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推荐《穆罕默德观后感》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22 13:26

推荐《穆罕默德观后感》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穆罕默德观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明确主题:首先,要明确你的观后感是围绕穆罕默德的哪一方面展开的,比如他的生平、思想、贡献、影响等。确定主题后,有助于你更好地组织文章结构和内容。
2. 研究背景:在写作之前,要对穆罕默德的生平、历史背景、伊斯兰教等相关知识进行深入了解,以便在作文中准确地表达观点。
3.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观后感应该具备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穆罕默德,主体部分围绕主题展开论述,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自己的观点。
4. 逻辑严密:在论述过程中,要注意观点的连贯性和逻辑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a. 穆罕默德的生平:介绍穆罕默德的出生、成长、传教经历等,展现他的性格特点和人格魅力。
b. 穆罕默德的思想:阐述穆罕默德所倡导的伊斯兰教教义,如信仰、道德、社会制度等。
c. 穆罕默德的贡献:分析穆罕默德对伊斯兰教、阿拉伯半岛乃至世界历史的影响。
d. 穆罕默德的时代背景:探讨穆罕默德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这一背景对他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的影响。
5

不能忘却的纪念

青山处处埋忠骨,哀思绵绵祭英魂。清明节之际,部分中国驻外使馆、维和部队举行祭奠活动,缅怀在海外执行任务、工作时牺牲的同胞——

不能忘却的纪念

日前,我第7批赴南苏丹(朱巴)维和步兵营官兵在联南苏团中国营地举行公祭活动,缅怀在南苏丹任务区为捍卫和平牺牲的李磊、杨树朋两位烈士。图为仪式现场。郑晨摄

日前,我第24批赴刚果(金)维和工兵分队在刚果(金)基伍湖畔“中国半岛”营区举行祭奠英烈仪式,深切缅怀付清礼烈士。图为我维和官兵向付清礼烈士纪念碑献花。席海春摄

在朝鲜平壤、在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在黎巴嫩希亚姆镇……朵朵鲜花寄托对英雄先烈的崇敬和怀念,表达传承使命、忠于信仰、守卫和平的决心。

续写抗美援朝精神

清明时节的朝鲜首都平壤依然春寒料峭,在市区牡丹峰麓,苍松翠柏之间中朝友谊塔傲然屹立。

4月4日上午,中国驻朝鲜大使馆工作人员在大使李进军带领下,前往中朝友谊塔进行祭扫活动。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首先奏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随后,写有“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永垂不朽”字样的花篮被庄重抬放到友谊塔基座上。李进军上前整理花圈缎带,在场全体人员向友谊塔鞠躬、默哀致敬。

2019年6月21日访朝期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参谒中朝友谊塔。在中朝友谊塔纪念厅中,习近平仔细翻阅志愿军烈士名册原本,观看史诗壁画。怀着对为中朝友谊英勇献身的祖国优秀儿女的深切缅怀,习近平在题词簿上题词:“缅怀先烈,世代友好”。

回望历史,先后有290万志愿军将士赴朝参战。他们舍生忘死、浴血奋战,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超过19.7万名英雄儿女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和平献出了宝贵生命,永远受到人们的深深敬仰。

在朝志愿军战士后代、朝鲜华侨联合会中央委员会委员长赛铁军说,抗美援朝不仅保卫了新中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安全,也为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传承抗美援朝精神是后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实践真实亲诚理念

在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市郊外,有一座援坦中国专家公墓。这里长眠着69位为援助坦桑尼亚国家建设而殉职的中国专家、技术人员和工人。

坦桑尼亚华侨张路在清明之际前往公墓祭扫。他说,今天缅怀先烈,就是要继承和发扬先烈用热血和生命铸就的坦赞铁路精神,使中坦、中非友谊薪火相传。

半个多世纪前,5万多名中国工程技术人员远涉重洋前往非洲,同坦桑尼亚人民并肩奋斗,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修建坦赞铁路,为东南部非洲建设了一条“自由之路”和“友谊之路”。这条铁路至今仍是中国最大的援外项目之一。

2013年3月25日,正在坦桑尼亚进行国事访问的国家主席习近平专程来到援坦中国专家公墓,缅怀为中坦、中非友好事业献出宝贵生命的烈士们。习近平满怀深情地说,他们用生命诠释了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是铸就中坦、中非友谊丰碑的英雄,他们的名字和坦赞铁路一样,永远铭记在中国人民和坦赞两国人民心中。

如今,公墓四周已是芳草萋萋、绿树参天,而作为东南部非洲大动脉的坦赞铁路上依旧车声隆隆,为坦赞两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中非友谊续写着新篇章。

在坦桑尼亚工作的中国土木东非有限公司员工姚希说,不远万里来到遥远的东非,用自己的双手帮助这个国家,“我们时刻牢记继承和发扬坦赞铁路前辈的精神”。

异国他乡留英名,往昔峥嵘今犹酣。从坦赞铁路到非盟大厦建筑群,从助力非洲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公路、铁路、机场和港口,到解决当地民众实际生活困难的乡村水井、卫星天线、医院、学校……中国和非洲携手前行、合作共赢,把真实亲诚的对非政策理念落到实处。

当地人朱利叶斯·奥古斯蒂诺说,中国多年以来对坦桑尼亚提供了多种形式的经济援助,患难与共的朋友才是真朋友。

铁血蓝盔卫和平

中国维和女警察和志虹2010年在海地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时不幸殉职,留下年仅4岁的幼子和年逾花甲的父母。在她生前的日记中,有这样一句话:“于大千世界,我也许只是一根羽毛,但我也要以羽毛的方式,承载和平的心愿。”

这不仅是和志虹的誓言,更是中国对于和平的承诺。

根据2020年发布的《中国军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30年》白皮书,30年来,中国军队累计派出官兵4万多人次,参加了25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有16名官兵献出了宝贵生命。

如今,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联合国维和行动主要出兵国和第二大出资国。第74届联合国大会主席穆罕默德-班迪说:“在人员和资金方面,中国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中国第16批赴苏丹维和工兵分队驾驶员肖双龙说,保卫世界和平是中国蓝盔的天职,奉献牺牲是中国蓝盔的本分。“我们从不畏惧什么,因为我们代表着中国,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有一个称号——中国军人!”

联黎部队雇员、黎巴嫩人马哈茂德·迈哈那说,他已经和中国维和部队共同工作了14年。中国维和部队是他见过最能吃苦、最专业的维和部队,他们是黎巴嫩人民最可爱的东方朋友。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时间的脚步匆匆向前,那些定格在历史画卷中的面容仍然熠熠发光,他们以或壮烈、或柔情的方式凝聚成鼓舞人心的力量,激励后来人继续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实现各国共同发展、保卫世界和平安宁。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让我们永远铭记这一切!

(据新华社北京4月4日电 记者赵嫣)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支持越南人民抗击法国殖民侵略和美国军事侵略,中国政府派出军事顾问团和部队参加援越抗法、抗美斗争,大批中华英雄儿女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义无反顾奔赴越南,同越南人民并肩战斗,用宝贵生命诠释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筑起了中越友谊的不朽丰碑。

——中国驻越南大使熊波

坦赞铁路被誉为帮助非洲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的“自由之路”、象征中非人民世代友好的“友谊之路”,在中非关系史上树立了一座不朽丰碑。坦赞铁路纪念园里,有36位中国烈士永远安息在异国他乡,他们当中,有18位中国专家为赞比亚段的铁路建设献出了宝贵生命。除坦赞铁路外,在其他援赞项目的建设过程中还有18位中国专家不幸牺牲。他们的名字永远铭记在中国人民和赞比亚人民心中。

——中国驻赞比亚大使李杰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政府为阿援建了上百个工程项目,先后有约6000名中国专家、技术人员来阿参加援助项目建设,为推动阿经济社会发展和深化中阿友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中张宝玉、李德雄、彭桂文、欧兴泰、宋树海等援阿人员,把宝贵的生命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他们的墓碑也是中阿世代友好的纪念碑。

——中国驻阿尔巴尼亚大使周鼎

(据新华社)

英雄不曾远去

——中国第19批赴黎维和部队清明节祭奠杜照宇烈士见闻

又是一年清明时。当地时间4月4日,我第19批赴黎巴嫩维和部队官兵代表与中国驻黎使馆工作人员、联合国军事观察员、联黎部队参谋军官等50余人,一同来到黎巴嫩南部与以色列交界处的希亚姆镇,祭奠15年前为和平事业英勇献身的中国军事观察员杜照宇等维和烈士。

2006年7月25日,杜照宇与同事一起,在位于黎巴嫩、以色列、叙利亚三国交界的一处军事观察哨所执行任务。当晚7时30分,观察哨所突然遭到空袭轰炸,包括杜照宇在内的4名联合国军事观察员不幸牺牲。

如今,当年的军事观察哨所已成废墟,断壁残垣上依稀可见的弹孔和裂痕,仿佛仍在诉说着战争的惨烈与无情。两块T型墙做成的纪念碑高高矗立,悬挂着英烈的遗像。他们坚定的目光,默默注视着这片他们曾经战斗和守护过的地方。

英雄不曾远去,精神接续传承。十几年来,一茬茬维和官兵坚守在战火纷飞的土地上,履行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的使命,不断书写着中国蓝盔的英雄故事。

仪式现场,全体人员佩戴小白花,在纪念碑前空地上庄严肃立。4名维和军人抬着花圈,缓步向前,庄严放置在纪念碑前。中国驻黎使馆国防武官郑煜冲与赴黎维和部队指挥长杜嘉,一同上前整理花圈挽联。随后,全体人员脱帽,向杜照宇等烈士鞠躬、默哀。郑煜冲武官和维和部队领导走到纪念碑前,向英烈献花,其他人员也依次上前将胸前的白花摘下放在碑前,寄托对英烈的哀思,表达自己的敬意。

中国赴联黎部队参谋军官领队常成与杜照宇是同一所大学的校友,今天他受学校领导和战友们的委托,也一同赶来向杜照宇烈士表达思念和崇敬之情。仪式结束后,常成在纪念碑前捧起一把土,放进一个陶瓷罐,他说:“这里是杜照宇学长牺牲的地方,我要把这罐土壤带回母校,他是我们的榜样和骄傲。”

建筑工兵分队女兵班班长刘婷婷动情地说:“维护和平是一项崇高的事业,也是一项充满风险的事业,我们女兵同样敢于直面挑战、攻坚克难。”自2019年开始,我赴黎维和部队先后派遣女扫雷手和女工程作业手执行维和任务。她们与男兵一起,穿行在最危险的区域,以过硬的素质圆满完成各项任务。

据悉,中国第19批赴黎维和部队自去年部署到任务区以来,历经贝鲁特港口大爆炸、新冠疫情暴发、黎以冲突加剧等多重考验。维和官兵坚定信念、牢记使命,先后高标准完成了扫雷排爆、“蓝线”维护、巡逻道路修缮、防卫工程施工和医疗救治等任务,首次跨出任务区前往贝鲁特港口参与重建任务,向当地民众捐赠医疗药品和防疫物资,帮助解决生活困难,赢得联黎部队及当地民众的高度肯定。

返程途中,不断有当地民众向车队挥手,表达对中国维和部队的友好之情。维和官兵们纷纷表示,将继续传承接力,完成烈士未竟之志,确保高标准完成接下来的维和任务。(丁文栋 刘雄马)

(本报贝鲁特4月4日电)

来源: 解放军报

2米高“巨型稻”试种成功,袁隆平“禾下乘凉梦”将成真!《功勋》这个细节让网友破防

电视剧《功勋》正在热播,该剧取材于首批8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真实故事,用单元剧形式串联起他们的人生华彩篇章。其中,《袁隆平的梦》单元作为系列电视剧《功勋》的“最后一棒”,讲述了袁隆平心心念念为解决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温饱问题,几十年不懈探索和奋斗的故事。

昨晚播出的剧集中,一个细节让很多网友直呼:“破防”!片中,弥留之际的向广汉和袁隆平说希望能吃顿大米饭。为了满足老人的愿望,袁隆平四处奔求。但是由于物资匮乏,他走遍全村都没找到一碗饭。向广汉去世后,袁隆平在他的墓前将一粒米埋进土里,他觉得自己作为学农的知识分子,欠天下一碗饭,并暗自发誓,一定要找到一枚好种子。恍惚间,他仿佛做了一个梦,在梦里,他看见了朝思暮想的金色稻田,“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比扫帚还长,籽粒像花生米那么大,看着就能饱。我跟我的同事就坐在那个稻穗下乘凉……”

如今,袁隆平的这个梦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禾下乘凉梦”即将成真

今年8月,15亩“巨型稻”在重庆市大足区拾万镇长虹村试种成功。这批“巨型稻”的高度是常规稻的两倍,平均每蔸水稻植株高达2米。“巨型稻”不仅有粗壮挺拔的稻秆,而且还耐淹涝、耐盐碱,还能为植株带来充分的营养,为水产、哺乳类动物遮阴避凉提供最佳栖息场所。同时,“巨型稻”所在的稻田可以蓄更深的水,有利于开展“稻鱼共生”项目,帮助农民实现增产增收。

“我们很认真地数过,一株巨型水稻含稻穗最低就有360粒,而普通的水稻只有250粒。”科研人员陈杨朴介绍,“巨型稻”亩产能达到1600斤。专家透露,目前还在试验阶段,明年再取一年数据后,将提交种子审定,审定通过后就相当于取得了“身份证”,然后会大面积种植。以前的水稻的高度通常都不会超过人的腿部的高度,较高的一般也就在人的腰部以下,农民都要弯腰去收割。未来,高达两米的巨型水稻推广种植后,稻穗垂下刚好是正常的成年人的身高,以后农民收割稻子再也不用弯腰了。

除了出现更高的水稻,袁隆平研发的杂交水稻亩产也取得了新突破。据新华社10月17日报道,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清竹村,由袁隆平院士专家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继去年突破1500公斤大关后,再次刷新纪录,杂交水稻双季亩产达到1603.9公斤。

“同一生态区连续2年双季亩产超过1500公斤,这意味着袁隆平院士生前提出的攻关目标实现了。”在测产现场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栽培生理生态室主任李建武说,在前期持续高温的极端天气下,此次高产结果来之不易,表明品种的适应性较强,也为下一步推广打下了良好基础。

除了杂交水稻,袁隆平还发明了以在盐碱地上种植的海水稻。10月19日在长沙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经济发展与安全论坛首届大会分论坛上,袁隆平弟子、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赵炳然表示,今年耐盐碱杂交稻示范取得阶段性进展。

赵炳然在分享时提供了一组最新数据:2021年,内蒙古兴安盟、新疆喀什、内蒙古呼和浩特、新疆岳普湖、新疆米东、江苏如东和广东江门的耐盐碱水稻亩产分别达537.5公斤、575.3公斤、806.66公斤、595.2公斤、659.3公斤、732公斤、501.2公斤。

在更多盐碱地种上水稻并实现高产高效是袁隆平院士的梦想之一。这一技术既可改良盐碱地生态环境,也可实现种植户收入翻番。中国仅新疆就有4亿亩至6亿亩盐碱地,倘若能解决2亿亩至3亿亩盐碱地来种水稻,新疆就会打造成继东北后的第二个中国粮仓。“袁老师一辈子怀着梦想,总是想着将超高产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最关键举措和攻关目标,填满国人的饭碗,为世界人民造福。我们将秉承袁老师遗志,力争8年至10年内,实现发展1亿亩耐盐碱水稻、亩产300公斤以上、年增粮300亿公斤、多养活1亿人口的目标,为中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做出新贡献。”赵炳然表示。

袁隆平(右一)与科研小组成员李必湖(右三)在安江农校试验田开展研究。

杂交水稻覆盖全球

在2018年未来科学家颁奖典礼上,88岁高龄的袁隆平深情谈起自己的两个梦。除了“禾下乘凉梦”,他还有另一个“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的梦想。

袁隆平曾说过,全世界有一亿六千万公顷稻田,如果其中一半是杂交稻,每公顷若能增产两吨,就可以增产一亿六千万吨粮食,可以多养活四到五亿人。实际上,杂交水稻已经推广种植和引进试种到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海外种植面积达到700万公顷,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2017年8月,非洲马达加斯加的司长萨乎里,专程来到湖南长沙拜访袁隆平,为袁隆平带来一份特殊的礼物,一张面值2万阿里亚里的新版马达加斯加币。在这张马国面额最大的货币上,印有一株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以纪念袁隆平为解决该国饥饿问题所做的贡献。

2006年,袁隆平援建马达加斯加杂交水稻示范中心,决心要将杂交水稻全面推广开来。可是,当团队来到这个非洲岛国,却发现要面临很多之前没有想到的技术性问题。比如说,马达加斯加有一种青蛙,不吃害虫却爱吃水稻;比如,该国的变色龙喜欢在成熟的稻田上爬行,从而压倒大片稻田导致减产……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袁隆平团队逐个问题去攻克,手把手教当地农民种植。曾经每公顷产量2.5吨,经过团队攻关,变成了每公顷7吨,翻了近三番。2017年,马达加斯加遭遇了一场水灾,该国农业专家划着船去看稻田时发现,当地的秧苗都倒了,只有中国的杂交水稻还屹立在那里。如今,当地人提到杂交水稻,都直呼“擦拉贝”,就是当地语言里最好的东西。

地处中东的迪拜,粮食几乎都依靠进口,多次试图在本土种植水稻但都未能成功。听闻袁隆平研发出了海水稻,迪拜主动求助袁隆平团队。2018年,袁隆平团队成功在迪拜的沙漠里种出了海水稻,亩产超过了500公斤。迪拜的酋长穆罕默德·本·拉希德大喜过望,将迪拜本土生产的袁系海水稻加工成了精美的纪念品,命名为“ALMARMOOM”品牌大米作为迪拜的国礼,只赠送给最尊重的客人。这也成为中阿在“一带一路”框架下进行农业科技合作的丰硕成果和友谊象征。

袁隆平曾培育出17斤半大红薯

“袁隆平的梦想,或者他这一生的理想,都来自于他的童年。当时他们在重庆,战乱和饥饿带给人类的苦难景象,铭刻在他心里。他在逃难的过程中看到了农民冒着炸弹爆炸的危险,在水田里插秧,是为了不误农时。因为他妈妈跟他说过一句话:‘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功勋》导演阎建钢接受采访时介绍。拍摄前,制作组曾专门上门拜访袁隆平。在见到即将扮演自己的演员时,袁隆平谦逊地说:“我有什么可拍的?我的生活平淡得很。”

该片还介绍了袁隆平不为人知的一面。比如说,很多人知道袁隆平这个名字的时候,他已经是杂交水稻之父,但在研究杂交水稻之前,他是做什么的?

据悉,袁隆平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批大学生,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就服从分配开始在安江农校工作。在研究水稻之前,他主要研究红薯。在1960年召开的全国农民育种专家现场大会上,培育出重达17斤半、淀粉含量26.7%的大红薯,让很多农业人认识了安江农校的青年教师袁隆平。从研究红薯到研究水稻,1960年对于袁老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导师金老师点拨袁隆平,“你现在做的红薯和西红柿的实验,将来的结果我已经料到,只有量变没有质变,无性杂交的成果无法通过种子遗传”。意识到水稻才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更是南方的首要粮食作物,袁隆平从1960年起,把目标又从研究红薯转为研究水稻。

此外,片中还再现了袁隆平用暖水瓶瓶塞缓解皮炎的细节。据悉,由于长期在水稻田里做研究,袁隆平患有皮炎,时常奇痒难耐。每天晚上,袁老都需要用暖水瓶的瓶塞,把自己烫一遍,否则就会痒得睡不着。正因为如此,他到任何地方去基本都不能过夜,因为过夜会受不了。但他在海南和湖南的时候会好一点,毕竟待的时间长了。

资料来源:新华社、中国青年报、澎湃新闻、中新网等

栏目主编:刘璐 文字编辑:卢晓川 题图来源:IC photo 图片编辑:邵竞

来源:作者:上官河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