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23 07:15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狗》观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确定观点:在动笔之前,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即对影片《狗》的理解和感悟。可以是对影片主题的认同,也可以是对影片中某个细节的思考,或是影片带给你的情感体验。
2. 结构安排:一篇好的观后感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在引言部分,简要介绍影片的背景、主题和主要情节;在主体部分,结合自己的观点,分析影片中的亮点、不足以及自己的感悟;在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强调自己的观点。
3. 内容充实:在分析影片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a. 影片主题:阐述影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如忠诚、友谊、家庭、成长等。
b. 人物形象:分析影片中的人物形象,如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成长历程等。
c. 情节安排:评价影片的情节安排,如情节的合理性、悬念的设置等。
d. 演技表现:评价演员的演技,如角色的塑造、情感的传达等。
e. 导演手法:分析导演在影片中的表现,如镜头运用、场景布置等。
4. 举例论证:在阐述观点时,可以结合影片中的具体情节或人物对话进行举例,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5. 语言表达:观后感作文的语言应
《狗来了》是今年假期“悦读经典,收获未来”阅读推荐书目中的一本书,它是奥地利著名作家涅斯特林格的文学作品,曾荣获过国际安徒生奖。这本书拥有强大的吸引力,令我百看不厌,读后更是让我感悟颇多,受益匪浅。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这样的内容:一只年迈的狗,它的孩子都“长大成人”了,老伴也去世多年,于是狗决定离开家,去看看辽阔的世界。
狗在走南闯北的旅途中,先遇到了作弊的猪,帮助猪实现了明星梦。与猪分手后,狗误入了一所学校,被熊校长当作新来的代课老师,狗只好将计就计,它的教学不拘泥于形式,让孩子们在实践之中学习知识,成了最好的老师。
但是好景不长,狗冒充老师的事情被教育局发现了,警察也来追捕它,幸好有大家的帮忙,狗才得以逃脱。熊校长也因此被解职,陪伴狗开始了逃亡生涯。熊对教育现状不满,企图通过从政来改变这一切,于是扮作妇女参加议员竞选,不幸被政敌揭穿。关键时刻,狗奋不顾身地将熊解救出来,带着闯荡世界的欢欣与无奈,与熊一起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俗话讲: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我们应该像书中的狗一样,勇敢的去外面的世界闯一闯,更多的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这样不仅可以学到许多课本里面没有的内容、知识,更能在实践中磨砺意志、提高能力。
特别喜欢故事在结束时,狗对熊说的那句话:“如果从未到过辽阔的世界,人们会感到非常可惜和遗憾……”是呀,世界这么大,有时间一定要多多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在实践的过程中去探索世界的神奇,在实践的过程中追寻事物的真理。
济南市燕山学校小学部四(12)王薇琪
(指导教师:解敏 )
1
若看完《狗十三》这部电影你没有一丝共鸣的话,那么你的童年是何其幸运!
电影主人公李玩是位十三岁的普通女孩,她的青春从未被尊重:热爱物理却被迫参加英语兴趣小组,想参观天文展览却被迫出席叔伯辈的饭局,不愿养宠物却被迫养起了父亲送来的狗,第一只狗走失后被迫接受一只新的,好不容易建立起感情后,新狗又被父亲送走了。
在狗走失后,一直被压抑的李玩突然爆发,开始疯狂地四处寻找,家里不理解李玩的焦急与失落,反而指责她情绪太过激动,让一家人围着一只狗转。李玩的这次“反叛”在父亲的暴力中戛然而止。父亲终于无法忍受李玩不顾一切寻狗和由此给家人带来的麻烦,毫不留情地摁碎女儿手中的酒瓶,李玩的双手瞬间鲜血直流,父亲继续呵斥怒骂、拖拽拧打女儿。
“先给钱,不行就打,打完之后再哄:孩子嘛,哄哄就好了。”这是父亲的教育理念。因此暴风骤雨过后,父亲让女儿坐在他腿上,无比温和地对她说:“要听话”“打你是因为爱你”“等你长大就明白了”等等。
此后李玩和家人和平共处,再也没有发生过激烈的冲突。但这种表面其乐融融的生活,是由大人的谎言与规训、孩子的恐惧与妥协构成的,实质上暗含着双方的冷漠与疏离。
2
《狗十三》展示的由青春期蜕变引发的家庭阵痛,让家庭教育的普遍性问题再次暴露在大众面前。不同于霸凌等不法侵害,法律在应对“中国式”家庭教育时明显无力,未成年人权益保障的盲区和痛点在此凸显。
谈及未成年人权益保障,我们总是过分集中地探讨未成年人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等十分具体且具象的法定权利,极少对抽象化的非物质类人格尊严权利展开研究。
人格尊严具有普遍、自由和自主的特征。正如康德所说:“你要这样行动,把不论是你的人格中的人性,还是任何其他人的人格中的人性,任何时候都同时用做目的,而绝不只是用做手段。”也就是说,我们要把人格时刻作为目的,作为尊重的对象,每个人都要尊重他人人格。黑格尔也曾说:“要成为一个人格,并敬重他人作为人格。”
被尊重权的含义极其丰富,其法权化道路也将十分漫长。在当前法律体系中,被尊重权没有被作为一项基本权利加以规定,而多作为保障其他法定权利实现的手段,其独立的权利意义和价值常常被忽视。
3
“打是亲骂是爱”的家庭教育观点,扭曲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性格。打不是爱,因为没有尊重;骂不是爱,因为没有尊重。被尊重权得以实现,才是家长对子女最大的爱。
被尊重权的确立将为注入理智、平等、尊重的人性价值提供有力的理论武器和方法指导。被尊重权之所以能体现更高尚、无私的爱,是因为,一方面未成年人无论在心智、身体还是物质上都处于弱势,尊重子女所蕴含的平等价值不会是绝对的平等,而是出于爱护子女之目的而行的相对平等,闪耀着理性和爱的光辉。
另一方面,子女权利被尊重权的侵害对父母而言,是成本极低且无需遭受法律或道德谴责的,因而要求父母自觉履行更加严格的自我克制义务,摒弃发泄式的棍棒教育,而应倾注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积极探寻有效的沟通方式,并能包容子女的异见,支持子女为了自我发展在内容与形式上的选择权和决定权。
在被尊重权实现的方法论指导上,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91年批准加入的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可以为我们提供有益参照。 根据该公约的规定,儿童享有生存权、受保护权、发展权、参与权四项基本权利。其中参与权指的是儿童有参加适合自己年龄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事务的权利。享有参与权,有利于儿童全面健康发展,也有助于增强对儿童基本权利和基本自由尊重的提升,该公约明确规定了儿童对有关自身的事务有权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得到尊重。
儿童的参与权经国内立法转化为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规定,例如该法第十四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根据未成年人的年龄和智力发展状况,在作出与未成年人权益有关的决定时告知其本人,并听取他们的意见。”在此,社会公众对“权益”的解释不免仍限定在人身、财产等传统权利,与达到被尊重权理论要求尚有不小的距离。对“权益”内容进行人格利益化的扩充和改造,使儿童切实享有并充分行使参与权,是社会应加重视的。
原标题:被尊重权是未成年人的最大权益
——观电影《狗十三》有感
作者:毛逸潇 赵青航(东南大学法学院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