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精心挑选《友善思想》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23 05:50

精心挑选《友善思想》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友善思想的作文,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作文的主题,即友善思想。可以从友善的定义、友善的意义、友善的实践等方面展开。
2. 结构安排:一篇优秀的作文需要有清晰的结构。一般而言,可以按照引言、正文、结尾的顺序进行组织。
3. 引入部分:在引言部分,简要介绍友善思想的背景和重要性,引起读者的兴趣。可以引用名言、故事或者相关事例来增强说服力。
4. 正文部分: a. 定义友善:阐述友善的定义,包括友善的本质、内涵和表现形式。 b. 友善的意义:分析友善在个人、社会和国家层面的意义,如增进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提升国家形象等。 c. 友善的实践:结合实际案例,阐述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友善,如关爱他人、助人为乐、尊重他人等。 d. 友善的挑战:探讨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应对友善的挑战,如冷漠、歧视、偏见等。
5. 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强调友善思想的重要性,并提出对未来的展望。
6. 语言表达: a. 语句通顺:确保作文中的句子结构完整,语法正确,避免出现病句。 b. 词汇丰富:运用丰富的词汇,使作文更具表现力。但要注意避免过度堆砌辞藻。 c. 表达准确

微言堂|谈友善

谈友善


友善的本义是指像朋友一样善良。友善既是高尚的个人美德,也是重要的公民道德规范,在维系社会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友善”是公民美德和社会公德的统一,有助于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改善不良社会风气、消除社会心理矛盾和建设社会互信体系。怀一颗善良的心,成为善良的人是友善的前提。把善心传递给他人的过程就是“友善”。


把友善作为一种文化涵养。在公民道德层面培育“友善”价值观,要在社会生活各领域、各层面加大宣传力度,发挥社会教育体系和公共媒体的作用。在中西哲学理论和伦理学说中,有着极为丰富的友善观点和思想,既要重视中华民族优秀友善观的普及,又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的友善思想;既要弘扬历史上传统的友善思想精髓,又要凸显友善价值观的时代要义,将其融入社会生活之中,培育公民的民族认同和社会认同,让人们在生活中感受、体验相互友善的温暖,形成友善文化。


把友善作为一种自律养成。友善是我们每个人事业有成和幸福生活所不可或缺的精神要件。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众人拾柴火焰高。事业有成之人的成功无一不是心怀仁爱之心。对于个人而言,培育“友善”价值观,就要实现对于“友善”价值观的内化,使之成道德自觉。提高内在修养,友爱和善、关照他人。因为友善的行为是我们内在的友爱和善理念的外化,再是需要做到换位思考,最后做到推己及人,优化人际关系,真诚守信、助人为乐。


把友善作为一种境界追求。如果道德约束是一种消极姿态,那么道德境界则是一种开放的、积极的道德理想。追求友善道德境界的过程就是无私奉献、追求崇高、升华人格的过程。作为党员干部,追求友善道德的高境界具有特殊的意义。要把对人民群众的“善”摆在首位,为政者当以百姓为念,善察政之情,常思民之忧,莫忘己之责。要把对部属的“善”体现在工作和生活的每处点滴,只有去善待别人、帮助别人,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要把对亲朋好友的“善”理性化,情不可越法,情不可越理,情不可越德。


把友善作为一种秩序规范。友善是社会生活的润滑剂,是建立维护和谐社会的伦理秩序。“友善”包含善待亲友、他人、社会、自然的意义。善待亲人,可以和谐家庭关系;善待他人,可以和谐人际关系;善待自然,可以形成和谐的生态关系;善待社会,可以和谐社会关系。因此,要在公共文化中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地位,实现公民利益与公共利益的统一,在公共道德中塑造公共精神,确立“友善”价值观。友善引领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寻求真挚的道德情感,在实现自我价值和自身利益的同时造福社会和他人。

传统互助思想及其新时代价值

作者:杨建海(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先秦的“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到当今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互助的表述虽有变化,但其实质一直常青。尤其是伴随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互助养老作为一种贴近中国风土人情的养老方式悄然兴起。在当今崇尚多元治理的社会格局中,互助愈来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互助思想的文化源流

互助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在先秦的典籍中就有迹可循。《诗经·大田》的“彼有遗秉,此有滞穗,伊寡妇之利”描述了善良的农民怀着悲悯的情怀,在农忙收割时有意留下一些谷物,供孤儿寡母来捡拾。儒家典籍《礼记》有关“大同”社会的理想:“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更是对互助精神的全面描述。

在先秦诸子中,除老子的“损有余而补不足”、孔子的“仁学”、荀子的“能群”、墨子的“兼爱”等思想之外,谈及互助最多的,也是后人最为熟知的是孟子。在《孟子·滕文公上》里提倡的“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给我们描述了在一个理想的社会里,相互关爱与互相帮助的和谐画卷。此外,还有耳熟能详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更是友善互助思想的有力体现。显然,在孟子的思想中,一个互帮互助的社会才是最为理想的社会。

在先秦之外,宋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高峰,在这个思想勃发的时代同样也产生了大量的互助思想。比如,张载在《西铭》中提出:“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残疾、惸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显而易见,这种思想隐含了许多互助的成分,甚至包括现代社会保障的理念。此外,宋及其以后的明清时代更有大量的县志、方志、笔记、书信、碑铭、墓志等,记载了民间乡贤和致仕官员提出并实践的蕴含互助思想的事迹。

互助思想的社会实践

由于自然灾害频仍,历代政府多用仓储后备思想来解决国家的救灾救济和百姓的生活困苦问题。起初虽然由政府来主导,但是在演变过程中逐渐有民间力量参与进来,因此具有了互帮互助的实质。尤其是从义仓到社仓和广惠仓的演变,发生了救济主体的下沉,从城市到农村,从官府到民间,互助思想体现愈加明显。例如,社仓的谷本起初来源于官府和富豪之家,后来出现了乡民自筹谷本的情况,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儒家思想对社会制度的创新。

另一个深具互助色彩的传统社会组织是宗族,其在生活照顾、兴办义学、赈济灾荒、养老服务以及婚丧嫁娶等事务处理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尤其是在宋及其以后,宗族在基层社会中的影响日益深远,包括具有救灾救济和互助功能的族田、义庄、义学等。族田的收入主要用于祭祀、恤贫、敬老、奖勤、助学等,譬如范仲淹创办义庄的目的,除“敬宗收族”之外,还在于实现宗族内部的互助合作。可见,这种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族互助保障和以地缘为基础的邻里互助网络,形塑了中国民间非正式保障体系和民间非正规经济系统。

由于传统中国是典型的乡村熟人社会,因而互助思想在乡村社会的实践更是不胜枚举。从农忙时节的相互帮助、婚丧嫁娶、造房时的凑份子,到各种形式的商会、行会、同乡会等互助组织,无一不显示出在缺乏现代社会保障和商业组织的时代,互助在民间生活中的重要性。比如,在毛泽东的《寻乌调查》中,“凑份立公田”“打会”等社会互助组织,生动呈现了中国乡村社会的互助文化,既切实解决了农民困难,也有效维持了乡村秩序。

互助思想的新时代价值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逐步从传统的乡村熟人社会迈向现代的城市陌生人社会,但是互助的思想和实质早已嵌入人们的深层意识,其本身的生命力不容小觑,一旦条件具备,必然会跟随社会形态的变革产生新的互助形式。例如,近年来出现的乡村宗族组织的再造,各种同乡会、同学会、商会等组织形式,皆是在新的社会和商业组织形式下,对互助思想和实践的新体现。

如果用“守望相助”来概括互助的本质,那么在现代,互助就是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共同面对可能遇到的困难。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可能遭受不可预见的风险事故,但是每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因此在社会制度的设计和组织架构上,努力营造一种相互配合、相互帮助的氛围或机制,是对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比如,在老龄社会背景下,养老不仅关乎经济发展,而且关乎社会服务。单靠子女对老人的照顾,显然不太现实也不可能实现,故而各地努力探索和不断创新互助养老方式,用以解决人力资源短缺问题。

在新时代,互助还可理解为对内互帮互助,以弥补政府和个人保障能力的不足。对外作为一个整体,共同抵御自然和社会风险。在对内方面,传统社会的宗族养老、族内救济等都是很好的互助实践,当前也应改革和创新互助养老模式,可以鼓励宗族、社团以慈善或互助的方式补充农村养老金供给不足的问题。在对外方面,互助不仅可以缓解各种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等带来的不利影响,而且可以作为一种社会资本用于传统社会兴修水利、兴办学堂等。而现代社会完全可以发挥互助精神,大力发展志愿组织,从事扶危济困、社会治理和灾害援助等。这些都是互助思想在新时代的价值所在。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