龚某良,也因早年的一场意外而离世。

回想自己把余华英送上法庭的经历,杨妞花分享观后感时,把自己比喻成“可以咬人的兔子”。“在迫不得已的时候,我们就是虎和狼,可以冲破困住我们的笼子,去撕咬坏人。”

D 从寻亲者到志愿者

成为公益性寻人网站“宝贝回家”志愿者这三年来,杨妞花收到很多私信,向她求助的大多是被拐儿童。“我可以找家吗?怎么能够让家里人知道?会牵扯到养父母吗?”这些是他们最常问的问题。

她想到一个办法——在社交账号上发布自己和养父相处的日常。寻亲成功后,她会带着聋哑养父到姐姐家里一起过年,陪他一起去北京玩。她希望通过这些视频,告诉想找家但不敢找家的被拐儿童们:“你们可以放心大胆地去找,找到(亲生父母)之后,决定权在你们手里。你们只会多一个爱你们的人,不会影响你们的生活。我在找到家之后,生活也没有被影响。”

一开始,杨妞花听到很多质疑甚至骂声,有人骂她的养父是“买家”,但杨妞花还是坚持更新。时间久了,这个方法“很管用”——有被拐儿童看到她发的视频后,愿意主动站出来采血,和亲生父母比对DNA。三年来,她已经帮助过十多个被拐儿童找家人。也有一些寻亲家长找到杨妞花,向她咨询维权的经验。

这次到贵阳参加庭审前,杨妞花随身携带了两张照片——一张照片是年轻时候的妈妈,正如她记忆里那样,爱穿白色的衣服,把长长的头发扎成马尾辫;另一张照片是年轻时候的爸爸,怀里抱着小时候的她。

有记者问,你会把照片带进庭审现场吗?她摇了摇头。她不想让父母看到“余华英那副德行”,而是希望用这两张照片向大家描述“人贩子”给她带来的、那些用言语形容不出的痛苦:“孩子被拐之后,影响的不光是被拐的人,在这个家庭里的其他小孩也不幸福,父母也不幸福。”

10月11日,余华英拐卖儿童发回重审案一审开庭,杨妞花走出法院时,被媒体的摄像机和话筒包围,在她身后,是高举着孩子信息牌的寻亲家长,期盼能借此机会让被拐儿童的信息得以扩散。

经历了长达7个多小时的庭审,杨妞花的声音透露着疲惫。但她仍然详细地回忆庭审中的每一个细节:谈及自己家庭的遭遇时,她注意到余华英正抠着手指;而当两人目光相对时,余华英依旧眼露凶光;情绪激动的寻亲家长试图冲向余华英,被工作人员及时拦下……

杨妞花不忍心拒绝每位到访的记者,哪怕她已经把这些故事重复讲了一遍又一遍。她格外珍惜每一次发声的机会。尽管在社交平台上已经拥有上百万的粉丝,但她始终担心自己的力量不够。她希望通过接受采访,让更多人关注被拐儿童以及寻亲群体。正如她这次开庭前把父母的照片带在身边那样——“我想让更多人能够关注到拐卖事件,也希望判决能够震慑人贩子。”杨妞花说。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林珏瑶 贵州贵阳报道

来源: 华西都市报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